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春 石雄芳 韋 泳
推拿手法配合康復治療運動員肩袖損傷的療效觀察
黃科春 石雄芳 韋 泳
(廣西體育運動創(chuàng)傷??漆t(yī)院,廣西 南寧 530031)
【目的】探討運動員肩袖損傷采用推拿手法聯合康復治療的效果?!痉椒ā垦芯窟x自廣西體育運動創(chuàng)傷??漆t(yī)院2020-2021年近2年診治的86例有肩袖損傷的運動員,隨機分組后給予康復治療和推拿手法聯合康復治療,觀察并對比分析療效?!窘Y果】肩關節(jié)VAS評分、UCLA評分比較,治療前評分基本無差異(P>0.05),治療后評分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明顯,而且兩組VAS評分對比治療組比對照組低,UCLA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到治療前肩關節(jié)肌力評分沒有差異(P>0.05),治療后評分比治療前對比改善明顯?!窘Y論】運動員肩袖損傷采用推拿手法聯合康復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臨床效果好。
推拿手法;康復治療;運動員;肩袖損傷
肩袖損傷是運動員的常見損傷,多是由于外傷或反復運動造成的肩關節(jié)損傷,大多為肩頸部位疼痛、無力或者活動受限的表現。肩袖是一組肌腱的統稱,這些肌腱包繞在肱骨頭的周圍的是一種類似于套袖樣的復合體,由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四個部分組成,其運動幅度相對大,運動速度、方向及動作較為復雜,我們的肩膀之所以能夠靈活地進行旋轉、抬高等多種動作,都是因為有這組肌肉群,此肌肉群又被稱為“旋轉袖”,正因為它的功能所致所以它的關節(jié)結構相對較脆弱,對于運動員來說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強在訓練時損傷此組肌肉的幾率比較多見。根據運動員肩部運動創(chuàng)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運動員肩袖損傷患病率在60%以上,系造成肩關節(jié)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亦是影響運動員身心健康和獲取運動成績的重要因素[1]。肩袖如果發(fā)生損傷,各種胳膊動作都會受到限制,其經常發(fā)生在需要肩關節(jié)極度外展的反復運動中,例如排球、羽毛球、棒球、舉重、游泳等運動項目,其損傷后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局部及其周圍疼痛多伴有肩關節(jié)功能活動受限,肌肉或肌腱的損傷導致局部炎癥因子滲出從而刺激神經末梢釋放疼痛因子引發(fā)疼痛感,而疼痛會促使肌肉痙攣,痙攣的肌肉又對肌骨骼附著處的軟組織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從而更加重疼痛[2]?,F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法層出不窮,歸納來看主要以手法、針灸、理療等保守治療手段為主,對于重度肩袖損傷的患者則需盡快施行手術治療。由于臨床中對該病保守治的方法中選擇上存在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導致很多患者包括運動員沒有得到及時診斷有效的治療而延誤病情。因此選用合理的治療方案治療肩袖損傷已成為當前領域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選自廣西體育運動創(chuàng)傷??漆t(yī)院2020-2021年近2年診治的86例有肩袖損傷的運動員,發(fā)現推拿手法聯合康復治療后患者療效顯著,現將相關臨床研究結果呈現如下。
所有研究資料均選自廣西體育運動創(chuàng)傷??漆t(yī)院2020-2021年近2年診治的86例患有肩袖損傷的運動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分別為43例。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為15~34歲,平均年齡(25.28±2.19)歲,體重52~66kg,平均體重(60.16±1.59)kg;對照組為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16~33歲,平均年齡(25.10±2.08)歲,體重53~65kg,平均體重(60.53±1.85)kg。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其結果無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
所選資料的診斷標準均按《肩袖疾病臨床實踐指南(2010年)》[3]的標準來確診。肩袖損傷診斷:(1)肩關節(jié)外展活動受限,肩袖肌群上方具有疼痛感,肩部活動程度越大疼痛感越劇烈,夜間疼痛感加重;(2)肩外肌肉有壓痛感且上舉功能受限;(3)撞擊試驗、臂墜落試驗及疼痛弧征均為陽性。
(1)患者頸肩部疼痛和肩關節(jié)無力,最典型者出現頸肩部的夜間發(fā)病疼痛,患者患側臥位疼痛明顯加重,嚴重影響睡眠,疼痛大多分布在肩關節(jié)前方和三角肌周圍,患側肩關節(jié)外展、上舉困難,患側肩關節(jié)前端和大結節(jié)間隙壓痛,若活動關節(jié)患者能感知到關節(jié)中的摩擦感,肱骨大結節(jié)與肩峰撞擊有痛感,疼痛弧試驗亦顯示陽性;(2)輔助檢查:肩關節(jié) MRI檢查結果顯示患側肩關節(jié)有積液并伴有肩袖肌腱的纖維化改變,無肌腱撕裂;(3)近期無接受過激素類藥物治療的經歷,亦未接受過手術治療;(4)所有納入資料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確認同意參與研究。
(1)合并肩關節(jié)骨脫位、肩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肩關節(jié)骨折、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肩關節(jié)疾病者;(2)肩袖損傷屬于中、重度肌腱或韌帶撕裂,肌腱完全斷裂以及大范圍軟組織損傷等具有明顯手術指征者;(3)合并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及相關重大疾病者;(4)嚴重精神障礙者;(5)發(fā)病過程中服用大量激素或非甾體類止痛消炎藥者。
表1 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分析
對照組給予物理康復鍛煉治療。(1)甩手:手臂以肩關節(jié)為中心進行甩動,范圍應接近180°,40次/組,每天3組。(2)圓圈運動:即手臂以肩關節(jié)為軸心行畫圈運動,圓圈半徑應該接近前臂長度,40次/組,每天3組。(3)前屈:患者面向墻壁站立,雙臂前舉與墻面接觸,身體緩慢向墻壁貼近從而使肩關節(jié)前屈,同時手指緩慢摸墻向上爬行,盡量使肩關節(jié)前屈達到180°,每次40次/組,每天3組。(4)外展:即進行肩關節(jié)外展鍛煉,外展范圍應該達到90°,40次/組,每天3組,療程12周[5]。觀察組給予物理康復鍛煉聯合推拿手法治療:(1)常規(guī)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取位舒適,操作者于患者背后站立,選擇輕柔的手法滾法按摩患側肩背部位,接著施行拿法拿捏岡上肌、三角肌等肩部周圍肌,幫助患者疏通經絡。(2)肌筋膜鎮(zhèn)痛手法:患者繼續(xù)保持俯臥位,施術者站立在患者患側部位,對岡上肌及附近的疼痛部位進行點按,時間為3min,然后按患者耐受度彈撥岡上肌并對其進行拿揉,對疼痛部位行輕度按壓,時間為1-2 min,最后采用理筋順筋手法進行推按,時間為3 min,其目的是為了使肩部肌肉得到盡快及今早的放松,以便于疼痛得到有效緩解。(3)運動關節(jié)手法:患者取站立位,患肢下垂,施術者雙手握住其腕關節(jié)上部,然后緩慢拔伸牽引患側的肩關節(jié)部位,同時施術者行小范圍搖動,牽拉1-2 min,每次150-200次 /min;如果患者伴有肩肱節(jié)律異常的現象,施術者需囑其患者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施術者將雙手放置在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及下角的位置,行肩關節(jié)外周運動的同時推動肩胛骨,并行上回旋運動,每次5-6次/組,共行3組;接著指導患者保持站立位,囑患者肩外展范圍為90°,然后再屈肘90°。
(1)肩關節(jié)疼痛程度評價標準:所選資料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量表評判,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6];(2)肩關節(jié)UCLA功能評價標準:采用美國加州大學的肩關節(jié)UCLA功能量表,得分越高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得到的研究數據進行檢驗,組間計量資料用(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肩關節(jié)VAS評分、UCLA評分比較,治療前評分基本無差異(P>0.05),治療后評分比治療前評分有的明顯改善,而且觀察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UCLA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2。
表2 肩關節(jié)VAS評分、UCLA評分對比(±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a<0.05,與參照組相比,b<0.05
治療前肩關節(jié)肌力評分兩組資料無差異(P>0.05),治療后評分顯示比治療前明顯有改善,而且觀察組肩關節(jié)的肌力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肩關節(jié)肌力變化對比(±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a<0.05,與參照組相比,b<0.05
肩關節(jié)所有結構處于健康、平衡和功能健全時,可使人們在日常生活或運動中進行各種復雜的動作,如舉手過肩、推、拉及在身體前、后交叉雙手,用手支撐體重及扔東西之類等[7];不適當或者不正確地使用肌肉及錯誤的動作模式和運動曲線會破壞肩關節(jié)的功能平衡[8]。肩袖損傷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是引起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障礙的最主要原因,但大多數患者容易將肩袖損傷與肩周炎混淆。肩周炎亦稱“凍結肩”、粘連性肩關節(jié)炎,其發(fā)病時患者主動和被動活動均較差,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逐漸加劇,肩周壓痛點廣泛,而大多數肩袖損傷患者的痛點位于肩關節(jié)前外側,多在大結節(jié)與肩峰間壓痛明顯,肩關節(jié)前屈與外展時疼痛感加強,夜間患側臥位疼痛明顯。亦有小部分外傷導致的肩袖損傷患者進行肩部活動時局部有腫脹疼痛、撕裂聲響和皮下出血的表現[9]。從人體各關節(jié)靈活度來看,肩關節(jié)的活動度最大,這種球窩關節(jié)使得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最差,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損傷。肩袖損傷是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常見的肩部損傷,由于其職業(yè)需要的訓練模式及競技技術要求,運動員長時間進行各種超強度訓練,導致肩部肌肉群出現疲勞、神經反應與沖動降低、肩部的整體穩(wěn)定性逐漸下降,從而出現各類肩關節(jié)的損傷。受損傷的肌肉可能是岡上、岡下、小圓或肩胛下肌等,該部位損傷后有疼痛或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感覺與功能障礙表現,需要進行康復治療幫助其損傷部位快速恢復。治療肩袖損傷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即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現代臨床上普遍認為,肩袖撕裂<30mm(中、小撕裂)、部分撕裂、病程<3個月的NeerⅠ期、年齡較大、有多種基礎疾病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應進行保守治療[10]。保守治療4-6周癥狀仍未緩解或者有較大的肩袖損傷與創(chuàng)傷性撕裂的患者,應采取手術治療。中醫(yī)理論將肩袖損傷歸納于“肩痹病”“筋強”之范疇,外傷、慢性勞損、手術等導致肩關節(jié)經脈血絡受損,血不循經,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治則總體上以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為主。多數的保守治療旨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對患者功能的恢復不夠重視,甚至有些患者臨床癥狀也未能有效消除。但單純的康復訓練恢復較慢,聯合推拿手法進行治療可以在鍛煉后對相關肌肉進行松解,達到更好地鍛煉效果。
本研究選自廣西體育運動創(chuàng)傷專科醫(yī)院2020-2021研究年近2年診治的86例有肩袖損傷的運動員,給予康復治療聯合推拿手法進行治療,從結果看,肩關節(jié)VAS評分、UCLA評分進行比較,治療前兩者評分基本無差異,治療后評分比治療前評分明顯有所改善,而且觀察組VAS評分比對照組評分低,UCLA評分比對照組評分高。治療前肩關節(jié)肌力評分基本無差異,治療后肩關節(jié)肌力評分與治療前對比改善明顯。此臨床研究表明推拿手法聯合康復治療的效果更好,對于慢性肩袖損傷的運動員或體力勞動者行推拿手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后可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肩袖損傷主要是由于職業(yè)運動員在訓練中或重體力勞動者在勞動中肱骨大結節(jié)反復的超常范圍的急劇轉動(特別是外展)及長期的慢性勞損或牽扯,導致肩峰和喙肩韌帶不斷撞擊摩擦而發(fā)生,多有急性或慢性損傷史,若未正確處理,繼續(xù)重復損傷動作,會加重損傷,也有部分病例系逐漸發(fā)生,其受傷史不明確[11]。因專業(yè)需要,運動員在受傷后仍需訓練和比賽,不能停止,導致恢復更為困難。本研究專注于運動員或重體力勞動者肩袖損傷的臨床表現及特點,充分理解和尊重運動員急于恢復傷病及早恢復訓練并提高運動能力的訴求,采用了中醫(yī)特有的推拿手法能夠幫助其受損組織理筋止痛、舒筋通絡,結合肌筋膜鎮(zhèn)痛方式幫助其發(fā)病部位梳理筋膜,并對血供情況進行有效改善。運再者結合現代康復理念施行的運動手法能夠調整盂肱關節(jié)、肩肱節(jié)律等,從而確保了肩胛骨周圍的肌肉平衡。康復訓練不僅有利于增加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還可以改善深層肌肉的力量,從而減少了再次發(fā)生損傷的風險。肩袖損傷不僅僅屬于肌腱的問題,其對周圍肌肉亦可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在臨床中也要對其周圍肌肉引起重視并積極治療。第二,推拿手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不僅能使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張力恢復,還能增強關節(jié)囊的順應性,使關節(jié)囊內壓得到平衡,強化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通過檢查和評估后準確找到功能障礙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增加其關節(jié)活動度,緩解疼痛,效果顯著。推拿手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對肩袖各肌肉組織纖維進行牽拉與放松,促進了損傷部位肌肉組織的內部血液、淋巴等液體的循環(huán)運動,使損傷部的肌肉組織營養(yǎng)狀態(tài)得到有效改善,亦使受損區(qū)域的肌張力、肌肉耐受力與軟組織彈性得以平衡。第三,推拿手法聯合康復訓練通過對肌肉進行適當的激活、有效的牽拉,調整了肩袖部位的生物力學關系,從而使肩袖部“應力紊亂”得到有效改善,減輕或消除了應力作用對肩袖部位的不良刺激,為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愈合提供了最合適的負荷,有利于肩袖部各肌腱韌帶的盡早修復[12]。
專業(yè)運動員及重體力勞動者肩袖損傷采用推拿手法聯合康復訓練的治療臨床研究療效顯著,不僅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提高運動能力,而且方法簡便,成本低,患者易于接受,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曲綿域,于長隆,高云秋,等.實用運動醫(yī)學[M].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3:632-633.
[2]劉巖,余曦,何紅晨,等.肩袖損傷修復中的生物治療[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9,23(20):3248-3254.
[3]周琳,鄭昱新,王海生,等. AAOS《肩袖疾病臨床實踐指南(2010年)》解讀[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3,34(1):70-71.
[4]王巍,張錦明.肌內效貼扎應用于肩袖損傷康復治療的效果觀察[J].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9,40(08):776-779+785.
[5]郭長利,張弘毅,楊芳,等.針灸治療對肩袖損傷運動功能康復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9,34(10):4970-4974.
[6]陳俊吉,高田糈,劉曉龍,等.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易化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功能恢復的影響[J].醫(yī)用生物力學,2022,37(01):174-179.
[7]Escamilla RF, Hooks TR, Wilk KE. Optimal management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J].Open Access J Sports Med,2014,5:13-24.
[8]克里斯蒂·凱爾.功能解剖:肌與骨骼的解剖、功能及觸診[M].天津出版?zhèn)髅郊瘓F,2013:65-75.
[9]王志燕,崔彩蓮.個體沖動性對物質濫用與成癮的影響及腦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7,25(12):2063-2074.
[10]沈雁文,鄒麗萍.從精準醫(yī)療的角度看藥物難治性癲癇[J].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9,40(3):282-285.
[11]鐘珊,劉曉華,覃鼎文,等.肩袖損傷關節(jié)鏡修復術后的康復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1):40-43.
[12]楊建軍,蔣佳,陳世益.生物力學在肌腱愈合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27(12):1158-1160.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Massag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on Rotator Cuff Injury of Athletes
HUANG Kechun,etal.
(Guangxi Sports Hospital, Nanning 530031, Guangxi, China)
黃科春(1978—),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運動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