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亢澤峰, 李書嬌, 侯昕玥, 王健全, 曹珂兒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 北京 100040;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北京 100700)
中醫(yī)眼科學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經千余年診療經驗及醫(yī)療實踐積累而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包括古代傳統(tǒng)理論之“五輪學說”“八廓學說”“玄府學說”等內容。而“目體陰而用陽”理論,許多學者或不明其理或難解其意,尚未系統(tǒng)揭示其內涵。目具有陰陽兩重屬性的記載最早源于《黃帝內經》,經過千余年的傳承發(fā)展,亢澤峰教授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目具有“體陰而用陽”的生理特性,即“目體陰而用陽”。基于此,筆者擬結合中醫(yī)古代典籍及現(xiàn)代醫(yī)學的相關研究,旨在探討“目體陰而用陽”的內涵及臨床意義,以啟發(fā)思路。
“體用”是中國古典哲學本體論中的一對重要范疇,肇始于先秦時期。體即指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的、第一性的;用是從生的,“體”的外在表現(xiàn)、表象、第二性的。“體”與“用”二字首次出現(xiàn)于《周易》。《易經·系辭上傳》謂:“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顯諸仁,藏諸用”[1],此時“體”“用”并未組合在一起。體用并舉最早見于現(xiàn)存古代典籍《荀子》一書?!盾髯印じ粐吩疲骸叭f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2]”然《荀子》對“體”和“用”并未作以詳細論述。歷史變遷,朝代更迭,哲學體系經過不斷發(fā)展,“體用”之意隋唐時期得以明確,宋朝得以深化,明朝得以完備,清朝得以成熟?!绑w”與“用”不可分割,體用不二而有分,雖分而仍不二[3]。簡而言之,“體”“用”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用”因“體”而生,“體”因“用”而顯?!绑w”是“用”的基礎,“用”是“體”的表現(xiàn)?!绑w用”的哲學思維引入中醫(yī)學領域,旨在闡釋臟腑及其組織器官的本體及其與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的關系。中醫(yī)學有“肝體陰而用陽”“五臟體陰而用陽”之論,基于這些理論而逐漸演繹出“目體陰而用陽”的理論。
“目體陰用陽”理論最早可追溯于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鹅`樞·大惑論》云:“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睛明也”[4],指出目具有陰陽兩重屬性?!绑w用”哲學思維引入于目病體系見于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云:“瞳神乃照物者……乃先天之氣所生,后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用,水火之精華,血養(yǎng)水,水養(yǎng)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神則維持”[5],揭示了目具有陰陽兩重屬性,氣血沖和是保持正常視功能的基礎。中醫(yī)眼科學對體用思維的應用至清朝逐漸系統(tǒng)。清代黃庭鏡博涉古學撰《目經大成》三卷其云:“目之為體,圓靈照耀,稽其元始,乃火蘊血,血化水,水養(yǎng)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精華具萃,毫忽昭明,方以日月,定名曰輪,五行之跡,著于輪中,左陰右陽,順逆旋轉,名因之。[6]”基于體用理論概述了目之生理特點。通過上述論述可知,目之體用猶如人之陰陽,以“體”為陰,以“用”為陽?!熬薄罢婢薄罢嫜薄敖蛞骸钡染鶠轶w,屬陰;“視功能”“神光發(fā)越”“陽氣”皆為用,屬陽。
“目體陰”指目由五臟六腑之精華而生成,依賴于精微物質的滋潤和濡養(yǎng),屬于陰;“目用陽”意為維持目的正常視覺功能,屬于陽。換言之,“精”的構成以及陰液滋養(yǎng)代表目體特征屬性陰,“陽氣”反映了目的視覺功能屬性[7,8],二者密不可分、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生理情況下,保持相對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維持目之穩(wěn)態(tài)[9]。
目為竅道乃視覺器官,人之至寶也,其稟先天之精而成,賴后天之精而養(yǎng)。如《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微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4]290”又如《靈樞·大惑論》載:“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wèi)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4]290,皆說明目乃五臟六腑之精氣所構成,賴以陰液之滋潤和濡養(yǎng)而供奉。正如《景岳全書》云:“非精血,無以立形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10],可見精血是構成人之形體的根本。按陰陽屬性劃分,精屬陰,液亦屬陰,二者均是目的物質基礎,精和陰液代表目體特征屬性。全身血脈均上注流經于目,榮衛(wèi)二氣隨血脈運行上達至目滋養(yǎng)目竅,方能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即目體陰也。
從目的結構來看,目內含有精微物質,如神膏、神水、神光、真精、真血等。《證治準繩》云:“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元、真精,此皆滋目之源液也……凡此數者,一有所損,目則病矣”[5]6,說明精汁灌注于目,滋養(yǎng)目竅,對維持眼的正常功能十分重要[11],故目體陰也。
從目與五臟關系而言,目與肝的關系尤為密切。目乃肝之外候,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肝脈上連目系?!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視。[12]”目內含有目絡,目絡之中運行真精、真血,二者是肝臟所藏精微物質,上榮于目以維持“目用”視功能正常。《景岳全書》云:“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凡物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10]320”目中真血保證了眼部的供血充足,從而使目有所養(yǎng),故目體陰也。
“目用陽”體現(xiàn)在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目具有“別黑白,審長短”功能,能洞察萬物,明視四方。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夫睛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12]33”所謂“神光”即為視功能,而神光正常皆賴“火之用事”。中醫(yī)學認為火性炎上,性屬陽,神光是由臟腑之陽氣蒸騰、氣化而生,故目之用為陽也。
目“用陽”體現(xiàn)在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夺t(yī)貫》云:“真氣者,即目之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fā)生之元陽也。[13]”目絡是真氣、真血運行之通道。生理情況下,目中真陽之氣升降出入運動,推動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質在眼內的運行和代謝,調控著真血、真精、神膏、神水等動能。真氣沖和流暢,則目視睛明[14,15]。
目“用陽”還體現(xiàn)在氣的溫養(yǎng)作用。眼受五臟六腑之精氣溫煦和濡養(yǎng),方能維持眼內外各種組織的正常功能[11]。
生理情況下,“目體”決定“目用”?!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疲骸爸T脈者,皆屬于目,目得血而能視。目者,血脈之宗也。[12]10”又如《審視瑤函·開導之后宜補論》云:“夫目之有血,為養(yǎng)目之源,充和則有發(fā)生長養(yǎng)之功。[4]27”可見,目之明視萬物,辨別顏色的功能,皆依賴于精氣、陰血之濡養(yǎng),精充血足則神光得以正常發(fā)越。
生理情況下,“目用”輔助“目體”?!赌拷洿蟪伞吩疲骸澳恐疄轶w,圓靈照耀,稽其元始,乃火蘊血,血化水,水養(yǎng)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精華具萃,毫忽昭明,方以日月。[6]”目受血之濡養(yǎng)方能視萬物,然血液上行輸布于頭目,全賴于清陽之氣升發(fā)、蒸騰。
病理情況下,“目體”影響“目用”。若精虧液竭不能上灌于目,目得不到津液之濡養(yǎng),則目不能視萬物而辨五色。如《靈樞·口問》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4]128”又如《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夫睛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12]33”目為清竅,目絡通利,氣血津液運行正常則視瞻睛明。若目絡中氣血壅滯,或目之陰血不足,神光發(fā)越受阻或不能正常發(fā)越則視物異常,目病叢生。正如《儒門事親》曰:“圣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暗。[16]”又如《眼科菁華錄》云:“蓋目主氣血,盛則玄府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虛則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17]”臨床中,外感六淫或內傷情志導致氣血不暢,目絡閉塞或不利繼而致使目之視瞻異常。虛則可出現(xiàn)眼干、眼澀、視物不清、昏花等癥狀,實則眼目脹痛、暴盲等異常表現(xiàn)。因此,“目體”之真精、真血可影響“目用”之視瞻萬物的生理功能。
病理情況下,“目用”影響“目體”可表現(xiàn)在過度用眼。《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久視傷血”[12]53,說明“目用”過度,即如果長時間過用目力則耗傷“目體”之陰血?!澳坑谩庇绊憽澳矿w”,還表現(xiàn)在陽氣的推動、蒸騰、溫煦等作用異常,導致陰血、津液輸布失常。如《景岳全書》云:“五臟六腑精陽之氣,皆上注于目而為睛,故陽氣脫則目不明。[10]320”臨床中,若陽氣的推動作用減弱,血液運行遲緩,津液輸布障礙,不能上承于目而出現(xiàn)痰濕、血瘀、水腫等病理產物,壅塞目竅,神光發(fā)越受阻而視物模糊。此可見于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的急性眼病中,緩慢發(fā)病者還可見于低灌注視網膜病變[15]。臨床中,若腎中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失常,陰血、津液化生不足,神光難以發(fā)越則視物模糊、視近而不能視遠,可見于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病理性近視等疑難性眼病。若氣的升降出入失常,清陽不升而血液行進緩慢或瘀阻致目昧不明,可見于翳生陷下的外障眼病,或高峰雀目、視瞻昏渺等內障眼病[15]。若陰寒凝滯、陽氣失于溫煦,氣血津液失去溫煦而運行受阻,致使絡氣不暢,瘀血阻絡,目失所養(yǎng),則“目用”功能異常,甚則變生“病絡”“敗絡”[9],可見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的CNV期和視網膜色素變性。
“目體陰而用陽”理論對眼病的治療與預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治療總則可概括為理氣血、護氣陰、通目絡[16]。目為清竅,以通為順。目絡為目中氣血運行之通絡。目絡通利則玄府通而目明,通達目絡貫穿于眼病治療的全過程,也是治療各種眼病所遵循的總則之一?!蹲C治準繩》云:“目內有大絡六,中絡八,外有旁支細絡莫知其數……通暢血氣往來,以滋于目。[5]6”又云:“眼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內有脈道孔竅,上通于目,一有瘀塞,則水不通矣。”可見目絡通暢是保證氣血津液得以正常有序運行的前提。調氣血、護氣陰,即目中血絡輸布氣血津液,滋養(yǎng)眼部組織,固護絡中氣陰,使得目體正常。目中氣絡運行清輕之氣,溫煦推動眼功能的發(fā)揮,氣血流暢,升降不悖,神光充沛則視功能正常[16]。因此,臨證需辨別“目體”“目用”有余和不足的關系,予以選方用藥。
如陽氣不足、虛寒內生或陰寒凝滯,目絡失去溫煦、濡養(yǎng)、氣化不利,水液停滯遂生水、濕、痰、飲等諸證,治宜溫經散寒治其本,活血通絡治其標,方藥可選用苓桂術甘湯、三仁湯、二陳湯等。藥物可選用溫經散寒的桂枝、肉桂、鹿角膠、細辛、麻黃等,利水滲濕可選用豬苓、茯苓、澤瀉等,燥濕可選用半夏、厚樸等。若風寒襲目致陰盛陽衰,選用防風羌活湯、防風通圣散等,祛風散寒藥包括羌活、防風、藁本、荊芥等。陽有余可表現(xiàn)為六氣化火或邪郁化火,瘀熱相搏,絡脈受損,津血互滲失常。若風熱上擾于目則選用銀翹散、五味消毒飲等方劑。祛風清熱之藥多選用菊花、連翹、蔓荊子等,風熱并重者可選用金銀花、桔梗、連翹等。
目體之真血功能失調可致眼病。誠如《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云:“目得血而能視,故血為目之主,血病則目病,血凝則目脹,血少則目澀,血熱則目腫。[18]”若陰血不足,不能上榮于目,目失濡養(yǎng)可致黑睛不潤、白睛干澀、視物昏花等癥狀,可選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方加減,藥物以熟地黃、當歸、紫河車、阿膠、酸棗仁等;血虛日久生風,上擾于目,可選用養(yǎng)血息風之品,以白芍、白蒺藜、當歸、荊芥、鱉甲、龜板等多見。若血行不暢,運行異常,滯留為瘀,阻遏目絡,血不循經,出現(xiàn)血灌瞳神而出血,治療以急則化瘀止血治其標,緩則理氣行血治其本,可選用川芎、澤蘭、赤芍、當歸尾、蒲黃、三七粉等藥。血行不暢,日久而失去溫煦、濡養(yǎng),故而陽氣不足,虛寒內生,變生痰飲。如《血證論》云:“血積既久,亦能化痰。[19]”治療以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絡為主,可選用附子、肉桂、桂枝、當歸、赤芍等藥。
“體”謂之形質、形狀也,即可供觀察之形體;“用”謂之功能也,即“體”的動態(tài)表現(xiàn)。目體陰用陽理論始于《黃帝內經》,經過后世醫(yī)家不斷臨床實踐而闡釋發(fā)揮,形成了對目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的總結概括和高度凝練?!澳矿w”屬陰,“目用”屬陽,故有目體陰而用陽之論?!澳矿w”決定“目用”,“目用”反饋“目體”。陰精是“目”的構成物質基礎,在陽氣升發(fā)蒸騰作用下,達到“陰陽和摶”而神光發(fā)越,方能視萬物,辨顏色。總而言之,“目體”與“目用”生理上相互依存,維持目之穩(wěn)態(tài);病理上,相互影響而發(fā)病。治療中以維持“目體”(陰)“目用”(陽)新的動態(tài)平衡是關鍵所在,是謂體用不失,方謂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