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喜 張 靜
現在的中學生主要以獨生子女為主,很多學生的責任感缺失,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家長對孩子照顧過多,對孩子過于寵愛,讓孩子養(yǎng)成了任性、不會照顧他人、不負責任等不良習慣,導致家庭責任感淡化,進而導致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這些缺失責任感的學生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學生往往會過分自私,他們認為對自己有利的事就搶著做、爭著做,對自己沒好處的事就找各種理由推脫;第二類學生過分懶惰,不積極參加班級活動,除了學科學習,對其余的事情永遠處于觀望狀態(tài);第三類學生是二類的“升級版”,他們往往吃不了學習的苦,每天隨心所欲、得過且過、為所欲為、我行我素。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當今社會物質生產已極大地豐富,人們對物質的過分追求,導致某些個人喪失了道德底線,一部分人心中美丑、是非、善惡界限混淆,人情冷漠,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現象不斷滋長,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人比比皆是,這些都給中學生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失誤。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相當程度上是在家庭生活中和與社會的接觸中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但有些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應盡的責任。家庭教育缺失的學生往往個性隨意、不受約束,容易缺乏責任感,這樣的學生在學校同樣我行我素,不受管束。
為了解家庭教育的現狀,筆者對本校的高一家長做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反映出很多家長存在不了解教育常識,不注重家庭教育的問題,反映出家庭教育失誤的關鍵就在于部分家長素質不高:無知(沒有知識)、無識(沒有意識)、無法(沒有方法)。大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家長無需再管”,只有少部分家長認為需要“家校共同合作管理”,并認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讓家長意識到在家庭中注重責任擔當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家庭責任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再次是學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很多學校和教師十分關注學生成績,甚至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學校對教師的考核也以學生成績?yōu)橹鳎谖幕n教學中,教師也過于重視培養(yǎng)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和答題能力,忽視了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種教育傾向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造成了極大的干擾。
其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擔當意識。中學生在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就要求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要對自己的學習有擔當意識。
其二是培養(yǎng)學生敢于承擔問題,愛護自己和尊重他人的責任擔當。教師不能完全為了照顧學生的自尊心而不給學生受挫的機會,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真誠指出學生的錯誤和弊端,引導學生去正視自己的錯誤,使學生產生知恥而后勇的意識,才能使學生真正樹立起自我擔當意識。
其三是培養(yǎng)學生對集體負責的責任擔當。[1]班主任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個人要對集體負責,就要正確認識自己,建立集體歸屬感,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對班集體樹立責任擔當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互幫互助,如班級中建立學習幫扶小組,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優(yōu)點,在共勉中前進,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包容彼此的不足,在互勉中共進。
其四是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當下,在很多嬌生慣養(yǎng)學生的意識中索取是必然,是天經地義,是理所當然,這些學生沒有學會感恩,更不會換位思考。在教育實踐中,筆者經常會借助新聞熱點事件引導學生,例如,當神舟十二號升空時筆者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索精神;當袁隆平先生逝世后,讓學生去領悟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精神、奉獻精神、愛國精神;當新冠疫情爆發(fā)后,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中華民族舉國同心,國人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在電影《長津湖》熱播時,讓學生去回顧那段歷史,去體會和傳承英雄精神。
從學生層面來說,可采用分階段逐步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的方式。第一階段是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律、自信、自主、自強的意識。第二階段是從形成良好的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對他人負責,接納并尊重他人,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學會尊重他人,學會信守諾言。第三階段是引導學生對集體負責,主動關心班集體,愛護班集體的榮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學會與同學分享,主動為發(fā)展集體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第四階段是學會對家庭負責,學會尊老愛幼,替父母分憂解難。第五階段是學會對國家對社會負責,要有遠大的理想與目標,進而刻苦學習,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多為集體為社會奉獻愛心。
從學校層面來講,學校要精心設計校內文化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功能。校內處處有校訓、校風、領導勉勵、名人名言、名人畫像、師生書畫作品等,將責任教育的內容和層次都融合在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讓周圍的環(huán)境時刻都以無聲的語言傳遞教導學生求學做人的道理。
其一是參與活動的主體性和廣泛性。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大多數學生都有很高的參與積極性,如每年學校舉行的演講比賽、征文競賽、運動會、藝術節(jié)等,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且大多要求學生以群體參與活動為主,充分調動了廣大學生參加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二是活動內容的系統(tǒng)性。學校在設計和規(guī)劃全年活動時要向學生和教師征求意見,然后在活動組織中體現出系列性,這樣的活動教育效果更加明顯。例如,本校將每周的升旗儀式按照主題和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系列,將每周的主題班會也進行系列設計,同時將各種主題教育的內容系列化。
其三是活動形式的實踐性。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在學校實際工作中把學生當作行為的主體來對待,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使學生能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實踐中來。自我責任感的培養(yǎng)要以實踐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項目、公益勞動、社會服務、班團活動,鼓勵學生承擔任務,在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敢于擔當責任,勇于鍛煉意志。
在責任擔當教學實踐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抄照搬,需要教師潛心探索適合自己學校、自己班級責任教育的道路;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工作,需要教師不斷地摸索和實踐,更需要教師的率先垂范,真正入情、入理、入心的責任感教育必將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