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年 李懷振 徐 麗 鄭 敏
(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照亮生命的寫作課:啟迪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的作文實踐智慧》一書(以下簡稱《寫作課》),是一部致力于中小學作文寫作教學指導的專著,也是一部凝聚作者范秋潮老師二十余年寫作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力作。從其相對應的學科教學領域來看,該書與中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指導完全適配;再從其所針對的教學對象相關教育理論而言,該書又與中小學生寫作實踐緊密切合。該書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基礎,而且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所謂精要,一為精華、精髓所在;一為要義、要旨所存。這是自古以來一本好書被普遍認同的關鍵要素。由此觀之,《寫作課》確實可稱為一本好書。該書整體架構分為“四課”,從四個不同角度探討中小學作文寫作教學基本方法與實踐路徑,且各具精要而又給人良多啟示。
“第一課”,是以“踏上教師的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為宗旨,緊緊圍繞寫作教師“自我認識”“個人意會作為”“自律”[1]三個主題分三講逐次展開。顯然,這是基于指導教師“教”的角度,進行反觀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是先把寫作教師的自我認知作為考察對象,深入探究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具備什么樣的前提條件,發(fā)揮出什么樣的主導作用,才會將自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既做到教學相長,又兼顧因材施教。
“第二課”,是以“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1]為導向,立足于學生學習寫作的“學”的角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師道尊嚴形成的先天優(yōu)勢,鼓勵學生敢于毫無保留地正視自我、關照自我、反省自我,勇于敞開心扉地描述自我、展示自我、實踐自我。毋庸置疑,這是教師始終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并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寫作訴求的前提下,確定其寫作教學目標,進而有序展開整個活動過程,實現(xiàn)彼此之間深層次的、完全具有真實性和實效性的溝通與合作。這不僅是師生之間攜手追尋人生意義、見證生命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也是師生共同參與、目標一致、協(xié)同發(fā)展的過程。另一方面,結合中小學生寫作的實際情況,強調教師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應當常常站在學生角度,反復考量其處于不同階段的寫作目的該如何確立并得以實現(xiàn),留意其觀察周邊人物往來與事態(tài)變遷的興致情趣該如何激活并得以持續(xù),關心其自我成長與關愛他者幸福的人文情懷該如何涵養(yǎng)并得以提升,關注其應對生存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該如何形成并得以強化。進而又該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或濃縮為一杯美酒,細細品味生命應當可以達到的高度;或激揚出萬頃碧波,慢慢領略生命應該可以拓展的寬度。盡管這一切最終是要落實到用文字順理成章地表達,但這完全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至多也不過是對工具的巧妙運用。如此一來,作文已不再是學生的攔路虎,沉浸在寫作中的學生雖然要在內(nèi)心深處充分體會、感知人世間的悲與喜,但終究會舍棄小我、胸懷天下,達到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的超然境界,盡情享受著寫作過程的快樂。若要再刻意講究一下寫作的周邊環(huán)境,恰如清人黃遵憲所謂:“明窗敞流離,高爐爇香煙。左陳端溪硯,右列薛濤箋。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保?]足見,這確實是在忠實地實踐我思故我在、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理念。究其精要:一種真正能夠展現(xiàn)個體極具生命力度的寫作實踐,也是最走心而又最真實、最深入而又最有效的寫作結果。
“第三課”,堅持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開展寫作系列命題設計。堅持“作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啟迪學生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的原則,采取“自傳背景理論下的系列命題設計舉例”的方式,設立相互交錯又相輔相成的三類命題或話題,旨在引導學生探究清楚“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1]之間的深層關系。該書精心設定主線的宗旨在于:啟示教師要在寫作命題的安排中,潛移默化地逐級推進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自我;在進行寫作教學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能夠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之間相關問題的基本能力。
“第四課”,是以皮亞杰的“心理格局”說及其“對習作點評的啟發(fā)”為據(jù),并以自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的“習作點評的教學案例舉隅”及其“指導策略”為例,旨在化解當前“中小學作文模式化問題”[1]。這不只是作者多年從事寫作教學實踐的成功經(jīng)驗的總結,更是將其所蘊含的教育理論加以提煉、提升后形成了一種可學、可測、可評價的操作方案。其要義在于三個方面:一是提供了實際教學中操作性強而又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方法;二是提出了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采用個性化教學的策略;三是更新了對寫作教學的定義。
總之,該書以“照亮生命的寫作課:啟迪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的作文實踐智慧”命名,既傾注了作者長久以來對寫作課本身的深刻領悟,也蘊含著其對學習寫作的學生,甚至是有志于寫作者的殷切期盼。從經(jīng)驗的角度看,作者認為寫作課的價值不僅在于教會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更在于寫作教學作為一門具有人文色彩的課程,可以直至靈魂深處,達到照亮生命的目的。再從定義的角度看,作者認為寫作課不只是寫作技巧、文字表達上的傳授,而是在于通過教學寫作的過程啟迪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該書的獨到、可貴之處還在于:作者在總結自己多年寫作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能夠撇開慣常寫作技巧層面,轉而從心靈引導角度出發(fā),對寫作教學各個步驟做分層剖析,發(fā)掘寫作課的價值所在,培養(yǎng)自尊、自愛、自律、自主、自信、自強的主體性人格[4]。
寫作能力訓練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尤其是中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需要在小學階段鍛煉好語言表達能力,更是因為寫作既是表述自我認知、自我心靈思索的一個特殊途徑,亦是促進認知自我、認知他人、認知世界的一個契機。而寫作教學課,顧名思義,就是要以課堂形式通過訓練學生寫作能力,引領學生實現(xiàn)上述寫作目的。
中小學生作文教學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很多,如何進行中小學寫作教學的觀點也是層出不窮,與之相關的書籍、文章更如雨后竹筍一般增長?,F(xiàn)有寫作教學相關的研究成果(包括文章、書籍等),或傾向于寫作文體研究,或注重于作文構造形式與語句詞匯的運用,或側重于學生主體的研究,往往都是從總結、分析特定年齡段的學生情況入手,探求能夠適合為其教學的內(nèi)容。長久以來,寫作教學基本上沒有固定教材可依據(jù),寫作教學課展開不但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而且教學對象往往具有相對獨立的個性。對于教師而言,實際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性。正如該書認為,多數(shù)寫作教師都接受過師范類院校的專業(yè)課程訓練,雖然對寫作教學并不陌生;但是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依然會被學習寫作的學生具有的多元化、個性化問題所困擾。如何才能找到寫作教學的新思路,并在促進學生發(fā)展中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是我們當前及今后都要深入思考的關鍵問題。
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課中,不僅要從共性角度出發(fā),采取措施對所有學生進行統(tǒng)一引導;而且還要從個性角度出發(fā),認真思考、分析不同個體之間個性差異,力爭制定出符合不同個體的培養(yǎng)方案。于是孫紹振在為該書作序中,以十分中肯的態(tài)度對此予以評議:“寫作課是手工業(y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個學生的作文都是一把新鎖,批量生產(chǎn)的鑰匙是難以奏效的?!保?]透過該書提供的相關案例,我們清楚地認知: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問題相當復雜,勢必要求從事寫作教學課的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作出應對舉措,甚至為了增強實效性,需要進行適度的介入與干擾、采取必要的誘導與矯正,也是理所當然的措施。
寫作課不能進行產(chǎn)業(yè)化、粗枝大葉式的展開,需要教師精耕細作,用心去關注并保護學生的心靈世界。并且,在教授寫作的同時,教師要用心靈去發(fā)現(xiàn)學生、認知學生,啟迪學生不斷地去認知自我、凈化心靈。這也正是該書對于寫作課予以獨特定義的關鍵所在。該書將教授寫作與對學生心靈引導相結合,多次提到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給學生有溫度的寫作教學,照亮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該書通過典型案例的解析,既展示了從事寫作教學的教師應該深入每個同學的心靈深處,去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路徑,也闡明了應該從學生的習作中發(fā)現(xiàn)和關注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進而借助點評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既闡述了習作點評的基本原理,也提供了可行性實踐策略;既與學習者分享了可以仿效的成功經(jīng)驗,也點明了進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梢?,對于教師而言,不管是教學生學會寫作,還是教學生修身立命,都要明確成長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在于關照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追尋進取的道路。
寫作教學是一門類似于手工作坊式生產(chǎn)過程的人文課程。這門課程雖然有基本的知識結構、操作方法和理論體系,但實踐中絕少有完全相同情境可以復制,也不會有現(xiàn)成的教學案例可以直接采用。由于課程進行中,正在發(fā)生的種種情況是否得以有效解決,完全取決于教師認真觀察做出的正確判斷,以及由此所形成行動決策。盡管課程是由教師與學生雙向建構的,可是在整個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做好統(tǒng)籌教學的整體安排,還要有區(qū)別地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引導。因此寫作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課程進行的主動性,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去思考怎樣才能設計出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寫作命題,怎樣通過課堂導入語引導每一位同學產(chǎn)生寫作表達欲望,并進一步挖掘出可供表達的素材;另一方面還要具備能夠掌握課堂學情的能力,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問題并判斷出問題核心所在及該選擇怎樣的適當方式去妥善解決問題。此外,在階段性課程結束后,教師要具備能夠通過分析每一個學生所完成的作文草稿和學生自身的狀況與表現(xiàn)制定出適合每一個人的后續(xù)引導方案,以期更好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發(fā)展。可見,在寫作教學課中如何啟迪學生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是課程內(nèi)容的核心與目標,而達成這一目的,確保寫作課程有效發(fā)揮的核心卻是教師,這便是寫作課程教學中教師主導性的體現(xiàn)。尤其是該書行文不做刻意虛飾,盡量保持著材料最真實、最原始的記載,旨在客觀地體現(xiàn)運用相應策略之后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反應及其結果。其中,既有對方法運用得當而頗見成效的方面進行深層分析,也有對方法使用不當而收效不佳的方面深刻檢討。總之,這些案例有效地證實了寫作教學中始終要關注的主體是學生,其寫作行為及其目的反映出的內(nèi)心世界更是關鍵。因此,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首先要踏上自我發(fā)現(xiàn)的旅程——教師首先應該對自身有清醒的認知并能結合的教學經(jīng)驗構建自己獨特的寫作教學風格;然后才能夠進行有效的寫作教學——教師通過合理的課程設計與展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寫作,力求適時適度地促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體會、感悟生命存在的真諦。
身處寫作教學一線的教師一般都不會為缺少理論指導而感到困惑。相反,他們的困惑在于:相關需要具備的理論都有,可是很難適時適度地將其運用,并解決在指導寫作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能夠為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具體教學案例,成為其參照模仿或分析對比的依據(jù),會更為直接而有效。畢竟這些教師所缺少的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對于教學實際中事態(tài)發(fā)展的掌控與分析。這些東西又恰恰不是通過單一理論學習所能夠解決的。相反,如果一線教師能夠通過揣摩相關教學實踐的案例,再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與所掌握的基本理論,就會更加容易形成特定的、屬于個體的、能夠有效指導寫作教學的風格,最終實現(xiàn)自己寫作教學的目標。
相較于那些傾向于理論指導或是講求寫作技巧的寫作教學指導書,《寫作課》一書的優(yōu)勝之處在于:既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成功經(jīng)驗與方法,也印證了一些實用性很強的指導理論。不僅有指導方法與相關理論的相結合,而且逐一列舉出系列化的教學實踐案例做支撐,體現(xiàn)出豐富多樣而又生動鮮活的一面。尤其是該書中凡所闡述有理論方面的文字,從來都不是理論指導先行,然后再舉出相關案例為之驗證;而是所有理論與方法的指導都是在總結大量可行性教學案例的基礎上形成的,即案例在先,與之相適配的有關理論羅列其后,是一種實踐與理論有序有機結合的自然呈現(xiàn)。于是實踐檢驗了真理,理論又將引領實踐前行。事實上寫作教學實踐本該如此,既無法照搬照抄,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在教學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反復的驗證,才能獲得真理。也正因為如此,該書對于指導一線教師的寫作教學更具有實用價值。
人生一旦處于一晃而逝的輝煌時光中,有人吟詩唱和,有人填詞作曲,也有人勒石銘鼎,以期流芳百世而永垂不朽??墒且灿懈嗟娜松釛壛诵问降氖`,選擇了寫下極為平淡樸實的文字,忠實地記錄自己所見所聞與所思所悟。僅存其用生命創(chuàng)造的與眾不同而已,后世將此可以看得很輕,忽略卻是做不到。就因為這一切哪怕只有一絲一毫的存在屬于生命的獨白,完全是不經(jīng)意間從心底走過,留下的如同雪痕鴻影,可能夠足以令人難以釋懷?;蛉松坏┨幱谇奥仿哪婢持?,有人在遭遇到挫折時就發(fā)出痛苦的呻吟,可也有人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而不屈不撓地砥礪前行;有人在經(jīng)受到苦難時就發(fā)出絕望的哀嚎,可也有人為了完成偉大的使命而不懼艱險地奮斗到底;有人在名利面前向權貴屈服,可也有人為了國計民生而不顧個人安危,抗爭到底;有人在生死抉擇之際妥協(xié)退讓了,可也有人為了維護真理而不計個人生死,勇往直前。于是,在衡量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時,又如古人所云:“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保?]古往今來,人生之路選擇的不同,根源就在于對生命的感悟有別,故有人最終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受后世唾棄;也有人卻把原本極為平凡的生命變得熠熠生輝,而終究青史留名、后世敬仰。對常人而言,生命的短暫與否自然極為關鍵,可是能否被照亮,進而閃光發(fā)熱,則全在于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自覺。如果說實現(xiàn)生命的自覺正是從發(fā)現(xiàn)自我開始的,那么能夠照亮生命的寫作無疑是發(fā)現(xiàn)自我的最佳途徑。我們在很多情況下確實無法增加生命的長度,然而只要有一支直通心意的筆,就會在思考和追尋中發(fā)現(xiàn)自我、照亮生命,完全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和提升生命的高度。
所謂寫作,從來都不是屬于少數(shù)精英人士的權利,更不是天縱之才的專利。只要每一個品格健全的人想要去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探究自己獨具的心靈,則請拿起自己的筆來,無需掩飾地盡情記錄自己內(nèi)心對生命最真實的表白。于是具體到寫作教學而言,只要明白寫作的最終皈依,也就掌握了寫作課的真諦。在此可以更為直白地講,寫作課所肩負起的責任并不只是教會學生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更為重要的應是能夠通過寫作這一人文活動的實踐,啟迪學生發(fā)現(xiàn)與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與認知世界,進而以自己生命照亮自我健全與自我完善的道路,讓生活更為豐富多彩。這不僅是作者多年以來從事寫作教學指導已有的智慧結晶,也是其不斷為之奮斗的結果,更是我們多年以來進行寫作課教學指導活動時夢寐以求的目標。盡管寫作課一度被戲稱之為手工業(yè),但通過作者源于自我的實踐經(jīng)驗以及事實告訴我們:真正的寫作之精要,就在于完全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我、觀照生命、關愛世界。當然,這首先要從教寫作課的教師做起,然后再用心推及學習寫作的學生。正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若能如此,則寫作教師便能夠指導學生最終作出堪稱“著”者,其意義之重大雖難以企及不朽的高度,但絕對不缺乏感人至深的鮮活生命力。尤其是有可稱為“述”者,其功用之重要雖不足以驚天動地,但足以達到清人焦循所謂的地步,即“述其人之言,必得其人之言;述其人之心,必得其人之道……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覺而己先覺,因以所先知先覺者教人,俾人皆知之覺之,而天下之知覺自我始,是為‘作’。已有知之覺之者,自我而損益之;或其意久而不明,有明之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意復明,是之謂‘述’”[7]。如此則何憾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