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一清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實驗小學)
習作單元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一大體例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教材重視學生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特點。習作單元把聽說讀寫活動融為一體,構建起一個以習作為中心的“任務群”,承載了系統(tǒng)性的習作知識學習和習作方法指導的任務。圍繞語文要素,習作單元既有精讀課文進行方法引路,又有習作例文可供模仿借鑒。對習作單元所承載的教學功能有正確、清晰的認識,有助于教師在教學習作單元時做到目標定位更準確,訓練設計更有針對性。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單元積極創(chuàng)設交際語境,注重讀者導向,傳遞著“心中有讀者,筆下有場域”的習作意識。近年來,在交際語境寫作的浸潤下,教師逐漸明確了習作是為達到特定交際目的,針對某個話題、面向明確或潛在的讀者進行的交流活動。根據(jù)不同的讀者對象,指導學生選擇不同的語體和語言表達方式,提倡讀者意識觀照下的習作教學觀,對優(yōu)化學生習作表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談談讀者意識觀照下的習作教學。
在習作單元中,習作訓練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閱讀與習作彼此關聯(lián),互相促進,相輔相成,使習作單元成為一個完整的習作訓練體系。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關注作者是通過怎樣的表達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課文(含習作例文)是如何注重讀者意識的,從而在閱讀中自然培育學生的讀者意識。
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編者對一組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設計意圖。教師應引導學生真正深入理解隱含在教材中的讀者意識,從而將讀和寫有機結合,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教師可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寫清楚事物特點的方法。例如,課文《太陽》的教學過程中,在介紹“太陽距離地球遠”這一特點時,教師可以展開如下教學過程:
1.出示課后練習第2題,請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一個小時人能走多遠,飛機能飛多遠。
2.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進行交流,通過計算得出的答案是需要“走三千五百年”和“飛二十幾年”。
3.引發(fā)思維碰撞:為什么作者不拿速度更快的火箭來舉例呢?
4.學生通過交流發(fā)現(xiàn),“行走”和“飛機”這兩個事例是貼合真實生活體驗的,文章選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來舉例說明,更容易讓讀者理解。
這一教學過程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深度閱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自己行走和坐飛機的體驗,通過列數(shù)字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學會站在讀者的角度選擇恰當?shù)恼f明方法,將事物特點說清楚。
習作單元一般都安排兩篇精讀課文,兩篇課文的寫作側重點并不相同,這也給學生的習作開辟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如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麻雀》是寫作者看見的事情,《爬天都峰》是寫作者經(jīng)歷的事情;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海上日出》是按時間變化順序?qū)懢?,《記金華的雙龍洞》則是按移步換景的順序?qū)懢?。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兩篇文章作為整體進行對比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的選材和寫作方法。如教師把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太陽》和《松鼠》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放在一起,請學生開展對比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恰當?shù)恼f明方法”的理解。教師可以展開如下教學過程:
1.對比閱讀課文片段,發(fā)現(xiàn)不同的說明方法。
其實,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
——節(jié)選自《太陽》
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它們的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
——節(jié)選自《松鼠》
2.學生通過交流發(fā)現(xiàn),這兩個片段都是說明性文字,但運用了截然不同的說明方法?!短枴芬徽n采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而《松鼠》一課則采用了“帽纓形尾巴”“經(jīng)常將尾巴翹到頭上歇涼”這樣的直接描述方法來說明。
3.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碰撞:哪一種是“恰當?shù)恼f明方法”呢?
4.學生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讀者群體應選用不同的語言風格。
《太陽》和《松鼠》在習作內(nèi)容、說明方法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的選擇上,都做了很好的篇章引領,滲透著讀者意識,使學生了解到針對不同的讀者對象,習作時要根據(jù)需要,選擇對應的表達方法。
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習作資源是靜態(tài)的,而利用習作資源開發(fā)與生產(chǎn)習作知識,進行系列寫作訓練則是一個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教師應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借助習作資源生產(chǎn)與開發(fā)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習作知識,構建完整的習作訓練鏈條。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習作教材的提示形式非常豐富——或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語境對話,或提供多樣化的習作支架,或提出明確的習作任務,往往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習作素材,拓寬了學生的習作思路,明確了習作的具體要求,幫助學生順利展開習作訓練。
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的提示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要選擇一種你了解并感興趣的事物介紹給別人,你打算介紹什么?”教材用對話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請學生向不同的人介紹一種事物。學生確定選題之后,可以借助本單元習作教學的提示“寫之前,細致觀察要寫的事物并搜集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這個事物,想清楚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引導學生結合課前觀察和搜集的資料,完成習作提綱初稿。例如結合地方特色,不少學生選擇介紹楊梅,教師選取了兩份習作提綱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
同樣是寫楊梅,不同學生選材的視角有所不同。有的側重于介紹楊梅的外形和味道,有的重點介紹楊梅樹的生長情況。于是有了以下這段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同樣是寫楊梅,不同的小作者有了不同的選材角度,我們來對比一下。
師:你更喜歡看哪一篇介紹?說說你的理由。
生1:我更想看《楊梅“變形記”》,因為楊梅是一種水果,我們一般只了解它的普通吃法,楊梅“變形記”的吃法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很想了解一下。
生2:我對《楊梅樹》比較感興趣,因為我只吃過楊梅,沒有見過楊梅樹,所以我想對楊梅樹的樣子、喜好和生長過程進行了解。
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讀者意識,對選材進行優(yōu)化。
師:你看,不同的人感興趣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想一想,如果讀者是小學生,你會介紹楊梅的哪些方面呢?如果讀者是農(nóng)業(yè)種植者,或者是外地來的旅客,你又將介紹楊梅的哪些方面呢?
教材提示往往隱含著交際場域,教師應根據(jù)教材提示,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際語境,幫助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讀者對象,引導學生在內(nèi)容選材和表達方式上做出甄別,從而達到完善習作表達的目標。
“初試身手”訓練是閱讀和習作的“橋梁”,這一板塊編排的專項小練習精準指向單元習作的關鍵知識。教學時,教師應發(fā)揮“試誤診斷”的功能,在單元習作之前進行相應的讀寫結合訓練,為單元習作重難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要求學生根據(jù)掌握的資料,分段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寫清事物的主要特點。首先,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試誤的過程,提取真實學情;其次,要巧妙借助教材范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要引導學生順利轉化語言,達成突破習作難點的目的。
通過“初試身手”的小練筆,教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信息篩選能力不足,所寫的片段信息雜亂,事物特點不突出;二是語言轉化能力不足,所寫的片段內(nèi)容堆積,語言不嚴謹。兩位學生在“初試身手”中的試寫片段如下:
生1:泗門鎮(zhèn)商會大廈總用地面積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到10.5萬平方米,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建筑。整一幢樓有26層高,是目前泗門鎮(zhèn)最高的一個建筑,你離得很遠也可以看到它。它的外形是一個長方體,一到晚上,整棟樓就會有許多顏色,看起來十分美觀。
生2:葡萄,球形或者橢圓形,直徑1.5cm~2cm。果實里面有種子,種子是倒卵橢圓形的?;ㄆ谑?~5月,果期是8~9月。沒有成熟的葡萄外表是綠色的,晶瑩剔透,仿佛一掐就能出水。
針對學生微片段訓練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適時地引入教材范例——習作范文及“初試身手”,引導學生運用生活中的事物作比較或打比方,再搭配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讓事物的特點一目了然,給讀者更加清晰的認識。
“初試身手”是單元習作的關鍵突破口,有利于學生專項能力的發(fā)展。教師應在讀寫結合的訓練中充分關注學情,利用教材資源化解學生困境。在“介紹身邊的一種事物,突出它的特點”這一片段練習中,學生在試誤、鏈接、修改的過程中認識到,機械使用說明方法、大量堆積數(shù)據(jù)不易于讀者了解事物特點,要善于運用生活中的事物作比較或打比方,再搭配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學生修改后的微片段作品如下(見圖1、圖2)。
圖1“初試身手”學生習作片段1
圖2“初試身手”學生習作片段2
統(tǒng)編教材習作內(nèi)容對兒童作品讀者對象的設定是多樣的,旨在告訴學生,很多作品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chǎn)生,最終服務于生活。學生間交互評改,既能提高習作鑒賞能力,又培養(yǎng)了審思評判能力。
常見的習作教學往往始于學生完成習作,終于教師批閱點評,這樣的教學往往高耗低效。教學中,教師依托定向評價的“習作學評單”,能引導學生過程性地進行思考、修正。因此,在習作初始,可以引入這樣的“習作學評單”幫助學生更清晰地審視自己的習作是否符合寫作要求,是否滿足讀者需求等。以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介紹一種事物”為例,教師可提供這樣的“習作學評單”進行習作導航(見表1)。
表1“習作學評單”導航樣例
為習作增效,是習作能力提升不可缺少的路徑。學生完成習作后,可以在后面增加“加分說明”來闡明習作思路,解讀構思布局,指出自己的表達優(yōu)點,以此獲取讀者的好評。
不同的讀者通過《讀者建議卡》向作者提出不同角度的修改建議,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激發(fā)表達欲望、相互啟發(fā)的有效方式,《讀者建議卡》有助于直觀地感受讀者的評價對優(yōu)化習作表達所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
經(jīng)過交互評改和教師點評后,教師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對文稿進行二次、三次修改,修改中倡導向優(yōu)秀伙伴求助學習,將初次習作推翻重來,鼓勵開展二次、三次互評。這樣,在伙伴互助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習作能力和習作素養(yǎng)都能獲得提升。
讀者意識影響下的習作表達訓練打開了學生的多重視角。作為“讀者”的學生和在閱讀、評價他人習作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了自我內(nèi)省、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既作為讀者審視了同伴的習作,同時也喚醒了自己的讀者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