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養(yǎng)蒙資源與觀念整合:強國保種話語下新政蒙學與女學的互動發(fā)展

        2022-12-04 16:57:02江露露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10期
        關鍵詞:女學蒙學章程

        江露露

        (西安文理學院學前教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65)

        強國保種是清末新政時期蒙學與女學得以發(fā)展的緣由之一。梁啟超在1896 年《論女學》中將女學與兒童蒙養(yǎng)相關聯(lián),說道:“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光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養(yǎng)始,蒙養(yǎng)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斧削始,故婦學實天下存亡強弱之大原也?!保?]214嚴復1897 年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在《國聞匯編》上連載后,優(yōu)勝劣汰、物競天擇[2]幾乎成為1898 年之后中國婦孺皆知的普遍道理,“強國保種”開始成為推進清末改革的話語旗幟。雖然秋瑾這類女學發(fā)展的早期先鋒曾急迫表達過“諸位曉得國是亡了,男人自己也不報,我們還想靠他么?我們自己要不振作,到亡國的時候,那就遲了”[3]的吶喊,但這類源自革命女俠式的女學倡議實際上卻難以獲得官方的認同,更是與兒童啟蒙教育無關。

        另一方面,似乎是為了回應梁啟超,另類女學倡議者如金天翮開始提出“女子者,國民之母也”[4]的口號。隨后,金天翮嗣后在《女子世界》中重申此觀點[5],并將“女子者,誕育國民之母也”[6]作為發(fā)刊宣言,該刊物也刊登了亞特專門撰寫的《論鑄造國民母》[7],塑造了一種女性為“國民母”的敘述。這些看似激進的女學觀點當與新國民、新國民母的敘述、建構和想象緊密相連時,似乎找對了連接傳統(tǒng)女學的關鍵,并最終在與新政時期蒙學建設的互動過程中,逐漸獲得士大夫們的接納。為此,我們有必要考察傳統(tǒng)中國歷史上的傳統(tǒng)女學的概貌,才能了解其與新政發(fā)生共鳴的可能。

        一、傳統(tǒng)學校之外的女學

        明清科舉取士,書生以讀書為業(yè),以進學而優(yōu)為士。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女子則多留守家中。女子考學,在一千三百年的科舉歷史上僅有兩例:“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 年),九歲女童林幼玉求試中書省,考其經書四十三件,皆通,詔特封孺人,這是童子科中第一次女試。后又有女童子吳志瑞于宋寧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 年)四月十一日令中書復試??赡芩未鷳优e的女童,僅此2 例?!保?]實際上,女學長期被科舉隔離,使得傳統(tǒng)書院、學校等教育機構以及仕途之道不對古代女子開放,這讓女學成為清末新政學習西制開展兒童啟蒙教育改革的一股阻力。但是,回顧古代女子接受教育的路徑、目標和內容,似乎也能與清末新政極力模仿的日本幼稚園有相銜接的相通之處。

        (一)教育路徑:家庭教育、族塾教育和社會教化

        古代女子早期都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父母親長是主要的施教者。如果女子生于書香之家,便能跟隨父母學習讀書寫字;富貴之家還會請專人施教,例如由傅、母、師、保等女師負責教導[9]402。到了明清時候江南的富庶地區(qū)還會出現(xiàn)專門巡回到閨門中開展教育的女教師,她們被稱為閨塾師。明清之后伴隨私塾的發(fā)展,民間也開始出現(xiàn)專收女子的私塾,不過數(shù)量十分有限。除此之外,歷代佛庵道觀也會提供一些女子教育,內容多以宗教為主。社會教化方面,包括家規(guī)家范、宗族祭祀、民族活動,同時也包括小說、戲曲、善書等方面的俗講俗化,內容都是圍繞傳統(tǒng)儒學女教而展開,以勸戒婦女遵守婦德為主。社會教化主要面向的對象是下層不識字的婦女。

        (二)教育目標: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

        女子出嫁之后“事夫”是關鍵,雖說這是一種包含情感的夫妻居家生活內容,但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關系前,“事夫”也是出嫁前必須學習的技能。母親由于要承擔兒女啟蒙老師的責任,因此“教子”也是很重要的技術技能。教子態(tài)度與方法方面,最好的模范莫過于孟母三遷。

        蒙養(yǎng)院采納泰西蒙學幼稚園的辦學時,對于蒙養(yǎng)院師資要求與傳統(tǒng)女學在教育路徑上(家庭教育),教育內容方面(教子)等發(fā)生關聯(lián),于是讓蒙養(yǎng)院與清末女學的發(fā)展有了試探性的互動。

        (三)教育內容:識大體、明大義

        宋代經濟的發(fā)展之后,女子教育也獲得新發(fā)展,教育自上而下的俗化推行過程開創(chuàng)了盛行女教的風氣[10]295,這時候《女兒經》《閨訓千字文》一類的通俗女學讀本在民間為數(shù)可觀。即使這樣,女子所獲得的文化書算知識通常只是停留在淺薄、初學的基礎層次,例如清代光緒年間督學陳彝在《重訂訓學良規(guī)》提到,女弟子從學時:“識字、讀《弟子規(guī)》與男子同。更讀《小學》一部,《女四書》一部,看呂氏《閨范》一部,勤與講說,使明大義。只須紋理略通,字跡清楚,能作家書足矣?!保?1]125女童在閱讀和學習這類專門面向女子的啟蒙讀物后,除了懂得識字之外,也會逐漸塑造賢良淑德的品德,學習朱熹《小學》之后也能大體獲得“圣賢坯璞”的類似教化,從而獲得識大體、明大義的基本觀念。

        由上可知,無論是出自書香門第的母親,還是富貴人家聘請的女師,亦或是從小獲得識字、道德教育的女童,她們雖在傳統(tǒng)學校教育之外,但其性別身上所包含的重視保育、識大體明事理的特質,都成為幫助其邁向現(xiàn)代學制成為新政蒙養(yǎng)師資的可能前提。

        二、蒙養(yǎng)院建設與三代以來的女教傳統(tǒng)的互動

        清末新政改革過程中,雖然積極維新的士人極力提倡興女學,但卻遭到了傳統(tǒng)保守士大夫的顧慮。不過此后在新政落實推進的過程之中,卻也并非那么“名不正言不順”。

        擬定新政癸卯學制的士大夫如張百熙、榮慶、張之洞在倡導興女學時,將目光投向了三千年前,回溯到了“三代”時期,認為自三代開始,其實中國傳統(tǒng)女學一直存在。這一論斷實際上暗示,僅在科舉之后或者明清時期才出現(xiàn)女學在朝堂上缺位的情況。1904 年的《奏定學堂章程》中便寫道:“三代以來女子亦皆有教,備見經典。所謂教者,教以為女為婦為母之道也?!保?2]400又在1907 年3 月《學部奏定女學堂章程折》中說:“倘使女教不立,婦學不修,則時有妻而不能相夫,有母而不能訓子。家庭之教不講,蒙養(yǎng)之本不端,教育所關,是非淺鮮?!保?2]583

        蒙養(yǎng)端正,講求家教,也使得婦學女教在清末新政的蒙養(yǎng)院建設中獲得了發(fā)展。在上承三代女教的傳統(tǒng)中,《周禮·天官》《禮記·內則》有諸多關于女教和家庭蒙養(yǎng)子女的記載。

        婦學四德:《周禮·天官》亦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其屬而以時御敘于王所?!保?3]391后世將其濃縮為“四德”,即指女子應該以品德正身為立命本,注意言行舉止,儀態(tài)端莊穩(wěn)重,懂得桑蠶女織的婦學之法。

        三母之禮:《禮記·內則》所記載,皇室的太子、世子的撫養(yǎng)者選擇甚為嚴格:“異為孺子室于宮中,擇于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無事不往?!保?4]985這里面所提到的“諸母”是指“眾妾”,子師、慈母、保母合稱為“三母”,其中“子師,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處者。士妻食乳之而已。”唐代鄭玄的解釋:這就是人君養(yǎng)子之禮。將道德教育、喂養(yǎng)原則和生存養(yǎng)護作為撫養(yǎng)兒童的三位一體的周道之舉,最終在上施下效的逐步推廣中,也成為民間母教的主要內容。

        實際上,清末新政建設女學的思路基本圍繞著建設蒙學機構、考慮蒙養(yǎng)院師資為出發(fā)點,因為古代女學原本就保育兒童密切相關,無論是婦德教育還是皇族育嬰的“三母之禮”,都成為了清末新政效仿西制建立蒙養(yǎng)院時所吸納的傳統(tǒng)女學資源,在“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學興,滋生流弊”的社會背景下為選聘女子作為蒙養(yǎng)師資做了有利的論證。因此,可以說,在“強國保種”的話語下,上溯三代女教,并配合“母強則國強”及“女子者,誕育國民之母也”的進化論想像,官方女學發(fā)展成為可能。

        三、清末蒙養(yǎng)院建設與新政初期“女學”家庭化的發(fā)展

        如前所敘,清末新政之前,有識之士曾以維新思路討論過“強國保種”①才能救國,屆時也收獲了廣泛的社會效應,但卻沒有直接成為改革政令。清末新政改革在兒童啟蒙教育方面雖然傾向于把離自己最近并通過明治維新改革成功的日本作為學習對象,無論是學制設計、兒童教育機構的創(chuàng)辦落實還是蒙養(yǎng)院師資的選用,都效仿日本的幼稚園模式,但在新政推進的現(xiàn)實當中,卻要秉承“中體為本”的原則。出于西式進化論模式的“強國保種”如何能進入到以儒家思維主導的改革歷程中,改革者認為唯有讓新政蒙學下建建設與傳統(tǒng)文化相連接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

        (一)蒙養(yǎng)院初建時的家庭化取向

        盡管上溯三代,經典中自有女學傳統(tǒng)可供取用學習,但在蒙養(yǎng)院逐漸興起建設時,女學依舊被看作極其危險的事情。盡管1904 年《奏定蒙養(yǎng)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寫道:“按各國皆有幼稚園,其義即此章所設之蒙養(yǎng)院,為保育3 歲以上至7 歲幼兒之所,令女師范生為保姆以教之。中國此時情形,若設女學,其間流弊甚多,斷不相宜;既不能多設女學,即不能多設幼稚園?!保?2]398對于西學東漸的女學之風,傳統(tǒng)士大夫更是擔憂:“少年女子斷不宜令其結隊入學,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讀西書,誤學外國習俗,致開自行擇配之漸,長蔑視父母夫婿之風。故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令其能識應用之文字,通解家庭應用之書算物理,及婦職應盡之道,女工應為之事,足以持家教子而已。其無益文詞概不必教,其干預外事、妄發(fā)關系重大之議論,更不可教。故女學之無弊者,惟有家庭教育。女學原不僅保育幼兒一事,而此了一事尤為重要;使全國子女無學,則母教必不能善,幼兒身體斷不能強,氣質習染斷不能美。蒙養(yǎng)通乎圣功,實為國民教育第一基址?!保?2]398最終,士大夫希望將女學與傳統(tǒng)母教相結合,讓蒙養(yǎng)院建設與家庭教育指導辦法合二為一,最終形成《奏定蒙養(yǎng)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實際上,這部章程頒布后的三年內,蒙養(yǎng)院建設的數(shù)量仍然非常有限,即使像京師這樣的重要之地,也是要到1907 年才興辦了第一所私立蒙養(yǎng)院。這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則在于缺少合適的蒙養(yǎng)院師資。

        (二)識字師資的現(xiàn)實需求及其對女學發(fā)展的促進

        章程中,士大夫決定讓育嬰堂里原有的乳媼、乳娘、節(jié)婦來充當蒙養(yǎng)師資,且明確指出“保姆學堂既不能驟設,蒙養(yǎng)院所教無多,則蒙養(yǎng)所急者仍賴家庭教育,惟有刊布女教科書之一法?!保?2]400當時公布幫助保姆識字的女教科書有“《孝經》《四書》《烈女傳》《女誡》《女訓》及《教女遵規(guī)》等書。”[12]400此等女教科書,還是較為傳統(tǒng),不夠開化,這樣的保姆培訓依然帶有很濃厚的明清女學色彩。

        改革者希望將原有的乳媼、乳娘以及節(jié)婦培訓成為效法日本幼稚園中的幼兒保育員或教員。而要成為教員,首先就要識字,識字實際也成為婦女獲得文化的象征。傳統(tǒng)中國婦女大多不識字,但此時的近代中國,如果參與蒙學的教習教員不識字,那就等于在教育上落后于西方,于是讓“女子識字”成為師資培訓的重要內容。雖然保姆識字不等于科學保育,識字保姆也不一定就能成為合格的幼稚園教師,但有識之士對新式蒙養(yǎng)院建設的迫切之感和師資缺乏的現(xiàn)實狀況,讓明清以來的女學觀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值得指出的是,讓清末育嬰堂中的乳媼、乳娘以及節(jié)婦充當新政蒙養(yǎng)院的幼兒師資,其實也提升了她們原初低下的社會地位。此時賦與其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幼兒教師身份,促進了幼兒看護者這一職業(yè)的發(fā)展,重估了其在保種救國中的社會價值。早在宋代開始慈幼局有可能為領養(yǎng)棄嬰的家庭公派乳母,或是在育嬰堂里所雇傭奶媽、奶媼來照顧幼兒,但這些乳母、保姆長久以來是以奴仆、婢女的身份生活在古代社會里的,地位并不高。臺灣大學歷史系李貞德教授對漢魏六朝的乳母研究后指出:“皇室乳母或選自官婢,或取良家宜子者;世家大族則可能以家婢擔任乳母。”[15]120李金蓮、朱和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奶媽及其社會地位》[16]和《中國古代宮廷里的奶媽》[17]中對皇室及上層家庭中的著名奶媽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在這些研究表明,乳母服務于上層階層,自身地位相對較低。

        無論如何,《奏定蒙養(yǎng)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出臺的確在實際中推動了清末女學的發(fā)展。隨著實踐當中蒙養(yǎng)院政策的不斷落實,保守士大夫的觀念也逐步松動,舊觀念漸漸讓位于新觀念。至此,女子教育、兒童蒙養(yǎng)在清末啟蒙教育改革中逐漸成為互為支撐、密不可分的“強國保種”話語內容。

        四、兩個女學章程的頒布及育嬰堂、蒙養(yǎng)院的整合

        清末新政中兩個女學章程的頒布最終讓女學的發(fā)展獲得官方的認可,在這過程當中,實際與清末新政蒙學建設密不可分。1907 年直隸教育雜志中的一篇名為《蒙養(yǎng)院之起點》的文章里寫道:“京師學堂雖已林立,惟于蒙養(yǎng)院尚付缺。如致使幼稚學童完全無缺之腦筋,染受惡劣私塾之習慣。近年以來,學術成效,進步較遲。未始非由于此?,F(xiàn)在振貝子有鑒此,特出捐款于西四牌樓,組織蒙養(yǎng)院一區(qū)。附設保姆講習所一科。現(xiàn)已出示招生。蒙養(yǎng)以五歲至八歲為合格。保姆以十五歲至二十歲之女生為合格。以備定期開學?!保?8]102為了更好的配合蒙養(yǎng)院及家庭教育章程,清末新政后期(1907 年)頒布了兩個女學章程,即《女子小學堂章程》及《女子師范學堂章程》,讓女子教育成為學制體系的有力補充。

        (一)女學章程具有傳統(tǒng)女學的影子

        對于女學的建設,依舊保留著濃厚的中體色彩,1907 年《奏定女學堂章程折》還說:“凡東西各國成法,有合乎中國禮俗、裨于教育實際者,則仿之,其于禮俗實不相宜者則罷之,不能行者則姑緩之?!保?2]576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此時女子小學堂的興建,實際并非照搬效仿西方,而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中尋找到了上承三代女學淵源。章程還指出:“女子教育,為國民教育之根據(jù),故凡學堂教育,必有最良善之家庭教育,以為輔助,始臻完美,而欲家庭教育之良善,端賴賢母,須有完全之女學。”[19]至此,新政中的女學的確與母儀之道的傳承緊密相關,具有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特質,與西式女學大有不同。

        《女子小學堂章程》的辦學宗旨為:“以養(yǎng)成女子之德,操與必須之知識技能并留意使身體發(fā)育為宗旨”。同時將女子小學堂分初等、高等兩級。初等小學堂收7~ 10 歲女童;高等小學堂收11—14 歲女子。注重女德實際上是對傳統(tǒng)女教的延續(xù)?;蛟S,這些女孩將來成家立業(yè),為人母親,也能夠在家庭教育中以傳統(tǒng)賢良淑德、賢妻良母的方式教育子女。章程頒布后,各省陸續(xù)開始興辦女學堂,培育幼兒師資。北洋興辦女學的政策:“通行各州縣,選識字之婦女四十內外者送津學習,月給津貼,學成回鄉(xiāng)教授?!保?0]還有各地因“育嬰堂所收女子有養(yǎng)無教”的現(xiàn)實情況,請求增辦的省城女學堂[21]。由此可見,女學堂的發(fā)展與育嬰堂改蒙養(yǎng)院、育嬰堂自身收留的女孩存在多重關聯(lián),清末官方對于女童未來為人母的總體判斷主導著新政女學的發(fā)展。

        同時,《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頒布,也成為蒙養(yǎng)院師資建設的補充。章程里明確規(guī)定“女子師范學堂”是“以養(yǎng)成女子小學教習,并講習保育幼兒方法”教授“蒙養(yǎng)院保育科之旨趣,使適合將來充當教習、保姆之用。”[19]

        此外,為了配合實踐還在女子師范學堂里要求“設附屬女子小學堂及蒙養(yǎng)院一所,以便師范生實地練習”[22]。這種將女子小學堂、女子師范學堂以及蒙養(yǎng)院一同配合發(fā)展的制度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新政中女學發(fā)展與蒙學建設的雙向互動成果。

        (二)育嬰堂與蒙養(yǎng)院整合實際為“政”與“教”的跨領域整合

        《奏定蒙養(yǎng)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提出:“凡各省府廳州縣以及極大市鎮(zhèn),現(xiàn)在均有育嬰堂及敬節(jié)堂(即恤嫠堂),茲即于育嬰敬節(jié)二堂內附設蒙養(yǎng)院?!保?2]398同時規(guī)定:“各處育嬰堂規(guī)模大小不一,現(xiàn)均籌有常年經費;其規(guī)模過狹者,應設法擴棄屋舍,增加數(shù)額;乳媼必宜多設,以期廣拯窮嬰。每堂乳媼之數(shù),省城至少須在50 人以外,各府縣城至少須在30 人以外,即于堂內劃出一院為蒙養(yǎng)院,令其講習為乳媼及保姆者保育教導幼兒之事?!保?2]398章程頒布之后,安徽省就有相應的實際安排:“翰林院編修趙太史曾重等遵照部章,就安慶府欲印堂附設蒙養(yǎng)院?!敺疃宋鐜浥?,畧請來牘具悉,貴紳等擬就育嬰堂內附設蒙養(yǎng)院。洵屬教養(yǎng)兼籌,所呈簡章亦尚妥洽。應準立案。希侯札飭安學司諭紳舉辦,并轉飭安慶府照會育嬰堂董?!保?3]98-99

        在湖南這個近代教育改革的重地,此時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蒙養(yǎng)院和女學建設?!跋媸∠蛉账兄龐胩貌贿^選保母乳母撫養(yǎng)貧窮無歸之小孩而已。而于養(yǎng)蒙之善法仍為盡得。近聞湘省醴陵貢生漆安選等,月前具稟督撫兩院暨提學使司,請在該縣城內之育嬰堂附設蒙養(yǎng)院一所,即提育嬰及橋會余款為經費。并聘留東女士張漢英充該院女教習。將育嬰舊法改良為家庭教育之基礎。昨奉鄂督陳小帥行知湘提學吳文宗轉飭該縣酌度情形,會同該紳等籌錢稟辦矣?!保?4]13

        從章程頒布到政策的實施,改革思路雖然順暢,這其中實際包含著改革進程中對傳統(tǒng)慈幼育嬰這項“六政保息”政治制度的整合?!吨芏Y》在談及國家治理時說:“保息六養(yǎng)萬民,一曰慈幼,而曰養(yǎng)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贝扔子龐刖臀涣械谝?。清代專門收養(yǎng)孤幼所歸屬的機構是育嬰堂,這是清代社會的福利機構。此時,清末蒙學建設將“在育嬰堂附設蒙養(yǎng)院”,實際使得教育領域的教育機構與育嬰堂則政治領域的救濟福利機構發(fā)生了關聯(lián)。這種跨領域的整合,也顯示出“政教一體”的傳統(tǒng)文化特點,即二者在學理上的淵源一致,均為孔孟之后對“仁”的社會實踐。育嬰堂施善救濟是“仁”的政治實踐,蒙養(yǎng)院“蒙以養(yǎng)正”是學以成仁的教育實踐,二者殊途同歸,擁有整合的合理性。

        五、歷史的啟示

        清末新政中蒙學和女學的互動發(fā)展有以下三個較為鮮明的特點,對當下兒童啟蒙教育的承古開新有一定的啟發(fā)。

        (一)晚清官方女學發(fā)展在“上承三代”中獲得發(fā)展

        晚清女學發(fā)展雖有激進的一派,但在官方主導的女學發(fā)展依舊保持中體西用的原則。實際上,清末蒙養(yǎng)院建設和傳統(tǒng)女學是互動式發(fā)展,互動的歷史背景發(fā)生在洋務運動甲午兵戰(zhàn)、商戰(zhàn)都失敗之后的“強國”氛圍之中。西方堅船利炮咄咄逼人的攻勢讓中國的有識之士掀起了救國的急迫之感,學戰(zhàn)興起時蒙學建設成為了學戰(zhàn)“培植人才”的根柢之本。效法日本幼稚園的做法雖然在學戰(zhàn)中納入了“西用”的元素,在此背景下蒙養(yǎng)院師資的選聘仍然強調上承三代,抑或說在強國保種的進化論話語下傳統(tǒng)資源仍是其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晚清新政蒙學建設促進了近代教育轉折時期的女學發(fā)展,這一發(fā)展從學制演進的角度看與傳統(tǒng)一脈相連,保持了女學發(fā)展過程中“上承三代”的中體之本。在制度層面,女性在新政教育改革中獲得了國家合法師資的身份,她們參與到近代“蒙以養(yǎng)正”的教育事業(yè)當中,在國家立場上豐富和完善了傳統(tǒng)的蒙學。

        (二)新政時期傳統(tǒng)蒙學與女學在相互作用中共生發(fā)展

        “母教強則國強”“教師強則國強”“保種救國”,這是新政后期蒙養(yǎng)師資與女學發(fā)展雙向互動的內在邏輯,也是促進蒙學與女學互為作用的話語樞紐。新政時期的蒙學從1902 年的蒙學堂,發(fā)展到1904 年蒙養(yǎng)院和小學堂,在蒙學機構上進行了進一步細分[25]。一方面女學的發(fā)展讓蒙養(yǎng)院能夠擁有合格的師資;另一方面蒙養(yǎng)院的建設,讓女性的身份從保姆轉變?yōu)橛變航處?,這是對三代女學的傳承,也是對明清出現(xiàn)“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的有力反擊。

        1907 年京師第一蒙養(yǎng)院成立時,振貝子福晉在開學典禮上有過一番講話,詳細分析了清末女性、蒙學的關聯(lián)性。她認為:“教育之根本,尤在蒙學及女學。兩種蓋幼兒時代為一生為學之基礎,蒙學不振,則以上之教育不能躐等而施。且女學與蒙學,更有切近之關系。誠以女子為國民之母,女子有學問則蒙養(yǎng)教育亦即隨之發(fā)達。本院蒙養(yǎng)及保姆兩等諸生入學未久,承院長及各教習之熱心教導,進步頗速。余實為我國蒙學及女學之前途賀愿諸生更努力上進,余與副監(jiān)督亦隨時到院交相勉勵、樂觀厥成有厚望焉。”[26]振貝子福晉詳細說明了保種與救國之間的邏輯,強調蒙養(yǎng)院建設與國家教育發(fā)展緊密相連,并論證了教育、蒙學、蒙養(yǎng)院、女學及其之間的關系。這段講話作為“學界新聞”刊發(fā)在教育雜志上,讓世人重新認識女學和蒙學的時代價值。將女學視為國民母,將蒙養(yǎng)視為教育根本,在保種救國的時代改革語境下,這成為清末創(chuàng)設蒙養(yǎng)院的邏輯基礎之一。其實,在考察歐洲各國、日本幼稚園的啟蒙教育制度后,士大夫新政蒙學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注意到了蒙養(yǎng)院的師資性別問題,但由于其自身觀念卻難以快速扭轉,因此在章程頒布后的三年,女性仍然無法突破“女主內”的限制,蒙養(yǎng)院的建設仍受約束。但京師第一蒙養(yǎng)院成立時的這番講話,加之1907 年兩個女子章程的頒布,使得蒙養(yǎng)院和女學都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清末三次教育統(tǒng)計(1907-1909)[27]詳細統(tǒng)計了蒙學和女學在各地的辦學數(shù)據(jù)。

        (三)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進行有效轉化是穩(wěn)健改革的有力保障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并且在不斷革新的進程中大體保持著思想觀念穩(wěn)固演進的模式。在新政蒙學的建設與女學發(fā)展的互動中,改革者們更多采納了轉化傳統(tǒng)文化資源、堅守中體西用的立場而不斷促進近代中國走向世界。三母之禮、尊師重道、重視傳統(tǒng)母教促使清末士大夫不斷轉變著明清宋明理學對女性的片面觀念。同時,慈幼與蒙養(yǎng)機構的相互整合,實際也是傳統(tǒng)政教合一高效體現(xiàn)。乳母、奶媼能夠走入晚清士大夫養(yǎng)育幼兒的視野,看似反差極大的決定,確實有扭轉明清女學落敗的作用,同時對日本幼稚園幼兒教師制度的酌情采納也是堅守中體西用的必然結果。因此,在對這段改革歷程的詳細分析,實際上可以讓我們看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母教女教資源的隔代轉化有助于改革的推進,同時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有效轉化也是穩(wěn)健改革的有力保障。

        當改革受限于時代的思維慣性難以突圍時,時?;乜次覀冇凭玫臍v史文化,在歷史資源的寶庫中尋找整合和發(fā)展的思路,或許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底色”中又能走出一條新路。

        [注釋]

        ① 陳熾最早就在1896 年發(fā)表《婦女》,稱:“我中國婦女之學不講,久矣!”1896 年,梁啟超亦發(fā)表《論女學》和《倡設女學堂章啟》。1897 年,董瑞椿也發(fā)表《廣女學議》。1898 年,嚴復撰寫《論滬上創(chuàng)興女學堂》,翻譯赫胥黎《天演論》,令國人皆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強國保種開始成為了救國話語。此后,隨著《女子世界》《女學報》《女報》等的出現(xiàn),社會思想觀念逐步得到開化,1904年,亞特《論鑄造國民母》更銳利的指出興女學對于國家前途的作用。這些呼吁,通常都遵表達了“母強則國強”邏輯,與興蒙養(yǎng)院形成兩相照應。

        猜你喜歡
        女學蒙學章程
        《水土保持通報》第七屆編委會章程
        基于CiteSpace的蒙學教材研究可視化分析
        《水土保持通報》第七屆編委會章程
        無聲之聲:明末清初政統(tǒng)與儒教中的女學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日新才能啟蒙
        中國德育(2020年2期)2020-03-23 06:01:07
        美育史料·民生女學藝術會
        美育學刊(2019年4期)2019-07-24 01:49:00
        宋明蒙學中的音樂教育對當代兒童音樂教育的啟示
        做“微整服務”,女學霸為顏值走向深淵
        公民與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3
        Direct calculation method of roll damping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CFD approach*
        教授經典的蒙學,還是蒙學的經典?
        97av在线播放|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美女又色又爽视频免费|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最近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二区三区|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丝袜网站在线看|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欧美激情乱人伦| av香港经典三级级 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色| 高清成人在线视频播放|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精品人妻丰满久久久a|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丝袜美女| 亚洲av有码在线天堂|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出白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亚洲中文视频| 男女搞黄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日本一区午夜艳熟免费| 日本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视频无打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欧美熟妇www|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H小说| 水蜜桃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久青草国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网 | 玩50岁四川熟女大白屁股直播| 好爽受不了了要高潮了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