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符號學與辯證法*

        2022-11-26 15:58:04森津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10期
        關鍵詞:辯證法概念文本

        □ [俄]C.H.森津

        內(nèi)容提要 20 世紀中葉,黑格爾辯證法既在純哲學思考中,也在以符號意指為對象的具體理論建構中遭遇批判性重申。 在蘇聯(lián),辯證法曾被視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這也影響了它在一些蘇聯(lián)學者心目中的威信。 尤里·洛特曼卻認真對待辯證法并努力予以踐行。 他創(chuàng)建了在文化符號學中運用的辯證法實踐版本。 洛特曼所征用的辯證法,與其說是指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與矛盾的揚棄,不如說是指所考察對象本身的靜態(tài)張力。洛特曼在后期著作中不再使用“辯證法”一詞,而是試圖提出一種文化理論,將之作為一個流動的系統(tǒng),轉變是基于內(nèi)部矛盾和競爭發(fā)展的潛能。本文旨在梳理洛特曼的一些見解,將其置于世界思想智識運動的語境,以期確定辯證法可以被應用于符號學的總體框架。思想史和闡釋學應有助于對人文研究方法論的自由反思。

        尤里·洛特曼學術思想中的辯證法是由米哈伊爾·加斯帕羅夫(М.Л.Гаспаров)在他原題為《洛特曼和馬克思主義》(1996年)一文中大力宣揚的:“洛特曼嚴肅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方法,對意識形態(tài)則以其理應獲得的態(tài)度來對待”①。 他在藝術文本的動態(tài)活力中看出思想的辯證進程,并指出:

        不論是輔音重復, 還是節(jié)律, 抑或隱喻群,不論是形象,還是思想,都是彼此并存,彼此交織, 只有在相互對比的背景上才能被感知……這就是文本的結構, 況且是一個辯證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 一切都形成于緊張的對立。 正是主要的辯證的對立在賦予詩的文本以生命力, 這個文本是一個規(guī)范同違背規(guī)范之間的張力場。②

        幾年后,在為金尚元(Ким Cу Кван)的專著所作的直接以“洛特曼的辯證法”為標題的序言里,加斯帕羅夫指出洛特曼理論中一系列辯證的二律背反:科學與藝術、線性與空間、假定與直觀、分析與綜合、文本與文本外,等等。③納塔莉婭·阿夫托諾莫娃(Hаталья Автономова)則認為,加斯帕羅夫關于洛特曼的“辯證法”的結論夸大其詞,她指出洛特曼那兒有“自發(fā)的辯證法元素”,他“在許多方面追隨卡爾納普(Карнап),因而他遵循的是直接同(黑格爾) 辯證法相對立的邏輯實證主義綱領”④。這場辯論被發(fā)起后并沒有獲得進一步展開,我們下面將嘗試繼續(xù)這場辯論, 主要是根據(jù)洛特曼最重要的幾個文本中對這個詞的運用來明確他的“辯證法”概念的內(nèi)涵。

        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信號的辯證法

        在蘇聯(lián), 辯證法曾被視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 而這同時也就影響了它在一些蘇聯(lián)學者心目中的威信。 盡管對先驗的哲學思維一向持不信任態(tài)度,尤里·洛特曼還是認真接受了辯證法并在其著作中努力踐行辯證法。 他并沒有截然而明顯地對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 而是創(chuàng)建了他那種理應在文化符號學中運作起來的實用版辯證法。

        與此同時, 他的文本中那些對辯證法的征引在具有純粹的學術內(nèi)涵之時,還經(jīng)常有附加的、意識形態(tài)上辯護性的內(nèi)涵。 例如,1970年洛特曼在其與奧列格·馬列維奇(Олег Малевич)一起編選的揚·穆卡若夫斯基(Ян Мукаржовский)著作俄譯本所作的長篇序言中,曾好幾次提及“辯證法”這一概念:“結構這一范疇本身被穆卡若夫斯基辯證地詮釋為關系的層級……”,“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不是被理解為機械的總和, 而是被作為辯證的統(tǒng)一”⑤。 這一出版計劃在當時并沒有實現(xiàn),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蘇聯(lián)武裝干涉之后,所有的捷克斯洛伐克知識分子, 包括忠誠的穆卡若夫斯基,都處于政治上被懷疑的狀態(tài)。 1990年,蘇共政權已然近于垮臺,洛特曼重校他的文章,在做修訂時有兩處劃掉了“辯證的”一詞(誠然,在其他幾處保留了這個詞)⑥:隨著政治體制的變化,頻繁地征引辯證唯物論的用語已然顯得落伍了, 而此前倒是可以將其作為對獲得出版的捷克斯洛伐克學者進行“正面評價”的一種方式。

        這種用語在洛特曼的其他文本中也可以找到。這在“辯證法”一詞與它的那些派生詞由一個偶爾出現(xiàn)的近義詞——“復雜性” 這個詞——伴隨著出現(xiàn)之時就最為明顯:“……這三種成分之間的關系要更為辯證地復雜”⑦,“這會創(chuàng)造出藝術現(xiàn)象之復雜的辯證性”⑧,“融合與對立的復雜辯證法……”⑨,“相對與絕對之復雜的辯證法……”⑩,“取代機械的……是一個復雜的、辯證地矛盾著的進程”?,“揭示充盈著這個‘我’的復雜的辯證法……”?,“揭示詩性的‘我’與‘本我的靈魂’之關系的復雜的辯證法”?,“辯證地復雜的類比”?,像韻腳這樣辯證地復雜的現(xiàn)象之出現(xiàn)”?。 “復雜的辯證法”曾是蘇維埃意識形態(tài)化的話語, 包括科學理論話語的一種標識性印記。

        盡管如此, 意識形態(tài)的內(nèi)涵從來不會囊括洛特曼筆下“辯證法”一詞的全部涵義,他曾直白地聲稱, 這個詞語中有比政治忠誠這一符號更多的涵義。 在1967年的一篇文章中,他寫道:“結構主義的方法論基礎是辯證法”, 然后馬上做出校訂:“不是那種辯證法,那種其實無異于念咒似的掛在口頭上的空泛的哲學公式, 一到研究本身就被棄于門外的辯證法”?。

        二、作為一種總體性的辯證法

        洛特曼著作中對“辯證法”這一概念的使用大多是在20 世紀60年代, 其時他開始涉足文學理論。 在論文學史的幾本書中這個概念幾乎是缺席的。例如,在論普希金和論卡拉姆津的三本書中一次也未出現(xiàn)。 這一概念也很少見之于七八十年代撰寫的文化符號學論著; 在正是討論文化理論符號學的《文選》第一卷,只有四次使用這個概念,還有一次是出現(xiàn)在對別人的征引中。 在基本上是文學史論著的第二卷和第三卷, 這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但主要是作為對他人的思維特點的描述,也就是作為歷史對象, 而不是作為學者洛特曼自身的思維工具,諸如“經(jīng)院哲學的辯證法”、“盧梭的辯證法”和“古希臘羅馬的辯證法”。?這個詞在《在思維的宇宙內(nèi)部》一書中還出現(xiàn)過一次,在《文化與爆發(fā)》一書中也出現(xiàn)過一次,況且也還是用于復述他人的理論見解:“……語言的發(fā)展中決定性的、質(zhì)的轉變這一觀念是由H.Я.馬爾(H.Я.Марр)提出的,它源自黑格爾的辯證法法則。 ”?

        洛特曼對“辯證法”概念的使用主要見之于論詩學的三本書:《結構詩學講義》(1964年)?、《藝術文本的結構》(1970年)和《詩文本分析》(1972年),以及那個年代寫下的一系列文章。 富有特征意義的是,在《詩文本分析》第一部分即一般理論部分,辯證法一詞出現(xiàn)了13 次,在該書第二部分具體文本分析中卻一次也未出現(xiàn)。 在《電影符號學》(1973年)中這一概念也被提及好幾次,主要是在討論電影的藝術假定性之時。因此,辯證法最初對于洛特曼是一種理論描述的工具, 不是對整個文化的描述,不是對某種文化語言的描述,而是對文本,況且正是對藝術文本,即最終的、完整的符號學對象進行描述的工具。 用索緒爾的術語來說,辯證法這一概念不是用來分析“語言”,而是用來分析“言語”,分析具體的藝術表述。

        洛特曼本人將他的詩學稱為“結構主義的”,他以兩篇文章對這一方法進行了論證,一篇是“論文學學中的結構主義原則”(以《文學學應當成為一門科學》為題發(fā)表,1967年),一篇是為百科全書撰寫的辭條 “文學學中的結構主義”(1967—1972年),盡管作者做了兩次認真修訂,但該文終究還是未被《簡明文學百科全書》采用。 結構主義在那個年代蘇聯(lián)官方的思想家那里是不受待見的,那些人曾試圖與洛特曼進行論戰(zhàn),在論戰(zhàn)中那些人所援引的恰恰就是辯證法,例如,指責洛特曼“在研究中將邏輯層面和歷史層面、‘共時’層面和‘歷時’層面非辯證地對立起來”?,具體說來,就是指責洛特曼試圖考察文本的內(nèi)在構造而將“歷時性的”、文學-歷史的維度“懸置”起來,這一維度則是被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把控得甚好。然而,洛特曼正是在文本的內(nèi)部結構中看到了辯證法。 他在對德米特里·塞加爾(Дмитрий Cегал)和尤里·謝諾科索夫(Юрий Cенокосов)為百科全書撰寫的辭條《結構主義》(1968—1969)刊發(fā)前的審讀意見中指出“結構概念本身會具有辯證性”?,含蓄地意指上文已提及的列維·施特勞斯的文章《結構與辯證法》。

        洛特曼之文本辯證法有時接近于從19 世紀批評家們那里繼承下來的“有機統(tǒng)一”概念,即各個部分之間具有深層的相互關聯(lián), 而非簡單的并置。洛特曼亦如此界定結構主義研究的對象,而指責形式論學派的文本理論對“統(tǒng)一”的忽視:

        文本,從“結構主義”的視角來看,并非是“手法”、“元素”或“主題”之機械的堆積,而是有機的統(tǒng)一。?

        所謂的“形式論方法”的主要毛病在于,它常常將研究者引向這樣的觀點: 文學被看成是手法的總和、機械的堆積。?

        有機的整體——這不完全是結構性的統(tǒng)一,也不完全是辯證性的統(tǒng)一。它與結構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組成部分具有現(xiàn)實的而非抽象的品質(zhì)。?這些部分之間存在著彼此協(xié)調(diào)性的而非沖突性的互相作用,而辯證法則要求對立面之間的矛盾、統(tǒng)一和斗爭。有機的整體性會解釋互相作用,而不是發(fā)展;會描述整體的統(tǒng)一之存在方式,而不是它的轉換方式。 在對整體性這一思想加以更準確的界說時,洛特曼經(jīng)常不是稱其為“有機的”,而是稱其為“功能性的”, 依然把這一概念回溯到俄羅斯形式論學派,尤其是蒂尼亞諾夫(Ю.Тынянов)那里。有別于“手法”——封閉于自身機制之中的“手法”,每個因素都對應著一定的功能, 憑借這個功能每個因素會超越自身,而進入與整體的關系。洛特曼認為,這正會開啟對事物的辯證觀點:

        這樣一來, 諸因素與整體的關系便不是被理解為機械的總和, 而是被理解為辯證的統(tǒng)一。?

        ……形而上的概念“手法”在這里會被“結構性元素及其功能”這一辯證的概念所替代。?

        ……作為藝術之基礎的“手法”這一形而上的概念要被藝術功能這一辯證的概念所取代。?

        因此,形而上的概念“手法”就被辯證的概念——“結構性元素及其功能”所取代。?

        不過,在對結構之功能上的整一性加以肯定時, 洛特曼并沒有將這種思想方法進一步拓展延伸到這些結構的研究方法上。 文學文本擁有其自身的總體性, 但由此并不能得出關于文學的認知具有總體化的結論, 一如薩特在其《辯證理性批判》中所描述的那樣:

        辯證法,如果它存在,它只能是針對各種具體的總體化之總體化,具體的總體化則是經(jīng)由眾多的單個的總體化的極向而進行的。?就文學而言,在承受“具體的總體化”的,看上去,就是文本。文本具有整體的、結構的特質(zhì),這在洛特曼的著作里得以宣稱, 但這一特質(zhì)并沒有延伸到文本研究者的活動之中;文本研究者,用薩特的術語來說,在其工作中實現(xiàn)的并不是“辯證的”理性,而是“分析的理性”。

        三、作為一種能量的辯證法

        洛特曼辯證法一個不同尋常的來源是安德烈·別雷那本《節(jié)律即辯證法》(1929年),該書在《詩文本分析》中被引用,在另一些著作中也不止一次被提及。?洛特曼大多是在其專著中談論作詩法的章節(jié)提及辯證法,這也在間接證明《節(jié)律即辯證法》一書對他的影響。 下面是有關“辯證法——詩”之間關聯(lián)的一些例子:

        韻腳在其本性上就具有辯證性。?

        展開“焦慮不安”主題的第二詩節(jié),將之作為活生生的、發(fā)展的世界之最重要的特征并與之匹配的主題來展開的第二詩節(jié)——是靈活的、具有辯證觀點的詩節(jié)。?

        于是, 取代 “相同元素之機械的重復”——乃是一個復雜的、辯證的矛盾過程:一方面, 經(jīng)由對相似的發(fā)現(xiàn)而突出差異; 另一方面, 在看上去是深刻的差異中揭示與他者的共性。?

        揭示充盈著這個“我”的復雜的辯證法,便是(沃茲涅先斯基的)這首詩基本的層面之一。?

        對詩歌和散文關系這樣的理解, 使我們能夠辯證地窺探這些現(xiàn)象之間的邊界問題,窺探自由詩這類跨界體裁的美學本質(zhì)。?

        ……詩的結構不僅會呈現(xiàn)出詞語意義的新色彩——它還會揭示出概念的辯證法……?

        我們在每一步都會確信, 詩的結構——這是最為出色的辯證法訓練班。?

        韻腳——這是詩的結構中最具有沖突性、最具有辯證性的層面之一。?

        安德烈·別雷論證了兩個概念——靈活而有變體的詩之節(jié)律和固定的音步——之間的區(qū)別,并通過復雜的統(tǒng)計出來的數(shù)字試圖創(chuàng)造出某種類似于微分學的詩歌節(jié)律學。 他所勾勒的詩文本節(jié)律“曲線” 表達了顯示詩行節(jié)律變體函數(shù)的“導數(shù)”:相鄰詩行之間的重音和停頓之實際的(而非假定的節(jié)律上的) 分布差異越大, 導數(shù)的值就越高。安德烈·別雷正是將這種情形下產(chǎn)生的詩行之間的動態(tài)互動稱為“辯證法”:

        詩行的不同變體之次第漸進(詩——不同變體之中的主題)正是活生生的辯證法,在這里,重復其實就是對曾經(jīng)給定的正題的重復,對比其實就是反題, 而它們在耳朵里的互動便是合題……?

        這種互動實則類似于物理中的能量交換的發(fā)生:

        在某種理論整體上,封閉的詩行系統(tǒng)中節(jié)拍與間隔之總和乃是恒定的;間隔——這實則是詩行的勢能;節(jié)拍——這實則是動能[……]詩行的節(jié)律原理——就在于能量轉化的原理之中……?

        這種憑借“勢能的”元素和“動能的”元素之交替而形成的內(nèi)在能量, 可以在洛特曼的理論中找到,且不僅僅在詩論中。例如,他在1992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發(fā)展的“文化和爆發(fā)”這一學說,誠然,在世界歷史哲學中是有先例的,至少它始于19 世紀30年代初法國圣西門主義者提出的“有機的”和“危機的”時代交互更替的理論。?但由這位語文學家、俄羅斯詩歌研究者提出的學說,它讓人回想起詩文本中延展開來的強弱音節(jié)的交替。

        洛特曼比安德烈·別雷要走得更遠,他不僅在文本內(nèi)部,而且在其符號學周圍考察了能量的/辯證的進程。在《藝術文本的結構》中,在專辟的一章“詩的能量”,他將“文本的能量維度”局限于它與語境的關系:

        文本是在先于文本并存在于文本之外的一定的禁令系統(tǒng)的關系中發(fā)揮功能。 可是這些禁令具有并不一樣的約束力。 有些禁令對于給定的系統(tǒng)具有絕對性而不可違反,因而,也就不存在通過違反它們而獲得語義效果的可能性……在其它的極點會存在具有選擇性的約束……根據(jù)或強或弱的禁令之結構性的標記, 對這些禁令的違反會擁有不同的結構性活力, 會要求不同的思想張力, 整個系統(tǒng)——則相應地獲得不同的能量特征。?

        在這個片段中沒有“辯證法”這個詞,可是在這里, 就像在洛特曼這本書中這部分不止一次出現(xiàn)的那樣,出現(xiàn)一個重要的概念——“張力”,它也出現(xiàn)于論揚·穆卡若夫斯基的那篇文章中:

        捷克結構主義的原則——對文本的構造序列之間復雜的辯證關系的強調(diào), 對作為結構存在之規(guī)律的內(nèi)在張力的強調(diào)……?

        對結構性張力這一概念的推出是捷克結構主義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

        張力不外乎是結構的諸元素之間彼此吸引與互相排斥這兩種力量的平衡:

        ……文本之任何部分都是在同文本其他部分,同作為整體的文本之相關相應(對比和對立)中獲得其所有的品質(zhì)、所有的確定性。這種相關相應行為的性質(zhì)是辯證而復雜的:同樣的一個藝術文本各部分的相關相應過程, 通常同時是意義的接近——對比與意義的排斥——對立。?

        我們記得,米哈伊爾·加斯帕羅夫在解釋洛特曼的辯證法時也連續(xù)兩次使用了“張力”這一概念。

        張力——此乃對矛盾之能量的顯現(xiàn), 況且是物理性矛盾,也就是所研究的客體(藝術文本)固有的矛盾, 而不是黑格爾的古典辯證法中那樣會(自我)認知的精神所固有的矛盾。 洛特曼的結構詩學并沒有提出文本內(nèi)部的辯證的張力如何在文本之外, 譬如在讀者的意識中獲得解決這一問題(這也是那個年代德國接受美學也在關注的問題)。 辯證法不僅確認現(xiàn)有的矛盾,而且還會闡明這些矛盾如何在發(fā)展中被克服。 洛特曼雖然也論及“克服”,但并不是克服矛盾,而是克服“禁令”,這克服發(fā)生于文本本身,仿佛沒有主體的參與。這與其說讓人聯(lián)想到辯證地克服矛盾, 即在更高的發(fā)展水平上,在總體化(薩特)的新階段上“揚棄”矛盾,?不如說是令人聯(lián)想到非辯證的越界行為,哲學家們在20 世紀50—60年代開始積極思考這一問題。 喬治·巴塔耶在1957年將越界行為界定為儀式性的犯法,認為它“在不消除禁忌的情況下?lián)P棄禁忌”?。 米歇爾·福柯在其論巴塔耶的文章《越界序言》(1963年) 中對這一思想進行了重新評價, 他將越界性的否定同辯證性的否定對立起來。?洛特曼未必深入研究這一發(fā)生在法國的哲學爭鳴,其實他正是在描述越界:由文本實施的對禁令之假定性的、有限度地違反,這一違反“在不消除它的情況下?lián)P棄它”。

        四、作為一種轉敘的辯證法

        除了靜態(tài)的“張力”,辯證法在洛特曼那里還可以表示對立元素之間流變不居的彼此易位、互相逆轉。 針對安德烈·別雷論節(jié)律的那本書,洛特曼發(fā)表了這樣一種見解:

        正是在別雷的那些帶有其對辯證法的有機感的論著中, 一些傾向特別明顯地被感覺到了: 一方面致力于突出文本與系統(tǒng)之間的矛盾, 另一方面則致力于通過確立它們之間的等值性來消除這一矛盾。?

        “文本”在這里是指詩歌節(jié)律的具體排列,不是同“語境”相對立,而是同“系統(tǒng)”——詩之抽象的格律模式相對立,文本要與這種模式相匹配,但也不斷地在偏離它。文本和系統(tǒng)作為外部和內(nèi)部、實有和虛擬彼此相關相應: 文本被顯現(xiàn)于可看見的紙張上或可聽見的聲音, 系統(tǒng)則只存在于作者與接受者的記憶中(這些人藉此能夠相互理解)。在談到“矛盾之揚棄”時,洛特曼實際上指的是對“語言—言語”和“聚合段—組合段”這兩個索緒爾式的對立加以中和。聚合段——這是虛擬資源,語言主體從中做出選擇, 組合段——則是這種選擇的實際結果,即由它所產(chǎn)生的文本。 在藝術言語中,它們的對立會逆轉為等值:

        第一個[軸]提供出那些可能的結構因素的集合與它們關系的類型(系統(tǒng)),第二個展示連貫性(文本)。 藝術文本中這兩軸間關系的辯證法已經(jīng)由羅曼·雅各布森所揭示。?洛特曼指的是雅各布森的名篇《語言學與詩學》(1960年)。 在該文中,文本的藝術效果(它的“詩性功能”) 由文本得以組成的兩個軸之互相作用而確定,即“將等值性原則從選擇軸投射到組合軸”。其中的第一個軸對于主體而言是內(nèi)在的,即精神上的(或者說,對于“文本”而言是外在的),第二個軸則是文本內(nèi)部的, 且對于主體而言是外在的。 藝術文本中這兩軸并存可以與現(xiàn)代敘事學的一個術語——“轉敘”(металепсис)這一概念相對應,也就是說,其人物生活于其中的作品之內(nèi)部世界同作者和讀者之外部世界乃是相互滲透的。

        文本同“文本外結構”(或者說“系統(tǒng)”)之間動態(tài)的活躍的相關相應,在洛特曼這里,是經(jīng)由“負手法”和“有意味的缺席”這兩個概念來描述的。

        因此,“手法” 這一形而上概念在這里被辯證性的概念——“結構性因素及其功能”所取代。 而對詩歌和散文之間界限的認識便開始不僅與結構的這些或那些因素在文本中的實現(xiàn)相關聯(lián),而且與結構的這些或那些因素之有意味的缺席相關聯(lián)。物理學家合乎規(guī)律地談論“重空穴”和“輕空穴”,作詩法專家也不得不考慮類似的現(xiàn)象。

        文本外結構同文本內(nèi)結構會相互作用, 而形成“‘作者的’與‘讀者的’文學文本觀的辯證法”。它們存在于讀者或電影觀眾的意識之中。在《電影符號學》(1973年)中,洛特曼這樣解釋藝術假定性的二重性:

        對藝術作品接受的雙面性會導致這樣一個事實: 相似度——藝術同生活之直接相似性——越高, 觀眾心目中對假定性的感覺與此同時就應越強烈, 在幾乎忘記他們面前是一件藝術作品之際, 觀眾和讀者永遠不應完全忘記這一點。藝術——這是一種鮮活的、辯證地矛盾著的現(xiàn)象。這就要求組成它的那些對立傾向具有同等的積極性和同等的價值。與此相應, 在形構并反映觀眾的雙重視點定位時, 文化也在整體上對假定性的符號的兩種態(tài)度之間搖擺不定:

        將符號和虛構相等同而同虛構進行斗爭……與對符號文化的頌揚,為符號文化的發(fā)展而斗爭,這兩者并行不悖。這兩種傾向的沖突乃是人類文明中持久的辯證的矛盾之一。在“文本”與“系統(tǒng)”相互作用這一節(jié)點,藝術文本辯證法在洛特曼這里增生為文化辯證法。 在這里也有內(nèi)部和外部之間的 “兩極性”,“外部文化”和“內(nèi)部文化”之間的互相交換。洛特曼之眾多的文化二律背反具有張力的特性, 張力將兩種對立的功能——交流和認知、外部交際和內(nèi)部交際等——兼容并蓄。 與之相對應的是文化和思維的內(nèi)在張力:離散型的與連續(xù)型的編碼、大腦的左半球與右半球,等等。然而,在某些文本中,這種二分法不再被描述為分析家所采用的類型學的二分法, 而是被描述為在文化本身進行的一個積極的進程:

        這會引發(fā)兩個相向而行的進程。一方面,由于需要伙伴, 文化不斷地通過自身的努力創(chuàng)建出這個“他者”,一個以另樣的方式對世界與文本進行編碼的另一種意識的承載者?!硪环矫妗瓰榱伺c外部文化展開交流, 文化應當在自己的世界內(nèi)部將其形象轄域化。 這個進程不可避免地具有辯證的矛盾性: 外部文化的內(nèi)在形象擁有與它被匯入其中的文化世界展開交流的語言。

        文化自我發(fā)展之自生自發(fā)的進程在一些詩學著作中也得到了描述。譬如,情節(jié)的起源說——消除兩個前情節(jié)的符號學對象——“神話”和“軼事”——之對立而產(chǎn)生情節(jié); 或者, 藝術散文構成說——詩歌之后有藝術散文的構成:

        因此, 藝術散文乃產(chǎn)生于特定詩歌體系的背景之上,它是對詩歌體系的否定。以上述允許我們辯證地窺探詩歌與散文的界限。在《藝術文本的結構》 一書中提出的這一假設,難以承受歷史的檢驗,但洛特曼在其中把他的藝術辯證法推進到一個歷時性的層面,在這里這一辯證法開始呈現(xiàn)為完全黑格爾式的,作為一種基于“否定之否定”原則而發(fā)展的(藝術的)歷史哲學。

        因此,辯證法,至少就它被直接用這個名字來稱呼而言,在洛特曼那里,首先是在詩學特別是在詩論中運作的。 大多數(shù)時候它局限于功能上的整體性和能量上的“張力”這一靜態(tài)模式,可是動力機制則滲透到對文本和語境(“系統(tǒng)”)之間關系的分析,這些關系有時采取轉敘般的逆轉易位形式。

        辯證法在洛特曼這里采用這種特殊傾斜的原因,或許就在于他所與之打交道的對象的特性,這正是符號系統(tǒng)的特性。 看上去,他的文本/語境、實有的組合段/虛擬的聚合段之辯證法似乎可以擴展到符號這一概念。索緒爾的符號也是將現(xiàn)實的、可感知的客體(客體的形象就是符號的能指)和與之相對應的虛擬的概念(所指)相結合。 它們的區(qū)別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盡管當然不會等同)事物與抽象本質(zhì)的區(qū)別。然而,有別于哲學的現(xiàn)象和本體,符號不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通過社會協(xié)議產(chǎn)生的。 符號的主體的起源——甚至不是具體的言語主體,而是確立了語言系統(tǒng)的整個社會。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符號乃非辯證性的客體:辯證法會解釋必然的而不是假定的進程和關系。

        有別于西方理論符號學(皮爾斯那里或巴爾特那里),也有別于稱名哲學(贊名派那里或分析哲學家那里),洛特曼的著作中很少有對原本意義上的符號的思考。他要考察更為復雜的綜合體,由符號——詞語、詩行、文本所創(chuàng)建的更為復雜的綜合體。在這里,在自由的符號創(chuàng)作場域,活躍的動態(tài)的結構得以創(chuàng)建, 這些結構獨立于符號活動的一般空間,而作為審美客體被體驗,這些結構貫穿著能量的張力。 它們的獨立性本身具有動態(tài)的活躍性,也可以說是辯證的特性:這一獨立性之產(chǎn)生得力于在文本和非文本之間, 在內(nèi)部和外部空間之間, 最終是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確立界限與不斷違反界限(越界)。 辯證法的代償作用也在這個層面上結束, 而一旦要分析那些更為普遍的文化結構, 洛特曼便采用其他的模式——與其說是辯證法的,不如說是類型學的模式。辯證法在這里只是偶爾發(fā)揮作用——在被假設式地重構詩歌和散文的關系史之中,或者,在能產(chǎn)型的三元文化模式這一思想之中 (晚年的洛特曼將它同停滯的二元模式相對立,譬如在其《文化與爆發(fā)》一書的結語中所言)。

        在蘇聯(lián)由于官方教條主義的多年主宰而被損害了聲譽的辯證法, 在20 世紀60年代遭遇西方哲學家(???、德里達)批判的辯證法,在尤里·洛特曼的著作中保留了其操作性價值, 這得力于對辯證法應用范圍的縮小, 相應地也得力于辯證法這一概念在語義上被提純與簡約為“張力”。 這盡管未被其他研究者所接受,但尤里·洛特曼力圖恢復辯證法的合法地位這一努力終究是對符號系統(tǒng)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

        注釋:

        ①Гаспаров М.Л., Ю.М.Лотман: наука и идеология[Лотман и марксизм]//В.К.Кантор (ред), Юрий Михай лович Лотман, М.: РОCCПЭH, 2009, C.191.

        ②Гаспаров М.Л., Ю.М.Лотман: наука и идеология[Лотман и марксизм]//В.К.Кантор (ред), Юрий Михай лович Лотман, М.: РОCCПЭH, 2009, C.193.作者原注:“我們在這里立即指出加斯帕羅夫反復提出的‘張力’思想,下文還將論及這一思想。 ”

        ③Гаспаров М.Л., Диалектика Лотмана//Ким Cу Кван, Основные аспекты творческой эволюции Ю.М.Лотмана, М.: H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03, C.6~7.

        ④Автономова H.C., Ю.М.Лотман, переходящий в память // В.К.Кантор (Под.ред), Ю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Лотман, М.: РОCCПЭH, 2009, C.351.

        ⑤???????Лотман Ю.М., О структурализ ме: Работы 1965-1970 годов,Таллин:ТЛУ,2018,C.358,C.360,C.71,C.307,C.233,C.320,C.360,C.366,C.234.

        ⑥作者原注:“《論結構主義:1965—1970 論文》一書已刊發(fā)洛特曼這篇文章的初稿; 其定稿刊于1994年出版的揚·穆卡若夫斯基的兩卷本文選俄譯本。 ”

        ⑧⑨???????Лотман Ю.М., Анализ поэтич еского текста, М.: 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72, C.50,C.79,C.17,C.31,C.29,C.46,C.51,C.61,C.46.

        ⑩Лотман Ю.М., Внутри мыслящих миров, М.: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9,C.255.

        ?Лотман Ю.М., Избранные статьи,Т.2, Таллин:Александра, 1992-1993, C.36、70; Лотман Ю.М., Избра нные статьи,Т.3,Таллин: Александра, 1992-1993, C.341.

        ?Лотман Ю.М.,Культура и взрыв,М.:Гнозис,1992,C.216.

        ?Лотман Ю.М.,Лекции по структуральной поэтике(1964)//Ю.М.Лотман и Тартуско-московскаясе миотическая школа,М.: Гнозис, 1994,C.17.作者原注:“此書首頁就提及辯證法這一概念(不無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辯護功能):‘結構的概念屬于辯證的范疇,這一事實正被蘇聯(lián)、人民民主國家和國外哲學家們越來越明確地指出。 ’”在這句話的腳注中附有一些參考書目,其中包括列維·施特勞斯(Леви Cтросс)的文章《結構與辯證法》(1956)。

        ?Крутоус В.П., Дискуссио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структу рно-семиот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в 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и и искусствознании //Басин Е.Я.,Поляков.М.Я.(Под.ред),Структурализм:《за》и《против》,М.:Прогресс,1975,C.16.

        ?CериоП.,Структураицелостность:Обинтеллекту альных истоках структурализма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е 1920-30 гг.,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1.

        ?Sartre J.P., 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 Paris:Gallimard, 1960, P.132.

        ?Лотман Ю.М., Анализ поэтического текста, М.: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72, C.46.作者原注:“在研究作詩法的所有學者中, 安德烈·別雷首先清楚地感受到節(jié)律的辯證性質(zhì)。 ”后面在第48 頁直接引用了別雷這本書。

        ??Белый А., Ритм как диалектика и 《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 М.: Федерация, 1929, C.88,C.56~57.

        ?Волгин В.П.( Под.ред), Изложение учения Сен-Симона,М.Л.: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CCCР,1947.

        ?Лотман Ю.М., О структурализме: Работы 1965-1970 годов, Таллин: ТЛУ, 2018, C.371.作者原注:“洛特曼緊接這里引用了穆卡若夫斯基的話:‘規(guī)范更多的是能量而不是規(guī)則。 ’”

        ?Лотман Ю.М., Анализ поэтического текста, М.: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72, C.79.作者原注:“洛特曼間或會提到辯證的‘揚棄’(矛盾的中和)的概念,如在《詩文本分析》中:在建立了‘我’和‘他’之間復雜的關系體系之后,萊蒙托夫在這首詩的下一部分將其急劇簡化,用一個‘我們’將主體和客體結合起來。 自我與同代人之間的融合與對立的復雜辯證法被揚棄。 ”

        ?Батай Ж., Гальцовой Е.(Перевод),Эротика//Батай Ж., Проклятая часть: Сакральная социология,М.: Ладомир, 2006, C.512.作者原注:“在這里仍然保留了黑格爾的‘揚棄’的概念。 ”

        ?Foucault M.,Préface à la transgression//Foucault M.,Dits et écrits 1954-1988,T.I,Paris:Gallimard,1994,P.233~250;Зенкин C.H.,“Послесловие к трансгресии”,Логос, Т.29, 2019, No.2, C.51~63.

        猜你喜歡
        辯證法概念文本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論辯證法的總規(guī)律
        論五四運動的啟蒙辯證法
        幾樣概念店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關于質(zhì)量的辯證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 午夜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丰满人妻被两个按摩师|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青青青草视频手机在线|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高清|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片在线观看| 小草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亚洲最新版无码AV|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草草影院发布页| 色狠狠av老熟女| 99re国产电影精品| 国产精品女主播在线播放| 性饥渴的农村熟妇|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国产高跟丝袜在线诱惑|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老妇女性较大毛片| 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 在线av野外国语对白| 久久久精品少妇—二区| 日本在线 | 中文| 老太脱裤让老头玩ⅹxxxx| 国产美女胸大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看| 国产三级视频一区二区| 偷拍偷窥女厕一区二区视频 | 色偷偷亚洲女人的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久久精品综合国产二区| 视频在线观看国产自拍| 奇米影视777撸吧| 亚洲一区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