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枝
(南寧市第二婦幼保健院,廣西南寧,530299)
近年來,隨著我國手術水平及麻醉技術的提高,人們生育觀念的變化及胎兒監(jiān)護水平的提高,剖宮產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剖宮產手術屬于一種創(chuàng)傷性手術,手術部位感染為該手術的常見并發(fā)癥。雖然抗菌素在預防剖宮產術后感染中的應用效果得到認可,但術后發(fā)生腹壁切口感染、子宮內膜炎及子宮切口感染的風險均在不斷增加,情況嚴重時會造成患者出現全身感染、產后大出血、敗血癥,甚至會危及其生命,部分患者需采取子宮切除術,造成其喪失重要器官[1]。因此,如何預防剖宮產產后手術部位感染,已成為臨床產科醫(yī)生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就預防剖宮產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研究進展展開綜述,現報道如下。
1.1 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的定義手術部位感染分為切口感染及器官感染,手術切口感染可細分為淺表手術切口感染(涉及皮膚及皮下組織)及深部手術切口感染(涉及筋膜及肌肉層)[2]。淺表切口感染是指術后1 個月內發(fā)生的僅涉及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感染:(1)切口組織有膿液;(2)從膿液或組織中培養(yǎng)出病原體;(3)存在感染的癥狀或體征,包括局部皮膚發(fā)紅、疼痛及腫脹等[3]。深部切口感染是指無植入物者術后1 個月內發(fā)生的涉及深部軟組織的感染:(1)從切口深部可引流出膿性分泌物,但不是來自器官;(2)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同時患者伴有感染癥狀或體征,包括局部發(fā)熱、疼痛及腫脹;(3)經影像學檢查,發(fā)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4]。
1.2 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診斷標準術后1 個月內:(1)從深部切口引流出膿液;(2)切口自然裂開,有膿性分泌物,局部伴有疼痛;(3)經影像學檢查發(fā)現深部切口有膿腫;(4)術后一個月內發(fā)生與手術有關的宮內感染[5]。
1.3 常見病原菌切口感染的主要微生物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占較高比例,其次為大腸埃希菌及克雷伯菌。剖宮產術后手術部位感染一般是由厭氧菌及需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相比病原菌是來自陰道及體表皮膚。了解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相關病原菌,對治療極其重要。
將剖宮產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可以分為三類,(1)孕婦本身;(2)妊娠;(3)手術。其中孕婦本身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體質量指數高、年齡偏大或小、既往剖宮產史、多次分娩、反復流產、貧血、慢性高血壓及住院時間長等。妊娠危險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壓、早產、胎膜早破、陰道檢查頻繁、手術前分娩時間延長及妊娠期糖尿病等。手術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全身麻醉、術中出血量過多、子宮破裂、剖宮產并行子宮切除、手術時間長、輸血、手術切口類型及急癥剖宮產等[6-7]。
臨床多項試驗研究不同干預措施對降低剖宮產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風險的影響。了解相關危險因素,并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完善術前準備,及先進的手術技術可降低剖宮產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并按照干預不同的時間分為術前、術中及術后措施。
3.1 術前皮膚準備:皮膚是手術部位感染病原體的主要來源,剖宮產手術術前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fā)有利于術者操作,與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無關。與剪除毛發(fā)相比,剔除手術部位毛發(fā)與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率升高有關,可能與剔除的過程中剃刀對皮膚造成的微小裂口有關,術前進行備皮時應避免對皮膚造成小裂口。相關研究證實[8],手術開展前使用抗菌劑實施皮膚準備可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但是采用哪種抗菌劑預防最有效仍存在爭議。有學者將洗必泰醇與聚維酮碘應用于患者皮膚消毒中,結果顯示,使用聚維酮碘有超過50%的患者在18h 后采集皮膚標本培養(yǎng)仍存在病原菌生長,而洗必泰僅有10%的患者[9]。有研究表明[10],采用聚維碘酮與洗必泰醇實施皮膚準備,兩者在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方面對比無差異。丁小玲[11]等對50 例產婦使用聚維酮碘與洗必泰醇進行皮膚準備,結果顯示,使用洗必泰醇的產婦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降低40%,洗必泰醇與聚維酮碘相比對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效果更好。陰道準備:由于剖宮產手術部位感染相關病原菌主要來自于陰道及體表皮膚,因此,術前陰道準備十分重要。在術前,使用1%的聚維酮碘實施陰道沖洗可顯著降低子宮內膜炎的發(fā)生風險,同時能避免切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前進行陰道清潔可降低50%術后子宮內膜炎的發(fā)生風險,尤其對于胎膜早破的患者更有利。據相關研究顯示[12],術前采用聚維酮碘實施陰道清潔對手術部位感染無影響。
3.2 術中增強無菌觀念:加強手術醫(yī)護人員無菌知識的教育,醫(yī)護人員需嚴格遵照無菌操作原則實施操作,增強慎獨觀念,可顯著降低剖宮產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術中斷臍后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可顯著降低術后感染的風險,但對于何時正確的應用存在爭議。在應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上,臍帶鉗夾后與術前使用者相比感染風險較低。在術中斷臍后使用抗菌藥物可使子宮內膜炎的發(fā)生風險顯著降低且不會對新生兒造成不利影響[13]。縫合皮下組織:縫合皮下組織可顯著降低切口并發(fā)癥??p合皮下組織可降低血腫、切口感染及皮下積液的情況,單獨切口感染率并無差別。若皮下厚度>2cm,是否縫合并不會對切口裂開造成影響;若皮下厚度>2cm,皮下縫合可明顯減少切口感染并發(fā)癥[14]。皮膚縫合:剖宮產術后有超過10%的產婦會出現切口并發(fā)癥,肥胖產婦危險性更高。目前,尚未確定最佳的皮膚縫合方式。有研究發(fā)現[15],與使用皮膚吻合器相比,使用縫線縫合皮膚切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根據相關研究顯示[16-17],肥胖產婦切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為13%,在控制體質量指數、切口類型及皮下組織縫合后,使用皮膚吻合器及縫線縫合的產婦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風險分別為21%和8%,使用縫線縫合患者發(fā)生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風險較低。術后管理:剖宮產術后每日評估患者手術切口情況是術后評估的重要部分。出現發(fā)熱、紅斑、壓痛及膿性分泌物應懷疑手術部位感染[18]。多數切口感染直到術后第4d-6d 會出現臨床表現,此時產婦已出院。早期給予治療可預防不良后果的發(fā)生,因此需做好出院指導及隨訪工作。已有諸多出院后的監(jiān)測方法,包括采用獨立的移動應用程序,其會根據患者輸入的數據提供信息及建議,由助產士審查數據并給予建議[19-20]。
剖宮產為婦產科常見的手術,做好剖宮產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及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剖宮產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及影響因素還需進行大樣本的研究,加強預防管理干預。雖然部分干預被證明能減少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風險,但部分仍存在爭議,需進行深入的研究相關技術在減少手術部位感染的發(fā)生率的有效性,尤其是預防性采用抗菌藥物的給藥時間及種類,手術技術的改進及出院患者的監(jiān)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