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教育部日前發(fā)布關于面向中小學生違規(guī)競賽問題查處情況的通報,點名“奧林匹克英語大賽”“希望數學”等均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屬于違規(guī)競賽。其中包括近年通過網絡和培訓機構大肆宣傳的小學奧數杯賽,皆系違規(guī)辦賽。
(11月14日《羊城晚報》)
2018年以來,教育部持續(xù)規(guī)范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屢次出臺“禁賽令”,大幅削減了競賽數量,基本斬斷了競賽與招生、考試、培訓掛鉤的利益鏈,有效遏制了競賽橫生的亂象。但受利益驅使,一些競賽活動換上“數學花園探秘”“華數之星”等馬甲,讓競賽變“研學”、答題成“闖關”,本質仍是安排學生考試答題并評獎,難掩違規(guī)開展競賽活動的本質。
違規(guī)競賽再怎么改頭換面,也改變不了違規(guī)的性質,其不僅擾亂了教育教學秩序,更加劇了教育“搶跑”思維,加重了學生和家長負擔,必須露頭就打。教育部的查處通報,彰顯了國家對相關問題的“零容忍”。
然而,也不能高興得過早。經過多番整治,違規(guī)競賽時有發(fā)生,甚至鋌而走險轉入“地下”,表明競賽活動仍有市場?,F實中,一些競賽機構販賣升學焦慮,片面夸大競賽作用,鼓吹其對升學“有效”,還有少數義務教育學校仍存在違規(guī)招生問題,將競賽成績納入考量,這些都使部分家長盲目崇拜競賽成績,在教育“劇場效應”前跟風隨大流,千方百計、排除萬難讓孩子報名參賽,企圖以此獲得報考優(yōu)勢。
從過去十數年間教育部門與競賽組織者的博弈來看,制止一種或多種競賽活動后,也難保其不會“春風吹又生”,以其他形式死灰復燃。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政策與制度不斷健全的同時,競賽組織者投機鉆營的能力也不容小覷。
要破除對競賽的迷信,依法取締只是權宜之計,要斷根治本,必須一并改變招生工作的底層邏輯,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切實切斷競賽利益鏈,堵住違規(guī)招生的操作空間。同時強化政策宣貫,深入揭示各種焦慮營銷的本質,讓家長們真正對競賽熱產生抗體,遇到同類活動時多些斟酌辨別、少些盲目從眾,不再以狹隘的競賽模式來規(guī)訓孩子。
警惕違規(guī)競賽變相重來,不是不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不是要一竿子“打死”競賽活動,而是要切斷興趣與升學的畸形關聯。近期,教育部門把規(guī)范治理轉向違規(guī)競賽,推出一系列整治措施,就是要理順興趣培養(yǎng)與“擇優(yōu)選拔”的關系,讓競賽活動回歸“興趣”本義,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