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臣
(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吉林 長春)
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想品德直接被道德與法治所取代,學科教材產生了明顯的變動,綜合性和開放性更明顯,心理教育所占的比重有所提升。這一點要求教師重新調整教學思路,探索全新的教學路徑,以心理教育為基礎,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引導和教育,逐步完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拓展課堂教學容量。整合多種現代化教學對策,保障學生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良性成長及發(fā)展。
素質教育十分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視角著手,關注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以及勞動技能素質,了解學生在知識學習、技能提升中的真實狀態(tài)。其中心理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關注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及共鳴,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巧妙利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對策,實現多措并舉和教無定法,確保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心理教育所包含的內容和形式非常復雜及多元,不再過于關注簡單的心理品質教育,而是整合課內外教育資源,積極實現心理教育內容和學習范圍的有效拓展及延伸,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穩(wěn)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扮演組織者的角色,真正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保障學生能正確看待個人與他人,掌握為人處事的道理和技巧。教師的行為舉止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品質,教師會利用豐富的教育經驗、專業(yè)教育能力以及個人的良好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實現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責任感。不斷地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樹立榜樣,真正做到學高身正和言傳身教。
心理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板塊,對學生的發(fā)展、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會主動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指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心理。結合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要求主動調整教育思路,明確心理教育的目標,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將心理教育放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主動、自覺地規(guī)范個人的言行舉止。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索時事案例,意識到對他人及對社會的價值,將個人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國家發(fā)展相結合,形成一定的家國情懷。這一點有助于全面提升心理教育的層次以及廣度,學生也會變得更開闊和自信。
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呆板,教師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沒有主動將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心理教育的覆蓋范圍比較有限。在新課改大環(huán)境下,一些教師開始打破教學常規(guī),逐步拓展心理教育的廣度及深度,引入各種生活案例,確保學生能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整體的課堂教學進度比較快,教學質量也可以得到保障。學生能逐步形成頑強拼搏的品質,主動磨礪個人的意志,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實現自我控制、自我調整和自我教育。以優(yōu)秀的品質學習知識、提升技能,高效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抓住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關注理論教學和實踐應用的協調安排,站在宏觀的視角,在統(tǒng)籌分析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實踐活動,給予學生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教育。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以及內心訴求進行調整,實現對癥下藥、以人為本,更好地打造實效課堂、生本課堂和悅動課堂。
為了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心理教育的合理滲透,教師需要從學生的道德情感著手,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發(fā)展過程,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個體差異性。借助現代化的教學對策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道德行為規(guī)范以及思想覺悟的培養(yǎng)最為關鍵,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價值,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從學生的實際心理訴求出發(fā),靈活滲透心理教育。知識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礎,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關鍵性作用,教師需要適當控制這一教育板塊的比重。堅持品質性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體地位,借助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經驗以及社會話題開展實踐性和應用性比較強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提升學生的道德意志,保證學生能實現自主選擇、自覺調整和自我感知,嚴格按照符合一定社會公德的道德規(guī)范標準規(guī)范個人的言行舉止,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做守法公民時,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真實案例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守法意識以及法治觀念,讓學生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為了確保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結合心理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將這一教育板塊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始終保持和藹親切的教師形象,面帶微笑,傳遞關愛。營造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讓學生保持健康、樂觀的情緒,進而在教師的耳濡目染下逐步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以及法律意識。
心理教育比較復雜,思想性和實踐性比較明顯,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避免學生出現思想和行為上的偏差。一方面需要落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公德。另一方面需要結合道德風尚以及學生的思想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以及自豪感。新課改后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有所變動。心理教育出現的頻率較高,這一教育板塊直接影響學生的社會實踐。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強化學生對自我價值的理解及認知,提升學生的成就感以及價值感。兩大教育板塊的功能以及要求有所區(qū)別,存在密切的聯系,教師需要以心理教育輔導為根本,確保這一教育工作貫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始終。以健全學生的人格為目標,堅持基礎教育理念,密切關注學生的人格動態(tài)以及身心素質,全方位、多角度地啟迪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思想理念,主動自覺地接受教師的熏陶和教育。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讓友誼之樹常青”時,教師可以站在心理教育的視角與學生共同剖析友誼的深層內涵以及本質,保障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尊心以及自我價值感。話題討論的作用比較明顯,學生躍躍欲試,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與朋友的難忘經歷,“自己最愿意和哪些同學交朋友”“希望朋友怎樣對待自己”,以此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友誼觀,讓學生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提供必要的幫助,增進與他人之間的情誼。這種循循善誘的教育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非常明顯,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良好品德,讓學生真正做到真誠、寬容、尊重、平等,掌握不同的交際技巧,遵循客觀、合理的友誼交際原則。如果教學時間比較寬裕,教師還可以圍繞“如果朋友破壞了自己最心愛的禮物,大家該怎么辦?”“會采取什么樣的補救措施呢?”很多學生在生活中有相似的經歷,因此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較高。在自主回答問題時學生也能反思個人的行為,主動處理在友情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樹立正確的“三觀”。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更好地突出心理教育的優(yōu)勢,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自我意識,遵循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規(guī)律,實現因材施教。了解學生的愛好以及思想學習特征,積極實現思想學習向自主探究的有效過渡。與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的獨立性有待提升,存在一定的依賴情緒,心理矛盾比較突出,希望獲得自由,不受他人的管束。但是這部分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不足,無法實現經濟獨立,因此存在明顯的反抗意識和逆反情緒。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剖析現實與思想之間的反差,了解學生的矛盾心理,根據心理教育的具體要求,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心理需求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三觀”,讓學生始終保持樂觀進取以及積極、健康的精神和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把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愛在家人間”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青春期時的綜合心理表現和特征,從自制性以及自覺性著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回憶自己與父母之間難忘的經歷,強化學生對家庭親情的理解,有效消除學生在心理上的各種矛盾以及阻礙,穩(wěn)定學生的主觀情緒,讓學生協調個人的情緒,避免沖動情感。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還會與學生促膝談心,幫助學生掌握與父母以及他人溝通的技巧,確保學生獲得良性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家中做家務活,體會父母的辛苦,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主動與父母保持聯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符合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對學生健康人格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有重要作用。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價值觀、情感度,了解學生的主體差異性,以學生的全面協調發(fā)展為目標,結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發(fā)展訴求,靈活滲透心理教育,充分凸顯心理教育的重要功能及價值。讓學生能真正做到樂觀、自信、自尊,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以及思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