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麗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山東 菏澤,274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變化,肛腸疾病的發(fā)病率也不斷攀升[1]。從狹義而言,肛腸疾病是指發(fā)生在直腸與肛門上的各類疾病,包括內痔、混合痔、外痔、肛瘺、肛裂、直腸炎、直腸脫垂等30余種疾病[2]。據(jù)相關調查顯示,肛腸疾病的發(fā)病率高達59.1%,其中以痔瘡的發(fā)病率最高,約占所有肛腸疾病的87.2%[3]。目前,外科手術是治療痔瘡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痔瘡病變部位的解剖結構十分特殊,術后易出現(xiàn)疼痛感強烈、創(chuàng)面愈合速度緩慢、創(chuàng)面滲液量多等問題,甚至引起病理生理變化,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進程與生活質量[4]。一般情況下,臨床針對混合痔手術患者主要采用消炎、鎮(zhèn)痛、止血、通便等方案緩解術后疼痛感,促進創(chuàng)口愈合,但效果并不理想[5]。因此,亟需通過可靠的技術保障混合痔手術患者的預后效果。中藥熏洗是中醫(yī)特色治療方法之一,通過中藥外用技術可以使藥液直達病所,利于緩解創(chuàng)口疼痛感,加快愈合速度。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菏澤市牡丹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48例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應用中藥熏洗,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以期為本病的康復方案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菏澤市牡丹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接受混合痔手術的9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對其進行分組,即研究組(48例)與對照組(48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5.65±7.85)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32±1.85)年;體質量指數(shù)(BMI)17.02~28.65 kg/m2,平 均BMI(22.65±1.02)kg/m2。研究組中男27例,女性21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5.60±7.80)歲;病 程1~12年,平 均 病 程(5.30±1.78)年;BMI 16.89~28.60 kg/m2,平均BMI(22.60±1.10)kg/m2。上述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BMI)對比,兩組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本研究方案已取得菏澤市牡丹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痔病診療指南(2020)》[6]中對于混合痔的診斷標準,具有外科手術指征;成功實施手術治療;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意識清晰。
排除標準:合并腸炎、腸結核等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過敏體質者;肝腎功能不全,心肺功能異常者;有肛腸手術治療史者;合并惡性腫瘤者;精神異常者。
兩組均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治療,術后創(chuàng)面使用凡士林油紗條覆蓋,以塔形紗布包扎,固定丁字帶。
對照組術后常規(guī)換藥,保持肛周清潔與干燥;根據(jù)情況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6 h能夠攝入流食,注意術后當日不可攝入大量粗纖維食物,次日改為普食,宜選擇易消化、高纖維素的飲食結構,嚴禁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禁煙酒;便后泡溫水30 min,在清潔肛門的同時促進血液循環(huán);盡量不久坐與久站,以免血液滯于肛門;適當運動,干預時間為7 d。
研究組術后常規(guī)換藥,同時術后第2天應用中藥熏洗治療,中藥熏洗方:防風15 g,荊芥15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蘇木15 g,當歸30 g,透骨草15 g,芒硝20 g,丹參20 g,炒桃仁15 g,艾葉30 g,花椒15 g。上述藥物煎煮收汁2 500 mL,水溫控制在60 ℃左右,先以藥液蒸汽熏蒸切口與肛門處,待藥液溫度降低到適宜的溫度后進行坐浴與清洗,完成后將創(chuàng)面擦拭干凈,并使用小棉墊保護創(chuàng)面,1次/d,10~15 min/次,熏洗后以碘伏消毒再覆蓋無菌紗布,持續(xù)治療7 d。囑患者在熏洗前可以適量飲用糖水或溫水,避免出汗過多而引起虛脫,期間若出現(xiàn)大汗、心悸、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等情況應立即停止熏洗并臥床休息,妊娠及月經期不可實施熏洗治療。
針對兩組下列指標進行觀察與對比。①疼痛情況:分別在術后第1天、3天、7天時采用主訴疼痛程度分級法(VRS)進行評估。VRS評分0~10分,0分為無痛,1~2分為輕度疼痛,3~4分為中度疼痛,5~6分為重度疼痛,7~8分為劇烈疼痛,9~10分為難以忍受的疼痛,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性。②水腫程度:分別在術后第1天、3天、7天時進行評估,其中無水腫計0分,<1/4肛門面積的輕度水腫為輕度計1分,1/4~1/2肛門面積的中度水腫計2分,>1/2肛門面積的重度水腫計3分,分值與水腫程度呈正相關性[6]。③創(chuàng)面滲液量:分別在術后第1天、3天、7天時通過電子天平評估創(chuàng)面滲液量,即電子天平稱量患者更換的紗布重量,滲液量(g)=患者24 h使用的紗布總重量-紗布凈重×24 h紗布使用數(shù)量。④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完成手術至上皮組織爬行與覆蓋創(chuàng)面的時間。⑤滲出物消失時間、便血消失時間、腐肉脫落時間、住院時間。⑥不良反應:局部紅疹、感覺異常、水泡等。
數(shù)據(jù)均以SPSS 23.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術后VRS量表評分、水腫程度、創(chuàng)面滲液程度、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便血消失時間、腐肉脫落時間與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1 d時的VRS評分對比,兩組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7 d時兩組VRS評分低于術后1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VR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對比 (±s,分)
表1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對比 (±s,分)
注:與同組術后1 d比較,※P<0.05;與同組術后3 d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研究組 48 6.40±1.02 4.00±0.48※ 1.98±0.58※△對照組 48 6.43±0.89 5.50±0.52※ 3.02±0.65※△t 0.154 14.685 8.271 P 0.878 <0.001 <0.001
術后1 d時的水腫程度評分對比,兩組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7 d時兩組水腫程度評分低于術后1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水腫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水腫程度對比 (±s,分)
表2 兩組術后水腫程度對比 (±s,分)
注:與同組術后1 d比較,※P<0.05;與同組術后3 d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研究組 48 2.20±0.12 1.22±0.20※0.56±0.12※△對照組 48 2.23±0.15 1.60±0.21※1.02±0.13※△t 1.082 9.078 18.014 P 0.282 <0.001 <0.001
術后1 d時創(chuàng)面滲液量對比,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7 d時兩組創(chuàng)面滲液量低于術后1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創(chuàng)面滲液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創(chuàng)面滲液量對比 (±s,g)
表3 兩組術后創(chuàng)面滲液量對比 (±s,g)
注:與同組術后1 d比較,※P<0.05;與同組術后3 d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研究組 48 19.67±4.56 12.65±2.03※ 8.70±2.23※△對照組 48 19.85±5.03 15.65±3.00※12.35±3.02※△t 0.194 5.738 6.736 P 0.855 <0.001 <0.001
研究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便血消失時間、腐肉脫落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 (±s,d)
表4 兩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 (±s,d)
組別 例數(shù) 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滲出物消失時間 便血消失時間 腐肉脫落時間 住院時間研究組 48 10.52±2.23 5.02±2.00 6.52±1.30 4.02±1.00 6.09±1.02對照組 48 15.98±1.98 6.24±1.98 8.65±1.42 5.23±1.20 8.00±1.42 t 12.685 3.003 7.665 5.367 7.569 P<0.001 0.003 <0.001 <0.001 <0.001
兩組術后治療期間均未見局部紅疹、感覺異常、水泡等不良反應情況。
外科手術是治療混合痔的重要技術,然而肛周組織結構具有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患者術后康復的時間[7]。疼痛是混合痔術后常見的癥狀,由于肛周血管與神經豐富,由神經支配齒狀線,所以此處對于疼痛更為敏感。同時,混合痔手術通常為開放性創(chuàng)口,排便時肛門括約肌痙攣與反復刺激易產生疼痛感[8]。混合痔手術后局部組織損傷,破壞了靜脈與淋巴循環(huán),阻塞血液與淋巴液,組織水腫十分明顯,而創(chuàng)面微血管受組織水腫壓迫的影響,加重了創(chuàng)面缺氧缺血狀態(tài),繼而干擾了創(chuàng)面愈合進程[9]。因此,通過可靠的技術緩解混合痔手術后患者的疼痛感,促進創(chuàng)口愈合十分必要。
中醫(yī)認為,混合痔手術后肌膚創(chuàng)傷,損傷血脈,創(chuàng)面濕熱未盡,濕熱下注使氣血運動受阻,不通則痛;氣機不利,筋脈弛張,經脈受損,肌膚腠理,難以濡養(yǎng)皮肉,熱盛肉腐,致使創(chuàng)口延遲愈合[10-11]。本研究采用中藥熏洗方案對48例混合痔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結果顯示治療后3 d、7 d時研究組VRS評分、水腫評分與創(chuàng)面滲液量均較對照組低(P<0.05)。中藥熏洗屬于中醫(yī)外治技術,通過溫熱的物理效應,開放皮膚毛孔,促使藥液滲透肌膚并被局部創(chuàng)口吸收,不僅可以舒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還能夠將藥液直接送達病所,避免口服用藥的首過效應[12-13]。本研究中藥熏洗方選用防風、荊芥、赤芍、牡丹皮、蘇木、當歸、透骨草、芒硝、丹參、炒桃仁、艾葉、花椒,其中防風祛風解表,除濕止痛,止痙;荊芥解表散風,透疹,消瘡;赤芍熱涼血,活血祛瘀;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花椒、丹參、蘇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艾葉、透骨草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芒硝瀉下通便,潤燥軟堅;炒桃仁破血行瘀,滑腸通便[14-18]。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散瘀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熏洗中藥物成分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組織通透性,以及利水、抗菌、抗感染等功效,有效促進了潰瘍面愈合[19]。因此,基于上述方藥的中藥熏洗方案能夠有效改善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的疼痛癥狀,減輕創(chuàng)面水腫。同時,研究組術后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滲出物消失時間、便血消失時間、腐肉脫落時間與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中藥熏洗通過熱力與藥力雙重功效,可以松弛痙攣的括約肌,改善淋巴液與血液循環(huán),刺激患者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的反射作用而進行自身調節(jié),協(xié)同藥液作用進一步加快了創(chuàng)口愈合速度,促進癥狀改善,縮短住院時間,并具有操作簡便、經濟成本低、易于患者耐受等優(yōu)勢[20]。
綜上所述,混合痔手術患者術后應用中藥熏洗能夠有效緩解疼痛與水腫癥狀,促使創(chuàng)口快速愈合,具有臨床應用價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研究樣本數(shù)量有限,加之研究經費與時間的影響,關于中藥熏洗在混合痔手術患者中的作用機制仍需要深入的研究進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