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君,張澤熙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營銷管理學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0)
2022年交通運輸部發(fā)布的《2021年交通運輸行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鄉(xiāng)鎮(zhèn)快遞網點的覆蓋率達到98%,在全國每日超3 億的快遞包裹量中,農村地區(qū)的包裹比例約為1/3[1]。與農村電商的迅猛發(fā)展相對的是農村末端配送方面依舊存在著短板,村級的末端網點較少、部分網點的基礎設施較差以及配送路徑受運輸道路的制約等與“最后一公里”方面相關問題是電子商務進農村的主要瓶頸。農村電商末端網點選址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合理和科學的網點選址,有效地擴大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服務范圍、提升農村地區(qū)的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為工業(yè)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帶來便利。
本文基于AHP 和TOPSIS 的方法構建了農村電商末端網點的選址模型,以解決農村電商末端網點的選址問題。一方面是針對選取的末端網點影響力度較弱的問題,基于AHP 法根據農村電商的實際背景確定影響選址的因素和權重,目的是使選址指標更全面、更貼近農村電商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避免AHP 法過分依賴決策者的主觀意見,引入TOPSIS 法減少主觀誤差,通過代入數學模型的方式將備選地址按照接近度大小進行排序,使決策更為科學合理。
近些年來,耦合模糊型的 MCDM 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外諸多學者在進行決策評價問題的研究時,考慮用AHP 層次分析法和TOPSIS 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式求解。Mohamed Marzouk 和Marwa Sabbah 在解決建筑供應鏈中供應商的選擇問題時,提出了一個以應用可持續(xù)性為目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權重指標代入AHP-TOPSIS 計算模型得到了備選供應商中的最優(yōu)選擇[2]。Pornwasin Sirisawat 和Tossapol Kiatcharoenpol 在解決電商行業(yè)的逆向物流壁壘問題時,采用AHP-TOPSIS 混合方法對解決其壁壘的實施方案進行排名,電商企業(yè)可利用排名結果來解決逆向物流中的類似障礙[3]。Rajesh Kr.Singh;Angappa Gunasekaran;Pravin Kumar 在進行冷鏈管理中的第三方物流選擇研究時,通過層次分析法得出用于選擇第三方物流的指標權重,采用TOPSIS法對備選的第三方物流進行排名,根據用戶性能選擇最佳方案[4]。
國內研究中也有運用耦合的MCDM 方法進行選址和服務商選擇的相關研究。王凱成和廖吉林在研究藥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選址問題時,根據藥品流通領域的特點構建層次結構模型,運用AHP-TOPSIS 求解方法確定最佳配送中心方案[5]。秦莉和錢芝網通過分析影響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的各種因素,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選址指標體系,并將其代入AHP-TOPSIS 組合模型中選出最優(yōu)的物流配送中心選址方案[6]。劉若陽等學者根據生鮮電商行業(yè)的特點考慮服務類評價的主觀指標特征并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三角模糊數改進AHP-TOPSIS 評價模型,同時得出最優(yōu)方案[7]。宋志蘭等學者在研究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的問題上時,基于TOPSIS 法和GRA 理論針對生鮮農產品的特點和特征建立選址模型,通過實證分析對該模型進行合理性檢驗,為決策者在眾多選址方案選擇中提取出直觀的決策有效信息[8]。
目前在選址領域的研究中,現(xiàn)有的國內外文獻研究對象多為物流配送中心,而以末端網點為研究對象的相關文獻較少,以農村電商為背景建立的指標也不多。相較于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建立農村電商末端網點的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文章結合農村電商的背景特點構建出了一套農村電商末端網點的選址評價指標體系,將AHP 法和TOPSIS 法相結合,形成一套耦合的mcdm 模型,通過實例運算,得出備選地址的優(yōu)劣排序,目的是為當地的電商企業(yè)和政府進行末端網點選址時提供決策參考。
農村物流的選址主要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9]:第一,經濟性原則。電商企業(yè)在進行末端網點的選址時通常以盈利為目的,即物流選址的最低成本和最高利潤。一方面在成本的角度上,主要考慮交通運輸到達站點的配送成本、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和倉儲成本等;另一方面在利潤的角度上,主要考慮該末端網點輻射范圍內的快遞下行能力、區(qū)域農產品的上行能力等。第二,適應性原則。要求根據現(xiàn)有的資源對備選地址進行合理分配,備選網點之間的距離應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發(fā)揮網點的最大社會效用。同時還應與當地的政策、經濟發(fā)展方針相結合,對當地的技術水平、交通運輸能力和需求分布情況等因素進行統(tǒng)一考慮。第三,戰(zhàn)略性原則。農村電商的末端網點選址問題關系到快遞企業(yè)今后在當地的戰(zhàn)略布局,也關系著當地的鄉(xiāng)村快遞發(fā)展情況,因此在選址上應具備現(xiàn)實性和長遠性。
2.2.1 自然因素
從地形條件的角度分析,末端網點的位置不應選擇在地勢崎嶇和低洼處,一方面是要方便物流配送車輛的出行和??浚硪环矫媸潜苊庥晁构鄮淼慕煌ǘ氯?。從水文條件的角度分析,末端網點所在地區(qū)的降水量過高,會增加物流車輛的配送時間,降低配送效率,過于潮濕的氣候會導致快遞和商品不易儲存。
2.2.2 交通因素
農村沿線大多分為國道、省道、縣道和鄉(xiāng)道。網點所在的道路質量越好,車輛的配送速度就越快,配送效率就越高。區(qū)位因素主要是指在選擇末端網點時要考慮在備選地址的時空分布中各配送點之間的距離。各網點形成的快遞配送網既不能過于密集使得需求點重復,又不能過于分散而影響配送輻射范圍。
2.2.3 市場需求因素
末端網點的選取要考慮所在村落的居民網絡購買能力。農村人口數量大的村落網絡購買頻次較多,基礎設施較好的農村通常購買意愿較高,電商購買力偏強。電商滲透率較高的地區(qū)居民網購意識較強,同時居民熟悉電商消費模式,有著較高的電商消費潛力和物流服務意愿。
2.2.4 經濟因素
末端網點在電商配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運輸成本,由于各備選網點所處地區(qū)和該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均有不同,所產生的運輸成本也就各有高低。網點在運營階段所投入的基礎設施、倉儲和人力屬于建設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同時為了實現(xiàn)各末端網點的長期發(fā)展,需要對各備選地址的投資收益進行分析,以實現(xiàn)末端網點的可持續(xù)經營。
2.2.5 政策環(huán)境因素
農村電商的發(fā)展需要與當地的政策環(huán)境相協(xié)調。在進行末端網點選址時需要考慮當地的土地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情況,將備選地址布局在適宜建設末端網點的區(qū)域。網點的建設需要與當地的發(fā)展政策相一致,符合當地政府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著重考慮政府對電商進行政策傾斜的備選地址,以促進該地區(qū)的產業(yè)融合發(fā)展。
根據農村物流的背景,本文從5 個維度篩選出14 項指標,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農村電商末端選址評價指標體系:
表1 農村電商末端選址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專家打分法使用數字1~9 及其倒數作為標度,對各個指標對于選址目標的影響程度進行評分,構造出各層因素之間的兩兩判斷矩陣。每次取兩個因子Xi和Xj以aij表示Xi和Xj對某因素的影響大小,使用矩陣A=(aij)nim比較其結果,演化出初始的決策矩陣:
將各個元素相對于上一層元素的優(yōu)劣進行排序,文章采用和積法,Wi為權值向量,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具體公式如下: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根據上述公式,CI 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RI 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定義上來說如果矩陣的階數n<3,那么判斷矩陣將永遠滿足一致性檢驗。若n<0.1,則實現(xiàn)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需要重新調整判斷矩陣,直到取得滿意一致性為止。
對各自的判斷矩陣權重進行一致性原則檢驗后,根據系統(tǒng)層次排序復合原則定理由上往下逐層分解求出每個組合矩陣的權重系數,其層次求解后的結果即為每個決策參選者和方案之間相對于每個決策者和目標的總層次排序。這樣,可得到規(guī)范化的決策矩陣W。
3.4.1 設個評價對象,個評價指標,則設初始決策矩陣為:
3.4.2 確定正、負理想點
將最佳方案假設為虛擬的正負理想點,其每個屬性值是決策矩陣中該屬性的最佳值和最差值,以得到正理想點與負理想點,定義如下:
3.4.3 計算與正負理想解的距離
3.4.4 相對接近度
相對接近度強調了與負理想點的距離,依據相對接近度Ci的大小來權衡方案的優(yōu)劣,Ci值越大表示方案越好,越值得選擇。
建昌縣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西北部,為進一步地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需要在,建昌縣全縣實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電商服務站覆蓋率達100%,每個鄉(xiāng)鎮(zhèn)的電商服務站點的覆蓋率應達到50%以上。文章根據實際調研后,以建昌縣內的魏家?guī)X鄉(xiāng)為例,對該鎮(zhèn)的7 個行政村落進行村級站點的服務站篩選,如圖1所示,記為P1、P2、P3、P4、P5、P6、P7。根據項目指標,需要在該鄉(xiāng)至少建立4 處村級站點。文章通過AHP-TOPSIS 法對備選站點進行排序,將排名前4 的備選地址作為該鄉(xiāng)的最佳末端網點,為決策者的選址工作提供參考意見。
4.1.1 建立農村電商末端選址評價指標體系,構造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以及一致性檢驗,見表2-7,具體步驟如下。
表2 判斷矩陣A—B(一級評價指標)
W(1)=(0.084 3,0.430 3,0.148 7,0.133 5,0.203 2)T
λmax=5.278 CI=0.070
RI=1.120 CR=0.062 ≤ 0.1
表3 判斷矩陣B1—C(二級評價指標)
W(2)=(0.250 0,0.750 0)T
表4 判斷矩陣B2—C(二級評價指標)
W(3)=(0.833 3,0.166 7)T
4.1.2 層次總排序
表5 判斷矩陣B3—C(二級評價指標)
W(4)=(0.3114,04731,0.1294,0.0861)T
λmax=4.082 CI=0.027
RI=0.890 CR=0.031 ≤ 0.1
表6 判斷矩陣B4—C(二級評價指標)
W(5)=(0.071 4,0.296 3,0.149 6,0.482 7)T
λmax=4.025 CI=0.008
RI=0.890 CR=0.009 ≤ 0.1
表7 判斷矩陣B5—C(二級評價指標)
W(6)=(0.333 3,0.666 7)T
由此可以得到綜合權重:
W1×14=(0.210 8,0.632 3,0.358 6,0.071 7,0.046 3,0.070 3,0.019 2,0.012 8,0.009 5,0.039 6,0.020 0,0.064 4,0.067 7,0.135 8)T
以此作為TOPSIS 評價的指標權重系數。
4.2.1 確定備選縣域物流中心的評價指標值備選末端網點評價指標值表,見表8。
表8 備選末端網點評價指標值表
4.2.2 將指標判斷矩陣X平方和歸一化,得到矩陣
4.2.3 利用AHP 確定的綜合權重W(1×14)構造加權決策矩陣Z
4.2.4 計算評價對象的正理想解S+和負理想解S-如下
S+=(0.086,0.245,0.148,0.029,0.019,0.028,0.008,0.005,0.009,0.016,0.008,0.025,0.028,0.053)
S-=(0.074,0.229,0.128,0.025,0.016,0.025,0.007,0.005,0.001,0.013,0.007,0.024,0.023,0.050)
備選網點與理想解的相對貼近度如表9。
表9 備選末端網點評價結果
由表9相對貼近度的大小可知,備選末端網點的評價排序為P1>P6>P2>P5>P7>P4,因此建昌縣在農村電商末端網點的選址問題上,P1 為最佳備選地址,其次是P6,P2,P5,其余各點因權數較低則可以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文章從農村末端網點選址的影響因素入手,首先創(chuàng)新性地建立了農村末端網點選址的評價指標,并通過AHP 法確定了各層指標的權重。其次,運用TOPSIS 法計算每個備選地址的正負理想解,從而選擇最優(yōu)的備選方案。最后,文章以建昌縣為例展開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該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AHP 計算結果的主觀性,避免了TOPSIS 法在多因素分析中的繁瑣運算,對各個備選地址進行計算和分析使得評價結果準確可靠,對于其他農村地區(qū)的末端網點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