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華
(宜良縣耿家營彝族苗族鄉(xiāng)農科站,云南 宜良 652113)
耿家營彝族苗族鄉(xiāng)是彝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有人口18762人,下轄九個村委會(其中2個社區(qū)、7各村委會)72個村民小組,全鄉(xiāng)國土面積2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萬6千畝,有87%的農業(yè)人口從事農業(yè)生產活動。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種植結構不斷調整,全鄉(xiāng)花卉苗木、蔬菜發(fā)展速度加快,烤煙雙調雙控力度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面積銳減,玉米蔬菜在全鄉(xiāng)糧食安全中的位置更加突出。以2015年為例:全鄉(xiāng)玉米播種面積18000畝,總產9720噸,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的63.4%,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的71.8%。在全鄉(xiāng)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位置。2016年,全鄉(xiāng)玉米高產創(chuàng)建15100畝,平均畝產540kg,比2014年全鄉(xiāng)平均畝產508kg,畝增產32kg,畝增6.3%。因此,大力實施玉米高產栽培配套技術,對促進耿家營彝族苗族鄉(xiāng)旱糧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既可以進一步挖掘玉米高產潛力,又可以為糧農帶來增收致富途徑。但從整體分析,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全鄉(xiāng)還有近3000畝玉米單產在460kg左右徘徊,制約了部分糧農玉米生產的進一步發(fā)展。
耿家營彝族苗族鄉(xiāng)海拔在1570-2150m之間,年平均氣溫14.9℃,屬低緯度亞熱帶季風氣候。立體小氣候突出,山區(qū)半山區(qū)占90%。由于山區(qū)或半山區(qū)農業(yè)基礎設施不完善,自然條件差,農作物生長多靠老天下雨而生長,遇到干旱年景玉米播種缺塘少株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夏旱更是嚴重影響了植株正常生長。干旱是影響全鄉(xiāng)玉米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
以2015年為例,全鄉(xiāng)玉米平均單產540kg/畝,其中耿家營社區(qū)512kg/畝,玉鼓社區(qū)550kg/畝,藏方村委會520kg/畝,石子村委會560kg/畝,尖山村委會565kg/畝,羊橋村委會510kg/畝,尼龍村委會490kg/畝,扯郎村委會475kg/畝,保功村委會530kg/畝。尖山村委會比全鄉(xiāng)玉米生產水平高出25kg,增產4.63%,比單產最低的扯郎村委會畝增90kg。由于村委會(社區(qū))甚至村小組之間生產水平不平衡,差異突出,直接影響全鄉(xiāng)玉米生產整體水平的提高。
玉米俗有“高產王”之稱,在各項綜合配套措施的情況下,單產可達800kg以上,甚至1000kg。但在我鄉(xiāng)部分地區(qū)存在施肥偏愛化學施肥,特別是氮素化肥,忽視有機肥的作用,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年減少,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在化學肥料施用中,氮磷鉀施用比例失調,磷肥施用量偏少,鉀肥施用量更少。據(jù)調查,20%-30%的地塊采用氮磷鉀配合施用,50%-60%的地塊氮磷配合施用,15%-20%的地塊只施用氮肥。按玉米平均單產540kg計算,氮磷鉀吸收量分別為14.4kg、6.10kg和15kg,而目前平均施肥水平每畝氮18kg、磷4kg、鉀5kg,鉀肥和磷肥的施用量明星不足。在肥料施用上,重化肥、輕有機肥,重追施、輕基肥,苗肥不施或少施,穗肥與提苗肥界限不清,粒肥補充不足,灌漿期出現(xiàn)脫肥早衰等現(xiàn)象。這些也成為提高產量的制約因素。
玉米種植多分布在自然條件差的山區(qū)或半山區(qū),部分糧農還存在“跟牛點”(即牛在前犁人在后跟隨點播)的落后生產方式。由于整地質量差、種植粗放,缺塘少株時有發(fā)生,補種后大小苗突出,不利于田間管理。加之大部分糧農對地下害蟲、玉米螟蟲、銹病、灰斑病、病毒病等病蟲害的危害認識不足,特別是灰斑病,錯過關鍵防治時期,葉片過早枯萎,也是影響玉米高產的又一障礙因素。
鄉(xiāng)、社區(qū)(村委會)、小組三級農業(yè)新技術推廣網絡并不十分健全,全鄉(xiāng)(鄉(xiāng)農科站)農技推廣技術人員僅有5人,農科員9人(每個村委會設一人),農業(yè)專業(yè)技術人員抽調頻繁,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編,非農業(yè)專業(yè)人員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工作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這些問題的所在,對農業(yè)新技術、新農藥、新科技的宣傳、培訓、推廣帶來很大困難,也是制約我鄉(xiāng)玉米高產的一大瓶頸。
針對制約我鄉(xiāng)玉米生產的不利因素,提出如下對策:
在2010年百年一遇特大旱災影響下,造成2011年小春大面積絕收,大春水改旱面積增大。其主要原因就是干旱缺水,水是制約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各社區(qū)(村委會)近年來也不斷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抓住每年水利設施建設最好機遇,結合“農開”(農業(yè)基礎設施綜合開發(fā)利用)、土地整理等項目,積極爭取中央、省、市、縣各級資金支持,新建或改擴建“五小水利設施”,增加蓄水量。結合各地實際生產狀況,增大水澆地面積,坡地改梯地,不斷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保障玉米高產、穩(wěn)產。
玉米雜交新品種在我鄉(xiāng)有二十三個,有會單系列、路單系列、云瑞系列、宣黃系列等等,我鄉(xiāng)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還應積極大力引進新品種不斷試驗、篩選適合我鄉(xiāng)土壤、氣候、海拔的高產優(yōu)質玉米種質資源,讓它們作為我鄉(xiāng)玉米新品種更新?lián)Q代的預備主力,要在不同地方、不同海拔也能為糧農增收致富打下基礎。
3.3.1 育苗移栽或濕籽定向直播
玉米育苗主要有塑盤育苗、營養(yǎng)袋育苗、機制育苗和隔離層育苗四種方式。塑盤育苗應注意如下細節(jié):一是曬種一天,浸種48小時,催芽播種。二是選用菜園土為營養(yǎng)土,若土壤肥力差,可按體積比10份細土加一份腐熟細糞混勻。三是每穴裝土四分之三為宜,擺盤前,將苗床澆濕,并把塑盤與苗床地土壤充分接觸。四是播種后用濕潤營養(yǎng)土蓋嚴種子,墑面澆透水,覆蓋薄膜。五是膜外用遮陰物降溫,防止高溫燒芽、燒苗。六是見綠揭膜、煉苗,三葉一心移栽大田。
3.3.2 規(guī)范化定向密植
種植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寬窄行種植,即大行90cm,小行18-22.5cm,每畝定向密植或濕籽直播4500-5500株。另一種是等行距種植,即70-80cm,每畝定向密植或濕籽直播在4500-5500株。
3.3.3 測土配方施肥
根據(jù)取土化驗結果,向群眾宣傳基肥、苗肥和穗肥各時期施用的混配肥的重要性,也可以按照基肥有機肥1000-1500kg/畝、尿素10-15kg/畝、普鈣40-50kg/畝、鉀肥15-20kg/畝、硼肥1kg/畝、鋅肥2kg/畝;苗肥5-7葉心追施用碳酸氫銨40kg/畝,穗肥10-12葉期重施尿素30-40kg/畝自配混配肥施用。
3.3.4 地膜覆蓋
據(jù)地膜覆蓋與露地栽培對照試驗,苗期日平均增溫3.9℃,撥節(jié)期日平均增溫3.3℃,抽雄期日平均增溫1.3℃,灌漿期日平均增溫1.1℃,全生育期增加有效積溫307.8-389.4℃。同時,地膜覆蓋又能有效的保持墑面土壤濕潤。據(jù)測定,覆膜四天后,膜內含水量為22%。對照為18.3%,膜內比膜外高出3.7%;出苗15天測定,膜內土壤含水量為18.5%,對照為12.4%,膜內比膜外高6.1%。玉米栽培增加地膜覆蓋這項措施,既保溫又保濕,同時又能增加有效積溫,提早成熟7-10天,是玉米高產栽培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之一。
3.3.5 人工輔助授粉和去雄
據(jù)2001年在加工型品種“白糯2號”進行人工授粉試驗,在授粉期,人工采摘花粉授粉,果穗禿尖度與對照比降低2.4cm,穗粒數(shù)增加69.4粒,增產幅度為18.52%;人工搖動植株授粉,果穗禿尖度與對照比降低1.3cm,穗粒數(shù)增加31.9粒,增產幅度為10.88%;在“晴三”品種中進行去雄試驗,隔一行去雄比對照增產7.83%,隔二行去雄比對照增產7.63%。在高密度種植下或種植一些特色品種,實施人工輔助授粉和進行人工去雄措施,能有效降低禿尖度,增加穗粒數(shù),從而提高單產。
3.3.6 病蟲害防治
玉米病害主要有灰斑病、銹病、病毒病和大小斑病。蟲害有玉米螟蟲、粘蟲和蚜蟲。
3.3.6.1 灰斑病
近幾年來發(fā)生蔓延較快的一個病害,在灌漿期發(fā)病可導致大面積葉片干枯,造成嚴重減產。應在發(fā)病初期及時進行噴藥防治,藥劑可任選50%丙環(huán)唑乳油3000-50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退蓖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隔7-10天噴霧防治一次。
3.3.6.2 病毒病
苗期根據(jù)預測預報對灰飛虱和蚜蟲要盡早進行藥劑防治,具體可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5000倍液或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均勻噴霧,減少傳毒昆蟲的危害。對已經發(fā)病的地塊,可在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劑,如寧南霉素(28%水劑)或鹽酸嗎啉胍.乙酸酮(20%WP20%或氨基寡糖素.0.5水劑)或病毒A等進行噴霧,對病情的控制和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3.3.6.3 銹病
在植株發(fā)病初期噴施40%晴菌唑可濕性粉劑(信生)5000-6000倍液、或25%粉銹靈可濕性粉、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8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50%超微硫磺懸浮劑3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或25%敵力脫乳油3000-4000倍液,交替使用,噴勻噴足防治2-3次。
3.3.6.4 大小斑病
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7-10天噴一次,共噴2-3次。
3.3.6.5 玉米螟蟲
喇叭口用2.5%敵殺死3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或莫比朗2000倍液灌心。
3.3.6.6 玉米粘蟲
玉米苗期百株有蟲20-30個,生長中后期百株有蟲50-100個,即應用藥劑防治??捎?0%敵百蟲晶體3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500倍液噴霧,效果都很好;也可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600-800倍液防治,或52.25%毒死椑加氯氟菊酯(農地樂)乳油畝用40-50mL噴霧防治。
3.3.6.7 玉米蚜蟲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8000倍或7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10000倍加2.5%三氟氯氰(或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600倍噴霧防治。
3.3.6.8 地老虎
施毒土或噴霧:用52.25%毒死椑加氯氟菊酯(農地樂)乳油畝用40-50mL,加細土40kg混勻撒施或噴施在表土上。
一是將各社區(qū)(村委會)農科員“人、財、權”納入農業(yè)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既保證了農業(yè)專業(yè)技術隊伍的素質,同時又有利于統(tǒng)一領導,人員調配,確定崗位職責,協(xié)調分工和技術培訓。二是根據(jù)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要求,不定期選送專業(yè)技術人員到高等院校進行輪訓,更新知識面,更好的適應于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的需求。
根據(jù)耿家營彝族苗族鄉(xiāng)各社區(qū)(村委會)、各村小組體塊特點、自然條件、生產水平等實際因素,從而制定合理規(guī)劃玉米種植優(yōu)勢區(qū)域;規(guī)?;a、集約型農業(yè),逐步提高當?shù)胤N植管理水平;積極宣傳農業(yè)科技新知識、新技能、新農藥的使用及做好病、蟲、草、鼠害的預測預報工作,促進玉米生產在我鄉(xiāng)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