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 賈晨薇 北京市東城區(qū)府學胡同小學
理想信念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筆者嘗試將理想信念教育與信息技術單元課程相結合,開展了通過項目學習的方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探索。
本單元設計主題為“賡續(xù)紅色血脈,弘揚革命精神”,在學生熟悉并掌握源碼編輯器軟件基本操作的基礎上,通過設計三個與紅軍長征相關的游戲活動,學習程序設計基本結構。
(1)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播放紅軍長征視頻,介紹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背景。
(2)新授
教師引導學生理清設計流程,學生經過討論和分析得出,需要至少四個步驟。
①設置舞臺背景為草地迷宮圖片,導入人物圖片作為角色,設置好角色的大小和位置。
②學生探索編程使用“↑”“↓”“←”“→”按鍵控制人物移動,可用“移動( )步”“將X/Y坐標增加( )”等命令完成。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面向方向問題或移動過快問題,以及走路造型切換的問題,可通過討論和自主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③要求學生用語言描述出“如果碰到草地邊緣,那么返回”,引出“如果(條件)”命令,并講解其用法。學生理解后,思考怎么給“如果”加條件,判斷是否碰到草地邊緣。教師提示偵測模塊里的“( )碰到顏色”命令,并講解顏色選取器的用法。學生嘗試該命令的用法,自主設計完程序。
④學生在草地迷宮的終點,添加新角色或顏色,設計勝利條件。這里需要用到“如果(條件)”和偵測模塊里的“( )碰到( )”。學生嘗試對重難點知識強化練習,鞏固提高,達成教學目標。
(3)拓展提升
學生完成草地迷宮的基礎制作后,嘗試運行程序,走出草地迷宮,完成作品。在拓展任務中,讓學生模擬草地中可能會出現的危險,以加大作品難度。
(4)討論總結(略)
(1)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播放相關視頻,創(chuàng)設紅軍長征情境,介紹長征中一場著名的戰(zhàn)役——血戰(zhàn)湘江。
(2)新授
教師引導學生理清設計流程,學生經過討論和分析得出,需要至少五個步驟。
①設置舞臺背景為戰(zhàn)地圖片,導入據點圖片,復制5~6張據點圖片作為角色,導入準心圖片作為角色,設置好角色的大小和位置。
②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隱藏、顯示命令來控制據點出現。通過提問“敵人據點是怎么出現的?有規(guī)律嗎”,引出隨機數概念,并講解隨機數的概念和用法,引導學生用隨機數命令使據點出現在不同的地點。
③學生探索用“移到鼠標指針”命令,對準準心編程,隨著鼠標移動,添加“重復執(zhí)行”命令完善。使用偵測模塊中的“鼠標按下”,編程實現當按下鼠標時改變造型,然后回到上一個造型。
④學生思考并討論:當準心對著敵人據點點擊鼠標打擊時,有哪些動作?需要用到哪些命令?如果按下鼠標,碰到據點,有什么動作?該如何表示?如果按下鼠標,沒有碰到據點,有什么動作?該如何表示?學生討論后,嘗試使用重復執(zhí)行、條件判斷命令、偵測命令、隱藏命令等,完成擊掉據點任務。
⑤教師講解“變量”的概念和用法,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怎樣算得分?怎樣實現計算得分?新建“得分”變量,完成變量的計分和游戲勝利條件。
(3)拓展提升
學生在完成擊退敵人的基礎制作后,嘗試運行并完善程序。在拓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提高作品難度,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4)討論總結(略)
(1)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紅軍在草地行軍,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缺糧。
(2)新授
教師演示作品,學生觀察、思考并討論步驟,作品需要添加背景和角色,人物角色是核心,通過鍵盤左移和右移鍵控制。補給物品從舞臺上方下落,補給物品碰到人物角色,消失并計分。
①設置舞臺背景為紅軍草地圖片,導入人物角色和補給物品角色,調整到合適的位置和大小。
②學生編程用“←”和“→”控制人物角色左右移動,編程控制合理的移動速度和走路造型,以及合理的翻轉模式。
③讓補給物品先隱藏,在舞臺上方的一個位置隨機出現,學生嘗試編程控制物品出現,從固定Y坐標處落下物品,并讓補給物品一直往下落。教師講解克隆命令的用法,學生嘗試用克隆命令和隨機數命令,增加補給物品的掉落數量。
④教師引導學生用重復循環(huán)來判斷補給物品的Y坐標是否小于人物角色Y坐標,進而判斷補給物品是否被接住。學生新建變量“得分”,如果補給物品被人物角色接住,得分累加。
⑤教師引導學生新建變量“計時”,設置“計時”變量初始值為倒計時總時長,嘗試利用“等待1秒”、循環(huán)模塊和變量模塊中的命令,實現計時器倒計時的功能。學生在嘗試過程中發(fā)現,計時器倒計時到0時,沒有停止,討論并找到解決方法,解決問題。
⑥教師講解“與”的概念和用法。學生嘗試編程實現作品的勝利條件:如果接收到的補給物品得分大于某個數,取得足夠的補給物品獲得勝利;如果時間結束,補給物品不足某個數,任務失敗。
(3)拓展提升
學生在完成接受補給的基礎制作后,嘗試運行程序并完善。在拓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提高作品難度。
(4)討論總結(略)
過程性評價:學生在課上通過教師提問回答問題,得到教師的及時反饋,對所理解的知識內容進行過程性評價;在小組討論時,通過同學間交流,得到小組同學的及時反饋,對設計編程作品進行過程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單元學習單與評價表。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將理想信念教育與信息技術單元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學黨史、明信仰、愛祖國,無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