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思敏 魏紹斌(.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成都 60075;.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成都 60075)
產后腹痛是指產婦分娩后以小腹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其中因瘀血引起的,又稱兒枕痛。本病往往出現于分娩后1~2 d,多表現為陣發(fā)性下腹部疼痛,且多無惡寒、發(fā)熱等伴隨癥狀。臨床上需注意與食積腹痛、炎性腸病腹痛等相鑒別[1]。其基本病因病機當從虛實而辨,大體可概括為血虛、血瘀。產后婦人多有“多虛多瘀”的病機特點,妊娠及分娩耗傷氣血,產后血室空虛,經脈失于濡養(yǎng),則腹中綿綿作痛。產后惡露不下或惡露不盡,瘀血阻滯不通,則見腹中針刺樣疼痛或疼痛拒按?!陡登嘀髋啤樊a后篇可見產后瘀血少腹疼及產后血虛少腹疼之論述。
西醫(yī)稱產后腹痛為產后宮縮痛,認為其多具有自愈性,屬產婦在產褥期的生理現象,一般無需特殊處理。但有研究表明,產后宮縮痛會影響產后睡眠質量及產婦情緒,而睡眠質量與情緒的不穩(wěn)定與產后抑郁的發(fā)生密切相關[2]。且隨著目前計劃生育政策的逐漸開放,經產婦越來越多,鑒于宮縮痛與分娩次數有關,經產婦宮縮痛較初產婦更為顯著[3],產后宮縮痛的現象也增多。因此當腹痛影響產婦生活質量時,應給予重視。目前西醫(yī)對產后腹痛的治療研究較少,藥物治療主要是阿片類鎮(zhèn)痛藥和非甾體類抗炎藥兩類。兩類藥物中存在部分藥物安全性未確定,因此在藥物選擇上臨床醫(yī)師有所顧忌。而盡管研究證實部分藥物可安全應用于產后宮縮痛,但產婦仍然會擔心藥物對哺乳期嬰兒有潛在的影響,進而拒絕使用藥物。非藥物治療包括經皮神經電刺激、熱熨、理療等[4]。
中醫(yī)治療產后腹痛經驗豐富,早在《金匱要略》記載治療產后腹痛條文有4處,方劑有4首。其所治之證,在臨床表現及辨證上各有差異,而虛實寒熱均備。中醫(yī)治療產后腹痛,除予中成藥、中藥湯劑口服外,外治法治療產后腹痛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中醫(yī)外治法具有起效快、療效佳,簡便實惠的優(yōu)勢,易被患者接受,是目前中醫(yī)治療產后腹痛極具特色的療法?,F將中醫(yī)外治治療產后腹痛的概況綜述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針刺鎮(zhèn)痛歷史悠久。中醫(yī)學指出:“諸痛皆因于氣”,針刺主要是通過疏暢經絡,通調氣血而止痛?,F代研究認為,針刺鎮(zhèn)痛是神經各部分功能與體液各系統(tǒng)之間互相促進,互相制約而形成的鎮(zhèn)痛機制,是一種整體的綜合作用[5-6]。常規(guī)針刺鎮(zhèn)痛對產后腹痛亦效果明顯。張彩霞[7]將80例經陰道分娩后出現宮縮痛的產婦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宮縮痛時治療組施以不同穴位針刺治療,對照組予以心理護理、按摩下腹部、熱敷等。結果顯示,治療組宮縮痛減輕的時間、宮縮痛程度、治療前后血漿β-EP水平差異、母乳喂養(yǎng)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另有研究指出,對陰陵泉、三陰交穴進行針刺,能明顯緩解二胎產后宮縮痛[8]。認為針刺三陰交穴可起到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作用,對陰陵泉進行針刺可起到促進逼尿肌收縮效應,通過利小便及時排空尿液,從而減少對子宮收縮的影響。
腕踝針是指在腕踝的某一特定部位下選擇進針點,利用針循肢體長軸沿真皮下穿刺至一定長度進行防治疾病的方法[9]。腕踝針療法具有起效快、鎮(zhèn)痛作用時間長的特點,鎮(zhèn)痛效果明確,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內外科痛癥治療。在治療產后宮縮痛方面的研究亦不缺報道。沈紅等[10]采用腕踝針療法治療自然分娩產婦產后宮縮痛,在降低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縮短宮縮痛持續(xù)時間、減少宮縮痛發(fā)作次數及提高血清β-內啡肽水平上取得較好的效果,且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該研究認為其部分鎮(zhèn)痛原理可能與調控血清β-內啡肽水平有關。同樣,黃望[11]采用腕踝針療法治療40例剖宮產產婦產后宮縮痛,治療后總有效率達92.5%,明顯優(yōu)于僅采用自控鎮(zhèn)痛法的對照組產婦的62.5%(P<0.05)。且經治療后,在不同時間點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證明用腕踝針療法治療剖宮產后宮縮痛的效果顯著,有利于避免因疼痛而導致的應激反應(如煩躁易怒、焦慮抑郁等)的發(fā)生。
《皇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有“靜以久留”之刺法,皮內針刺法又稱“埋針”,是久留針的一種延續(xù)和發(fā)展。撳針為創(chuàng)新型皮內針,其針型大多為圖釘型。撳針療法通過將針體埋入皮下或皮內,持續(xù)而溫和地刺激腧穴,從而發(fā)揮針刺鎮(zhèn)痛和預防疼痛復發(fā)的作用[12]。左桂秋等[13]把60例宮縮痛嚴重有鎮(zhèn)痛需求的產婦隨機分撳針組(穴位撳針療法)和對照組(熱敷、按摩下腹部等)各30例。穴位撳針療法:產后2 h內給予中極、合谷、三陰交或中極、關元、三陰交、足三里進行穴位埋針。結果顯示,撳針組產婦治療后24 h、48 h疼痛評分、血清泌乳素分泌量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得出,撳針療法對于緩解產后宮縮痛有良好的效果,能增加泌乳素分泌水平,有助于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且與傳統(tǒng)針刺相比較具有明顯優(yōu)勢。撳針留針時間長,不受產婦運動影響,相反可以通過運動達到持續(xù)的穴位刺激效果,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對靶器官的調節(jié)治療作用。
耳針療法作為中國針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是通過耳廓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F代研究指出耳穴定位具有特異性,刺激耳穴反應點,可誘發(fā)經絡感傳,實現對經絡失衡的糾正,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4]。妊娠分娩耗氣耗血,經絡氣血失于和暢,不通則痛。通過耳針治療產后腹痛,疏通經絡,正是耳針對產后經絡失衡糾正的體現。楊瑰艷等[15]對60例剖宮產產婦術后予以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的同時,運用平補平瀉法對特定耳穴(皮質下、盆腔、神門、交感、內生殖器、脾及胃)進行毫針直刺,兩耳隔日交替針刺,時間30 min,3次/d,連續(xù)治療5 d后發(fā)現,耳針療法可有效減少剖宮產初產婦產后宮縮痛發(fā)生例數及宮縮痛程度,有利于產后康復。
灸法具有益氣養(yǎng)血、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止痛等療效,故可緩解以血虛血瘀為主要病因病機的產后宮縮痛。李梃《醫(yī)學入門》曰:“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爆F代生活中,艾灸療法因其自主操作性強、安全、實惠的特點,備受家庭喜愛。艾灸療法在各類疾病治療中大多適用,且多具備良好效果。高建英[16]采用溫灸盒灸處理產后宮縮痛50例,于產后6 h將放置有點燃的艾條溫灸盒置于產婦腹部氣海穴區(qū),治療過程中根據個人需求調整至舒適溫度,時間1 h,1次/d,連續(xù)艾灸2 d。該研究認為,溫灸盒灸法可以訊速有效地緩解產后宮縮痛,同時增加乳汁的分泌,改善患者納眠質量,促進小便、惡露的排出,且無副作用。鐘潔等[17]采用雷火灸治療產后宮縮痛30例,亦收效良好,且與普通艾灸相比,雷火灸因其藥力更強、溫度更高、輻射能譜更強、灸療面積大,具有火力猛、藥力峻、作用迅速等優(yōu)勢,防治產后宮縮痛效果更佳。
在中醫(yī)經絡學說的指導下,穴位貼敷療法通過穴位刺激激發(fā)經氣和藥物透皮吸收的雙重作用來發(fā)揮臨床療效。目前,穴位貼敷療法在多種肺系炎癥和各種痛癥上廣泛應用。劉月輝等[18]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50例產后宮縮痛患者。外敷藥物主要以當歸、紅花、牛膝、丹參、半夏、吳茱萸、白芷為主,加陳醋調制,制作成厚約0.3 cm的藥餅,置于無菌敷料貼中,為放松產婦肌肉,先運用掌推法按摩5 min,再將含有中藥的無菌敷料貼貼敷于腧穴部位(選氣海、關元、中極、神闕穴),時間4~6 h,1次/d,連續(xù)治療3 d。研究顯示,中藥組產婦疼痛程度及中度疼痛程度比例明顯低于僅使用常規(guī)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的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項艷等[19]同樣通過對照觀察臨床研究發(fā)現,運用穴位貼敷治療產后宮縮痛,比單純使用鎮(zhèn)痛藥物治療總有效率高,且在提高鎮(zhèn)痛效果同時,可減少惡露、改善泌乳,有助于產婦的術后恢復。
敷臍療法是將特定藥物置于臍中(神闕穴),再用無菌敷料貼或膠布等覆蓋固定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又稱臍療。《難經·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認為臍為元氣歸藏之根,為十二經脈通行之樞紐,五臟六腑之本?,F代醫(yī)學研究認為,敷臍療法具有延緩衰老、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微循環(huán)等作用。夏琴等[20]將650例單胎自然分娩產后產婦隨機分成對照組(320例)和治療組(330例),對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guī)藥物處理,治療組在應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中藥敷臍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產后24 h、48 h、72 h宮縮痛緩解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該研究認為,敷臍療法能通過透穴和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產后腹痛的目的,從而更好地減輕了患者痛苦,提高了產婦分娩后生活質量。
耳穴壓豆是將王不留行籽貼置于耳廓腧穴,利用腧穴的反應和刺激點來防治疾病的療法。其鎮(zhèn)痛機制與針刺鎮(zhèn)痛機制有相似之處,同樣與激活內源性鎮(zhèn)痛系統(tǒng)相關。趙艷梅[21]采用歷史性回顧法,隨機地從資料庫中選擇800例產后宮縮痛產婦作為觀察對象,對比外院800名產婦。將采用了“耳穴壓豆”法減輕鎮(zhèn)痛的產婦歸為觀察組,余設為對照組,對比兩組產婦的臨床療效發(fā)現,觀察組總有效率達100%。該研究指出,耳穴壓豆在降低產后宮縮痛產婦疼痛系數、精神負性指數、產婦VAS評分、減少疼痛持續(xù)時間方面效果明顯,有利患者產后及早康復。陳肖肖等[22]研究表明耳穴貼壓能夠有效減輕經產婦產后宮縮痛,總有效率為92%,與前者研究結論契合。
中藥奄包穴位熱熨可擴張局部微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通過藥效與溫度的相互作用發(fā)揮行氣活血、溫經通絡止痛功效。梁曉林[23]隨機地把64名產后患有宮縮痛的婦女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2名。對照組產婦實施常規(guī)手段治療,實驗組產婦實施中藥奄包穴位熱熨治療。結果:實驗組產婦治療后的宮縮痛評分與疼痛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鄧娟妹等[24]研究中藥奄包熱熨治療產后宮縮痛的效果。穴位選取氣海、中極、關元穴位,選取產后宮縮痛的患者100例,同樣設計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兩組小腹疼痛緩解情況。結果觀察組產后24 h、72 h臨床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
穴位埋線及穴位注射均能通過穴位傳導作用,激發(fā)相應經絡的經氣,通調相應臟腑的氣血而達到鎮(zhèn)痛的效果。李麗萍等[25]采用穴位埋線治療氣血虧虛型產婦產后宮縮痛55例,穴取脾俞、膈俞、子宮、足三里、三陰交,并予常規(guī)產后護理。結果穴位埋線組在縮短氣血虧虛型產婦宮縮痛時間、降低宮縮痛VAS評分方面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子宮穴主治下腹疼痛、瘀滯,三陰交穴能激發(fā)產婦體內痛覺調制系統(tǒng),從而提高痛閾,降低痛覺敏感性,抑制痛覺的感受和情緒反應,足三里及脾俞可健脾益氣,膈俞補陰血,諸穴配伍起到通調氣血、益氣生血作用,因此能有效防治氣血虧虛型產婦產后腹痛。李賀敏[26]予三陰交、次髎穴注射利多卡因治療產后宮縮痛,將藥液注入腧穴,使藥物沿經絡直達病所,充分發(fā)揮藥物循經作用而達到鎮(zhèn)痛的療效。
有研究認為,兩種外治法聯(lián)合使用治療產后宮縮痛效果更佳。謝群和[27]將120例氣滯血瘀型產后宮縮痛產婦隨機分成治療組(手指點穴加中藥浴足)和對照組(手指點穴)各60例。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療效達86.6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柳愛蘭等[28]通過對照觀察研究認為,單純應用穴位貼敷或穴位注射均較常規(guī)治療效果好,但兩種方法聯(lián)合應用臨床效果更佳,產婦疼痛緩解率高達95%。另有研究提出,在中藥足浴治療的基礎上對患有產后宮縮痛的患者施以中藥奄包穴位熱熨治療,能降低宮縮痛發(fā)作頻率與減少宮縮痛發(fā)作時間,降低疼痛因子前列腺素E2含量,從而可明顯減輕產后宮縮痛程度[29]。
分析現有文獻發(fā)現,在中醫(yī)基礎理論指導下,臨床上形成了多種治療產后腹痛的中醫(yī)外治法,并且療效確切,為一些不便使用口服藥物治療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和思路,如:口服藥常常會刺激腸胃,長期服藥會產生不良反應,且口服藥物在哺乳期對嬰兒的潛在影響不確定。而外治法直接作用于局部,可使藥物直達病所,或者通過疏通人體經絡穴位而整體上調節(jié)內分泌,避免了口服給藥的毒副作用,而且安全性較高,療效明顯,簡便實惠。這也正是中醫(yī)外治法的臨床優(yōu)勢所在。但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目前研究多以臨床療效觀察為主,涉及的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探討相對較少,前瞻性的實驗研究及作用機制的探討甚少。盡管存在少量中醫(yī)外治法治療產后腹痛機制的相關研究報道,但大多沒有確切的研究根據,不能進一步詳細闡明本病的發(fā)病機理。另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應用現代科技進行中藥外治劑型和中醫(yī)外治輔助工具的革新和研發(fā)較少,不利于中醫(yī)外治的推廣和普及。為了更好的推廣中醫(yī)外治法治療產后腹痛,存在的問題應成為日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