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范建高教授應《柳葉刀》旗下子刊EBioMedicine(影響因子8.413分)編輯部邀請,與博士生林雙喆在線發(fā)表綜述:Peripheral immune cells in NAFLD patients: A spyhole to disease progression,EBioMedicine2021 doi.org/10.1016/j.ebiom.2021.103768,系統(tǒng)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不同臨床病理類型亞組患者循環(huán)外周血液各種免疫細胞的特征性變化,并探討了外周血免疫細胞變化用于無創(chuàng)診斷與評估NAFLD的嚴重類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潛在價值。
林雙喆和范建高的這篇綜述認為,部分外周血免疫細胞的變化與NAFLD進展具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包括:外周血液細胞毒性細胞和CD4+T細胞的激活,NK細胞和CD4+T細胞的耗竭,CD4+T細胞的Th1/Th2/Th17極化以及單核細胞向非經(jīng)典型亞群比例的升高。此外,諸如Siglec-7dimSiglec-9-NK細胞的新細胞亞群,以及Siglec家族成員和Toll樣受體家族的TLR9和TLR6等新興分子標志物也值得進一步研究。通過多色流式等技術(shù)手段,以多參數(shù)的方式對上述外周血免疫細胞的變化進行檢測分析,有望發(fā)展成為評估NASH發(fā)生及進展的新型無創(chuàng)診斷指標,而這些變化本身也還可能意味著NASH發(fā)病機制中關(guān)鍵的但尚未被識別的免疫變化,并有可能轉(zhuǎn)化為未來預防和治療NASH的新靶點。最后,作者還闡述了該研究領(lǐng)域存在的問題、潛在挑戰(zhàn),并對可能的解決方案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