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琴,劉明華,張正英,葛玉彬
(1.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禾盛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甘肅 蘭州 730070)
玉米是全世界也是我國種植范圍最廣、用途最多、總產量最高的作物,是重要的飼料、工業(yè)原料和能源作物,發(fā)展玉米生產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滿足市場需要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5]。玉米是甘肅省主要的糧食作物及重要的糧飼兼用型作物,占全省糧食種植面積的35%,其中中晚熟玉米年種植面積在60 萬hm2左右,占玉米種植總面積的75%以上[6-7]。培育適宜在甘肅省中晚熟生態(tài)區(qū)種植的玉米新品種,成為提升甘肅省玉米生產水平的首要任務。甘肅禾盛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與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以選育優(yōu)質以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及多抗耐密為育種目標,經過多年研究選育出優(yōu)良玉米新品種禾盛209,于2021 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甘審玉20210035)。該品種豐產性好,產量高、品質佳,果穗大、均勻程度較好,活稈成熟,適宜糧飼兼用,適宜在甘肅省中晚熟生態(tài)區(qū)域種植。
母本NDSJ014 由PH6WC 與478 雜交,再與PH6WC 回交一代后,通過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生育期為140 d 左右,株高201.3 cm,穗位高67.8 cm,株型緊湊。成株葉片數(shù)20 片,苗期葉鞘紫色,葉緣紫色,葉片淡綠色。花絲黃綠色,花藥深紫色,穎殼紫色。雄穗分枝0~4 個。果穗筒型,穗長20.5 cm,穗行數(shù)14~16 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半硬粒型,千粒重323.8 g,品質佳。父本NDSJ003 為外引蘭卡斯特群體選系中經多代自交選育而成。生育期為135 d 左右,株高214 cm,穗位高83.9 cm,株型緊湊。成株葉片數(shù)21 片,苗期葉鞘紫色,葉緣紫色,葉片深綠色。雄穗分枝9~14 個,花絲淡紫色,花藥黃色,殼綠色。果穗筒型,穗長21 cm,穗行數(shù)14~16 行,穗軸紅色,籽粒黃色,半硬粒型,千粒重253.1 g,品質佳。
2016 年用自育系母本NDSJ014 與自育系父本NDSJ003 組配雜交組合,2016 年進行測交試驗,2017 年參加品比試驗,2018—2019 年參加甘肅省中晚熟水地A 組玉米區(qū)域試驗。2020 年參加甘肅省中晚熟水地玉米生產試驗。
2016 年,在皋蘭縣進行的測交試驗中,禾盛209 生育期比對照品種先玉335 晚熟2 d;折合產量16 317.0 kg/hm2,比對照品種先玉335 增產9.3%,居65 份參試材料的第1 位。農藝性狀綜合性表現(xiàn)良好,具豐產、高抗、活稈成熟的優(yōu)點。
2017 年,在皋蘭縣進行的品比試驗中,禾盛209 生育期140 d,平均折合產量17 067.0 kg/hm2,比對照品種先玉335 增產7.12%,居12 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 位。增產突出,未發(fā)現(xiàn)病害和倒伏狀況。
在2018—2019 年進行的甘肅省中晚熟水地A組玉米區(qū)域試驗中,禾盛209 2 a 12 點(次)平均折合產量15 860.3 kg/hm2,比對照品種先玉335 增產5.3%,增產試點占比達91.5%,表現(xiàn)出豐產、穩(wěn)產和適應性好的特性。其中2018 年平均折合產量16 207.5 kg/hm2,比對照品種先玉335 增產7.5%,居16 個參試品種(系)的第3 位,增產試點占比達100%;2019 年平均折合產量15 513.0 kg/hm2,比對照品種先玉335 增產3.0%,居15 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0 位,平均增產試點占比達91.5%。
在2020 年進行的甘肅省中晚熟水地玉米生產試驗中,禾盛209 平均折合產量16 558.5 kg/hm2,較對照品種先玉335 增產5.8%,居8 個參試品種(系)的第5 位,5 點全部增產。禾盛209 田間綜合表現(xiàn)為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較好。
平均生育期141 d,株高315 cm,穗位高126 cm。幼苗子葉橢圓形,莖基淺紫色,葉片綠色。株型緊湊型。穗長22.2 cm,穗粗5.2 cm,軸粗2.7 cm,禿頂長1.1 cm,穗行數(shù)16.1 行,行粒數(shù)43.7粒,千粒重340.1 g,出籽率87.1%。穗錐形,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粒色黃色。
2020 年經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測試中心測定,禾盛209 籽粒(干基)含粗蛋白79.2 g/kg、粗脂肪39.4 g/kg、粗淀粉749.5 g/kg、賴氨酸2.4 g/kg,容重777 g/L。
2018—2019 經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禾盛209 高抗禾谷鐮孢莖腐病,感絲黑穗病和禾谷鐮孢穗腐病,高感大斑病。
適宜在甘肅省河西、中部及隴東中晚熟生態(tài)區(qū)推廣種植。
播前精細整地,施足基肥,確保苗全苗壯。于4 月上中旬至5 月上旬或地溫達10~12 ℃時播種。
一般保苗62 000~65 000 株/hm2,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合理密植,單株或雙株留苗。
基肥應施農家肥15 000 kg/hm2、磷酸二銨225~300 kg/hm2、硫酸鉀150~225 kg/hm2,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22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 kg/hm2。注意防治大斑病和絲黑穗病。
及時收獲、晾干后及時脫粒貯藏,確保籽粒的商品性。
親本繁殖選取1 個標準穗單粒種植,套袋自交,下季將收獲的果穗混合脫粒進行擴繁。親本擴繁的關鍵是采取100%的安全隔離,杜絕風力、昆蟲等傳粉混雜,保證親本的純度。
制種田選擇集中連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條件好的中高肥力地塊,并要求周圍300~500 m 無其他玉米品種種植。父母本錯期播種,制種時先播母本,母本播后6 d 播第1 期父本,父本播總量的60%;母本播后10 d 播第2 期父本,父本播總量的40%。父母本行比為1∶6。分別在苗期、拔節(jié)期和抽雄前進行田間去雜。及時去雄,采取帶1~2 片葉摸苞去雄方法。防止“二次”授粉,割除父本。籽粒達到成熟標準后及時收獲,及時晾曬,確保種子的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