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中展
夢天實驗艙內(nèi)定向攝影機拍攝的畫面。
2022年10月31日,中國空間站第三大艙段夢天實驗艙發(fā)射成功,于11月1日4時27分,成功對接至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過程歷時約13小時。夢天實驗艙,名字取自唐代詩人李賀的《夢天》,是中國空間站“天宮”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工作艙、載荷艙、貨物氣閘艙、資源艙等四艙構(gòu)成,直徑4.2米,長度17.9米,發(fā)射質(zhì)量約23噸,加壓空間110立方米,航天員活動空間32立方米。
作為空間站的第二個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配置了流體物理、基礎物理、材料科學、燃燒科學等多學科方向、共計12臺科學實驗柜,從而研究材料沒有重力時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反過來促進地面上材料科學的研究、材料的加工,提升效率、提高質(zhì)量。此外,夢天實驗艙還配置了艙外實驗平臺和小型機械臂,幫助航天員在艙外進行太空輻射和空間物理等方面的科學實驗研究。
在夢天實驗艙經(jīng)過發(fā)射、對接、轉(zhuǎn)位之后,中國空間站三大在軌模塊——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組成的“T”字基本構(gòu)型在軌組裝完成,分工清晰。最早發(fā)射的天和核心艙是整個空間站管理和控制中心;問天實驗艙的重點是生命科學實驗;夢天實驗艙則進行物理方面的研究。
中國空間站整站的功能被系統(tǒng)分解到3個艙段。3艙在同一平面,兩個尺寸、質(zhì)量大體一致的實驗艙對向布置,形成T字的一橫,由于各自資源艙末端配置雙自由度太陽翼驅(qū)動機構(gòu),兩對大型太陽翼成為T字一橫遠端的兩個“大風車”,空間站以任何姿勢飛行都能“曬”上太陽,從而獲得高效的發(fā)電效果;兩個實驗艙的氣閘艙分別位于T字一橫的端頭,正常工作泄壓或異常隔離時均不影響其他密封艙段構(gòu)成連貫空間,因此保證了安全性。
T字一豎的核心艙保持著前、后、下三向?qū)幽芰?。后向?qū)迂涍\飛船,使得組合體可以直接利用貨運飛船的發(fā)動機進行軌道機動;前向、徑向兩個對接口不僅可以接納兩艘載人飛船實現(xiàn)輪換,還可以讓載人飛船在軌道面內(nèi)沿飛行方向和軌道半徑方向直接對接,無需對接后再轉(zhuǎn)換對接口。
T型空間站是中國目前在軌運行質(zhì)量最大的航天器組合體,總計部署25臺科學實驗柜,這也意味著中國空間站第一階段的建設基本完成,進入實用階段。接下來,航天員會全面測試夢天實驗艙的運營狀態(tài),并出艙作業(yè),完成外部設備的安裝。此后,航天員還會進行包括實驗設備材料、生活物資和燃料的補給等工作。
雖然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都設置了氣閘艙,但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是航天員出艙的主要通道,夢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則承擔著整個空間站貨物、載荷等進出艙的任務。
夢天實驗艙對接安裝測試完成后,再有需要艙外安裝的科學實驗設備,可以通過貨運飛船運送到空間站,然后通過夢天實驗艙的貨物氣閘艙把載荷送到艙外,由機械臂或者航天員把它安裝到艙外平臺。這將大幅度提高航天員進出艙操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三個實驗艙加上神舟飛船與天舟飛船,意味著中國擁有了一個航天員長期駐留的“三室兩廳”空間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