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在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開展偉大社會革命實踐中凝結而成的優(yōu)秀文化,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價值,且表現形式多樣,在國家建設及社會發(fā)展中占據重要地位[1]。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對高校教育具有重要影響,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特殊使命,再加上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特征,其根本作用在于培育大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及堅定的理想信念[2]。深入分析可知,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在內容、作用及精神層面具有統(tǒng)一性:紅色文化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能在傳承中實現其特有的文化熏陶作用,為大學生提供精神引領和價值觀培育;思政教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紅色文化資源也是其開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源。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強調人才的綜合素質,紅色文化發(fā)展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再加上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存在的天然的聯系,將紅色文化融入教育過程顯得十分必要且可行[3]。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能強化思政教育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而且能進一步豐富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場域,助力思政教育實現更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升教育實效性。對紅色文化而言,其也能借助思政教育的支撐,實現更有效的傳承和更廣泛的傳播,實踐新時代特有的育人使命。所以,高校思政教育應進一步加強紅色文化的融入,從多角度促進紅色文化更充分地展現其育人價值。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創(chuàng)新變革的需要,也是紅色文化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鑒于二者在育人層面存在統(tǒng)一性,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順利實踐,能進一步夯實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為大學生提供更堅實的價值引領,強化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助力教育實現內容的豐富和場域的拓展,對大學生、高校、思政教育及紅色文化等相關主體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紅色文化產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具備較強的革命樂觀主義、艱苦奮斗精神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內涵。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進一步強化思政教育的精神引領,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資源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在助力思政教育完成價值觀培育及道德修養(yǎng)提升的同時,深化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強化教育的理想信念培育。思政教育更多地強調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和道德修養(yǎng)提升,且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多以思政課的教材、教育大綱及相關指導文件為主。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便能更有效地強化紅色文化精神,促進思政教育更充分地展現其育人作用,同時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另一方面,紅色文化具有多樣化的展現形式,契合當代大學生個性化學習特征。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在強化思政教育針對性的同時,深化思政教育的影響,幫助當代大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fā),感悟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精神,發(fā)現自身與紅色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探索紅色文化蘊涵的時代基因。基于此,思政教育便能更有效地完成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任務。
除了能引領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外,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還能在培育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同時,強化其愛國精神,促使大學生真正成長為建設國家和發(fā)展社會的后備軍,成長為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且綜合素質較強的新型人才。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通過教育的形式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感悟紅色文化的途徑,進一步豐富大學生的文化體驗。在此過程中,紅色文化特有的革命精神能更有效地發(fā)揮其熏陶作用,通過教育的形式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實現紅色文化育人目標。例如,河北省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思政育人價值,西柏坡紅色文化基地、多樣化的紅色文化基因、極具育人價值的紅色文化發(fā)展場域等,都可為思政教育提供育人支撐。將此類內容融入思政教育,便能在充分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賦予紅色文化新時代育人價值,通過教育的形式幫助大學生感悟革命精神,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多樣化的教育體驗中達到紅色文化育人的最終目標[4]。
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在內容、精神及目標等層面具有統(tǒng)一性,二者的融合能實現育人層面的協(xié)作,在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教育場域的同時,提升教育實效。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能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樣的內容支撐。紅色文化的融入不僅能強化思政教育的文化價值引領,而且能豐富教育的紅色文化元素。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能夠展現紅色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同時促進教育內容的豐富。此外,紅色文化特有的歷史淵源、精神價值及案例事跡等,都可成為思政教育的內容來源。將此類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便能在拓展教育內容來源的基礎上,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組成,為大學生提供更便利的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的途徑。例如,山西特有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便可成為當地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來源,其多樣化的紅色旅游物質形態(tài),遍布山西山川河流的紅色文化機構,太行、太岳和晉綏革命根據地等,都可成為當地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實踐場域[5]。另一方面,紅色文化物質形態(tài)豐富多樣,各類革命舊址、紅色文化紀念館等都可成為思政教育的育人場所。將其融入思政教育,便能有效拓展教育場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教育體驗。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便能有效契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感悟紅色文化的機會和途徑,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能在教育中強化文化育人作用,而且能提升教育實效。但在當前階段,高校在推進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時仍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紅色文化育人作用的充分發(fā)揮,也無法促進思政教育的深層次變革。
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而且是全體思政教育者的任務。當前,較普遍的觀點是,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落實紅色文化育人的任務主要依靠思政課教師。該觀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順利推進。再加上在當前階段,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者隊伍建設尚未完善,輔導員、專業(yè)課教師及行政人員等在推進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尚未充分展現,這些因素影響了紅色文化育人作用的發(fā)揮。一項調查顯示,有22.34%的學生認為輔導員在紅色文化育人過程中是“機械灌輸”,11.86%的學生認為輔導員是“自說自話”,79.15%的學生認為輔導員“非常需要”和“比較需要”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這表明輔導員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過程中的表現存在諸多不足[6]。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對建設紅色文化育人隊伍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尚未開展針對各類教育者的紅色文化培訓,教育者缺乏提升自身紅色文化素質的系統(tǒng)化途徑。此外,教育者多承擔繁重的教學研究及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時間和精力自覺學習和研究紅色文化,且尚未形成提升自身紅色文化素質的自覺。這些因素不僅影響教育者紅色文化素質的提升,也不利于發(fā)揮其引領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程度影響著其融入思政教育的順利推進。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撐,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便缺乏相應的內容基礎,其融入效果也難以提升。一項針對內蒙古自治區(qū)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調查顯示,有46.57%的學生因為思政課中沒有當地紅色文化內容而不滿意課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有24.07%的學生對授課內容不感興趣,這表明當地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基礎不足,融入效果不佳[7]。高校與紅色文化機構合作尚不深入,相關資源挖掘力度不足,以及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程度不夠等,都是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時,多以本校為立足點,挖掘范圍受限,無法實現更廣層面的資源拓展;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缺乏系統(tǒng)轉化和創(chuàng)新,導致紅色文化資源無法有機融入思政教育,也無法吸引大學生的持續(xù)關注,使其發(fā)揮的特有的育人價值也受到影響。
當前,紅色文化資源尚未深度融入思政教育,課程教學既無法為學生傳遞紅色文化特有的精神價值,也無法提升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的積極性,這不僅影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順利推進,其育人價值也無法充分展現。一方面,紅色文化元素在思政課中融入較少。當前,部分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沒有對紅色文化多樣化的資源進行充分融合,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等無法在課堂中充分展現。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多以自上而下的理論講授法為主,此類教學方法無法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學生參與理論知識學習研究的積極性難以得到提升[8]?;诖?,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受到內容、形式的雙重限制,導致其文化育人作用的發(fā)揮缺失教育主陣地支撐。
目前,部分高校在推進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時,多著眼于線下場域,通過面對面的知識講授和文化傳播展現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大多養(yǎng)成了個性化的學習特征,習慣使用信息技術學習知識、獲取信息,加之在網絡環(huán)境中他們會接觸多樣化的信息,思想容易受到沖擊。然而,由于紅色文化尚未充分融入網絡思政教育空間,其在網絡空間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因而,紅色文化在網絡空間沒有充分發(fā)揮特有的育人作用。此外,受限于資金、技術等因素,部分高校尚未建成紅色文化信息化育人平臺,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面臨支撐不足、場域受限等阻礙。
為解決上述問題,有針對性地推進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高校應立足辦學實際,結合當地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探索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全方位、多角度地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思政教育者是紅色文化融入的主要引領者和實施者,其紅色文化素質對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及實效會產生重要影響。針對當前部分高校在教育者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紅色文化素質不足等問題,高校應從多角度入手,提升教育者的紅色文化素質,打造綜合素質較高的紅色文化育人隊伍,引領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正確方向,提升融入實效。首先,高校應從宏觀角度把控思政教育者的人員組成,并關注各類教育者的紅色文化素質。高校應明確教育者組成的多樣性,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行政工作者,以及專業(yè)課教師、后勤管理人員等全部納入思政教育者隊伍,確保人員組成多樣化。同時,關注其紅色文化素質和育人水平,為打造高素質育人隊伍奠定基礎。其次,高校應立足教育者的發(fā)展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紅色文化培訓,為各類教育者提供提升紅色文化素質的系統(tǒng)化途徑。在培訓中,高校應關注培訓內容的系統(tǒng)化和培訓形式的多樣化,以新型培訓模式吸引教育者積極參與。同時,加強與紅色文化機構合作,為教育者提供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在尊重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多角度提升教育者紅色文化素質。最后,教育者應樹立提升自身紅色文化素質的自覺,在日常教學、研究及管理工作之余,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紅色文化培訓。同時,自覺開展紅色文化研究,通過培訓和自我學習,系統(tǒng)化地提升自身紅色文化素質,不斷豐富自身紅色文化理論知識儲備,培養(yǎng)自身紅色文化育人能力,從而更好地引領、落實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9]。
紅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展現其特有的育人價值,需要以多樣化的紅色文化資源為內容依據。針對當前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缺乏多樣化資源支撐的問題,高校應加大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力度,在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組成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助力紅色文化實現其育人價值。一方面,高校應加大與紅色文化機構的合作力度,拓展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場域。在此過程中,高校應積極主動尋求與當地紅色文化機構的合作,重視挖掘多樣化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大資金、人力及技術的投入力度,加強與機構的合作,更深入地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便利。高校應在雙方合作過程中對紅色文化機構的參與施加積極影響,幫助機構意識到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對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提高機構參與協(xié)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獲得多樣化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高校應對育人資源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促使紅色文化符合思政教育的內容要求,助力紅色文化更順暢地融入思政教育。為此,高校應對育人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轉化,通過重構文化價值、編寫校本教材、創(chuàng)新資源形式等方式,使紅色文化資源真正成為思政教育的內容,更便捷地發(fā)揮其育人作用。例如,山西省的高校可密切與當地紅色文化紀念館之間的聯系,充分挖掘其中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立足太原解放紀念館、徐向前故居、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機構,挖掘其中多樣化的育人資源,并將其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活教材”,發(fā)揮思政教育的文化傳承載體作用,實現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實現其育人價值[10]。
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思政課在育人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紅色文化在教育中深度融入的關鍵在于其在思政課中的融入,只有堅守育人主陣地,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應重視紅色文化在思政課中的融入,在發(fā)揮紅色文化特有作用的過程中打造思政課“金課”。思政課的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相關理論知識,馬克思主義也是紅色文化形成的根源和思想基礎。在思政課中使用紅色文化講述馬克思主義理論,能拉近大學生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距離,并通過紅色事跡、紅色人物等熏陶大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政治理念,促進大學生形成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的深刻認同,在保持思政課理論性和政治性的基礎上增強課程教學實效。例如,高??蓪W習湘潭大學的“信仰的力量”金微課模式,在思政課中設置合理的議題,通過黨員、模范榜樣等故事的講述,幫助學生明確紅色文化的現代化內涵,同時,引發(fā)大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11]。另一方面,高校應注意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融入形式,在思政課創(chuàng)新變革中進一步發(fā)揮紅色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價值的作用。高校及教育者應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撐,在思政課中運用翻轉課堂、情景體驗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模式,為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提供多樣化途徑,并發(fā)揮此類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調動大學生參與思政課、接受紅色文化熏陶的積極性,達成紅色文化通過育人主陣地實現育人價值的效果。
除打造思政課“金課”助力紅色文化融入教育主陣地外,高校還需關注紅色文化育人的場域拓展。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紅色文化只有充分融入網絡思政教育,才能進一步發(fā)揮其育人的價值作用,在網絡環(huán)境內堅守話語權、提升影響力。首先,高校應組建紅色文化信息化育人平臺專業(yè)隊伍,負責平臺的建設、維護及保障等工作,為建設育人平臺保駕護航。高校應選擇具有較強網絡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的人才組建專門隊伍,負責建設紅色文化信息化育人平臺,包括紅色文化網站、App、微信公眾號及官方微博等,從多角度為紅色文化的信息化傳播提供平臺支撐,也促進紅色文化更全面地融入思政教育。建設信息化育人平臺,相關技術工作者應密切與紅色文化研究者及思政教育者之間的聯系,確保平臺建設方向正確。其次,高校應針對不同信息化平臺設置專門的負責人,確保平臺中紅色文化育人內容的時效性。為此,高校應選擇專門的紅色文化研究者或思政工作者負責平臺內容的更新,負責人應正確把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在選擇平臺內容、設計展現形式時,既保證紅色文化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又進行創(chuàng)新,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同時以教育的形式拉近紅色文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多樣化地展現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最后,高校應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育人渠道,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融入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真實、更直接、更多樣的教育體驗。高??赏ㄟ^信息化平臺設計具有充分互動的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形式,借助5G、VR、多媒體場景等技術,在平臺中開展全景式教育,通過虛擬真實的體驗幫助大學生充分感受紅色文化,接受文化熏陶[12]。如此,紅色文化便可在網絡空間中實現思政教育的融入。同時,還可以通過信息化平臺設計更多樣的育人模式,充分實現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