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亮
一、認識禽鳥的解剖結構與生態(tài)習性
學習中國畫禽鳥的畫法,要從了解禽鳥的解剖結構及不同類型禽鳥的生態(tài)習性開始。只有對禽鳥有了由表及里的深刻認識,才有可能表現(xiàn)好禽鳥。
中國畫的“寫意性”不受自然形態(tài)的束縛,中國畫的造型原則“在似與不似之間”為畫者創(chuàng)造“意象”提供了廣闊的藝術空間。雖然如此,畫者了解和熟悉禽鳥的解剖結構與生態(tài)習性仍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有了上述認識,畫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取舍有準”“夸張有度”“筆不妄下”。
圖1為禽鳥的骨骼結構。其上附著肌肉,外生羽毛,即成圖2。
“須識鳥全身,由來本卵生?!鼻蔌B的外形可由一大一小兩個卵形組成。禽鳥不同的動態(tài),可以兩個卵形位置的變化再加上翅、尾、足等表現(xiàn)。 (圖3)
畫禽鳥先從嘴之上喙一長筆起,次補完上喙,再畫下喙一長筆,又次補完下喙。眼睛的位置是在上喙的中分線與嘴角垂直線相交處。其次畫頭與腦,又次畫背上披蓑毛及翅膀。再則畫胸并肚子至尾,末后補腿及爪。 (圖4)
如果深入大自然,我們可發(fā)現(xiàn)禽鳥的種類很多,其區(qū)別只是形體之大小和嘴、腳、頸、尾、翅的長短以及羽毛顏色、花紋的不同而已。
禽鳥的頭部:性情平和的禽鳥額頭較高,性情兇猛的禽烏額頭低平。部分禽鳥頭上或有羽冠、肉冠、頭角,這是需要認真觀察的。
禽鳥的喙形與所食的食物有關。喜食堅果類的禽鳥喙短厚而有力,利于剝殼。專食昆蟲的禽鳥喙顯得扁闊。愛吃果實和昆蟲的禽鳥喙較長而尖。善于捕食魚類的水禽,其喙細長或扁闊。鉤形嘴多屬猛禽,強而有力,能啄食小動物。禽鳥的鼻孔生于嘴上方,一般有毛三對至五對,鼻毛長而勁挺。禽鳥的喙形與頭形有關。大凡頭扁的嘴也扁,頭尖的嘴也尖,頭圓的嘴較短。(圖5)
禽鳥的腳:身體小的細而硬,身體大的則較粗壯。猛禽的趾爪好似鐵鈞,游水的水禽趾間有蹼,涉水的鳥禽脛部較長。(圖6)
禽鳥的頸部:小禽鳥的頸部較短。形體碩大的禽鳥其頸部都較長。站立時往往呈反S形。
禽烏的尾羽:長尾的山禽大多生于樹林與山地,短尾的禽鳥多生活在水邊。(圖7)
二、禽鳥寫生
面對禽鳥進行寫生,是把禽鳥畫得生動傳神的一項重要基本功。
大自然中的禽鳥常常處于動態(tài)之中,寫生難度極大。畫者須用幾何形體來概括禽鳥的大結構,并通過捕捉禽鳥動態(tài)的瞬間,來記錄寫生禽鳥活潑生動的自然形態(tài)。(圖8)
禽鳥雖從卵形,但在作畫時要寧方勿圓,須突出鳥的胸角、背角,做到圓中有方。小鳥則須夸大其頭部,使之具有天真爛漫之趣味。鳥的眼睛要畫得大些,以便傳神。畫禽鳥要突出飛、鳴、宿、食這四種形態(tài),因為這四種形態(tài)最具有典型的生活情趣。
禽鳥飛翔時,頭頸及腳爪處于收縮狀,尾羽收疊,雙翅奮力扇動。禽鳥欲著陸時,腳爪微曲迎向地面,尾羽展開如扇,以增大空氣阻力,便于緩緩著陸。飛翔時長頸禽鳥的翅膀收縮為半圓形。
禽鳥嗚叫時,頭略上仰,尾部向下緊繃。同樣,禽鳥宿眠姿態(tài)也各不相同。有頭部緊縮閉目、雙爪緊扣樹枝上的,而涉水的長腿鳥總是單腳獨立而睡。貓頭鷹睡覺時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警惕性極高。頸長的禽鳥宿眠時會將頭部埋入翅羽。禽烏在低頭啄食時,其尾羽會向下收縮,以保持其身體的平衡。 (圖9)
三、畫禽鳥之法,有“白描”與“沒骨”兩種
白描畫法,先將鳥形端詳妥當,入淡墨將其外廓及尾翼毛羽略勾數(shù)筆即成。此種畫法,全靠線條的疏密變化、干濕濃淡來刻畫形象。運筆須生動流利,富有節(jié)奏韻律。毛筆蘸上墨之后,盡量使筆上所含之墨水畫盡為止,方可再蘸墨,繼續(xù)行筆,如此筆法寫意禽鳥,可避免線條死板僵結。
白色的禽鳥,如白鶴、白鷺、白雞、白鴿、白鵝、白鴨、白鷹等,均可用白描法寫出。
鑒于篇幅有限, “沒骨法”留待下回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