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瑩,王勇
(1.湖南中地大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6;2.湖南中城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6)
菖蒲(Acorus calamus L.),又稱水菖蒲,為天南星科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驅蟲、觀賞、藥用等價值[1]。植物修復是指利用植物轉移、容納或轉化環(huán)境中的污染物,消除或降低污染強度,達到修復環(huán)境的目的[2]。水環(huán)境中具有修復功能的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等,這類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生理生態(tài)過程,如植株增高、根系伸長、生物量積累等對污水、廢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進行積累富集,植物根系也會吸收、沉淀水中的污染物,從而達到修復目的[3]。濕地植物則是目前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成員,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修復作用[4]。濕地植物可以對某些營養(yǎng)物質進行吸收,根部可以給微生物的生存以及水中營養(yǎng)物質的降解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發(fā)展。植物修復技術是目前開展人工濕地生態(tài)保護的關鍵內(nèi)容,通過借助植物修復技術可以強化水生植物的代謝能力,通過新陳代謝減少濕地水體污染的情況,對當前的水污染問題起到緩解作用[5]。菖蒲對水質凈化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有利于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改善。本文通過研究菖蒲的人工繁殖及規(guī)范化種植,為濕地修復和農(nóng)村面源污染的濕地改造提供技術支持。
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橫走,稍扁,分枝,直徑5~10 mm,外皮黃褐色,芳香,肉質根多數(shù)長5~6 cm,具毛發(fā)狀須根。葉基生,基部兩側膜質葉鞘寬4~5 mm,向上漸狹,至葉長1/3處漸行消失、脫落。葉片劍狀線形,長90~100 cm,中部寬1~2 cm,基部寬、對褶,中部以上漸狹,草質,綠色,光亮。中肋在兩面均明顯隆起,側脈3~5對,平行,纖弱,大都延伸至葉尖?;ㄐ虮庑?,長40~50 cm。葉狀佛焰,苞劍狀線形,長30~40 cm。肉穗花序斜向上或近直立,狹錐狀圓柱形,長4.5~6.5 cm,直徑6~12 mm?;S綠色,花被片長約2.5 mm,寬約1 mm?;ńz長2.5 mm,寬約1 mm。子房長圓柱形,長3 mm,粗1.25 mm。漿果長圓形,紅色。花期6月—9月。
菖蒲果穗由綠色變成紅色或紅褐色時要進行采收,要及時把采回的果穗上的果實扯下來,或將其泡在水中避免發(fā)熱及干燥,再用手搓破果皮,把菖蒲種子清洗干凈。如果馬上播種,可以將菖蒲種子放入100~200 mg/L濃度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4~5 h。
清洗干凈的菖蒲種子,可以按種子和細砂1∶3的比例混合均勻或一層種子一層砂(注意砂子要用16目篩子過篩,砂子濕度保持70%)裝入蛇皮袋中,暫時保存,注意保持砂的濕潤。如果長期保存,可以將混合細砂的菖蒲種子放入0℃~5 ℃的冰箱中保存。
苗床整理成寬1.0~1.2 m,畦面高10 cm的高畦。苗床土壤按細砂∶塘泥∶腐熟有機肥=6∶3∶1的比例混合,苗床表面蓋一層約1 cm厚的細砂(砂子要用16目篩子過篩)。澆水澆透,用多菌靈500~800倍溶液對苗床土壤消毒1次。
把清洗干凈的種子放入水桶中,加水稀釋,用手把種子攪拌均勻,用水瓢均勻地潑灑到苗床上,保持播種密度2 cm×2 cm。播種后用百菌清或代森錳鋅1000倍溶液對苗床進行噴霧消毒1次。
以后用溪水或泉水通過霧狀噴灌保持苗床的濕潤,發(fā)芽溫度控制在25℃~28 ℃左右,濕度85%以上。菖蒲種子發(fā)芽時間6~18 d,菖蒲種子發(fā)芽期間苗床切忌干燥。
菖蒲出苗15 d左右可以施用稀釋的0.1%尿素和0.1%磷酸二氫鉀水溶液1次,以后半月可以施肥1次,高溫季節(jié)除外。同時要注意防草、防病、防止夏季高溫對小苗的危害。3月份后,待小苗高15cm左右即可移栽。
菖蒲分株繁殖要求種苗新鮮、無病蟲害、根系發(fā)達、根莖粗壯,根莖長度在7~12 cm,葉片及芽頭完好,苗高度30~60 cm,適應性強。分苗時,要求每株的根莖保留2 cm以上,至少有1個芽頭和葉基。
菖蒲的根莖扦插繁殖一般在早春和晚秋進行,選擇根莖粗壯、沒有頂芽的部分,剪成長7~10 cm,2~3節(jié)一段。再運用強力生根劑(以1體積生根劑、10體積水稀釋溶解)處理,以菖蒲根莖被浸沒為止,浸泡2~3 h(浸泡時間根據(jù)生根劑的濃度而定),收起菖蒲根莖,稍晾干即可移栽到苗床上。運用生根劑處理菖蒲根莖,能打破菖蒲根莖細胞的休眠,促進菖蒲細胞的快速分裂與擴大,提高發(fā)芽率,促進菖蒲根莖根系發(fā)達,保證菖蒲扦插苗健壯。
菖蒲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光,耐嚴寒,宜選擇潮濕并富含腐殖質的黑土栽培,沼澤、溪溝、池塘、水田等低濕地方均可栽種。適宜年平均氣溫15℃~30℃,最低溫度大于0℃,積溫2116~5300℃,年無霜期253~311 d,年降水量1200~1700 mm;年日照時數(shù)2500~4900 h。土壤容重1.25 ~1.33 g/cm3,腐殖質含量10 g/kg以上,全氮不低于1.0 g/kg,速效磷不低于6.2 mg/kg。適合種植在生態(tài)條件良好,有可持續(xù)生產(chǎn)能力的農(nóng)業(yè)區(qū)域。
前茬作物收獲后,深耕30 ~35 cm,充分熟化土壤。結合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農(nóng)家肥每公頃30 t,或者三元復合肥每公頃150 kg。
4.3.1 定植時間
菖蒲在南方地區(qū)的種植時間一般為春季的2月中旬至5月初,秋季的10月初至11月中旬,帶土的穴盤苗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4.3.2 定植方式
菖蒲定植采用株行距50 cm×50 cm,每穴栽1~2株。把菖蒲種苗的根莖部分保持斜橫立狀態(tài)放好,芽頭部分朝上,覆土壓緊,灌水使土壤保持濕潤。
4.4.1 中耕除草
菖蒲田中耕除草是一項經(jīng)常性的管理工作,一般每年要進行多次人工除草。也可以根據(jù)田間雜草的種類,采用選擇性的除草劑,如精喹禾靈、烯草酮等,結合人工除草來控制草害。
4.4.2 施肥
菖蒲大田種植施肥分為基礎肥和追肥,基肥一般在晚秋或者早春種植時施用,按照行株距挖35~40 cm的穴坑,每穴施0.5~1 kg農(nóng)家肥和磷鉀肥或者油菜枯肥,上面再覆蓋一層細土即可。追肥一般在菖蒲生長過程中施用農(nóng)家肥或復合肥,每年春季、夏末、秋季每畝施用:尿素5 kg、過磷酸鈣8 kg、硫酸鉀4 kg、少量硼肥,或每畝施用腐熟的農(nóng)家肥800 kg或三元復合肥20 kg。
4.4.3 適時灌水
菖蒲種植后,生長期注意保持田間水深3~5 cm,夏季切忌干旱。暴雨時注意排水防澇,菖蒲大田種植需開溝排水。菖蒲雖喜濕潤,但也怕澇,長期水泡會導致菖蒲根莖生長發(fā)育不良,葉片發(fā)黃脫落,影響生長。
4.5.1 葉枯病
葉枯病主要危害菖蒲的葉片,高溫高濕季節(jié)發(fā)病嚴重,一般從6月下旬到10月間發(fā)病,發(fā)病初期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溶液、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溶液等防治,也可選用廣譜的殺菌劑交替使用。隔7 d噴1次,連噴2~3次。
4.5.2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危害菖蒲的根部,一般在高溫、高濕季節(jié),透氣性不好的土壤或施用未腐熟的農(nóng)家肥后容易發(fā)病。發(fā)病初期用75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溶液,30%甲霜惡霉靈800倍溶液等澆灌病株根部。隔7 d噴1次,連噴2~3次。
4.5.3 銹病
銹病主要危害菖蒲的葉片,發(fā)病初期用25 %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 %萎銹寧乳油、12.5 %烯唑醇可濕性粉劑等藥劑500~800倍液噴霧,隔7 d噴1次,連噴2~3次。
4.5.4 蟲害及其防治
稻蝗是菖蒲生長過程中的主要蟲害,稻蝗主要危害菖蒲的葉片,發(fā)生初期可用2.5 %高效氯氟氰菊酯800倍溶液、90 %晶體敵百蟲1000倍溶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