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洋學校(215000)王勤超
蘇格拉底有句經典名言:“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闭n堂教學也是如此。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非常重視課前教案的設計,從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到問題的設計,從活動的組織到練習的安排都精心準備。課堂上按照教案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目的是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聽得懂、會做題。但有時事與愿違,課堂教學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于是有的教師便怨聲載道,甚至責備學生不夠認真。教師與其責備學生,不如先自己認真反思教學過程,有沒有以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精心設計的活動真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嗎?是否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認真反思才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本文結合數(shù)學教學實踐,就教師應進行的深刻反思展開探究。
備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處理教材,教師在處理教材前,必須認真研究新課標,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從而科學合理地處理教材。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弄清楚章節(jié)內容的設計意圖,既要考慮教材中直觀呈現(xiàn)出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又要理解教材內容中蘊含的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學科的育人價值等。教師還要研究本節(jié)課內容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整合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認真篩選教學內容,為精心備課做好充分準備。除了教材中比較固定的學習內容,教師還可以結合校本課程資源,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列舉更豐富的生活案例,挖掘更多適宜本班學生探索的學習資源,為學生自主探究數(shù)學知識做好準備。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按照課堂的節(jié)奏做及時的教學反思,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進行教材內容和校本課程資源的篩選,并對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是否精確合理做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努力做到靈活處理教材但不違背教材內容。
例如,在教學蘇科版數(shù)學教材九年級下冊“二次函數(shù)與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容前,教師要在深入探究新課標與教材的基礎上,把握教學目標: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問題轉換為相應的二次函數(shù)y=ax2+bx+c的問題;根據(jù)二次函數(shù)的圖像與x軸的位置關系判斷相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有關情況;利用二次函數(shù)圖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體驗數(shù)學中的“無限逼近”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利用數(shù)形結合思想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部分教師為了抓住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便直觀呈現(xiàn)了二次函數(shù)y=x2-2x-3 的圖像,讓學生直接找出y=x2-2x-3圖像與x軸的交點坐標,然后用數(shù)學語言敘述:當x=3 時,y=0,即x2-2x-3=0,也就是說x=3 是x2-2x-3=0 的一個解。顯然,教師這樣的教學處理缺乏學生深入探索的過程,且僅僅研究了圖像與x軸相交的特殊位置,沒有研究y=1,2,3 等時的情況,也沒有結合圖形研究問題。學生難以真正找到二次函數(shù)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系,他們認識不夠清晰,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對教材中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沒有進行很好的滲透,對于二次函數(shù)與一元二次方程的辯證關系、用圖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等難點也沒有真正有效地突破。
教師通過反思對教材的處理,能更深入教材之中,理解教材編寫者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意圖,更好地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基礎、思維方式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并在課前進行充分預設,推斷學生可能會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為了讓教學順利進行,教師可以穿插相關的問題,對備課細節(jié)進行前瞻性調整,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歸還給學生,是新課改中提出的核心觀點。因此,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教師不是課堂活動的主宰者,而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且絕不能出現(xiàn)教師替代包辦學生的探究,否則不僅不利于學生有效獲取知識,而且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綜合能力。
例如,在一次縣級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在教學蘇科版數(shù)學教材八年級下冊“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與性質”時,先復習了一次函數(shù)圖像的基本畫法,即列表、描點、連線,接著通過表格列出每個象限的六個點,按照畫函數(shù)圖像的基本步驟畫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整個畫圖過程教師僅僅用了3 分鐘,然后分析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等問題。畫圖之前,對于點坐標的特點與圖像分布象限的關系、圖像的形狀、圖像可能分布的象限等,學生都沒有進行探索。而畫完圖后,對關于圖像特點的“平滑的曲線”“無限延伸”“與橫縱軸無限逼近但沒有交點”這些內容教師僅一句話帶過,而對于如何將非常有限的離散的點連成平滑的曲線,教師只字未提。隨后,教師便放手讓學生自主畫出“練一練”中的反比例函數(shù)的圖像。學生在作圖時錯漏百出,有的學生畫的圖像是“折線”,有的學生畫的圖像與坐標軸有交點等,還有學生畫出的圖像沒有向兩邊延伸,僅僅是一條短短的線段。
上述教學中,教師自己分析了反比例函數(shù)關系式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但作圖時沒有突出函數(shù)圖像的形成過程。顯然,這樣會導致學生對圖像的形成缺乏系統(tǒng)性認識,學生缺乏體驗,感受不深刻,不知道為什么反比例函數(shù)圖像是雙曲線。因為教師自己包辦了作圖,沒有讓學生深入理解,學生再模仿教師作圖就會出現(xiàn)很多錯誤。因此,想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活動應由教師引導、由學生參與,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要操作又要思考;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合作者,并適時進行引導與數(shù)學思想方法滲透。這樣,突出學生立體地位的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能使學生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參與數(shù)學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以掌握數(shù)學知識,提升探究能力,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結合教材的內容,精心設計探索的主題,給學生搭建自主探索與合作討論的平臺,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通過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知識。
例如,在教學蘇科版數(shù)學教材八年級上冊“軸對稱的性質”時,教師先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以照鏡子為例,讓學生直觀感受鏡子中的像與人之間的關系;然后組織學生展開活動,讓學生通過畫點、折紙、扎孔等一系列活動合作探索點、線段、三角形成軸對稱圖形的條件,從而總結概括出軸對稱的性質。活動中的操作與實踐比較容易,但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蘊含其中的基本結論并將其概括出來,非常困難。特別是討論交流時,很多學生不知道從何入手,以致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沒有形成結論。通過反思這樣的合作探究活動,發(fā)現(xiàn)其缺乏學生的提問和教師的引導,以致學生要把結論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出來比較困難。
教師要在課前認真?zhèn)湔n,結合教學內容確定探究主題,并將探究主題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同時,自主探究是合作學習的前提,教師要讓每名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還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分組,明確每名學生的責任,并讓他們在組長的帶領下有序展開討論、交流與實踐。
新課改倡導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走出來,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素養(yǎng)。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教師不僅要整合課內外數(shù)學學習資源,而且要考慮學生的學情,以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不能盲目脫離學生的實際,設計漫無邊際的數(shù)學問題,讓學生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更談不上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舉措。
例如,在教學蘇科版數(shù)學教材八年級上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以此為基本探索條件,讓學生分別討論“一對邊或角相等時”“兩對邊或角相等時”“三對邊或者角相等時”三角形是否全等,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法開展探索活動。接著,教師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在△ABC和△DEF中,若滿足AB=DE,你認為再添加哪些條件,這兩個三角形就會全等呢?這個問題難度較大,學生無法利用剛剛探索出的結論來回答。深入探索這兩個三角形,其對應邊沒有確定,無法判定是否全等,課堂教學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教師應認真思考:這些開放性問題是否在學生解答能力范圍內?學生能否自主分析解決問題?問題開放性是否過強?學生真的能得到發(fā)展嗎?
在設計開放性問題時,把握開放的“度”非常重要。若開放的“度”把握不準,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且容易讓學生混亂甚至無所適從。教師可根據(jù)大部分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個別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來判斷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教師在充分驗證問題設計的合理性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更具有探究價值和操作性的問題。通過適度引導,使學生能夠解決問題并形成結論,提升數(shù)學思維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由于數(shù)學知識具有抽象性,他們在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時存在一定障礙。很多教師采用多媒體直觀展示這一方式來輔助教學活動,并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改變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在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課堂教學時,不能沒有“度”,更不能隨心所欲。
例如,筆者前不久曾觀摩了一位數(shù)學教師的公開課,她教學的內容是蘇科版數(shù)學教材七年級上冊“豐富的圖形世界”。課始,她引入生活中大量的實物圖片,讓學生邊欣賞邊感受圖形世界的多姿多彩,建立了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這一導入環(huán)節(jié)用了十分鐘,在學生欣賞圖片時,她沒有將基本幾何體滲透在情境中,只是為了欣賞而欣賞,失去了導入的真正價值,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當她再次引導學生從熟悉的圖形中找出基本圖形時,學生還沉浸在之前的圖形世界中。
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一些教師除了寫課題名,便沒有再寫其他的板書內容,從而使得數(shù)學課變成視頻播放課。一堂課結束后,一些學生的腦海中也許還是一片空白。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沒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難以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教師要正確認識使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利與弊,使這些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服務于教學活動,且不能完全否定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
當然,作為教學活動的后續(xù)工作,教學反思不應局限于以上幾個方面,作業(yè)的布置,教學語言的組織、課堂教態(tài)、板書等都值得關注。教師要重視課堂設計,更要關注課后反思,通過教學反思,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并及時做好記錄,以形成教學經驗,有效指導以后的教學活動。教師只有不斷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才能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實施高效教學,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