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4)
烈士紀念設施是緬懷、褒揚先烈的重要場所,是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的紅色寶貴資源。紅色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革命精神和共榮傳統,為推動社會文化建設奠定政治基礎,對堅定群眾的理想性、強化人民思想認識起到積極作用。紅色文化內容和形式呈現出較強的多元化特點,載體形式較為多樣,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為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奠定文化基礎,有利于構建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氛圍,推動社會文化發(fā)展[1]。
保靖縣是塊紅色的沃土,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34年冬至1935年,紅二、六軍團十七師四十九團率領保靖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前后共一年零四個月,建立了紅色革命政權。其間,根據永??h委和永保縣蘇維埃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迅即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擴紅軍、建政權、追團防等一系列革命活動,遍及普戎,昂洞、龍溪、野竹、黃連、比耳、拔茅、隆頭等13 個鄉(xiāng)鎮(zhèn),先后有131 位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和紅二、六軍團主力戰(zhàn)略轉移做出了極大貢獻,所余1162 人跟隨紅軍長征、北上抗日,先后在長征、抗日和解放戰(zhàn)爭的大小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1152 人[2]。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保靖縣涌現出全國乃至海外都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先驅姚彥、湘西自治州第一個共產黨員米世珍、中共湘西地下黨第一位女縣委書記彭司琰等一批著名革命先烈。
1950—1953年,在人民解放軍清剿匪特武裝的作戰(zhàn)中,取得了殲滅武裝匪特200 多萬人的重大勝利。其中,在湘西剿匪戰(zhàn)斗中,保靖縣也涌現出許多英雄集體和戰(zhàn)斗功臣。
通過普查,保靖縣共有革命遺址30 處,共安葬烈士105 人,分布于保靖縣6 個鄉(xiāng)鎮(zhèn),均屬零散烈士紀念設施,且大多年久失修,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逐漸弱化,亟待新建一處為保靖縣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大中小學師生、社會各界人士、廣大人民群眾和干部職工提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紀念性烈士陵園。
保靖縣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與永順縣、古丈縣、吉首市、花垣縣、龍山縣、重慶市秀山縣接壤,國土總面積1753.5 km2[3]。保靖烈士陵園選址位于遷陵鎮(zhèn)大田村內,遷夯公路東側,保靖縣社會福利院北側,占地面積約32 900 m2(約合49.4 畝)。場地距保靖縣政府約2.4 km,交通條件良好。遷夯公路是保靖縣遷陵鎮(zhèn)至呂洞山鎮(zhèn)二級公路建設,全長48 km,是保靖縣重點工程之一,交通較為便利。
烈士陵園南北向約80~190 m,東西向約240 m。地勢東高西低,中央較為平緩,基地內最低處高程424 m,最高處高程440 m,最大高差約為16 m,現狀植被條件較好。擬建場地中部為硬化廣場,目前作為球場使用;東側為林地用地,植被保存較好;北側為一棟已建3 層建筑,占地面積約380 m2,建筑總面積約1400 m2;南側為保靖縣社會福利院;周邊為散落村落。項目區(qū)現狀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區(qū)現狀
保靖烈士陵園一方面應承擔安葬、緬懷、悼念瞻仰等基本職能,另一方面也應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紅色文化傳承等功能。本項目梳理場地現狀特征,結合已建工程營造流線序列、融入景觀要素,將陵園公園化,打造以紀念先烈、傳承紅色文化為主題,集瞻仰、教育、游憩于一體的紀念性園林景觀公園,符合省級烈士陵園建設標準。
在迎“英雄回家”的政策背景下,提取“回”字作為設計概念。將其內涵衍生為“迎回”“魂歸”“紀念”三大主題,并采取敘事性的表達手法圍繞其展開,將三大主題與場地功能分區(qū)形成對應關系,“迎回—英烈歸故里”對應入口廣場區(qū),“魂歸—青山埋忠骨”對應烈士墓區(qū),“紀念—山河念英魂”對應瞻仰紀念區(qū)。
平面設計以“回”的形態(tài)演變成為兩個環(huán)形,整體形成“一軸一心兩環(huán)三區(qū)”的空間結構。
“一軸”:由陵園大門、入口樹陣廣場、大臺階、紀念廣場、烈士碑組成的空間主軸線。
“一心”:以烈士紀念廣場的烈士紀念碑為陵園的核心。
“兩環(huán)”:外環(huán)為項目設計范圍邊界線,內環(huán)為瞻仰序列串聯各功能分區(qū)。
“三區(qū)”:分別為入口廣場區(qū)、紀念瞻仰區(qū)、烈士墓區(qū)三個功能分區(qū)。
以軸線組織陵園空間序列,從入口大門和廣場開始,沿景觀瞻仰中軸線拾級而上,分為“起—承—轉—升—合”,使游客參觀情緒隨之跌宕起伏。形成具有節(jié)奏、韻律的空間體驗,進而引發(fā)觀者與場地發(fā)生情感共鳴,強化空間氛圍[4]。
“起”:入口大門作為整個序列的起點,兩側設有樹陣,形成空間的圍合,在心理上產生一個積極空間。
“承”:設立標志性雕塑作為對景,結合入口樹陣作為空間的過渡地段。
“轉”:烈士陳列館及陵園管理用房將入口樹陣與烈士紀念區(qū)銜接,展廳可通過大量圖例文字展示革命先烈的事跡,作為情緒的轉折鋪墊。
“升”:通過臺階上到開闊的紀念廣場,臺階左右兩側種植對稱式的園林綠化植被,襯托主要景觀的宏偉壯觀。烈士紀念碑位于廣場中心,使整個陵園空間序列達到高潮。
“合”:烈士墓區(qū)和英烈墻作為軸線尾聲,情緒由莊重嚴肅轉到沉重緬懷,進而體現空間肅穆情境。
總體布局在尊重場地原有布局的前提下,對地形和空間序列重新進行整理和規(guī)劃,充分利用幾何對稱的軸線設計,沿遷夯公路設置陵園主入口,將入口廣場和紀念碑串聯起來,形成由陵園大門到入口樹陣廣場、英烈墻、中軸紀念道、紀念廣場、烈士碑組成的空間主軸線,并通過豎向設計的融入,層級而上,豐富場所體驗。
在場地中央結合現狀已建烈士陳列館,對稱規(guī)劃一處烈士陵園管理用房,與中軸雕塑標識及樹陣形成規(guī)整、對稱的平面布局,烘托園區(qū)凝重、嚴肅的氛圍。烈士紀念廣場及紀念碑設置在場地山體高程最高位置,烈士墓區(qū)位于烈士紀念廣場兩側,英烈墻位于場地東南側。停車場結合入口設置,規(guī)劃為生態(tài)停車場[5]。圖2為總體鳥瞰。
圖2 總體鳥瞰
5.2.1 八一廣場
在場地中央結合現狀已建烈士陳列館,對稱規(guī)劃一處烈士陵園管理用房,與中軸雕塑標識形成空間圍合感,平面形似“八一”,故名八一廣場。通過樹陣及廣場的大尺度空間設計,營造肅然起敬的氣氛,烘托園區(qū)凝重、嚴肅的氛圍。
5.2.2 英烈墻
根據地形設置英烈墻,連通紀念廣場,聚集及分散人流。結合現狀地形,將一級平臺之間的左右兩側護坡墻改成英烈墻及大型英雄人物浮雕場景,展現英雄主義文化。英烈墻長約100 m,高約2 m。
5.2.3 紀念廣場及烈士紀念碑
廣場呈規(guī)整布局,沿中軸拾階而上,到達以紀念碑為核心的瞻仰廣場,廣場鋪裝采用青色石材鋪裝。烈士紀念碑周邊以植物的圍合突出空間概念,在莊嚴凝重中透出明朗開闊的意境。烈士紀念碑是整個空間的視覺焦點和軸線重點,其由碑基(踏步和平臺)、碑座、碑體組成。紀念碑總高度為21.81 m,“21”寓意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81”寓意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
5.2.4 紅色文化步道
沿遷夯公路兩側各預留2.5 m 人行道,按時間軸線對紅軍在保靖、湘西剿匪等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及烈士的英勇事跡等內容設置宣傳景墻進行展示。
5.2.5 生態(tài)停車場
在入口大門一側布置生態(tài)停車場,既符合生態(tài)性,又能滿足停車場的實用性、安全性、景觀性等多方面要求。停車場共設置27 個小車停車位及3 個大車停車位。
常綠喬木:黑松、雪松、濕地松、檜柏、龍柏、廣玉蘭、香樟、黃花決明、桂花、杜英、石楠、楊梅、羅漢松、芭蕉等。
落葉喬木:水杉、池杉、銀杏、玉蘭、楓香、垂柳、紅楓、龍爪槐、碧桃等。
常綠灌木:鋪地柏、千頭柏、南天竹、夾竹桃、梔子花、法國冬青、十大功勞、枸骨、山茶花、含笑、八角金盤、灑金柏、小葉女貞、蘇鐵、紅花繼木、龜甲冬青、灑金珊瑚、金葉女貞、火棘、八仙花、迎春、六月雪、雀舌黃楊等。
落葉灌木:月季、紫荊、蠟梅、木槿、杜鵑、紫薇、紫葉小檗等。
其他:絡石、爬墻虎、紫葉酢漿草、常春藤、吉祥草、長春花、麥冬、紫竹、剛竹、鳳尾竹、紫藤、紅花酢漿草等。
根據場地地形條件進行豎向規(guī)劃,并據此確定場地高程。場地整體東高西低,現狀最低高程約424 m,最高高程約440 m。
本次豎向設計高程為424~436.5 m,依據現有地形,逐級抬高,場地前后緣基本與原地形銜接,最大限度減少土石方挖填量。設計入口大門處高程約424.0 m,八一廣場高程約426.5 m,一級平臺高程約428.5 m,紀念碑廣場高程約435.5 m,碑座高程約436.5 m,場地最大挖方深度約3.5 m。
烈士陵園內公共區(qū)域配備無障礙設施,如無障礙出入口、無障礙通道、輪椅坡道、無障礙標識系統等。無障礙設施應符合安全、可達、可用、便利的基本要求,為英烈家屬和殘障人士帶來便捷,完善陵園服務配套功能。
(1)設置無障礙出入口。陵園主要出入口設置成平坡形式,地面平整、防滑。
(2)設置輪椅坡道。在紀念廣場結合臺階設置輪椅坡道。輪椅坡道設計成直線形、直角形或折返形。輪椅坡道的凈寬度設計為1.20 m,并在坡道兩側設置扶手和安全設施。
(3)公共廁所設置無障礙廁位。無障礙廁位方便乘輪椅者到達和進出,尺寸為2.00 m×1.50 m。
(4)園區(qū)結合無障礙設施設置無障礙標志,重要的展覽性陳設,設置盲文解說牌。
保靖烈士陵園對保靖縣的發(fā)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是“慰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靖縣學習英烈、緬懷英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英烈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真正體現“褒揚烈士、教育群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在國家政策與市場需求的助推下,紅色旅游已迎來空前的發(fā)展機遇,其發(fā)展快車道已然開啟。以保靖烈士陵園建設為契機,將發(fā)展紅色旅游同發(fā)展自然生態(tài)旅游、地域特色文化旅游、鄉(xiāng)村旅游結合起來,促進保靖縣旅游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