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斌,趙倩楠,翟曉梅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整形外科,河南 鄭州 450052)
背部彈力纖維瘤(elastofima dorsi,ED)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由肩胛骨與胸壁的機械摩擦和反復微創(chuàng)傷引起的纖維彈性組織過度增生所引發(fā)的反應性病變[1-3]。由于ED生長過程中患者多無不適癥狀,發(fā)現(xiàn)時往往瘤體較大、且腫物部位深在、周圍神經(jīng)血管豐富,因此選擇合理篩查方法,及早篩查,以防瘤體過大增加手術風險尤為重要。超聲(ultrasound, US)、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臨床常用影像學方法,已廣泛用于診斷與鑒別各類腫瘤。本研究旨在探討US、CT與MRI等3種影像學檢查方法診斷ED的術前診斷準確率、測量精確度,為臨床上ED的術前診斷提供重要參考,有助于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整形外科收治的ED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術前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經(jīng)US、CT或MRI檢查且接受手術治療;2)術后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ED;3)影像診斷結果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生做出。排除標準:1)影像學診斷資料不完整;2)未獲得完整隨訪或患者不配合。
1.2 方法
1.2.1 影像學檢查方法 US:使用日本HITACHI公司HIVSION Preirus彩色超聲檢查系統(tǒng)(凸陣探頭頻率3 ~ 5 MHz,高頻線陣探頭頻率5 ~ 10 MHz)。CT:采用德國Siemens公司第2代炫速雙源CT掃描儀。平掃掃描參數(shù):120 kV,電流180~220 mA,層厚5 mm,層間距5 mm。MRI:采用荷蘭Philips公司3.0T MRI成像儀進行掃描,8通道相控陣表面線圈成像。參數(shù)設置為:層厚8 mm,間隔0.8 mm,用T1WI、T2WI掃描橫截面。圖像分析:由2名高年資中級職稱影像科醫(yī)生進行雙盲法獨立閱片并對圖像進行回顧性分析,分別觀察US、CT和MRI的影像學征象,作出一致的影像診斷后與病理結果對比。若2名醫(yī)生意見存在分歧,經(jīng)討論獲得一致性意見后納入分析。
1.2.2 手術方法 根據(jù)病變大小不同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單側病變取健側臥位,雙側病變取俯臥位,盡量使肩胛骨外展、外旋以充分顯露腫物。根據(jù)腫瘤的大小和位置,在腫物表面設計“鋸齒狀”皮膚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離背部肌肉至腫物表面。查見腫物呈不規(guī)則形,色紅白相間,質韌,邊界不清,以電刀沿腫物周圍剝離,于骨膜表面切除腫物,將腫物及其周圍少量結締組織一并切除。術中測量ED腫物直徑后,切下的組織留送常規(guī)病理檢查。潛行分離切口雙側皮下組織,形成兩筋膜組織瓣,將雙側筋膜組織瓣向中間推進閉合創(chuàng)面,創(chuàng)面徹底止血后放置負壓引流管,術區(qū)加壓包扎。術后標本行病理學檢測。
1.3 影像學檢查結果評價指標統(tǒng)計US、CT、MRI等3種影像學檢查資料,記錄術前影像學診斷結果、術前影像學檢查ED直徑測量值。術后病理學診斷評判:1)以Jarvi等[4]提出的彈力纖維瘤病理學特征作為診斷標準;2)以直尺測量術中腫物的直徑作為術中測量值。分析不同影像學檢查對ED術前診斷的準確率與精確度。檢查精確度以測量誤差值表示,測量誤差值=(測量值-實際值)/實際值。
2.1 ED患者的一般資料共納入69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46例,男女比例12,年齡33~75(54.20±12.07)歲。發(fā)病時間3 d~3 a,中位發(fā)病時間6個月。14例患者(20.29%)為體力勞動者,其余55例患者(79.71%)無繁重體力勞動。發(fā)病部位均為肩胛下角,15例(21.74%)為右側病變,29例(42.03%)為左側病變,25例(36.23%)為雙側病變,共94處病變,其中23處伴局部疼痛(24.47%),其余71處(75.53%)無不適癥狀。
2.2 ED患者不同影像學檢查的特征39處病變行US檢查,表現(xiàn)為肩胛下區(qū)域,肌肉深層內不勻質回聲團塊,呈扁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無完整包膜,與周圍組織分界欠清晰,腫塊內無明顯血流信號。44處病變行CT檢查,表現(xiàn)為肩胛下角區(qū),前鋸肌、背闊肌及菱形肌深層,密度與肌肉近等,為非均質性腫塊,并伴有散在的衰減區(qū),提示病變內存在脂肪。68處病變行MRI檢查,表現(xiàn)為肩胛下區(qū)背闊肌、前鋸肌深層,信號強度與骨骼肌相似的不均勻透鏡狀軟組織腫塊,鄰近胸腔后方,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腫塊內可見條狀分布的纖維組織與脂肪組織相間的混雜信號,以纖維組織為主,在T1WI、T2WI圖像上,ED中心部分含有與骨骼肌相似的低強度信號,伴有混合的線性或曲線條紋的長T1等T2脂肪組織信號。所有患者實驗室檢查及胸部X線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2.3 ED患者不同影像學檢查診斷結果比較
2.3.1 3種影像學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納入經(jīng)術后病理學確診的69例患者共94處病變,經(jīng)US檢查的39處腫物中有6處診斷為ED,診斷準確率15.38%;經(jīng)CT檢查的44處腫物中有10處診斷為ED,診斷準確率22.73%;經(jīng)MRI檢查的68處腫物中有34處診斷為ED,診斷準確率50.00%。US、CT和MRI術前診斷準確率總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433,P<0.001)。MRI術前診斷準確率高于US、CT(χ2=12.687,P=0.001;χ2=8.331,P=0.004),而US與CT術前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16,P=0.397)。
2.3.2 3種影像學檢查的診斷精確度比較 3種影像學檢查ED直徑測量值共有151個,其中39個US、44個CT和68個MRI。US、CT、MRI檢查測量誤差值分別為0.15±0.09、0.11±0.06、0.05±0.03,總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3.350,P<0.001)。MRI測量誤差值低于US、CT(P均<0.001),CT測量誤差值低于US(P=0.002)。
ED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由Jarvi和Saxen于1961年首次提出[4]。在WHO(2020)分類標準中,ED歸于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腫瘤[5]。雖然最初認為ED為罕見病,但最近Tepe等[6]一項基于CT篩查的研究顯示,18歲以上人群中ED發(fā)病率為2.73%,65歲以上人群中ED患病率顯著增加(5.8%)。尸體解剖發(fā)現(xiàn),在55歲以上的人群中高達24%的女性和11%的男性患有ED[4]。人群分布上,ED好發(fā)于50歲以上女性和體力勞動者[7],女性ED患病率為男性的1.96倍[6]。本研究觀察到了類似的分布,男女比例為12,發(fā)病年齡為(54.20±12.07)歲。ED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數(shù)學者認為肩胛骨下端和胸壁之間的反復機械摩擦,刺激骨膜成纖維細胞產(chǎn)生彈性組織,是ED發(fā)生的主要致病機制[8]。也有理論認為遺傳代謝缺陷可能導致彈力纖維瘤的形成[3]。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血管功能不全、膠原蛋白彈性變性和彈性纖維蛋白原生成異常等[2]。
在ED診斷方面,最早Nagamine等[9]認為,對肩胛下區(qū)腫物均需進行穿刺活檢,以確認病變性質。然而,由于ED的不均一性(纖維組織與脂肪組織交織),在超聲引導下進行針吸活檢可以顯著提高采樣的準確率。雖然術后病理仍為診斷金標準,但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典型部位和影像學檢查(CT或MRI)即可診斷ED,僅當影像學表現(xiàn)不典型或病變生長迅速時進行活檢[2]。臨床表現(xiàn)方面,ED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和具有多變性,易誤診。肩背部疼痛不適、同側肩關節(jié)功能受限、背部無痛性腫脹、或隨著肩胛骨運動發(fā)出咔噠聲是ED的常見癥狀。但幾乎一半被診斷為ED的患者無任何癥狀[10]。大多數(shù)ED病變(99%)位于肩胛下角和胸后壁之間,背闊肌、前鋸肌或菱形肌深處,附著在第6~8肋骨區(qū)域的骨膜和韌帶上[11]。然而,也有報道其他罕見部位,如脊柱(黃韌帶,椎管內)、腋窩、足、手、大腿和臀部(大轉子、髂嵴、坐骨結節(jié))、關節(jié)內、腹部(胃、直腸和大網(wǎng)膜),鷹嘴或三角肌,甚至三尖瓣和鞏膜[3,11]。鑒別診斷方面,ED可能被誤診為肩關節(jié)炎、頸椎病、肩袖撕裂或肩峰下滑囊炎[12]。此外ED還需要與其他軟組織腫塊相鑒別,如肉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經(jīng)纖維瘤、周圍神經(jīng)鞘瘤等[13]。
ED典型的超聲圖像顯示肩胛下區(qū)異常腫塊,邊界不清,呈束狀結構,有粗細不一的高回聲(纖維化條帶)和低回聲(脂肪組織)條紋交替出現(xiàn)。有4種超聲模式:Ⅰ型(54%)為不均勻束狀型,Ⅱ型(22%)為不均勻非特異型,Ⅲ型(15%)為高回聲型,Ⅳ型(9%)為低回聲型[14]。但US受患者的體型影響較大,可能會低估ED的實際大小,具有一定局限性。典型CT掃描顯示界限不清、不均勻的半月型軟組織腫塊,其密度與骨骼肌相似,含有脂肪衰減的線狀條紋。MRI具有多方位、多參數(shù)三維成像以及對軟組織分辨率高的特點,但容易受到磁場等因素的干擾,出現(xiàn)圖像畸變及移位現(xiàn)象,造成最終圖像失真,破壞其準確率[15],ED在MRI成像上表現(xiàn)為不均勻透鏡狀軟組織腫塊,鄰近胸腔后方,呈低信號,反映纖維組織;在T1WI、T2WI圖像上,病變顯示與骨骼肌相似的信號強度,其間散布脂肪信號強度的線性或曲線組織條紋,顯示ED典型的脂肪條紋模式[16]。在短時反轉恢復序列上,脂肪組織呈低信號,纖維組織信號略高。存在3種CT和MRI模式:A型(84%)為不均勻束狀型,B型(8%)為不均勻非特異型;C型(8%)為與肌肉均勻等密度或等信號型[14]。Tamimi等[17]報道,與超聲和CT相比,MRI對ED診斷價值更高,MRI對ED的陽性預測值為93.3%,敏感性為100%。本研究結論與上述報道相似,但3種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均較低,這可能因為國內影像學檢查目的多以為手術提供參考為主,對腫物的確切診斷多由術后病理學檢查提供,此外本研究的評測的方式不同。本研究還存在一定局限性,該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收集的樣本量有限,還需要更大樣本的長期隨訪來確定不同影像學檢查對ED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ED是一種少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通常位于肩胛下角和胸后壁之間,好發(fā)于老年女性及體力勞動者。US、CT、MRI等3種影像學檢查方法都能用于ED術前診斷和腫物直徑測量,MRI檢測術前診斷準確率更高,測量精確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