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萌萌
談到情感資源這一話題,有人說:“朋友是我們每個人最好的社會資源,可以為我們的情感給予支持,有事也可以少去給父母講,很自然地會想到朋友。當我們的情緒自我疏導(dǎo)不通時,尋找身邊的伙伴傾訴,立馬就會有療愈作用?!甭牭竭@一分享后,幾個人表示認同,但很多人卻說到他們很少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悲傷,不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不好的情緒,心情不好時更多會選擇自己消化。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選擇自己消化,很少將自己的情緒外露。那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情緒呢?大致有以下原因:
當一個人選擇自我暴露,流露出自己情感時,首先會感覺自己已經(jīng)處于弱勢的地位,與別人的信息交換不平等,自己的軟肋好像更多地被別人看到,心理上會有不平衡。
其次,講出去的事情不一定會被大家理解,擔心別人會曲解自己的意思。因為溝通的問題,有時我們僅僅是一點點不開心,關(guān)心的人就會格外地關(guān)心,猜想會不會發(fā)生什么重大的事。而對我們有惡意人會將我們表露出去的情緒當作批判的借口,甚至會過度解讀自己的情緒,牽連出很多麻煩,甚至會成為留給別人的把柄。同時過度解讀就好像自己平時穿的防護服被一層一層揭開,這樣會讓人失去安全感。
現(xiàn)在我們總是在講與優(yōu)秀、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要遠離負能量的人。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這樣做只是隔離自己與別人的情感連接的一種方式。有時就會等同于不允許有憤怒、悲傷、憂慮等情緒,不允許一個完整的人的呈現(xiàn)。
當每個人都在極力地逃離“負能量”的時候,我們就會更容易戴上優(yōu)秀、開心的人格面具自我表演。我們害怕別人看到我們的“脆弱”,害怕別人給自己貼上“負能量”的標簽,因此,即使虛假,也會表演得有模有樣,總是一副開心的樣子,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當我們選擇暴露自己的悲傷與憂慮時,心中肯定是懷有一定的期待,希望對方至少能夠傾聽自己的情緒。但往往當我們很認真地傾訴自己的擔憂時,對方只是輕描淡寫地來一句“這有什么呀,沒事沒事,很快就過去了”。這時候你是不是感到很失落?慢慢地心里就會留下痕跡,每當自己有傾訴欲時,以前的感受被喚醒,立馬提醒自己不許說。慢慢地自我消化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生活中,我們很少有這樣一個外部安全的容器來承載和包容我們的情緒,我們能用的只有自己的容器。很多時候當自身的容器裝不下時,就會不住地往下壓,往往越往下壓,溢出來的越多,慢慢地我們所不允許的情緒會以更激烈更不能接納的形式出現(xiàn)。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在更包容、更溫暖的環(huán)境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這樣的氛圍中,自己會更真實,也會很安全,也不會刻意用情感隔離的方式保護自己。當然,自我暴露對于我們來講不是一種威脅,也不會被別人過度解讀,而更是一種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