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登校,宮牧雪,張冬梅,謝長好
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安徽 蚌埠 233004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多器官累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臟也是SLE 的靶器官之一,19.4%~60.0%的SLE 患者血清肝臟轉氨酶升高[1]。SLE 肝臟損傷通常表現(xiàn)為肝臟轉氨酶水平輕度升高,多數(shù)患者的預后較好,但仍有部分SLE 患者可出現(xiàn)急性肝衰竭及肝硬化,嚴重者可危及生命[2-3]。導致SLE 患者血清肝臟轉氨酶升高的原因較多,主要有SLE肝臟損傷、繼發(fā)藥物毒性及自身免疫性疾?。ㄗ陨砻庖咝愿窝?、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等)[4]。SLE 肝臟損傷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肝臟穿刺是目前鑒別SLE 肝臟損傷與其他類型肝臟損害的金標準,但肝臟穿刺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檢查,患者接受度較低[2]。為提高臨床醫(yī)師對初發(fā)SLE 肝臟損傷的認識,為后續(xù)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思路,我們回顧性分析38例伴有肝臟損傷的初發(fā)SLE 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特點,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 年4 月—2021 年1 月間于我院風濕科就診的初發(fā)SLE 患者415 例,均首次診斷為SLE,診斷均符合1997 年ACR 修訂的SLE 分類標準,均未經(jīng)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者。排除初發(fā)SLE患者合并其他可致肝臟轉氨酶升高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溶血性貧血、心肌炎(肌?。?、酒精性肝病、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等;排除資料缺失者。根據(jù)是否存在肝臟損傷將納入者分為肝臟損傷組(38 例)及非肝臟損傷組(377 例)。肝臟損傷定義為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或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值>2 倍正常值上限[5];血清ALT、AST 正常值上限分別為45、40 U/L。
1.2 資料收集及統(tǒng)計學方法 收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①一般資料,如性別、發(fā)病年齡及病程。②臨床表現(xiàn):神經(jīng)精神性狼瘡、發(fā)熱(>38.0 ℃)、乏力、皮膚黏膜潰瘍、新發(fā)皮疹、光過敏、雷諾現(xiàn)象、脫發(fā)、關節(jié)炎、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狼瘡腎炎等;③實驗室檢查指標:血常規(guī)、自身抗體(抗dsDNA 抗體、抗Sm 抗體抗、抗RiboP 抗體、抗RNP 抗體、抗SSA/Ro52 抗體、抗SSA/Ro60 抗體、抗SSB/La 抗體、抗著絲點抗體、抗Scl-70 抗體)、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血清補體(C3、C4)、紅細胞沉降率(ESR)、C 反應蛋白等;④SLE 疾病活動度: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SLEDAI)評分。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病例對照研究對初發(fā)SLE肝臟損傷組及非肝臟損傷組的臨床特點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比較。根據(jù)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xˉ±s和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分別使用t檢驗和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一步分析伴有肝臟損傷的初發(fā)SLE的臨床特點。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肝臟損傷組38 例,其中男4 例、女34 例,年齡為(34.8±13.3)歲;非肝臟損傷組377 例,其中男32 例、女345 例,年齡為(37.1±14.1)歲。兩組間性別、年齡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臟損傷組、非肝臟損傷組病程分別為(4.3 ± 7.7)、(12.9 ± 31.3)個月,與非肝臟損傷組比較,,肝臟損傷組病程短(Z=-2.298,P<0.05)。
2.2 兩組臨床表現(xiàn)比較 肝臟損傷組NPSLE、發(fā)熱、乏力、皮膚黏膜潰瘍、新發(fā)皮疹、光過敏、雷諾現(xiàn)象、脫發(fā)、關節(jié)炎、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狼瘡腎炎發(fā) 生 率 分 別 為13.2%、71.1%、39.5%、13.2%、34.2%、2.6%、23.7%、31.6%、34.2%、10.5%、13.2%、15.8%、47.8%;非肝臟損傷組神經(jīng)精神性狼瘡、發(fā)熱、乏力、皮膚黏膜潰瘍、新發(fā)皮疹、光過敏、雷諾現(xiàn)象、脫發(fā)、關節(jié)炎、手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狼瘡腎炎發(fā)生率分別為1.1%、50.1%、26.3%、6.4%、16.4%、8.2%、19.9%、15.6%、52.5%、4.0%、14.9%、20.4%、36.5%。與非肝臟損傷組比較,肝臟損傷組神經(jīng)精神性狼瘡、發(fā)熱、新發(fā)皮疹、脫發(fā)發(fā)生率高(χ2分別為23.810 、7.675、7.358、6.176,P均<0.05),關節(jié)炎發(fā)生率低(χ2=4.630,P<0.05)。
2.3 兩組實驗室檢查比較 肝臟損傷組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的發(fā)生率(例數(shù))分別為71.1%(27 例)、78.9%(30 例)、50%(19 例),非肝臟損傷組的發(fā)生率(例數(shù))分別為52.5%(198例)、62.9%(237例)、20.2%(76 例),肝臟損傷組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的發(fā)生率均高于非肝臟損傷組(χ2分別為4.777、3.891、17.415,P 均<0.05)。肝臟損傷組和非肝臟損傷組血清抗dsDNA 抗體、抗Sm 抗體抗、抗RiboP 抗體、抗RNP 抗體、抗SSA/Ro52 抗體、抗SSA/Ro60 抗體、抗SSB/La 抗體、抗著絲點抗體、抗Scl-70 抗體陽性率分別為76.3%、60.5%、31.6%、63.2%、63.2%、71.1%、42.1%、2.6%、2.6%,非肝臟損 傷 組 分 別 為71.4%、57.6%、42.6%、61.8%、51.7%、66.3%、26.3%、4.5%、2.9%。與非肝臟損傷組比較,肝臟損傷組血清抗SSB/La抗體陽性率高(χ2=4.327,P<0.05)。
肝臟損傷和非肝臟損傷組兩組血清IgG 分別為19.8(15.7,22.4)、18.9(15.2,24.2)g/L、IgA 分別為2.99(2.10,3.45)、2.93(2.09,3.82)g/L、IgM分別為1.09(0.83,1.53)、1.12(0.87,1.59)g/L,補體C3 分別為0.34(0.23,0.44)g/L 和0.47(0.34,0.65)g/L、補 體C4 分 別 為0.06(0.02,0.13)、0.08(0.03,0.13)g/L、ESR 分 別 為40.5(22.0,65.0)、50.0(25.0,74.0)mm/h、CRP 分別為5.9(2.51,30.1)、6.2(1.7,18.7)mg/L。與非肝臟損傷組比較,肝臟損傷組血清補體C3水平低(Z=-3.990,P<0.05)。
2.4 兩組SLEDAI 評分比較 肝臟損傷組、非肝臟損傷組SLEDAI 評分分別為(14.1 ± 6.5)、(11.2 ±5.5)分,二者比較,t=-3.063,P<0.05。
2.5 伴有肝臟損傷初發(fā)SLE 的相關因素 將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伴有肝臟損傷的初發(fā)SLE 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伴有肝臟損傷的初發(fā)SLE 患者更易出現(xiàn)神經(jīng)精神性狼瘡(NPSLE)、發(fā)熱、脫發(fā)、四肢皮疹、血小板減少、低補體C3 水平(P均<0.05)。
表1 伴有肝臟損傷的初發(fā)SLE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SLE 是一種多系統(tǒng)累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臟是其重要靶器官。SLE 肝臟損害無特異性癥狀,僅有肝臟轉氨酶的輕度升高,容易被忽視。國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SLE 肝臟受累較為常見,SLE 患者尸檢時,80%~90%結果提示有肝臟損害[6]。而活體SLE 肝臟損傷僅占7%~25%[7-8],本研究中為8.2%。
SLE 肝臟損傷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郭茹茹等[9]研究發(fā)現(xiàn)SLE 肝臟受累的病理表現(xiàn)是非特異性且多樣的,如肝細胞脂肪浸潤、炎癥細胞浸潤、肝細胞壞死等,認為補體及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肝臟可能是SLE 肝臟損傷的發(fā)病機制之一。有研究利用SLE患者血清誘導狼瘡易感小鼠肝臟損傷,發(fā)現(xiàn)肝臟損傷區(qū)出現(xiàn)大量免疫復合物IgG,進一步驗證了上述推論的可能性[10]。亦有研究[11]認為SLE肝臟損傷與抗核糖體P 蛋白抗體有關??购颂求wP 蛋白(anti-Rib-P)對SLE 具有高度特異性,有研究表明其與神經(jīng)精神性狼瘡及狼瘡腎炎相關,與SLE 肝臟損傷的相關性尚存爭議[12]。本研究對比兩組SLE患者自身抗體陽性率,發(fā)現(xiàn)兩組間抗核核糖體P 蛋白無明顯差異,而肝臟損傷組抗SSB 抗體的陽性率高于非肝臟損傷組。暫無研究證明抗SSB 抗體與SLE 肝臟損傷相關,但有研究[13]表明,抗SSB 抗體與SLE 血液系統(tǒng)損害相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肝臟損傷組有35 例患者出現(xiàn)血液系統(tǒng)損害,其中貧血30 例,白細胞減少27例,血小板減少19例,有13例患者同時存在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SLE 患者出現(xiàn)血液系統(tǒng)損害的機制可能是病情活動,自身抗體介導外周血細胞破壞增加、過度凋亡[14]。SLE 肝臟損傷患者病情活動度更高,部分患者合并脾功能亢進,這都會加重血液系統(tǒng)損害。
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神經(jīng)精神性狼瘡、發(fā)熱、脫發(fā)、新發(fā)皮疹、血小板減少、低補體C3水平為肝臟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上述獨立危險因素均為SLEDIA 評估項目。SLE 肝臟損傷目前尚未納入SLEDIA 評分,但多項研究[2,5]表明SLE 肝臟損傷與SLE 病情活動有關。本研究肝臟損傷組SLEDAI評分明顯高于非肝臟損傷組SLEDAI評分,提示SLE患者病情活動時,更易發(fā)生肝臟損傷。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肝臟損傷組病程較非肝臟損傷組更短。一項動物研究[9]提示狼瘡肝炎小鼠的肝臟轉氨酶12 周開始升高,22~24 周達到峰值,隨著病程進展,肝臟轉氨酶可逐漸降至正常。其可能原因為,SLEDAI 評分越高,SLE 患者發(fā)生肝臟損傷的可能性越大,而初發(fā)SLE 患者病情越重,就醫(yī)迫切性越強,導致SLE 患者肝臟損傷病程更短。本研究中,38 例初發(fā)SLE 肝臟損傷患者均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其中聯(lián)合保肝藥物治療32例,丙球沖擊治療10例、免疫抑制劑8例。除去6 例患者失訪及2 例患者未在1 年內(nèi)于我院復查肝功能,余患者肝臟轉氨酶均在1 年內(nèi)恢復至正常范圍。18例患者肝臟轉氨酶于1月內(nèi)恢復至正常范圍,9 例患者肝臟轉氨酶于2 月內(nèi)恢復至正常范圍;1例半年內(nèi)恢復正常;2例1年內(nèi)恢復正常。隨訪至2022 年1 月,共有32 例患者于我院至少復查過1次肝功能,32 例患者肝臟轉氨酶均恢復至正常范圍,僅有1 例復發(fā);復發(fā)患者之后未于我院復查肝功能。
綜上所述,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受累、病程短、血清補體C3 水平低、血小板降低、發(fā)熱、脫發(fā)、四肢皮疹且SLEDAI 評分高的初發(fā)SLE 患者,臨床應考慮肝臟損傷可能,及時應用保肝藥物、調(diào)整糖皮質激素劑量、加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