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
我的一個來訪者說,他畢業(yè)于名校,卻很自卑,在超過五個人的環(huán)境里就不敢說話。原因就是,他有個特別能干的父親。小時候只要他表達任何看法,甚至轉(zhuǎn)述一個新聞,爸爸就要出面糾正:“你這樣說是不對的,和新聞有出入,下次要記得一字不漏地說出來,不然容易誤導(dǎo)別人。”
爸爸執(zhí)著地認為,他如果不糾正兒子,兒子就無法變得優(yōu)秀,發(fā)展就會受限。他沒想到的是,孩子還沒有走向社會,就已經(jīng)被他限制了。
家里有個自我認同感強、總否認孩子的父母,孩子會受到哪些影響呢?被父母打敗的孩子沒有自信,懷疑自己也懷疑人生;失去試錯和探索的機會,對待嘗試新鮮事物缺乏勇氣和動力;當(dāng)孩子遇到困難會自暴自棄,也不敢求助父母了,因為害怕被羞辱。
我有個朋友說,她從小就在聰明的父母下巴底下求生存。二年級時老師要學(xué)生將古詩五首連背,她是全班背得最快的,一路小跑回來報喜,結(jié)果媽媽要求:“背一首給我聽聽?!彼兆隽?,可背到一半,媽媽打斷了她:“你面無表情地背,這有什么用???我見過那些在電視里詩朗誦的孩子們,都是聲情并茂、眼光灼灼地背。你這樣不行,沒有帶著深刻的情感……”然后她就哭了,再也不喜歡背古詩了。
看過一個記者采訪商界名流,記者問他:“聽說你家族三代都是農(nóng)民,你認為,他們是怎么影響你成就這樣優(yōu)秀的事業(yè)的?”名流很幽默地回答:“爸爸不管閑事,媽媽做飯好吃?;旧希鍪裁?,不做什么,我從小都是自己決定,除非找他們要錢。每每這時,連省城都沒去過的爸爸就問,‘這是要去做什么時髦事情哦?’媽媽一看錢也不多,就說‘我娃反正不會去干壞事,放心拿去就行?!辈淮蚵?,不懷疑,后來他考上了重點大學(xué)。這對父母深知他們自身有局限,所以一直把家里的大門敞開,讓孩子自由地走出去。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可以在自己的事業(yè)上更聰明,更面面俱到。但是回到家里,最好能收起“過來人”的身份,更不要以專家示人。孩子的自信是成長和成功的基礎(chǔ),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超越父母,就會絕望,繼而放棄努力。假如父母不那么能干,不那么完美,不那么確信自己是唯一正確的,那么孩子就有了試錯和進步的機會。孩子不用擔(dān)心回家被說教或者奚落,所以會有更多的勇氣去闖,去追。而所謂的成功,就是闖出來的,而非父母教出來的。因此,做父母的少一點聰明,多一點“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