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西關小學(733000) 李永海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語文課堂教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的重要途徑。中國古典名著中的語言豐富多彩,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題,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能力。這既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衡量指標。下面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究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人文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草船借箭》一課是根據(jù)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故事情節(jié)改寫的。課文講述了周瑜因為妒忌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要求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借此陷害他。諸葛亮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最后挫敗了周瑜的陷害計劃,使周瑜心服口服。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走進中國古典名著”,閱讀訓練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由于這是小學階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學習積極性易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可嘗試利用多元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才能被調動。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曲《歷史的天空》:“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借助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后,教師提問:“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歌曲?你看過這部電視劇嗎?你能說出這部電視劇中你熟悉的人物的名字嗎?”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由此引入教學內容:“今天所要學習的課文就是根據(jù)《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改寫的。讓我們一起看看是什么故事吧!”在欣賞歌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等一連串師生互動中,學生對《草船借箭》一課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fā)。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奔撮喿x者通過文辭來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沿著文辭找到文章的源頭,借以理解文章。因此,在教學中國古典名著時,教師可以借相關的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用抑揚頓挫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三國時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崛起,孫權和劉備聯(lián)合對抗曹操的入侵。孫權的部下周瑜非常妒忌劉備的部下諸葛亮的才能,總想找個理由陷害他,可他擔心故意陷害諸葛亮會激起眾怒。周瑜最終想出了一個什么計策去陷害諸葛亮呢?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這個故事中,去尋找答案吧!”教師以講解員的身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文中的人物共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后,教師要抓住契機,緊扣題目設計問題,通過問題鼓勵和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層探究。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學生齊讀標題后,教師隨即提問:“看到《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提出了不少問題,如“誰用草船借箭?”“怎樣借箭?”“借箭的結果如何?”等。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一邊閱讀文本一邊思考,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進行記敘,故事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想讓他在十天內造十萬支箭;故事的經(jīng)過是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在有大霧的四更天向曹軍“借箭”;故事的結果是諸葛亮“借”到十萬支箭,周瑜自嘆不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思考、互動交流,消除了閱讀古典名著的畏難情緒,使閱讀變得水到渠成,為下一步精讀課文打好了基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苯處熡袃r值的啟發(fā)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對古典名著的閱讀方法進行探究:“讀了課文,我們知道諸葛亮的確神機妙算。那么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哪里呢?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閱讀方法去讀懂課文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與同桌討論、交流,與教師共同梳理、歸納出幾種閱讀本篇課文的方法。
(1)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文中描寫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2)批:將文中能夠表現(xiàn)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語句,用單橫線、波浪線畫出,對重點詞標上著重號、三角形符號,獨立思考,反復揣摩,在句子旁邊作簡單的批注,寫出自己的感受,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3)說: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情節(jié),加上自己的想象,繪聲繪色地把故事說給同學聽。
(4)演:緊扣文中人物語言和自己的理解感受,分角色把這個故事演一演。
(5)評:結合課文內容,評一評文中的周瑜、諸葛亮、魯肅、曹操是什么樣的人,你最喜歡哪個人。評論時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6)寫:參考看過的電視劇、電影等作品,結合文本展開想象,擴充、編寫“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的場景;還可以練習縮寫草船借箭的故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痹诮虒W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成為語文課程資源的探索者、實踐者,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讓學生習得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使其終身受益。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元化的課堂訓練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及課文內容,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搭建支架。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喿x能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教師可因地制宜,為學生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這是學習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草船借箭》課文結尾有一句話“周瑜大吃一驚,長嘆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教師可選擇這句話進行朗讀訓練,提示學生在朗讀時可加上戲曲表演的手勢,讀出周瑜感嘆中的無奈、佩服、惱怒、心有不甘等心情。教師先范讀,讓學生模仿教師反復練讀,然后通過分組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想象并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最后,教師可補充《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柴??谂P龍吊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中“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情節(jié),以加深學生對周瑜心胸狹窄的性格特點的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品讀文本,引導學生對文本中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個性進行理解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例如,課文第七自然段中“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霧散了就回去?!?,一個“笑”字,傳神地表現(xiàn)出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態(tài)。教師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感悟詞句,反復朗讀品味,讀出諸葛亮“笑”的不同層次:有對曹操謹慎多疑、不敢出兵、中計了的嘲笑;有對魯肅忠厚老實、不知底細的安慰的笑;有對周瑜自不量力的無奈的笑;有對自己成功在望、勢在必得的自信的笑。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中國古典語言文字的魅力,既深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又發(fā)散了思維。
陶行知先生說:“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lián)盟。”分角色朗讀和進行角色表演是學習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人物的情感。例如,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進行合作表演。教師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表演練習,隨后推選小組代表登臺表演。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提示他們要緊扣人物語氣和情感,模仿戲曲動作,把諸葛亮顧全大局、胸有成竹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在學生表演后,教師通過欣賞性評價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表達,使學生樹立顧全大局的集體榮譽感。這樣的語文課堂實踐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對人物的想象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體會到不同人物的情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币氆@得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時的閱讀中積累寫作方法,在不斷的練習中提高寫作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課文第六自然段展開討論:“原文中‘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句話能不能改為:‘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繛槭裁??把你的觀點和理由寫出來?!边@樣的改寫訓練,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yǎng)了學生準確運用詞語的能力,還能使學生習得詳略得當?shù)膶懽鞣椒ā?/p>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運用圖文結合、讀思結合的方法,在具體情境中學習古典名著。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圍繞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說的話展開討論:“周瑜向諸葛亮提問:‘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作為軍中的都督,周瑜真的不知道水上交戰(zhàn)用什么兵器最好嗎?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假如你是周瑜,還可以采用哪些辦法和曹軍交戰(zhàn)呢?用火攻行嗎?”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追根究底的探究精神,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三國演義》整本名著,從故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由學校語文中心教研組定期舉辦的古典名著閱讀沙龍、讀書社團等活動,將閱讀活動拓展延伸至課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中國古典名著流傳千年,有其語言之美、意蘊之美,在閱讀古典名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享受審美的愉悅,從文本中習得學文做人之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發(fā)揮師生的集體智慧,把《草船借箭》的文本內容創(chuàng)編成詩,讓學生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體味古典名著語言的韻律,在自悟自得中滋潤心靈。創(chuàng)編成果如:“草船借箭不尋常,都督周瑜想暗算??酌鹘杓斆C幫,妙算四更霧漫天。通曉地利蒙曹操,驟雨飛蝗來戰(zhàn)艦。神機妙算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傳。”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學生再一次回顧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用簡潔的詞語將故事情節(jié)進行概括和復述,創(chuàng)編出的詩歌朗朗上口,利于背誦。這一過程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草船借箭》文本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略讀的方法了解并概括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討論:“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比不上諸葛亮呢?”引導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匯總并整理討論成果后由小組代表發(fā)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再進行總結概括:“周瑜不及諸葛亮之處有三。一是智商,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二是胸襟,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顧全大局;三是能力,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熟識人心的能力也勝過周瑜?!弊詈蠼處熯M行小結:“‘腹有詩書氣自華?!T葛亮的神機妙算是勤奮努力、勤學苦練的結果!《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虛心地向別人學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讀思結合的教學方法既拓寬了學生學習古典名著的思維空間,又實現(xiàn)了學文和做人的統(tǒng)一。
在閱讀教學接近尾聲時,教師由扶到放,讓學生模仿《草船借箭》前后照應的寫法,以《我忘不了那張照片》為題,寫一篇作文,以有效地將古典名著的學習與習作結合起來,實現(xiàn)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雙贏。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典名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主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抓住聽、說、讀、寫等方面的關鍵訓練點,有所側重、一課一得、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想象的能力。在課堂外,要落實好古典名著閱讀沙龍、讀書社團等校本閱讀活動,以實現(xiàn)學文與做人的統(tǒng)一、價值觀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同步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