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彥
廣西柳州市柳北區(qū)雅儒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廣西 柳州 545001
在中醫(yī)理論中,中風屬于“卒中”范疇內,主要由氣血逆亂、腦脈痹阻護血溢于腦引起,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突然昏迷、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由于患病后可對腦組織造成損傷,因此可對患者機體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影響,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1-2]。分析相關報道發(fā)現(xiàn)[3],我國每年死亡的中風患者約有150萬。雖然目前我國醫(yī)療技術較為發(fā)達,大多數(shù)中風患者在發(fā)病后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可挽救生命,臨床病死率有效下降,但在恢復期仍可出現(xiàn)偏癱等后遺癥[4]。偏癱是中風患者常見后遺癥,主要表現(xiàn)為一側肢體麻木、知覺喪失、肢體功能障礙,因此可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使其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下降,同時增加家庭及社會負擔[5]。近幾年來中風恢復期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及護理受到了臨床重視,并逐漸應用中醫(yī)理療技術。本文現(xiàn)針對中藥藥熨在中風恢復期偏癱患者的康復應用進展進行分析,主要綜述內容如下。
中風恢復期主要指發(fā)病2周或1個月至半年以內的時間,是中風患者康復的最佳時期,當中風患者進入該時期后,急性期的風、火等邪盛狀態(tài)已得到有效控制,從而使正氣不足、陰陽失調及痰濁血瘀等征象逐漸顯現(xiàn)[6]。病機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腎氣虧虛:腎藏精,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腎氣虧虛,髓海不足,則腦絡不暢,神機失靈,肢體筋絡、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最終導致偏癱[7]。腎陽虛則水濕不運,聚成痰濕,阻滯筋絡,致受阻麻木不用,上犯于腦,則腦脈痹阻,血運不暢,痰瘀互結,阻于清竅,最終導致中風相關癥狀。臨床學者這人,腎精虧虛,筋骨失于充養(yǎng),故肢體癱瘓[8]??赡芘c中風患者精細動作恢復最難,從而強調補腎法在中風恢復其的重要性有關。②痰瘀互阻:痰瘀互阻或痰瘀痹阻是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的主要病機?!侗静菪戮帯分刑岢?,中風未有不成痰瘀者也,認為痰瘀是造成中風恢復期偏癱的主要病機,痰瘀一旦產生,每每互相膠結,阻遏氣血[9]。當虛、火、痰、風、氣、血六端因素進入恢復期后,出現(xiàn)多種轉歸,或由深出淺,表現(xiàn)為諸邪漸消,正氣日復而病向愈;或由輕漸重,表現(xiàn)為風邪橫竄經絡,每結痰挾瘀,互相膠結,阻遏氣血[10]。臨床學者以該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11],中風病恢復其肝、脾、腎三臟皆虛,導致水津運行受阻,聚而成痰,痰阻脈道,郁而成痰,痰瘀內阻,進一步損傷臟腑功能,使化氣血津液功能受損,導致氣血陰精不足,腦髓失充,中風不易恢復。③中風毒邪:臨床學者提出相關觀點[12],認為中風病主要病機為毒邪損傷腦絡,絡脈破損,或絡脈拘攣瘀閉,氣血滲灌失常,致腦神失養(yǎng),神機失守,發(fā)為中風。因此中風毒邪論逐漸成為中風恢復期偏癱病因病機之一,認為在中風疾病進展中,風、火、痰、瘀等病理因素釀積成毒,引起中風后貫穿于病程始終,在恢復期導致偏癱[13]。
中藥藥熨是指將藥物碾成粗末或搗爛,加熱后或者炒熱后用布包裹,將藥物置于患者皮膚表面或特定部位,來回緩慢移動、滾動,使藥力和熱力同時自體表毛竅透入經絡、血脈從而達到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祛瘀消腫的功效,具有操作簡單、攜帶便捷、價格低廉、操作快捷等優(yōu)點[14]。有關于中藥藥熨最早的記載于《五十二病方》中,采用中藥藥熨法治療嬰兒索痙等疾病[15]。而在《黃帝內經》中也有相關記載,認為“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并載有藥熨方專治寒痹[16]。
分析相關報道發(fā)現(xiàn)[17],中藥藥熨與中藥熏蒸均屬于暴露療法,因此主要治療原理為熱力、藥力聯(lián)合作用。中藥藥熨的治療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皮膚具有呼吸、吸收的功效,將熱藥包放置于皮膚表面,熱氣透入皮下后,毛細血管受到熱力影響擴張,使血流量加速,從而促進機體吸收藥物,并迅速排泄病變組織代謝產物;同時血流量加速后,可改善周圍組織的影響,若應用的治療藥物刺激性較強可對腧穴造成刺激,通過神經反射激發(fā)機體調節(jié)作用,使機體產生抗體,提高機體免疫力[18]。②利用藥物的溫熱性能及外加熱力,對局部經絡、穴位造成刺激,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作用,同時還可通過調整經絡達到補虛瀉實、促進陰陽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19]。
適應癥:①風濕、寒濕痹證;②風寒感冒如頭痛、咳喘等;③傷寒及外感發(fā)熱疾病;④因經脈不通導致的肢體關節(jié)病變;⑤各種痛癥如頭痛、腰痛、腹痛;⑥小便不利的癃閉;⑦厥證急救;⑧下焦虛冷、元陽衰憊之證。禁忌癥:①患處皮膚破損;②患處位于大血管處;③局部無知覺者;④孕婦腹部及骶部;⑤腹部包塊性質不明確;⑥實熱證;⑦麻醉尚未清醒者[20-21]。
針對中藥藥熨在中風康復期偏癱患者中的治療,筆者采用五子散作為中藥藥熨藥方,1付,每天一劑,中藥外用,主要由決明子100克,炒芥子100克,菟絲子餅100克,炒萊菔子100克,吳茱萸100克組成[22]。加粗鹽適量,裝入布袋,微波爐加熱3分鐘(微波爐里事先用紙杯裝半杯水)后使用,溫度應保持在60~70℃,若患者為老年人、嬰幼兒應不超過50℃,裝入布袋用毛巾保溫后,指導患者取平臥位,于偏癱部位涂一層萬花油或凡士林,將藥袋放置于患者偏癱部位來回推熨并按揉,采用點、退、滾、揉、搓等手法,藥袋溫度高時用力較輕,隨著藥袋溫度降低逐漸加大力度,過低則更換藥袋。決明子具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炒芥子具有溫中散寒、利氣豁痰、疏通經絡、消腫散毒的功效,菟絲子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明目止瀉的功效,萊菔子具有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的功效,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加熱后受到熱效應的影響及藥物的共同作用可起到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功效[23-25]。臨床學者針對中風恢復期偏癱患者應用中藥藥熨治療[26],研究結果顯示,將中藥藥熨聯(lián)合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可使康復總有效率提高,由69.7%提高至94.1%,具有良好的康復效果。另一學者采用紅花、桑枝、黃芪、桂枝、懷牛膝等藥物進行中藥藥熨治療[27],治療后患者偏癱肢體運動功能、肢體疼痛及生活能力較治療前均顯著改善。
中藥藥熨是中醫(yī)治療中較為常見的方式,主要以藥物的溫熱性能及外加熱力為原理,對患者機體組織細胞產生作用,從而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偏癱是中風恢復期常見的并發(fā)癥,可引起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使其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從而降低生活質量,增加社會及家庭負擔,如何促進中風恢復期偏癱康復,恢復肢體正常功能,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近幾年臨床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中醫(yī)治療也逐漸被患者廣泛選擇,且經過相關研究證實具有良好的治療及康復效果。在中風恢復期偏癱患者康復中應用中藥藥熨,可通過調節(jié)患者機體狀態(tài),改善血液循環(huán),起到疏通筋絡、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從而使患者相關癥狀減輕,在臨床應用中具有可行性及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