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冬季的一天,在凜冽的西北風中,北京大學紅樓二層一間大教室里,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組織了一場“社會主義是否適宜于中國”的大辯論。
兩個小時的激辯,難分伯仲。雙方約定第二天繼續(xù)。第二天,正反雙方有了更激烈的爭辯。一方認為,中國的現狀和俄國的情況相似,蘇俄十月革命的成功,為我們改造舊中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道路;另一方則堅持認為,中國不應該搞什么暴力革命,而應該走溫和改良的路子,循序漸進……
唇舌戰(zhàn)沒有結果,卻吸引了大量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參與討論,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社會主義”“十月革命”這樣的名詞開始在一定的范圍內傳播開來。
北大紅樓里的這兩場大辯論的評判員是李大釗。辯論結束的時候,李大釗做了認真的評判。
李大釗用唯物史觀的觀點來闡釋為什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說明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正如封建制度因生產力的發(fā)展一定要轉變?yōu)橘Y本主義社會一樣,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不是人的意識和感情所能左右的。
當時在場的北大學生朱務善曾經有過如下的回憶:“李大釗最后說:‘贊成派若是拿唯物史觀的觀點來解答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駁倒反對派了。但我說社會主義必然到來,這絕不意味著工人階級可以不要斗爭,而垂手以待社會主義之到來?!o了參與辯論者一個令人信服的評判。”
“李大釗的發(fā)言,引起了大多數聽眾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興趣,此后不久,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竟增加到數十人之多,同時其他各專校也成立了這樣的研究會?!?/p>
(摘自《湘潮》 董保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