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
墨菲定律其實是在提醒我們積極考慮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并防患于未然。
擔心上學遲到,特意早起為孩子準備早餐,可孩子似乎并不著急。掐好時間出門,結(jié)果一路上狀況不斷,公交車晚點又堵車,緊趕慢趕,最終還是遲到了。
這些親子教育中的場景我們都非常熟悉,又讓我們非常困惑。其實,這可能是我們遭遇了人們常說的墨菲定律,它如同魔咒般總是讓我們事與愿違。
墨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提出。墨菲是一名空軍工程師,他的專用電子測量儀在某次重要實驗中讀數(shù)錯誤,這是儀器在全體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操作下,出現(xiàn)十分低級的安裝錯誤導致的。墨菲因此講出了那句著名的金句: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從本質(zhì)上講,墨菲定律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性,那么即使這種可能性只有萬分之一,它也總會發(fā)生。
女兒的作息習慣比較好,在高中住校以前,基本上能保證晚上十點前上床睡覺。但有一段時間,她幾乎天天要到十二點以后才睡。晚睡導致第二天起不來,早晨上學的節(jié)奏也被打亂了。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幾乎天天叮囑女兒,無論如何要十點前上床。女兒點頭答應。但是到了十點,我進書房催女兒睡覺,女兒總是慢吞吞地回答我,還不能睡覺,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呢。
反復催促之下,我生氣了,對她說作業(yè)沒做完就不要做了。女兒不肯,委屈地落下了眼淚,作業(yè)不做完,老師要批評的。沒辦法,等她做完作業(yè),往往是十二點以后了。
在女兒晚睡的問題上,我仿佛中了墨菲定律的魔咒,擔心總是應驗——越是害怕女兒晚睡,女兒越是天天晚睡。當我不斷告誡女兒不能晚睡時,實際上已經(jīng)在暗示“你今晚會晚睡”,也就是在無意間對晚睡賦予了一份“期望”,并且這份期望的強度越大,應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當我們遭遇墨菲定律的時候,不妨思考一下,在事情尚未開始之前,我們是否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對失敗的終局布下了期望。
長期晚睡必定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學習,女兒晚睡的情況必須要糾正。我嘗試著和女兒談話,問她為什么總是會拖到十二點以后睡覺,真的是作業(yè)多得來不及做嗎?
在平靜和諧的交流中,女兒告訴我,她的幾個好朋友都是很晚睡覺的,就她一個人十點前上床。原來,女兒的“晚睡”是因為從眾心理。我和女兒分析,別人晚睡有別人的原因,我們能夠在十點前完成今天的任務,就可以上床睡覺了。睡覺這件事情,應該由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為了防患于未然,我和女兒一起計劃回家寫作業(yè)的進度。剛開始執(zhí)行的幾天,我會在十點前的每一個計劃節(jié)點來到女兒的書房,查看作業(yè)完成情況,以確保她能在十點前上床。漸漸地,女兒的家庭作業(yè)節(jié)奏回歸了正常狀態(tài),她也能在十點左右上床睡覺了。
良好的作息保證了充沛的學習精力,女兒的成績一直不錯,最終如愿考上了清華大學。
墨菲定律揭示了事情發(fā)展的不確定性,從而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墨菲定律其實是在提醒我們積極考慮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并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