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主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出:“注重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不難看出,小學語文教學對“閱讀”“寫作”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重視,以及讀寫結合對學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
繪本又稱為圖畫書,是一種以繪畫為主、文字為輔的書籍。繪本分為兒童繪本和成人繪本兩大類。其中,兒童繪本是針對兒童認知層次和結構編制而成的。這類繪本與兒童的生活息息相關,圖文并茂、簡短精湛并蘊含豐富哲理,能夠幫助兒童構建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1]。它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繪本由多幅畫面串聯(lián)在一起,并配以簡短的文字,向兒童傳遞故事情節(jié)、啟迪他們智慧的心靈。不同繪本的畫風不同,傳遞的視覺感受、引發(fā)的思考和觀察的視角維度也不同。二是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往往與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兒童在閱讀中能夠找到自己與繪本中故事情節(jié)相耦合的經歷,容易獲取繪本背后的豐富哲理。三是繪本本身的篇幅不長,基本在20~40 頁,長期閱讀能豐富情感和滋養(yǎng)心智。
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以閱讀促寫作、以寫作促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內化,在閱讀中感悟思考、書寫隨筆,在反思中繼續(xù)汲取,形成閱讀、積累、思考、寫作、反思的讀寫結合學習環(huán),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綜合素養(yǎng)。
利用繪本開展讀寫結合教學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長期以來,寫作教學效果難以提高與小學生缺乏寫作興趣有很大關聯(lián)。繪本是以傳遞兒童故事為主的圖畫書。相比較單純的文本書籍而言,學生對繪本更感興趣,把繪本閱讀積累的故事情節(jié)和思考體系應用到寫作中,自然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寫作練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小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不斷積累內化,有效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雖然繪本中的文字數(shù)量少,但都是經過編者精敲細磨后潤色出來的,簡單精雕的文筆和圖畫能夠觸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不斷刺激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使學生在腦海中積累大量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大量積累和實踐,才能實現(xiàn)從量到質的飛躍[2]。以繪本作為讀寫結合活動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圖文閱讀,多元化、開放化地對繪本內容(字詞、段落、語言、情景和價值觀)進行深度思考。而在圍繞繪本展開的寫作練習中,練習形式的多樣化、觀察角度的多維化,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能。
在以繪本閱讀為載體開展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要抓住學生對繪本感興趣的點和面進行切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從多個角度展開練習,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3]。
插圖是繪本的直接呈現(xiàn)方式,也是繪本最精彩的情景內容。在圍繞繪本展開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插圖的優(yōu)勢,積極引導學生從學會觀察、分析插圖的角度出發(fā)精細讀圖,引導學生在沒有進行文字閱讀前圍繞繪本進行猜想[4]。
(1)觀察封面插圖,結合繪本書名,猜想繪本內容。封面是繪本的“眼睛”,觀察封面插圖能讓學生感受到整本書的關鍵情節(jié)。因此,在初次教學時,教師應讓學生觀察封面插圖中的具體內容,從觀察畫面人物、場景、環(huán)境及人物之間的關系等入手,結合繪本書名概括插圖主題,并嘗試從不同的切入點用最簡單的詞語將封面內容加以概括敘述。
(2)快速翻閱繪本,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述繪本中的內容,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學生初步了解繪本主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快速翻閱繪本中的具體內容,通過觀看每一頁繪本的具體畫面內容,詳細了解故事的具體情節(jié),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理解情況,口述整本繪本的具體內容。
(3)配合文字展開繪本深度閱讀,對比前期分析閱讀差異,強化對繪本的精細閱讀。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圖文結合,讓學生在讀圖和讀字的同時,尋找與自己猜想故事內容之間的差異,以猜圖、看圖、讀圖、說圖的步驟,逐步訓練和提升學生對繪本閱讀、表達、思考和升華應用的能力。
繪本中的“空白”與繪畫中的“留白”有一定的差異,這里所說的“空白”是指繪本中沒有交代清晰的內容[5]。由于繪本中的文字信息較少,作者往往會將很多故事情節(jié)省略,因此,也就形成了繪本中的“空白”環(huán)節(jié)。一方面,繪本中的“空白”具有較強的隱藏性,需要讀者在仔細閱讀繪本后才能發(fā)掘出來。另一方面,繪本中的“空白”思考面廣闊,師生從任意一個角度對繪本進行分析都有可能找到“空白”視角?!翱瞻住笔抢L本中沒有直接交代但能引發(fā)遐想的內容,教師在引導學生圍繞“空白”進行想象時,要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寫,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第一,教師可以從繪本中某個細節(jié)出發(fā)尋找“空白”內容,常見的“空白”有標點處空白、動作空白、對話處空白幾大類。其中標點處空白最為明顯,特別是省略號在文章中的作用最為明顯。例如,“小貓在想,我要是能去該……”,這句話中作者將小貓的內心想法省去,目的就是想讓讀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給讀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想象空間。動作空白則是對某一人物、動物的動作進行空白處理。例如,在“大衛(wèi)迅速奔跑出去”這句話中,作者只是傳遞了大衛(wèi)奔跑這樣一個動作,對于其奔跑過程中的內心想法、表情及動作等細節(jié)都沒有進行深入的描繪。
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關鍵空白進行深入的分析,讓學生結合自己對繪本的理解將空白內容以寫作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引導工作,積極引導學生圍繞空白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和探索,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將空白填補出來。例如,在描寫“大衛(wèi)迅速奔跑出去”這一空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如下描寫:“想到自己又闖禍了,大衛(wèi)嚇得張開雙手、咧開大嘴,迅速奔跑出去,一不小心跑到了泥潭里,摔得滿身都是泥。”
第三,在學生填補空白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寫作修改活動,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優(yōu)化自己的寫作內容,通過增加優(yōu)質詞語、植入精彩語句的方式提升寫作質量。
人物心理描寫是學生寫作練習中通過心理展示人物個性和情景的方法,也是提升學生想象空間、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圍繞繪本展開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有限的對話內容展開人物心理想法描寫,加強學生對人物內心描寫的能力。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理清繪本中的對話關系,為后期展開寫作練習奠定基礎,讓學生明確繪本中的對話數(shù)量,熟悉每個對話中的主體,必要時可以將這部分內容整理到表格。然后,教師可圍繞某一對話對前后文進行分析,深入挖掘繪本中人物對話時的前后關系,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組織學生將自己分析后的結果轉換為短文,完成寫作。
擴寫是小學作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式,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段落文字的同時,增補細節(jié)。擴寫主要考查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對語言的組織能力。文章的基本脈絡及前后關系已經給出,學生必須在不打亂脈絡的前提下,對細節(jié)進行描繪,達到最終寫作目標。在組織學生開展繪本寫話練習時,教師可以將繪本中最精彩的一個細節(jié)提取出來,引導學生通過增加細節(jié)的方式完成擴寫練習。
在精彩細節(jié)的選擇方面,教師可以給學生指定某一段落,也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當指定某一段落時,教師一定要告知選擇該段落的具體原因;當學生自由選擇時,教師應圍繞其選擇的段落展開分析,探索能否開展進一步的擴寫活動。在確定擴寫段落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具體擴寫思路,先讓學生對選好的段落進行劃分,并確定擴寫思路,再讓學生確定一些擴寫的詞語,為后期展開擴寫奠定基礎。在開展擴寫練習時,教師要讓學生圍繞繪本展開寫作。當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將插圖中的某一細節(jié)融入寫作,達到優(yōu)化擴寫的目標。例如,在教學《想吃蘋果的鼠小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讀圖過程中展開擴寫活動,引導學生描述鼠小弟學習小猴、長頸鹿的具體動作過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抓住鼠小弟的動作特點,達到豐富語言表達方式的目標。
當學生完成繪本閱讀后,教師不宜直接讓學生閱讀其他的繪本,而是要及時組織開展交流與互動活動,引導他們將讀后的感想分享給他人,實現(xiàn)情感的相互傳遞。在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以口述的方式表達,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還要引導其他學生將聽取發(fā)言者的感想擇優(yōu)記錄。交流活動結束后,教師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展讀書交流后的感想寫作。與前面的寫作活動相比,這部分寫作練習主要涉及如下幾項內容:首先是繪本內容的高度概括,引導學生再度簡潔、細化、概括;其次是情感描述,要求學生將自己閱讀后的感想進行概括,并注意寫作與口頭交流過程中的用詞差異;最后,引導學生將交流中記錄的有差異、有內涵的想法加以融入。
如果說繪本的創(chuàng)編內容是支柱,那么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就是一篇習作的華麗之處,從繪本的內容出發(fā),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意思考的構造,才能讓習作有質量、有個性。因此,在繪本融入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繪本創(chuàng)編,強化對學生創(chuàng)意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閱讀不斷增加創(chuàng)意儲備,實現(xiàn)更高效的閱讀,提高寫作能力。例如,在《國寶大熊貓》的寫作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選擇有關熊貓的繪本或者知識圖冊,讓學生先對熊貓進行全面的了解,再讓學生針對繪本的創(chuàng)編內容激活自己的寫作創(chuàng)意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熊貓作為主角,以它的口吻和角度進行寫作,如“大家好,我是熊貓貝貝。我是國家的重要保護動物哦。我身上有黑白兩種顏色。我愛吃竹子?!蓖ㄟ^這樣的文字表述,學生既融入了繪本中的知識,也貼合了寫作主題,運用另類的創(chuàng)意思維進行寫作,使文章更豐富、更靈動。這樣的訓練在提高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實效的同時,也借助繪本的內容加強了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了真實教學效果的提升。
總之,繪本是具有圖文并茂、情節(jié)生動等特點的書籍。與小學語文教材相比,學生對繪本更感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對繪本興趣濃厚的特點展開讀寫相結合的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繪本的同時展開精細讀、深度寫的練習,達到提高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強化寫作能力的目的。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讀寫雙提高的目標,教師可以圍繞猜想繪本具體內容、填補精彩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內心想法、擴寫文章精彩細節(jié)、師生互動交流、延伸聯(lián)想和編導生成等方面展開教學,讓學生在繪本讀寫結合活動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自身閱讀、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