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周思邑
《政治隱喻中的變體》評介
劉玉梅,周思邑
(四川外國語大學 教務處;四川外國語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
Perrez, J., M. Reuchamps & P. Thibodeau. 2019.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近年來政治話語領域的隱喻研究蓬勃發(fā)展,政治隱喻最突出的特點是在使用中會產生隱喻變體,即同一隱喻傳達不同的意義,以實現不同的意圖和目的?!墩坞[喻中的變體》由Perrez,Reuchamps和Thibodeau編著,約翰·本杰明出版社出版,是該出版社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話語分析系列叢書的第85卷。該叢書將語言學、政治學等與人類互動有關的學科相結合,旨在從語言/話語分析的角度對政治、社會和文化進程進行研究。《政治隱喻中的變體》圍繞政治話語中的隱喻變體研究,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觀察和解釋政治隱喻變體。為回答這一問題,多位學者從歷時、功能和方法三個維度考察了幾個不同國家多個領域真實語料中隱喻使用的變體。該書作為跨學科領域的政治隱喻新研究,值得政治話語、認知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等領域的學者關注。
《政治隱喻中的變體》由緒論、八個主體章節(jié)和結論組成,主要采取批評話語分析法(CDA)和概念隱喻理論(CMT),從三個維度分析了政治隱喻變體:(1)歷時維度,指隱喻隨時間和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2)功能維度,指隱喻隨政治家政治目的的變化而變化;(3)方法維度,指學者采取不同的方法分析政治話語中的隱?喻。
在緒論部分,編者主要介紹了政治隱喻變體研究的前期基礎、方法和目的。編者首先回顧了政治隱喻研究的現狀,介紹了政治隱喻研究的批評話語分析法和概念隱喻理論,然后指出該書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多個數據庫中挖掘的真實語料分析政治隱喻中的變體,旨在闡述政治隱喻變體及其四個次問題:(1)同一政治家如何使用不同隱喻達到不同意圖;(2)隱喻如何隨時間變化;(3)話語類型和媒介對政治隱喻使用的影響;(4)如何理解和分析政治隱喻。為回答這些問題,該書在八個章節(jié)中從多個主題展開論述。
Ahrens在第一章對比分析了同一政治人物擔任不同政治角色時語料中的隱喻使用情況。作者以希拉里·克林頓作為總統(tǒng)夫人、議員和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時的三類語料為例,分析了希拉里任三個不同角色時使用戰(zhàn)爭隱喻的變化。研究發(fā)現,相較于第一夫人時期,作為議員和總統(tǒng)候選人的希拉里更多使用戰(zhàn)爭隱喻,尤其使用PROTECTION IS A BATTLE隱喻架構。可見,這些隱喻使用的變化是與其身份變化相一致的。
第二章Heyvaert以比利時10年間(2006-2016)五位不同首相的就職演說為例,分析了同一話語背景下不同政治家的蓄意隱喻使用的變體。作者指出,隱喻變體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家面臨的政治情境的變化:越復雜多變的政治情境,政治隱喻變體越多,蓄意隱喻和隱喻場景也越活躍。隱喻一旦產生,就會被其他政治家用作支持或者反對其對手的工具,從而形成“隱喻流通”(circulation of metaphor)現?象。
第三章Bor?i?和?ulo考察了前克羅地亞總統(tǒng)伊沃·約西波維奇在就職總統(tǒng)前、擔任總統(tǒng)期間和卸任總統(tǒng)之后不同階段的政治隱喻。作者選取了2009、2012、2015和2016年克羅地亞電視一臺播出的每周脫口秀節(jié)目中約西波維奇在采訪中使用的話題、策略和隱喻。研究表明,政治家根據自身政治地位和社會角色來選取源域,從而構建積極的政治形象。
第四章Fenton-Smith考察了澳大利亞30多年間權力接替中政治隱喻的使用情況。研究指出,話語類型、功能和意識形態(tài)影響了隱喻變體,四類隱喻場景LEADERSHIP AS DIRECTION,LEADERSHIP AS CONFLICT,LEADERSHIP AS FOUNDATION和LEADERSHIP AS HARD WORK常常出現。此外,作者指出,“在評估政治隱喻時,最高頻隱喻并不完全等同于最大影響力隱喻”(Perrez,Reuchamps & Thibodeau,2019:101),新創(chuàng)隱喻具有同樣重要的功能,不過作者在自建語料庫中僅發(fā)現了一則重要新創(chuàng)隱喻,即陸克文將霍華德的新勞動法(Work Choices)喻為將孩子變?yōu)殡嗍蟮奈kU實驗。研究表明,政治家們在權力接替中常使用政治隱喻實現其政治合法性。
第五章Vogiatzis分析了在希臘金融危機(2010-2011)期間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的五篇演講稿中使用的隱喻架構。作者發(fā)現,希臘總理演講中的隱喻集中于三個主題:經濟狀況、改善經濟的措施和希臘人民的作用。演講中使用的積極隱喻架構超過消極隱喻架構。積極隱喻在合法化政府計劃采取的政治行為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對目標受眾可能產生積極影響。因此,積極隱喻架構是政治家在傳播信息和影響公眾方面常使用的工具。
第六章Str?bel研究了馬克龍和特朗普在總統(tǒng)競選期間和競選成功后使用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覺運動概念隱喻(sensorimotor-based concepts)。感覺運動概念隱喻是人類基本的層次概念,該類隱喻的使用能表達和喚醒人類潛意識故事,具有廣泛的語用說服功能,但對此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數據表明,馬克龍和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使用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覺運動隱喻多于競選成功后。這說明政治家為達到政治目的常使用這類隱喻,通過心理模擬和激發(fā)感情達到塑造公眾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作用。
第七章Ková?分析了不同政黨的隱喻使用。Ková?選取了捷克四個政黨,即捷克社會民主黨(?SSD)、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KDU-?SL)、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共產黨(KS?M)以及公民民主黨(ODS)在2004,2009和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發(fā)布的選舉宣言,考察了各政黨對歐盟和歐洲一體化使用的運動隱喻、容器隱喻與均勢隱喻表達。研究指出,時間和政黨傾向影響了隱喻變體,隱喻使用與政黨對歐洲一體化的政治立場有關。
第八章Thibodeau,Fleming和Lannen介紹了政治隱喻研究的不同方法,主要體現為批評話語分析和行為實驗研究分析方法。作者比較了這兩類方法,并指出它們在政治隱喻主題和隱喻源域分析方面具有一些相同點,都比較關注戰(zhàn)爭隱喻和擬人隱喻等類型,但批評話語分析更關注負面、真實世界和頻繁使用的政治隱喻。實驗法注重檢驗變量在控制背景下的因果關系假設,批評話語分析法則調查研究變量在真實世界中的關系模式,兩類方法各有所長,亦都有局限,因此可以選擇結合使用,促進政治隱喻研究。在最后的結論章節(jié),Thibodeau,Perrez和Reuchamps指出政治隱喻研究融合了政治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研究,具有跨學科特點,并提出了一些新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索。
《政治隱喻中的變體》建立了從歷時、功能和方法三維度分析政治隱喻變體的方法,是對現有概念隱喻研究的有益補充。已有概念隱喻研究多涉及隱喻的普遍性和共時性,對個體隱喻的歷時性和差異性研究較少(K?vecses,2005),例如,個體在不同時期對隱喻選擇背后的動機和意義理解涉及較少。該書的三維分析法有利于解析政治隱喻使用的多元變體,體現了政治隱喻研究的新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變體是政治隱喻的核心,也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核心。《政治隱喻中的變體》是聚焦政治隱喻使用變體的最新成果,分析了結合歷時語境的政治身份、政治功能和政治黨派等內外因素引起的政治隱喻變體,體現了超學科的整合研究視角。政治隱喻變體研究融合了多個領域,不局限于字、詞和句等傳統(tǒng)語言學領域,而是在宏觀語境和話語層面考察政治隱喻變體的生產、傳播和理解。話語不僅是大于句子的語言單位,更是一種社會實踐,含有語言使用、認知交流和社會情景互動三個維度(van Dijk,1997;田海龍,2009;露絲·沃達克、保羅·奇爾頓,2016)。Lakoff和Johnson(2003)指出,隱喻的本質是通過一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事物。隱喻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反映了人類語言表達、認知思維和現實行動。隱喻表達和思維產生于人類的基本“經驗格式塔”:人類的身體體驗(如感知、運動、心理和感情等)、人與客觀環(huán)境的互動(如移動物體和用餐等)以及人與文化的互動(如社會、政治、經濟和宗教等)(Lakoff & Johnson,2003:118)。因此,隱喻變體研究既需關注人類身體體驗和認知圖式,也需著力于物理、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身體體驗帶來了相似性,而文化語境促成了變化性(K?vecses,2005),隱喻變體的生產、傳播和理解依賴宏觀的社會文化語境。
《政治隱喻中的變體》聚焦政治隱喻變體,通過大量案例分析指出,政治隱喻變體的重要動因是歷時變化的政治文化語境、政治主體的身份變化以及政治功能變化。不同的政治隱喻表現為不同時間同一政治人物或同一政治事件中不同人物的隱喻使用,如希拉里從1993年至2008年作為美國第一夫人、議員和總統(tǒng)候選人時的不同隱喻使用,克羅地亞約西波維奇2009、2012、2015和2016年作為總統(tǒng)候選人、總統(tǒng)和卸任后在電視采訪中的不同隱喻使用,以及比利時10年間多位總理在演說中的不同隱喻使用。在功能層面,政治主體的政治功能和意圖的變化導致了政治隱喻使用的變化。政治隱喻主要用于改變含義,從而達到改變受眾的社會和政治態(tài)度的目的,具有說服等政治功能(Mio & Katz,1996)。例如,澳大利亞30多年間新總理任職演說中的政治隱喻主要用于塑造政治合法性,平息黨內紛爭和表達對反對黨的抗議;因感覺運動隱喻在競選中具有較好的語用說服功能,馬克龍和特朗普在總統(tǒng)競選期間比競選后使用了更多的感覺運動隱喻;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在經濟危機中多使用積極隱喻架構,因為積極隱喻在合法化政府計劃采取的政治行為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動態(tài)變化性是政治隱喻的另一核心特點。一些學者(Charteris-Black,2004;Allan,2008;Musolff,2016等)從歷史/歷時維度考察了隱喻的發(fā)展變化,主要體現在研究主題和方法上。在主題層面,學者們意識到歷史/歷時維度的隱喻研究是對共時層面的有益補充。在方法層面,歷史/歷時維度的隱喻研究主要依靠語料庫、詞源法以及量化統(tǒng)計方法。針對變化發(fā)展的政治隱喻的使用和理解,Musolff(2004,2016)還提出了隱喻場景概念,并結合詞源法、語料庫以及實驗方法考察了“身體政治隱喻”在歐洲多種語言表達中的使用和歷時變化。此外,Wodak(2001)提出了話語歷史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該方法比較關注從歷史角度考察話語,提出需解構嵌入了語言實踐的社會政治和歷史背景(Milans,2013)。的確,任何語言實踐都是在社會交往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這與法蘭克福學派強調社會規(guī)則和社會交往不謀而合,政治隱喻與社會和歷史有天然的依存關系,因此需在變化的政治歷史背景中考察隱喻的動態(tài)性。
在《政治隱喻中的變體》一書中,學者們以搜集不同國別、不同語境和不同人物真實使用的最新語料為研究對象,考察了國際政治隱喻的動態(tài)性變體。對象國家涉及美國、比利時、克羅地亞、澳大利亞、希臘、法國和捷克七個國家。話語語境包括演講、采訪、媒體報道、電視直播和商業(yè)廣告五個方面的語類。政治人物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別和黨派,擁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多是時下熱議的政治人物,如特朗普、馬克龍、希拉里等。此外,學者們選取語料的時間點和事件均具有代表性和啟發(fā)性。例如,2016年美國大選和2017年法國大選前后總統(tǒng)候選人使用的感覺運動隱喻,2006至2016年(其中包含2010至2011比利時長達541天無政府組閣)期間比利時不同首相的政治隱喻使用,2004,2009和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捷克四個政黨的政黨宣言中的不同隱喻使用和2010至2011年希臘經濟危機中總統(tǒng)的隱喻使用等。該書采集動態(tài)變化的真實語料的方法也值得借鑒。同時對語料的研究與認知語言學通過語言理解世界、研究自然語言如何建構世界的初衷一致(Geeraerts,2016:532),也與認知語言學的社會轉向契合。
政治隱喻研究的另一新特點是通過多元方法分析政治隱喻的動態(tài)性。首先是隱喻本體研究的融合發(fā)展,如Lakoff和Johnson(1999)發(fā)展了Grady的基礎隱喻理論,進一步闡釋了復雜隱喻和基礎隱喻,基礎隱喻來源于主體身體體驗的并置,復雜隱喻則由基礎隱喻組成。近年來一些學者在概念隱喻基礎上提出了隱喻場景(Musolff,2016)、隱喻簇(Cameron,2003)、隱喻架構(汪少華、張薇,2017)、隱喻鏈(Koller,2003)和擴展的概念隱喻理論(K?vecses,2020)等。其次是政治隱喻研究方法的融合發(fā)展,如批評隱喻分析(Charteris-Black,2004)、蓄意隱喻分析(Steen,2011)、多模態(tài)隱喻分析(Forceville & Urios-Aparisi,2009)等,也有學者結合多模態(tài)和批評隱喻進行分析(馬廷輝、高原,2020),或融合批評隱喻和概念整合理論進行分析(武建國、龔純、宋玥,2020)。再次是政治隱喻語料向多語種、多時段和多模態(tài)發(fā)展,政治隱喻方法向定性和定量結合發(fā)展,體現了多學科、跨學科和超學科融合(Wodak,2001;劉玉梅,2018等)。
《政治隱喻中的變體》是政治隱喻研究多元方法融合的系統(tǒng)呈現。書中多位學者通過歷時和共時的多維比較以及批評話語和行為實驗的方法運用,剖析了發(fā)展變化的政治隱喻使用。批評話語分析和行為實驗分析是學者經常使用的政治隱喻分析方法。批評話語分析起源于歐陸人本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批評研究,將語言視為一種心理和社會現象,解釋語言背后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以推動解決社會問題(Chilton,2004)。政治隱喻背后常隱藏意識形態(tài),因此,批評話語分析能洞悉政治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同時,一些認知心理學家,如Thibodeau,Fleming和Lannen等設計行為實驗,基于實驗設計的邏輯和機制討論隱喻變體。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常常共同使用。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影響政治隱喻變體的變量因素較多,可能涉及語用變量、認知變量、社會變量和社會語用變量等多變量成因(Schmid,2016:549),因此在實驗設計中需施加控制,體現某一主要變量成因亦是重點。
《政治隱喻中的變體》在視角、語料和方法上具有許多創(chuàng)新之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發(fā)展空間。例如,在研究語料上,該書學者大多以歐美國家政治領域的演講為語料,并未展現更全面的政治圖景。因此,未來可擴展語料考察的范圍,尤其是非西方國家的語料。在隱喻表達方面,該書主要考察了政治隱喻的文字模態(tài),而廣泛使用的多模態(tài)政治隱喻語料(圖像、色彩和肢體動作等)仍有較大的分析空間(周思邑,2020)。在理論建構上,該書更多體現了語料采集和方法運用,較少進行理論建構,并未突破現有的隱喻場景和蓄意隱喻等,為未來的政治隱喻變體理論研究留下了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由于政治隱喻是宏觀語境背景下的人類身體體驗與認知結構的產物(Lakoff & Johnson,1999;王寅,2019;趙永峰,2020;劉玉梅,2020等),身體體驗是政治隱喻的基礎,變化發(fā)展的歷史語境中的身體體驗是變體的動因,如何結合“歷時體驗—主體認知—隱喻表達”分析政治隱喻在產生、傳播和理解中產生的變體也是未來研究和思考的方向。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世界上沒有靜止不動的事物,一切都在變化發(fā)展中(汪子嵩等,1972:6)。唯物辯證法指出,對立統(tǒng)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是客觀事物永無止境的辯證發(fā)展的動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2012)。變化性是隱喻使用的核心。隱喻是源域與靶域的對立統(tǒng)一,政治隱喻是變化的現實體驗與主體認知辯證統(tǒng)一的產物。作為政治隱喻研究的新成果,《政治隱喻中的變體》沿襲了歐陸人本主義研究語言、政治和文化的互動傳統(tǒng),開啟了政治隱喻變體研究的新領域,融合了社會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展現了歷時和共時隱喻研究相結合的新路徑,值得政治話語和隱喻研究等領域的學者進一步關注和研究。
[1] Allan, K. 2008.[M]. Oxford: Wiley-Blackwell.
[2] Cameron, L. 2003.[M]. London: Continuum.
[3] Charteris-Black, J. 2004.[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4] Chilton, P. 2004.[M]. London: Routledge.
[5] Forceville, C. & E. Urios-Aparisi. 2009.[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6] Geeraerts, D. 2016. The Sociosemiotic Commitment[J]., (4): 527-542.
[7] Koller, V. 2003. Metaphor Clusters, Metaphor Chains: 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J]., (5): 115-134.
[8] K?vecses, Z. 2005.[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K?vecses, Z. 2020.[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Lakoff, G. & M. Johnson.1999.[M]. New York: Basic Books.
[11] Lakoff, G. & M. Johnson. 2003.[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 Milans, M. 2013. Wodak, Ruth[A]. In C. Chapelle (ed.)[C]. Oxford: Wiley-Blackwell.
[13] Mio, J. & A. Katz. 1996.[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14] Musolff, A. 2004.[M].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15] Musolff, A. 2016.[M].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16] Perrez, J., M. Reuchamps & P. Thibodeau. 2019.[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7] Schmid, H.-J. 2016. Why Cognitive Linguistics Must Embrace the Social and Pragmatic Dimensions of Language and How It Could Do So More Seriously[J]., (4): 543-557.
[18] Steen, G. 2011. From Three Dimensions to Five Steps: The Value of Deliberate Metaphor[J]., (21): 83-110.
[19] van Dijk, T. 1997.[M]. London: Sage.
[20] Wodak, R. 2001.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A]. In R. Wodak & M. Meyer (eds.)[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1] 劉玉梅. 2018. 外語學科專業(yè)建設的反思與超學科前瞻[J]. 中國外語, (3): 4-12.
[22] 劉玉梅. 2020. 基于體認識解機制的漢語修辭格分類研究[J]. 外語教學, (6): 25-31.
[23] 露絲·沃達克, 保羅·奇爾頓. 2016.(批評)話語分析的新議程:理論、方法與跨學科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馬廷輝, 高原. 2020. 美國政治漫畫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構建與批評分析———以中美貿易沖突為例[J]. 外語研究, (1): 25-32.
[25] 田海龍. 2009. 語篇研究:范疇、視角、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6] 汪少華, 張薇. 2017. 美國政治話語的隱喻架構模式建構研究——以布什和奧巴馬的環(huán)保演講為例[J]. 中國外語, (3): 54-59.
[27] 王寅. 2019. 體認語言學發(fā)凡[J]. 中國外語, (6): 20-27.
[28] 汪子嵩等. 1972. 歐洲哲學史簡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9] 武建國, 龔純, 宋玥. 2020. 政治話語的批評隱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講為例[J]. 外國語, (5): 80-88.
[30] 趙永峰. 2020. ??略捳Z權力視域下社會隱轉喻研究——以美國政治正確類表達為例[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1): 35-46.
[3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2012. 列寧選集2[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32] 周思邑. 2020. 多模態(tài)語篇視角下的中國抗戰(zhàn)形象研究[J]. 外國語文, (6): 91-99.
重慶市社會科學項目“國際政治概念隱喻建構對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路徑啟示”(2021NDQN19);四川外國語大學科研項目“全球化概念隱喻對國際政治概念的建構路徑啟示”(SISU202138);四川外國語大學一流學科和重點學科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體認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國際政治隱喻研究”(SISU2021XK003)
劉玉梅,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構式語法、話語分析、體認修辭學、外語教育
周思邑,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政治話語分析
(責任編輯:王冠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