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幾乎沒有單一的話題作文或是命題作文,大多是通過材料來限定和暗示寫作范圍,引導立意。
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因此,解析并領悟材料的命意,才能準確審題,精準立意。
一般來說,文題給出的材料類型多樣,有單則材料,有多則材料,材料內(nèi)容或是名句、名言,或是時事、實事,或是寓言、漫畫,或是史料、史實,等等。
面對文題給出的材料,如何分析其所給材料類型,并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材料,進行精準立意,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第一類:時事類材料
如何識別時事類材料?
首先,時事類材料大多是近期媒體報道的真人真事,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大體包含“某時、某地、某人、某事”等要素。其次,時事類材料本身往往采用“零度報道”,即客觀如實的敘述,一般不會流露出明顯的情感傾向和價值判斷。另外,材料之后的提示語往往有如下表述:“對此,你怎么看?”
時事類材料的審題立意,可采用如下策略:
首先,可從材料中不同的人、事、物出發(fā),充分發(fā)散、多元思維,明確角度、評論時事; 其次,時事類材料,寫作時可以緣事而發(fā),圍繞時事延伸、拓展開來,但必須對時事材料進行充分評論,就事論事,甚至就事論理?;蛲高^現(xiàn)象揭示本質(zhì),或深入剖析原因,或建言獻策,提出破解之道。
具體寫法上,可采用經(jīng)典的“引—議—聯(lián)—結”四步法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擺現(xiàn)象—析根源—提措施”三步驟。
總而言之,時事類材料中的時事只是引子,評論時事才是寫作的核心。通過時事評論,可考查考生的認知水平,這也是該文題的考查核心。如若撇開材料中的時事,只是圍繞提煉的觀點,心騖八極,神游萬仞,寫出的文章則容易偏離題意。
第二類:實事類材料
實事與時事,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大相徑庭。實事類材料,所敘雖為真人真事,但一般不強調(diào)時效性,實事類材料更側重于“事理”而非“事件”。從這個意義上看,實事類材料不啻最鮮活的當代寓言,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教益。材料之后的提示語往往表述如下:“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上述材料給你怎樣的啟示?”審題立意時,要注意從材料中淬煉出事理。與時事類材料側重于評論事件本身不同,實事類材料作文,寫作時側重于揆諸現(xiàn)實、對接自我、聯(lián)系實際,這才是該類材料作文題寫作的重點。
第三類:寓言類材料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或假托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或教訓的文學體裁,一般具有諷刺或訓誡的性質(zhì)。近幾年高考作文中出現(xiàn)的寓言類材料,緊密結合現(xiàn)實,不再以童話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更像是現(xiàn)代社會的劇透;寓言里的人和物,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明確什么是寓言類材料后,須從材料中提煉出寓意,然后圍繞寓意,開展寫作。行文時,要有全局意識,不能糾纏局部細節(jié);要學會多角度審視材料,但要對所獲觀點進行適當篩選。具體策略如下:
一是圍繞從材料中提出的觀點,當成話題作文來寫,不受拘囿。
二是不妨學學錢鐘書解讀《伊索寓言》的策略,另辟蹊徑,映射、對接現(xiàn)實中的人和事,以刺世或諷喻時世。
總之,寓言類材料的內(nèi)涵側重于事理,寓言材料本身只是個引子。
第四類:漫畫類材料
漫畫是一種帶有諷刺性、批評性或幽默性的圖畫。畫家多從生活現(xiàn)象中取材,用夸張、比喻、象征等手法,揭示社會現(xiàn)象,針砭時弊,諷喻世事,往往具有諷刺意義。漫畫多取材于社會現(xiàn)實和熱點問題,因此,漫畫類材料的審題立意,一定要對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原型。
審讀漫畫類材料時,一定要仔細、全面地觀察畫面。觀察漫畫的方法,如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注意漫畫題目及漫畫中人物語言的暗示。但近年的高考漫畫作文題給出的漫畫作文材料,寓意已不再都是諷刺、針砭、揭露等,并非“破”,而在于“立”。換言之,這種新漫畫,旨在啟示我們的人生智慧。
因此,漫畫作文不應空洞的談玄說理,而要對接現(xiàn)實,大部分漫畫作文材料,都是反映時代、現(xiàn)實、人生的“曲筆”。
第五類:史料類材料
史料,指能反映科學研究對象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的一切文字和非文字的資料。史料類材料,相較其他材料而言最容易識別,一般是歷史故事、典故。因而,史料類文題的審題立意與其他材料作文并無兩樣,關鍵在于,此類材料作文題在寫作時,應首先鑒古,然后開今。
鑒古,不是簡單的復述、概述材料,而應就事論理,臧否人物,凸顯“良史之才”,充分“燃燒”史料,使“材盡其用”,通過評論“史實”,見出考生“史識”。開今,即從歷史故事及歷史人物身上,揭示并闡發(fā)豐富而深刻的智慧,古為今用,借古開今,正如于丹解讀《論語》一樣,“以經(jīng)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
鑒古是為了開今,如果通篇僅僅圍繞史料去品評任務,不貼近現(xiàn)實、針砭時弊,這顯然沒有領會高考作文命題者“立德樹人”“家國情懷”的深意。
因此,史料類作文,切忌“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與社會脫節(jié);切忌“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迂闊泥古。要具有命題者意識,洞悉命題者深意,向時代致敬。盡量將材料、話題置身于當今時代的宏大背景下觀照思考。
第六類:自由組合類材料
自2017年開始,高考作文試題中的自由組合類命題方式日漸盛行,這種材料類作文題所給材料多為“碎片”,或是多則名言,或是多個關鍵詞,或是多個人物,要求任選兩至三則,自由組合并立意寫作,所呈現(xiàn)的材料雖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卻給了考生多種選擇。組合類材料作文相較于其他類型更加靈活,寫作空間增大了,但暗含的任務驅(qū)動難度也增加了。高明巧妙的立意,往往運用哲學思辨,賦予所選的幾個關鍵詞、名言以辯證關系,從而形成內(nèi)在的、深層次的有機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
不畏浮云遮望眼,辨材方能識真意。寫作時,不妨先辨別材料類型,弄清所給的材料是時事類、實事類、寓言類,還是漫畫類、史料類、組合類。材料類型不同,審題立意的側重點也不同,行文展開的策略就會相應變化。熟知并明確這一點,對精準審題立意、充分深入展開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