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興華,溫茂清,楊在平(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西 贛州 341100)
開顱手術是對顱內疾病進行治療的重要方式,在開顱手術后通常采用放置引流管的方式對血液、組織液及血液分泌物進行引流,可將部分血性腦脊液引流出,而且可對顱內情況隨時進行了解,使感染率降低[1]。在引流期間將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證通暢,是保證患者手術成功及康復的重要手段。常規(guī)引流管固定方式較為簡單,患者在術后較易出現引流管意外脫落現象,且將引流管拔除后容易發(fā)生腦脊液引流管口漏,較易造成引流管口感染,增加患者的換藥次數,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影響[2]。采用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將引流管從術口邊緣另戳洞由皮下隧道引出,使用雙絲線進行固定,使引流管固定性增強,可減少逆行性感染[3]。本研究對60例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究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對術口愈合率、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住院時間、生活質量、患者滿意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開顱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2020年8月-2022年8月,采用隨機摸球法將其分成試驗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試驗組男性、女性分別為20例、10例,年齡在7-83歲,平均年齡(53.49±16.35)歲,其中,外傷性腦損傷16例,自發(fā)性腦出血14例;對照組男性、女性分別為18例、12例,年齡在15-82歲,平均年齡(55.84±15.01)歲。其中,外傷性腦損傷14例,自發(fā)性腦出血16例。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以進行比較。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進行開顱術并放置引流管;②對引流管無過敏癥狀;③首次開顱患者;④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②術區(qū)有皮膚感染者;③疤痕體質患者;④營養(yǎng)不良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引流管固定法,將引流管從術口直接引出,骨緣不咬骨槽,用單根絲線將其固定,不再使用膠布再次進行固定,拔管后對引流管口進行二期縫合或者不縫合(見圖1)。試驗組采用改良引流管固定法,在術口邊緣的3-4cm處用尖刀另外做一切口,長約0.5cm,對其用血管鉗從外向內撐開皮下隧道,用攜帶雙線的角針從切口垂直穿過,使引流管從內向外直接由皮下隧道通過,然后置入術區(qū),在骨緣處順著引流管方向,防止引流管在咬骨槽處受到打折和擠壓,對引流管使用一根絲線打結后固定,另一根絲線打活結備用(在引流管拔除時對引流管口進行閉合時用),將引流管彎成U型使用膠帶貼在術口敷料上進行二次固定(見圖2)。兩組在術后都應及時進行換藥。
1.4 觀察指標 ①術后愈合率:甲級愈合:愈合優(yōu)良,沒有任何不良反應;乙級愈合:愈合處有炎癥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或積液但無化膿;丙級愈合:切口化膿、感染,需要作切開引流等處理。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兩組患者導管向外移位情況、術口表皮壞死情況及腦脊液漏情況進行觀察記錄。③住院時間: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進行觀察記錄。④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采用生活質量調查問卷(SF-36)進行評價,包括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生理職能3個維度,每個維度的分值為1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⑤患者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問卷(Cronbach's α=0.895)進行評價,問卷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進行計分,總分為5分,0-1分為不滿意,2-3分為滿意,4-5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術口愈合率、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患者滿意度)以[n(%)]描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住院時間、生活質量)以(±s)描述,行t檢驗,錄入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口愈合率比較 與對照組(73.33%)比較,試驗組(93.33%)有著更高的甲級愈合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口愈合率比較[n(%)]
2.2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2.3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有著更短的住院時間(P<0.05)。見表3。
表3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試驗組 30 40.06±5.05對照組 30 50.13±9.23 t 5.242 P 0.000
2.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在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評分上,兩組干預前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較干預前明顯提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明顯更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軀體疼痛 生理機能 生理職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試驗組 30 70.13±6.97 86.41±7.84a對照組 30 70.16±7.03±7.69a71.26±7.31 85.67±7.83a72.06±7.23 86.13 79.98±7.55a t 0.017 4.958 0.026 3.024 0.027 3.236 P 0.987 0.000 0.979 0.004 0.979 0.002±7.48a71.31±7.33 75.96±7.64a72.11±7.31 80.09
2.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與對照組(80.00%)比較,試驗組(96.67%)有著更高的患者滿意度(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開顱術是指通過一些機械設備將患者顱骨打開,從而對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手術方式,但是開顱手術有較高的風險性,可能會因操作失誤對患者造成腦損傷[4]。管路護理中對引流管進行固定是一個基礎環(huán)節(jié),有效的引流管固定,可避免出現引流管滑脫,起到較強的引流效果,使患者的舒適度得到提升。引流管可以將人體體腔或組織間隙中集聚的液體、膿血向體外引流,避免出現術口表皮壞死,對傷口恢復造成影響,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常會使用各種引流管,引流管的穩(wěn)固和通暢可對患者手術成功、康復起到重要作用[5]。
隨著近年來開顱手術率逐漸上升,開顱手術成功的因素與手術本身相關,同時也與在術后留置引流管有關,開顱術患者在術后常需要放置引流管,對積血及積液進行引流,使顱內壓降低,從而防止出現腦部水腫,防止出現腦膜刺激征。但是放置引流管對患者造成的疼痛較為明顯,使患者手術后的依從性受到影響,且患者在手術后容易出現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情況,有出現自行拔管的可能,從而導致傷口出現流血現象,造成感染,特別是引流管管口不愈合,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治療,嚴重者需要進行二次清創(chuàng)縫合才可以愈合,這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不適,影響患者術后康復[6-7]。因此需要研究較為穩(wěn)定安全的頭部引流管固定方式,使手術及預后效果能夠得到顯著提高。
常規(guī)引流管固定方式是在縫線后直接將引流管暴露出來,多采用絲線進行固定,但是容易隨著患者頭部活動、引流管的重力牽拉等原因使患者引流管脫管,需要再次進行手術將引流管置入,造成患者的痛苦增加,并增加了醫(yī)療成本,增加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且引流管固定不穩(wěn)定,可對縫線創(chuàng)口進行摩擦,多次損傷創(chuàng)口[8-9]。采用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通過絲線打結和膠帶固定,使引流管的穩(wěn)定性增強,且在術口邊緣重新創(chuàng)造切口對引流管進行固定,可使引流管的活動范圍增加,減少意外脫管情況發(fā)生,且使用絲線進行固定,可減少對膠帶的更換頻率,減少再次感染的風險[10-11]。
本研究中,試驗組的甲級愈合率與對照組相比,前者明顯更高。究其原因,采用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不但使引流效果達到同等水平,促進患者快速康復,且不使用原有手術切口,可加速創(chuàng)口愈合,逐漸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切實有效地促進患者術后愈合,并降低術后切口滲液,防止引流管口愈合不良出現,進而提高甲級愈合率[12]。本研究中,試驗組的引流管脫出、術口表皮壞死、腦脊液漏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前者明顯更低。究其原因,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采用絲線及膠帶將引流管進行雙重固定,將引流管使用絲線打結固定,并使用膠帶進行配合粘貼,可增加引流管的穩(wěn)定性,在患者進行體位移動時,首先受到牽拉力量的是膠帶固定處,可減少引流管脫管情況發(fā)生,此外,還可減少對膠帶的更換頻率,防止因膠帶來回拉扯對患者皮膚造成刺激,降低對術口的刺激,避免出現術口表皮壞死[13-14]。
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住院時間明顯更短。究其原因,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固定方式,可使引流管安全系數得到提升,避免因引流管脫落、擠壓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若出現脫管現象不用再次進行手術對引流管進行固定,避免對患者造成損傷,最大限度地對引流管及患者進行保護,舒適度較高,防止人為因素對引流管進行牽拉,促進患者康復,從而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15]。本研究中,試驗組的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前者明顯更高。究其原因,采用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可以避免對患者手術創(chuàng)口進行再次損傷,減少對患者的身體傷害,讓患者的活動性增強,使舒適度得到提升,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16]。此外,試驗組患者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前者明顯更高。究其原因,采用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可提高引流管的穩(wěn)定性,降低因非計劃引發(fā)脫管情況的發(fā)生,減少對固定材料的更換次數,促進術后引流安全性的提高,對患者二次置入引流管進行有效避免,減少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從而對患者進行全力救治,改善醫(yī)患關系,降低醫(yī)療成本,使患者滿意度得到明顯提高[17-18]。
綜上所述,開顱術中采用改良引流管固定方式,可促進甲級愈合率的提高,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使住院時間縮短,對生活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