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達
入學(xué)伊始,我便真切地體會到華中科技大學(xué)的理工氣質(zhì):方正屋宇、大道通衢,繁盛林木下鮮見的錦簇花團。此景,讓我這個也曾在落英時節(jié)的珞珈山底漫步過的文科生,心有戚戚。讀書成了我的安身之所。孟子說:“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苯挥讶绱?,觀景亦然,書中自有高貴的思想和瑰麗的景色。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的告誡,莊子“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的教誨,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的田園光景,康德《論優(yōu)美與崇高》里攝人心魄的沙漠風(fēng)光……這些時間檢驗過的文字,都足以寄寓情志,慰藉心靈。至于在校園中尋覓一方“精神桃源”的想法,則漸漸暗淡了下去。
初遇
讀書固然讓人自得而無所求,但這樣的自得心境卻常為一事打攪——突然有想讀的書而不可得。大學(xué)一年級的某一天,我為《判斷力批判》中的一段話久久困擾,忽然想起豆瓣上推薦過鄧曉芒老師的《〈判斷力批判〉釋義》,對原作做了詳盡講解。等不及網(wǎng)購,我打開導(dǎo)航,徒步開始尋找學(xué)長口中的“九思書苑”。沿著林蔭散落下來的稀疏陽光,我瞥見了一排梧桐掩映間的紅磚矮房,厚重的年代感在午后的靜謐中彌散。
步入書苑前廳,窗幾明亮,觸目金黃。秋日陽光仿佛在每一本書上,都播撒了豐收的欲望。我呆呆在門口杵了半晌。原木色的矮柜里書列成行,落地窗透出里外景象,圓桌邊一位女同學(xué)合上書小憩,極目騁懷。我愛尋訪書店,過眼的特色書店不算少:北京的萬圣書園、西安的關(guān)中大書坊、南京的先鋒書店、蘇州的誠品書店……但誰能想到,在這校園一隅,就有一家書店風(fēng)景與他們可相頡頏?
我細細檢索著書目,暗自品評選書者的眼光。九思書苑對人文社科類的書籍尤其偏重,文史哲的書柜擺滿了一個偏廳,其中許多都是學(xué)術(shù)著作。正廳展柜上排開華科主題的系列書籍,其中就有老校長朱九思先生的全集。今天這片閱讀的凈土,也是老人家給我們這些后生的遺澤,感念。我兜回文史哲書柜細細查看,一本深紅封底白字的書脊突入眼簾,正是那本《〈判斷力批判〉釋義》。我喜不自勝,捧著書回去的路上,深深回味著這場美妙的邂逅。
深交
自此,九思書苑便成了我常去之所。本以為我與九思書苑的緣分就止步于讀者一端,卻不承想這個定位很快就被打破了。
某個周六的晚上,我正在書苑看書,旁邊不時傳出討論的聲音,一條長桌邊圍坐著十來個人,我們哲學(xué)專業(yè)的徐敏老師正在發(fā)言。當(dāng)時我所知有限,只能粗略地判斷他們的話題與哲學(xué)有關(guān),又近于數(shù)學(xué)。我猛然意識到,這就是我們哲學(xué)專業(yè)的品牌活動“喻家山哲學(xué)小屋”,每周六晚哲學(xué)愛好者們都會團坐桌邊,或聆聽老師的專題講座,或討論提前給出的專業(yè)問題。范圍涵蓋中西哲學(xué)及思想、社會方方面面,形式也自由多樣,不為身份所拘。眼前這熱火朝天的場景,證明專業(yè)交流會上徐敏老師的所言不虛。在書叢香茗中與三五師友論道,我為那種氣氛所吸引,心想下個周末可不能錯過。
就這樣,我不再僅是九思書苑的忠實讀者,還成了“喻家山哲學(xué)小屋”這場在九思舉辦的思想盛宴的鐵桿聽眾。學(xué)院雷瑞鵬、廖曉煒、易剛、袁輝等老師的福利講座,我一期不落,從開始時怯生生地旁聽,到變得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直到后來,徐敏老師邀請我也做一次小屋討論的評議人,讓我又激動又惶恐。好在那次活動主要是面對新生,主題也是“哲學(xué)是什么”這種比較基本的議題,我就在徐老師的勸導(dǎo)下勉力一試。現(xiàn)在想來,辭雖不文,義或有可取,張若愚老師作為“學(xué)長”、易剛老師作為我的任課老師對我的包容鼓勵,令我感懷至今。
感懷
第一次走進九思書苑時,我正好讀到《論語·季氏》,在書店門口停留的半晌,便細細揣味著“九思”的深遠意味。這當(dāng)然是對老校長朱九思先生的深切緬懷,也蘊含著朱九思先生名字中包含的做人的儀軌:“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边@是對每一個踏足于此的華科大學(xué)子,最語重心長的叮嚀。九思書苑之名,恰切,深廣。坐在書店窗前回想大一偏狹的自己,已然覺悟自己身在桃源,眼前就是最美的風(fēng)景。(作者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