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彬,李清蓉
(遂寧市中心醫(yī)院放射影像科 四川 遂寧 629000)
乳腺癌多數(shù)起源于乳腺導管上皮組織,由各種原因所致上皮細胞過度表達及增殖所致。據(jù)WHO 2020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1],乳腺癌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癥,每年新發(fā)病例約220萬,死亡病例約68萬,嚴重影響人們生活健康,是臨床關注的重點。在我國,乳腺癌發(fā)病年齡更為年輕。早期乳腺癌患者幾乎無臨床癥狀,多數(shù)患者首次就診,多因無意中捫及乳腺結節(jié)就診。但是由于我國經濟條件仍然不發(fā)達,多數(shù)乳腺癌患者就診時,已為中晚期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差,五年生存率明顯低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因此,進一步探討乳腺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在我國是十分重要的。
MRI成像是早期診斷乳腺癌的主要影像學方法。目前,應用MRI多模態(tài)對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及非TNBC乳腺癌的影像學特點進行對比、總結,意見有部分國內外研究報道[2-4]。但是上述研究病例數(shù)相對較少,而且對TNBC的病理免疫分子標志物對比分析較少。因此,本研究回顧性收集遂寧市中心醫(yī)院2018年3月—2022年6月經臨床病理證實TNBC的患者及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各80例,總結TNBC的MRI影像及病理免疫分子標志物特征,以提高認識。報道如下。
回顧性收集遂寧市中心醫(yī)院乳腺外科及胸外科2018 年3月—2022年6月經手術大體病理證實的TNBC患者及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各80,TNBC患者作為研究組,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為女性,研究組年齡28.3~62.9歲,平均年齡(35.8±5.7) 歲;對照組30.4~68.1歲,平均年齡(40.3±8.9) 歲。按照根據(jù)免疫組化表達情況分型:TNBC 80例(研究組);三陰性乳腺癌80例(對照組),其中Luminal A型28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過表達型20例;Luminal B(HER-2陰性)組17例;Luminal B(HER-2 陽性)組15例。所有患者于術前1~2 周行MRI檢 查。
納入標準:①患者首次就診、首次發(fā)現(xiàn)乳腺腫塊,術后病理證實為乳腺癌;②所有患者MRI檢查前無穿刺活檢、內分泌治療、新輔助化療、局部放療及靶向藥物治療病史;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臨床、影像或免疫分子標志物(Ki67、AR、EGFR、CK5/6、P170及TopoⅡ)資料不完整;② 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患者。
MRI檢查設備采用Siemens MAGNETOM Vida 3.0T磁共振掃描儀;患者取俯臥位,頭先進,乳腺專用線圈,常規(guī)T1WI及T2WI序列掃描后,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及彌散加權成像。
動 態(tài) 增 強 掃 描:采 用grasp序 列,TR/TE為3.50 ms/1.40 ms,層厚1.0 mm,F(xiàn)OV 340 mm×340 mm,矩陣265×265,6~7個時相,每個時相60 s,對比劑采用釓噴酸葡胺DTPA用量為0.2 mmol/kg體重,肘靜脈注射,注射速率為2 mL/s。
彌散加權成像:采用EPI序列,擴散敏感系數(shù)(b值)為0 s/mm2及1 000 s/mm2。
影像觀察內容為乳腺癌形態(tài)、大小、邊緣、強化方式、TIC曲線及ADC值,病理學觀察指標為免疫分子標志物(Ki67、AR、EGFR、CK5/6、P170及TopoⅡ)的表達情況。影像學觀察內容由2名晉升主治醫(yī)師3年以上乳腺組診斷醫(yī)師單獨判斷,若不一致,協(xié)商后決定;病理學觀察內容有一名晉升主治醫(yī)師3年以上病理學醫(yī)生單獨進行。
乳腺癌形態(tài)、大小、邊緣、強化方式及TIC曲線判斷標準為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I-RADS)及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5]。ADC值測量應選取病灶實質部分,避開液化壞死區(qū)、出血及鈣化,多點測量并取平均值。
免疫分子標志物表達采用常規(guī)免疫組織化學方法進行檢測及判斷:①Ki67:陽性細胞數(shù)<20%為低表達,≥20%為高表達;②P170及TopoⅡ:陽性細胞≤10%為陰性,>10%為陽性;③AR:陽性細胞≤1%為陰性,>1%為陽性;④EGFR及CK5/6陽性是指任何數(shù)量的癌細胞胞漿和/或胞膜著色。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病灶大小、TIC曲線類型及ADC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NBC乳腺原發(fā)病灶更容易表現(xiàn)為類圓形腫塊(42.5%,34/80),邊緣光滑(47.5%,38/80),呈環(huán)形強化(56.3%,45/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灶MRI征象對比結果
TNBC患者病灶AR表達水平顯著低于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P<0.01),Ki67、EGFR、CK5/6、P170及TopoⅡ表達水平顯著高于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P<0.01),見表2。
表2 兩組病灶免疫分子標志物表達對比結果[n(%)]
近年來,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在乳腺癌的治療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具體臨床實踐中,病理學根據(jù)乳腺癌分子免疫組化表達情況,將其分為4種亞型。病理學分型常用的4種受體分別為: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及Ki-67。三陰性乳腺癌(TNBC)是指ER、PR及HER-2均陰性表達的癌灶。TNBC約占所有乳腺癌的四分之一左右,對臨床常規(guī)內分泌、靶向治療不敏感,早期容易侵襲及轉移,預后相對較差。但是,TNBC患者術前新輔助化療能有效縮小病灶大小及降低轉移的可能性,進而提高預后[6-7]。因此,早期準確判斷或提示乳腺癌三陰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術前MRI準確判斷或提示乳腺癌三陰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中,TNBC磁共振成像病灶更易出現(xiàn)類圓形、邊緣光滑及環(huán)形強化病灶。其可能的原因是:①TNBC癌灶不同于其他分子亞型浸潤性生長,反而在大體上表現(xiàn)出假包膜特點,呈一定程度上膨脹性生長,邊緣光滑的特點,與良性腫瘤影像學特點類似。這與部分研究結果是一致的[8-9]。需要注意的是,雖然TNBC大體上呈類圓形,但是進一步病理切片證明TNBC對周圍組織結構浸潤并不少見,可見多發(fā)小毛刺。但可能由于TNBC生長非???,其癌細胞增殖明顯快于周圍浸潤的速度,其向周圍膨脹、推壓速度明顯快于逐漸浸潤、蔓延速度,因此其影像學多呈類圓形改變。②TNBC環(huán)形強化可能是由于病灶外周部細胞增殖活躍,細胞密度明顯高于病灶中央部[10-11]。因此動態(tài)增強掃描時,外周部強化程度高于中央部,呈環(huán)形強化特點。③TNBC環(huán)形強化還可能是因為,癌灶增殖明顯,生長迅速,病灶中央部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缺血壞死[12]。
TNBC癌灶Ki67、EGFR、CK5/6、P170及TopoⅡ表達水平明顯高于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這與臨床實際是符合的,Ki67、EGFR、CK5/6、P170及TopoⅡ均與細胞增殖能力有關,細胞增殖速度越快,相應水平表達越高[13]。AR屬于核受體超家族中的類固醇受體,在乳腺癌中的表達率與病灶組織學分級呈負相關。一般來說,TNBC癌癥惡性程度明顯高于非三陰性乳腺癌,其病理組織分級程度也明顯高于非三陰性乳腺癌。因此,本研究結果認為TNBC AR表達低于對照組,符合實際。這也與以往研究一致[14-15]。
綜上所述,非三陰性乳腺癌相比,TNBC更容易出現(xiàn)類圓形、邊緣光滑及環(huán)形強化病灶,其Ki67、EGFR、CK5/6、P170及TopoⅡ高表達,常提示其預后較差。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應注意結合TNBC MRI表現(xiàn)與病理特點進行綜合評估,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