■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qū)湖濱小學桃園校區(qū) 鐘旺情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采用科學策略,切實將傳統(tǒng)文化、愛國情懷等融入教學實踐之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chuàng)造。其中,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文學殿堂的明珠,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實踐中根植詩詞教學,提升核心素養(yǎng),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密切關注核心素養(yǎng),合理設計詩詞教學的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學習古詩詞與培養(yǎng)文化自信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這種獨特的中華文學形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這種素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文學價值與精神內涵。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詩詞教學中適當拓展相關內容,促進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深入理解。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要在教學中深化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體悟,古詩詞中多體現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個人經歷,因此想要徹底理解一首古詩的含義與情感,就需要讓學生對這首詩詞的作者有一些具體的了解,在單首詩詞的教學中融入同一作者的不同詩詞,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而且有利于讓學生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從作者的人生經歷出發(fā),更為準確具體地把握詩歌的文化內核。
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為例,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教師在這首詩的教學中可以將《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三首詩補充在課堂教學中,這三首詩都是杜甫所作,體現出不同時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操。通過對組詩的閱讀與品味,更能加深學生對杜甫這位詩人的認識,從而對其愛國情懷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對杜甫這位愛國詩人的深刻解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學習中,有一些詩詞雖然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與不同的作者,但所描摹的主題與所表達的情感是相近的。想要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就要帶學生領略中華古詩詞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學生展現同一主題或相似情感的不同表達方式,展現詩詞之美,體悟中華語言之妙,幫助學生在理解與掌握中生發(fā)熱愛之情、自信之感。
例如:小學四年級時,我們學習了《暮江吟》與《題西林壁》這兩首詩,皆是寫景,然而所寫之景,所抒之情,所想表達的意味卻截然不同。《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展現出夕陽西下、彎月初升時的江邊夜景。而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則為我們展示出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之景。兩首詩都是寫景,一首寫江景,一首寫山景,前者抒發(fā)了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后者在寫景的同時揭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這兩首詩的結合教學,拓寬了學生的思考空間,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感受作品的人文內涵,領悟到相同題材可以展現出不同的情與不同的景,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然而,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關注詩詞的人文性,忽略了在詩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這一重要方面。語言運用能力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構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詩詞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常常秉承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思想,詩中有畫,構思巧妙,為學生繪制了一幅美妙的風景圖。把文字變成在眼前流動的詩篇,需要高超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從這一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感悟其語言運用的同時,運用巧妙的語言用現代漢語來描摹詩中“畫”。
以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為例,這首詩用簡單、樸素的語言描摹了一幅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五口之家的生活“畫”,給我們展現了清新秀麗、恬靜質樸的鄉(xiāng)村生活。在這首詩中,詩人言語質樸、朗朗上口,給學生的朗讀、聯想與感悟預留了充足的空間,有利于發(fā)揮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升華對詩歌的理解。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與理解,學生能夠認識到:質樸清新的文字可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并由此在寫作中摒棄華而不實的語言,轉用清雅樸素的文風。同時,這首詩也給學生的寫作帶來了啟迪,讓學生學習到了如何在文章中構建情境的方式,從而實現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的提升。
一切詩詞的創(chuàng)作都有著豐富的感情,學生與詩人處于不同的年代,因此有些時候難以理解詩人的感情,更對詩人表現情感的寫作手法感到“不明所以”。因此,教師應當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帶學生領悟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引領學生感悟其情感的表達形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階段,詩詞寥寥幾筆卻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給學生的作文抒情提供有效思路,讓學生將詩歌之中的抒情方式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實現真情流露。
古詩詞中多運用意象。這里的“意象”就是用具體的事物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教學中帶領學生體會意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借由具象化的事物抒發(fā)抽象的思想感情。以李白的詩篇《靜夜思》為例,這首詩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中的“明月”就是一個很好的意象,代表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寄托了詩人對于故鄉(xiāng)的懷念。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文化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景物都帶有其獨特而具體的情感內涵,想要讓學生真正領悟詩歌的內涵,就需要促進學生對意象的體會與理解,發(fā)揮聯想的作用,調動起審美與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不是理科所獨有,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也有深刻的體現。以《楓橋夜泊》為例,這首詩中雖然有許多關于景物的描寫,但這些描寫并不是雜亂的堆砌,而是以事物發(fā)展為順序,一一展開。在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關注詩詞意境構造的邏輯性,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關注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切實提升思維能力。
審美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夠幫助學生主動追求高雅的情趣,提升精神境界,摒棄惡俗的愛好。古詩詞是提升審美的優(yōu)秀文本,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帶領學生領悟詩詞之美,才能讓學生認識美、愛上美,最終學會創(chuàng)造美。
音韻美是詩詞的特點,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揣摩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切實幫助學生感悟詩詞的音韻美,提升審美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只關注于完成教學目標,而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想象空間與思考時間,因此,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應適當摒棄功利思想,運用多媒體方式,通過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方式,給予學生視覺、聽覺上的多重感官刺激,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詩詞鑒賞之中,體會詩詞中優(yōu)美的文字。同時,教師應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感悟詩詞,并且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優(yōu)秀的中華詩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藝術情操。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學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古詩詞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土壤。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應根植于古詩詞,采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在詩詞教學中體現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拓展詩詞內容,培養(yǎng)文化自信;深入詩詞內核,提高語言運用;探究詩詞意蘊,提升思維能力;感悟詩詞之美,促進審美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