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培忠,蔣思婷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廣東廣州,510275)
《艷云亭》傳奇,朱佐朝撰。朱佐朝,字良卿,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約生活于明末清初,與弟朱素臣皆擅劇作,時稱“二朱”,并為蘇州劇派的代表作家①。以目前所知,署名朱佐朝的傳奇作品有三十余種,尚存于世者有《瓔珞會》《艷云亭》《御雪豹》《血影石》《石麟鏡》《軒轅鏡》《雙和合》《五代榮》《奪秋魁》等二十二種,“就作品數(shù)量而言,朱佐朝可以和關漢卿、朱有燉、李玉等人一起,列入我國戲曲史上少數(shù)幾個多產(chǎn)作家的行列中”[1]。
清初以來,《艷云亭》傳奇廣受歡迎,上演頻繁。此劇《新傳奇品》《傳奇匯考標目》《重訂曲??偰俊贰肚啃戮帯贰督駱房甲C》《曲錄》《曲??偰刻嵋返炔⒁娭洠洹鞍V訴”“點香”諸出更是膾炙人口,為《綴白裘》《納書楹曲譜》等選本、曲譜收錄,可見流傳之廣。這部劇作與朱佐朝其他作品命運相似,雖未見大量刊印,卻多有抄本存世,至于這些抄本之間的關系,學界迄今未予厘清。故本文擬以《艷云亭》傳奇為中心,在詳考此劇全本文獻的基礎上,就現(xiàn)存諸種抄本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以豐富對這部明清舞臺經(jīng)典劇作的認識。
戲曲在本質上是舞臺的藝術,“它借助演員的表演而與觀眾相溝通,但也因演員的理解與傳授的不同,在演出中不斷經(jīng)受著改動。故曲無定本”[2](291)。關于《艷云亭》傳奇的版本,以往所知多為選出和折子戲,就其全本文獻來說,此前多關注《古本戲曲叢刊 ? 三集》影印本。如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1982)、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1997)、齊森華等編《中國曲學大辭典》(1997)、王森然《中國劇目辭典》(1997)、么書儀《中國文學通典:戲劇通典》(1999)、吳新雷《中國昆劇大辭典》(2002)諸書,均僅著錄《古本戲曲叢刊 ? 三集》所收綏中吳氏(吳曉鈴)舊藏抄本一種。
另有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1997)之《艷云亭》條,除著錄《古本戲曲叢刊 ? 三集》所收本外,還提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資料室所藏“舊寫絲欄抄本”,并記載兩種殘本:中國藝術研究院所藏“清康熙、雍正間蕓暉堂抄本”,僅存卷下六出;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僅存《癡訴》《點香》《逼休》三折[3](673)。也就是說,以往所知《艷云亭》傳奇存世的全本文獻,其實至多只有兩種抄本,而且對于這兩種版本的關系,實際上并不十分明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戲曲文獻得到刊布,我們發(fā)現(xiàn)此劇現(xiàn)存至少有六種全本文獻,可歸為梨園演出本與曲家改訂本兩大類,現(xiàn)就這兩類的情況略述如下。
首先,是梨園演出本。梨園演出本有“三十三出本”和“三十四出本”?!叭霰尽爆F(xiàn)存兩種舊抄本,其一原為吳曉鈴舊藏,現(xiàn)歸首都圖書館,索書號:己19。此本凡六冊,書高約28厘米,寬約17.3 厘米,“半葉6 行,行22 字,無邊框。函套書簽題‘尚朂藏’。鈐‘曉鈴藏書’朱文印”[4](135),《古本戲曲叢刊 ? 三集》等據(jù)以影??;其二現(xiàn)藏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明清傳奇綜錄》著錄為“舊寫絲欄抄本”。此本為烏絲欄抄本,二冊,“半葉十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魚尾。卷端題‘清初吳縣朱佐朝良卿撰’。卷前有出目。鈐‘中國戲曲研究院藏書’印”[5](307)。此二種均為二卷三十三出,其中上卷十六出(實為十七出,第一出“賞梅”前另有“開場”),下卷十六出,茲錄出目如下:“上卷:開場、賞梅、亭議、游園、酒樓、演拳、起兵、閱報、起程、分別、選繡、求課、攔駕、放繡、殺廟 、放洪、俠救;下卷:交戰(zhàn)、定計、修齋、癡訴、點香、賺計、揭榜、興師、巧遇、錯婚、報信、交戰(zhàn)、誅寇、對明、回家、團圓?!盵6](197?377)
“三十四出本”現(xiàn)存原國立北平圖書館舊藏精抄本原本及過錄本。原本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二冊,索書號:平圖019934—019935,《“國立中央圖書館”典藏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中國國家圖書館主持編纂的《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據(jù)以影印。凡二卷三十四出,其中上卷十八出,下卷十六出,出目與“三十三出本”有較大不同,亦錄如下:“上卷:家門、春游、醉和、述武、演武、勝報、計害、赴任、別妻、采選、課算、亭諫、放秀、殺廟、義別、待援、破戒、遇夫;下卷:舟計、修齋、癡訴、點香、獻妓、揭榜、點將、做親、報信、相罵、誤捉、民助、敗賊、辨明、報喜、團圓?!盵7](133?193)
過錄本今歸中國國家圖書館,二冊,索書號:33266。按,1901年清政府籌建京師圖書館,并調撥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jiān)南學、熱河避暑山莊文津閣《四庫全書》及各殿藏書等,作為京師圖書館的基本館藏。1928年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1931年該館文津街新館落成,將原有宋、金、元及明代前期善本庋藏之庫名曰“甲庫”,而從普本古籍庫中提入善本庋藏之庫名曰“乙?guī)臁薄?箲?zhàn)期間,為使這批國寶免遭戰(zhàn)火荼毒,“甲庫”善本遂遷移至上海租界。后王重民、徐森玉等人精選出102 箱善本,經(jīng)船運至美國,寄存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其中即包含此“國立北平圖書館舊藏本”原本。1965年美國將此批善本運至臺灣,暫存臺北“中央圖書館”,而后移交給臺北“故宮博物院”。而過錄本可能過錄于1924年,因是重復之本,在當時或暫遺留于上海,另于 1942年底起運回北平[8](1?5)。
其次,是曲家改訂本。曲家改訂本現(xiàn)存“飲流齋本”及“古吳蓮勺廬本”?!帮嬃鼾S本”今歸首都圖書館,索書號:己 74,一冊,書高約23.5厘米,寬約13.9 厘米。此本為綠絲欄抄本,“半葉10 行,行22 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半框16.1 × 11.2 cm。許飲流跋。鈐‘飲流’朱文印、‘曉鈴藏書’朱文印?!盵4](135)二卷三十一出,上卷十五出(實為十六出,第一出“賞梅”前另有“開場”),下卷十五出,《綏中吳氏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第11 冊)據(jù)以影印。此本出目與梨園演出本均不相同,亦錄如下:“卷上:開場、賞梅、訂姻、酒樓、演拳、起兵、聞報、起程、分別、選繡、付箋、攔駕、放繡、索妻、殺廟、俠救;卷下:困城、突圍、修齋、癡訴、點香、賺計、揭榜、師潰、會岳、交鋒、誅寇、巧遇、錯婚、識偽、駕辨?!盵9](296?297)按,“許飲流”即許之衡。許之衡(1877—1935),字守白,號飲流,別署曲隱道人,廣東番禺人,取室名“飲流齋”。許氏精于曲學,嘗收集明清傳奇數(shù)十種,加以抄錄并精心校訂,字體工整娟秀,世稱“飲流齋本”,向來為治曲者所重[10](8)。后來“飲流齋本”散入各家,此本則為吳曉鈴所收藏,2001年與綏中吳氏其他藏書,一并歸入首都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
“古吳蓮勺廬本”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為朱絲欄抄本,一冊,索書號:XD6144。二卷三十一出,半葉10 行,行24 字,版心題“古吳蓮勺廬”,《鄭振鐸藏古吳蓮勺廬抄本戲曲百種》(第24 冊)據(jù)以影印。按,古吳蓮勺廬為張玉森室名。張玉森,又名玉笙,別屬宛君,號蓮勺廬主人,平江(今江蘇蘇州吳縣)人,近代戲曲抄藏家、謎學家、昆劇票友。張氏藏曲豐富,曾經(jīng)“將半生搜集購買及借閱到的戲曲珍本用刻有‘古吳蓮勺廬鈔存本’的專用竹冊格紙認真地抄錄???,對珍稀者,張玉森不僅自己作題記跋語,更注意轉錄許之衡、吳梅、姚華、王孝慈等名家的序跋”[11](1?2)。1931年其藏曲散出,部分為鄭振鐸所購,后歸入中國國家圖書館。此本改“出”為折,與“飲流齋本”出目、內容相同,文字略有改動,且正文前有許飲流題識,可知乃是據(jù)“飲流齋本”過錄。
單從出目上來看,不僅梨園演出本與曲家改訂本有較大不同,就是梨園演出本也存在“三十三出本”與“三十四出本”之分。由此可見,《艷云亭》傳奇現(xiàn)存全本文獻較為復雜,只有厘清上述諸種版本之間的關系,我們對于《艷云亭》傳奇這部作品的文本演變,才可能有正確的認識。而這項工作,對于考察明清傳奇的梨園演出與曲家案頭,顯然也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艷云亭》傳奇略謂:西秦洪繪游學京城,友鮑卜明薦其詩稿于樞密使蕭鳳韶,鳳韶賞識其才,欲招之為婿。洪繪于艷云亭賞梅醉酒,為蕭府差人接至府中,與蕭女惜芬以梅花和詩,洪繪隨口吟出,令惜芬傾慕不已。適鳳韶事畢回府,見洪繪酒醉未醒,怒罷姻事,將繪趕出。鳳韶彈劾奸臣王欽若,欽若公報私仇,乃薦鳳韶統(tǒng)兵,征剿西夏李元昊反叛。又矯旨將惜芬選為繡女,以供宋真宗艷云亭游樂。洪繪得惜芬乳母相告,知惜芬選為繡女,乃寫奏本于艷云亭攔駕,遂使真宗下旨釋放繡女。王欽若惱羞成怒,扣住惜芬不放,又派畢泓刺殺洪繪。幸遇盲人算師諸葛暗相助,洪繪死里逃生,畢泓亦受感動,私放洪繪。后又救出惜芬,令之毀形改裝,裝瘋賣傻以避追捕。洪繪有兄洪遠,尋弟途中與上官瓊珠結為夫婦,又因鳳韶許州城破,洪遠助其殺出重圍,遂與瓊珠合計,以假獻瓊珠給李元昊,助鳳韶奪回許州。真宗又命王欽若征討李元昊,途中被兵士所殺。因憶及洪繪膽識才學,真宗乃張榜招繪入兵部為官,鮑卜明冒名代之,終為惜芬、諸葛暗諸人識破。適鳳韶班師回朝,真宗命內監(jiān)辨識真?zhèn)?,乃封贈鳳韶及洪繪、洪遠夫婦,舉家團圓。
此劇在長期的梨園演出中,被藝人不斷地搬演和改造,因而在具體的文本內容上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筆者經(jīng)過細致的比勘研究,發(fā)現(xiàn)梨園演出本的“三十三出本”與“三十四出本”,在出目題名上雖然有異,但每出劇情大體上是相互對應的,如“開場”對應“家門”、“賞梅”對應“春游”,“亭議”和“游園”在“三十四出本”則合為“醉和”;而從曲詞及賓白上看,“三十四出本”較“三十三出本”要更為豐富。如“三十四出本”第二出“春游”,與“三十三出本”第一出“賞梅”對應,“三十四出本”在兩支【高陽臺】曲后則比“三十三出本”多了一首【前腔】及相關賓白,用以表現(xiàn)洪繪的高潔品格。以此觀之,這二者之間原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三十四出本”在時間上似乎更早些,而“三十三出本”可能在舞臺搬演時做了刪訂和調整。這兩個系統(tǒng)的“癡訴”“點香”等出,均與《綴白裘》所收選出極為接近。
通過這兩個系統(tǒng)的梨園演出本,可以考察朱佐朝創(chuàng)作此劇的藝術風格與特色。首先,這部作品沿襲了朱佐朝劇作的一貫風格,以忠奸斗爭和愛情故事為主軸,塑造了一批有情有義的人物形象。例如劇作的男主人公洪繪、洪遠兄弟,一文一武,均是至情至性的男兒。洪繪因蕭鳳韶賞識其才,得以在蕭府與小姐惜芬和詩,雖因酒醉為鳳韶趕出,卻不以為意。當他得知惜芬被強選為繡女時,竟寫奏本至艷云亭攔駕,使宋真宗下旨釋放繡女,而后又到王欽若府上討要惜芬,以致令王欽若惱怒,遭遇追殺亦不后悔,這種敢作敢為的書生本色在以往的戲劇中是極為少見的;其兄洪遠亦是如此,他與上官瓊珠因擂臺相識而結合,為尋弟而途經(jīng)許州,當見蕭鳳韶兵敗欲尋短見時,果斷出手相救,而后又與瓊珠合計,以假獻瓊珠給李元昊,助鳳韶奪回許州,有膽有識,令人贊嘆。此外,兩位女主人公蕭惜芬、上官瓊珠也都是堅貞而富于個性的女子,甚至連殺手畢泓、盲人相師諸葛暗、乳母等,雖身處市井民間,卻也都有情有義。他們的俠情風骨,共同推動了整部劇作的發(fā)展。可以這么說,《艷云亭》傳奇之所以膾炙人口,能夠在戲曲舞臺上常演不衰,與其所塑造的這批至情至善的戲劇人物是分不開的。
其次,在劇作的構思結撰上,采用“雙生雙旦”的戲曲模式,冷熱場穿插,使劇情緊湊而好看。朱佐朝的劇作在生旦角色設置上,大約存在幾種結構模式,“一是一生一旦模式,這種有《一品爵》。二是兩生兩旦模式,這類有《漁家樂》、《奪秋魁》、《石麟鏡》、《牡丹圖》、《艷云亭》、《雙和合》、《萬壽冠》、《蓮花筏》、《御雪豹》、《乾坤嘯》共十種。三是一生兩旦模式,這種有《血影石》、《九蓮燈》、《瓔珞會》。四是更為復雜的多線結構,《五代榮》就是這樣的代表”[12](107?108)。其中“雙生雙旦”的結構模式是最多的,《艷云亭》恰好就使用了這種模式。劇作在經(jīng)營洪繪與蕭惜芬、洪遠與上官瓊珠兩對人物愛情關系的同時,又將他們與整部劇作的忠奸斗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同時,朱佐朝又擅于抓住劇場,注重冷熱場結合,在緊張的劇情中不時推出小人物的插科打諢,從而使整部作品波瀾迭起,回環(huán)曲折。誠如學者所言:“他(朱佐朝)的戲里很少有文人傳奇里充斥的大段抒情場面,每一場戲幾乎都有充滿動感的偶然事件發(fā)生,從而使整個劇情進展構成源源不斷、此起彼伏的動作流程?!盵13](243)
再次,在戲曲語言方面,劇作所采用的是真正的場上語言,既擅長抒情又注重對白,具有平民化、民間化的語言特點。作為蘇州劇派的重要成員,朱佐朝本身就非常注重戲曲創(chuàng)作的舞臺性,而《艷云亭》傳奇的梨園演出本更是經(jīng)過伶人的演出傳承,早已成為實實在在符合本色當行的“場上之曲”。整部作品的曲詞賓白,絲毫沒有刻意的雕琢之處,而是根據(jù)劇情搬演的發(fā)展,將抒情與敘事、濃郁詩意與舞臺表演融為一體,殊為難得。如“三十四出本”第三出“醉和”,其中有一支【古輪臺】:
[中呂過曲]【古輪臺】位臺階,國家多故事難排。閨中又系心無奈,因此愁腸雙載。(旦)爹爹景入桑榆,兩鬢已隨星改。況有誤國陰霾,好學赤松解綬,效河梁攜手自全骸。(外白)我兒,你做爹爹的,正為權臣誤國,必要正肅紀綱,方才賀參政、馮司馬,邀我到艷云亭上,議國家大事,三人合上一本,彈劾王欽若奸弊。(唱)他做的是讎山冤海,為伴食閉戶修齋。不思邊方荊棘,掖亭漏盡,猶是扶鸞控鶴,惟羅網(wǎng)暗張排。(旦白)爹爹,倘或怒觸權臣,豈不悔之無及?(外)咳,說那里話。(唱)若得除蜂蠆也,甘暴露死尸骸。(走下)[7](138)
這支曲子的背景是朝廷奸臣當?shù)?,蕭鳳韶臨危受命,被推薦統(tǒng)兵征剿西夏李元昊。父女分別之際,作為臣子和父親的蕭鳳韶,在煩惱朝政時局之時,又心系女兒惜芬的終身大事;而作為女兒的蕭惜芬,則憂心老父兩鬢斑白還要為國操勞。一首【古輪臺】唱盡父女深情,感人至深,同時展現(xiàn)了蕭鳳韶“若得除蜂蠆也,甘暴露死尸骸”的忠貞情懷,也為后續(xù)情節(jié)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又如“三十四出本”第二十一出“癡訴”,蕭惜芬為畢泓所救,為避王欽若派人追捕,毀形改裝,裝瘋賣傻,被一班無賴戲耍,盲人相師諸葛暗聽得氣憤,遂相助驅走眾無賴。在此出中惜芬以六支曲子,向諸葛暗訴情求救,而諸葛暗卻認假作真,將惜芬視作癡瘋之女,二人一旦一丑,一“瘋”一瞎,一訴一拒,頗為有趣:
[越調北曲]【紫花兒序】俺小癡兒,何曾背了綱常典?又不與人偷期在濮上間。(丑白)呀啐,什么好貨,人來偷你?(旦唱)有一日鳳管鸞笙,把珠簾高卷。(丑白)這癡丫頭,真正在那里做夢了。你且去哭,哭天來。(旦哭介,唱)阿呀天嗄天,天不與人行方便。(丑白)你哭哭天,再哭聲地。(旦唱)阿呀地嗄,地不與人從心愿。(丑大笑介,白)哈哈,倒好笑,要哭天就哭天,要哭地就哭地,真正癡不死的了。喂,癡丫頭,你去了罷,我在這里要做生意的,不要只管在這里癡了。(旦)你說俺癡了?(丑)勿是癡,到是癲?(旦唱)
[越調北曲]【柳營曲】小癡兒也非實癲。(丑白)不是癲,是偏的?(旦唱)小癡兒也不是偏。(丑白)不癲不偏,怎么弄得這樣光景?(旦唱)小癡兒嬌滴滴也是個桃花面,小癡兒整齊齊也插著翠花鈿。先生,你與我將卦安排,何日有個團圓?(丑白)嗄,這個丫頭,原來是想老公想癡的??龋V子癡子,你這一副嘴臉,就起盡了八八六十四卦,也沒有好日的了。(旦)嗄,先生,你道俺沒有好日的了么?(丑)不是怎么?(旦)你不曉得俺……[8](170)
上述曲詞及賓白,通俗流暢,口吻逼肖,堪稱本色,反映了作者高超的戲曲語言能力。也正因如此,此出與“點香”“放洪”“殺廟”諸出,成為清代以來戲曲舞臺常演的折子戲,被《綴白裘》等多種選本收錄,顯然與其鮮明的語言特色是分不開的。當然,《艷云亭》傳奇的梨園演出本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劇情上存在漏洞、曲詞亦有不合律處等,這也就為許之衡的改訂提供了空間。
曲家改訂本的“古吳蓮勺廬本”,因屬“飲流齋本”的過錄本,故我們在討論曲家改訂本時,重點將放在“飲流齋本”上?!帮嬃鼾S本”前有許之衡親筆題識,寫道:“此本‘癡訴’‘點香’二折,久已膾炙人口,顧欲窺全豹,向難得見,今竟獲全本,喜可知也。惟‘癡訴’一折,【紫花兒序】【柳營曲】【調笑令】諸曲,或則句法漏略,或則句讀全乖,以通行本論,此折實不合律也。余今為之一一訂正,【紫花兒序】補其漏句,【柳營曲】則改為【東原樂】,【調笑令】改為【拙魯速】,均是同宮之曲,且僅改數(shù)字,便適合律。疑通行伶工本,牌名偶誤,亦未可知。納書楹號稱精核,此折亦沿其誤。今一旦訂正之,知音當必首肯,不至以輕改古人為譏也?!盵9](294?295)從出目及內容來看,“飲流齋本”與“三十三出本”更為接近,應是抄自“三十三出本”?!邦}識”雖只提到訂正“癡訴”一折諸曲曲律,但實際就我們所考察的情況而言,許之衡對此劇的關目、曲文、賓白、科介等都有較大的改動,其中又以對關目和曲文的改訂最為重要,體現(xiàn)了許之衡的治曲趣味和曲學理念。
“飲流齋本”對梨園演出本的結構出目進行了刪、并、移。其中上卷改訂較大的地方有如下幾處:①將“三十三出本”第二出“亭議”、第三出“游園”合并為一出,改題為“訂姻”,讓蕭鳳韶應允洪繪與惜芬親事。②將“三十三出本”第十一出“求課”改題作“付箋”,其中洪繪課算親事的部分,則并入第十四出“殺廟”。③在第十二出“放繡”( “三十三出本”為第十三出)之后,增加了一出“索妻”,即洪繪大鬧王欽若府邸,要求欽若歸還妻子惜芬。④將“三十三出本”第十五出“放洪”改題作“俠救”,使出目題名與內容相符。⑤將“三十三出本”第十六出“俠救”改題為“困城”,因此出主要敘寫蕭鳳韶戰(zhàn)敗困城,雖得洪繪之兄洪遠相救,然并未脫險。
下卷部分的改訂則主要有以下幾處:①合并“三十三出本”下卷第一出“交戰(zhàn)”、第二出“定計”為一出,改題作“突圍”。②將“三十三出本”下卷第八出“興師”改題作“師潰”,以此突出王欽若戰(zhàn)敗之實。③將“三十三出本”下卷第九出“巧遇”、第十出“錯婚”、第十一出“報信”移至第十三出“誅寇”之后,并增加一出“會岳”,令洪繪至許州與鳳韶諸人相會。④將“三十三出本”下卷第十四出“對明”、第十五出“回家”、第十六出“團圓”,依所改劇情分作兩出,分別題為“識偽”與“駕辨”。
上述改訂自有多種原因,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則是在“訂姻”一出令蕭鳳韶允下洪繪與惜芬親事,解決了劇情的前后矛盾。如前述,與朱佐朝所撰其他傳奇相同,《艷云亭》傳奇也是一部“呈現(xiàn)出褒忠斥奸、勸懲教化和道德宣教的三重涵義”的作品[14](294)。就這部劇作而論,作者塑造了一批具有豪俠之氣的忠義之士,例如畢宏(梨園演出本作“畢泓”)、洪遠、上官瓊珠皆是俠義之士,就連蕭惜芬的乳母和瞎眼的算命先生諸葛暗,也都有俠義之舉。對于男主人公洪繪,作者亦賦予他忠義果敢的形象。在梨園演出本中,洪繪赴蕭家“面試”,卻因飲醉而被蕭鳳韶趕出,“不復言姻事矣”。在親事未成的情況下,當他聽聞惜芬遭奸人陷害,被強迫選為繡女,僅因一詩之緣,便冒險為其“往艷云亭叩閽”,從而使佳人脫難,奸臣的計謀無法得逞。這樣的舉動,顯然更多地是出于俠義,而非兒女之情。但這也使劇情出現(xiàn)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因而“飲流齋本”的改訂,則令洪繪與蕭惜芬的婚姻“合法化”,雖洪繪的俠義之氣因此有所減弱,但由于增加了一出“索妻”,其癡情、果敢的形象反而更加突出。也正是因為增加了這一出,后面王欽若派畢宏刺殺洪繪的理由也愈加充分,結尾的劇情也更為合情合理。
“飲流齋本”在曲詞的改訂上,大體可歸為三種情形:首先,是依律改曲。關于這一點,許之衡在《題識》中提到,此劇梨園演出本“癡訴”一出,“【紫花兒序】【柳營曲】【調笑令】諸曲,或則句法漏略,或則句讀全乖”,因而“為之一一訂正”,“【紫花兒序】補其漏句,【柳營曲】則改為【東原樂】,【調笑令】改為【拙魯速】,均是同宮之曲,且僅改數(shù)字,便適合律”。同時,他還認為“納書楹號稱精核,此折亦沿其誤”。以【紫花兒序】為例,此曲“三十三出本”作:
【紫花兒序】俺小癡兒何曾背了綱常典,又不與人偷期在濮上言。(丑)啐,好件寶貝,那個人來偷你?(旦唱)有一日鳳管鸞笙把珠簾高卷。(丑)這個癡子,真正在那里做夢,你且去哭哭天來。(旦唱)阿呀天嚇,不與人行方便。(丑)你哭哭地介。(旦唱)阿呀地嚇,不與人從心愿……[6](402?403)
《納書楹曲譜》所引與“三十三出本”大體相同,亦作:
【紫花兒序】小癡兒何曾背了綱常典,又不與人偷期在濮上言。有一日鳳管鸞笙把珠簾高卷。噯呀天嗄天,天不與人行方便。地嗄,地不與人從心愿。[15](1388)
“飲流齋本”則改作:
【紫花兒序】小癡兒何曾背了綱常倫典,又不與人偷期,在濮上私言。(丑)啐,好件寶貝,那個人來偷你?(旦)有一日鸞笙鳳管,列兩行錦繡神仙。(丑)這個癡子,真正在那里做夢。(旦)不是胡言,那時大廈高樓列綺筵,把珠簾高卷。(丑)夢話夢話,你且去哭哭天來。(旦)阿呀天呀,不與人行方便。(丑)你哭哭地個。(旦)阿呀地呀,不與人從心愿……[9](400)
吳梅曾為《曲律易知》作序,言及許之衡寓居宣武城南,“距余居不半里,而今年來晨夕過從,共研此技,又與劉君鳳叔訂交,三人相對,燭必見跋,所語無非曲律也,用力之勤若此”[16](157)。吳梅的《南北詞簡譜》曾舉宋方壺散套【紫花兒序】為例,并云:“首三句四字,作扇面對,‘羞花’二句承之,次二句韻之,連下文七言句為一組,‘無情’句單領,下四句二語仍對,此定格也?!盵17](193)“飲流齋本”改訂此曲,與《南北詞簡譜》所論正好相符。
其次,是增衍曲文。許之衡在《曲律易知》中寫道:“作傳奇最不可少者惟短劇。蓋短劇者,于搬演所以均勞逸,于章法所以聯(lián)線索,繁簡相間,乃為當行也。余初每閱傳奇,于短劇輒深厭之,偶學弄筆,必為長套。蓋賣弄才情,喜濃惡淡,人之恒情,而不知殊乖乎體格也?!盵18](284)此類情形在改訂《艷云亭》傳奇時也有出現(xiàn),特別是許之衡在增衍曲文時,偏愛將一首曲文增衍為兩首同曲牌曲文,甚至更多。如《艷云亭》傳奇“分別”一出,在“三十三出本”為第九出,所用曲子有【引】【引】【三學士】三首,其中最后一首【三學士】作:“嚦嚦鶯聲花外囀,似驪歌祖道駢填。未能槐市屠龍手,聊試山中伏虎拳。但愿堯天和舜日,和你歸林下,可團圓。”[6](284)而“飲流齋本”將之改為第八出,所用曲子分別為【紫蘇丸】【粉蝶兒】【三學士】【前腔】,其中后二首曲文如下:
【三學士】多幸天緣成美眷,今朝乍唱離筵。未舒槐市屠龍手,聊試山中伏虎拳。(合)但愿升平重再見,和你歸林下,可團圓。
【前腔】(貼)聽不住子規(guī)林外囀,似驪歌祖道情牽。男兒倘遂封侯志,須念少婦樓頭望眼穿。(合)但愿升平重再見,和你歸林下,可團圓……[9](336)
又如“選繡”一出,在“三十三出本”為第十出,所用曲子有【桂枝香】【不是路】【解三醒】【皂角兒】【尾聲】,其中【桂枝香】作:“月鉤初掛,更籌頻下。是這等慘淡春宵,值甚么千金之價?!茀④娍∫?,似參軍俊逸。才堪凌駕,更清新風雅。嘆兒家,到底紅顏命,緣慳莫問茶。”[6](286-287)“飲流齋本”將之改為第九出,所用曲子分別為【桂枝香】【前腔】【不是路】【解三酲】【掉角兒】【尾聲】,而前二首曲文則如下:
【桂枝香】(旦上)月鉤初掛,更籌頻下。是這等慘淡春宵,值甚么千金之價?!埳尺h塞,去龍沙遠塞。金戈鐵馬,教人牽掛。淚如麻,苦為王程逼,拋離遠別家……
【前腔】筆囊塵掛,硯臺收下。把詩箋詞韻收藏,將繡譜花紋重搨?!茀④娍∫?,似參軍俊逸。才堪凌駕,更清新風雅。勝兒家,七步吟情捷,雙聯(lián)和韻佳……[9](337?338)
再次,是因劇情改曲。如“起程”一出,在“三十三出本”為第八出,所用曲子有【引】【引】【斗黑麻】【朝元令】;“飲流齋本”則改為第七出,曲牌分別為【杏花天】【玉女步瑞云】【憶多嬌】【前腔】【斗黑麻】【前腔】【朝元令】。其中僅【斗黑麻】第一支和【朝元令】,與梨園演出本一致,其余諸曲幾乎為重寫或增衍的曲文。即便是這兩支曲牌相同的曲子,“飲流齋本”對梨園演出本的曲文亦有所改訂。試錄“三十三出本”二曲如下:
【斗黑麻】酒灑離亭,不堪淚揮。征衣欲寄,愁無雁書。(外)我去后,(唱)收拾文君意道蘊兒,休把畫閣香屏當閑情品題。(合)聽垂韁馬嘶,旌旗往外移。珠淚睜睜移,珠淚睜睜,咫尺兒東父西……
【朝元令】鴛班暫離,好把兵符理。龍沙暫棲,愁聽胡笳起。鐵馬金衣,黃旛豹尾,疾掃群狐傀儡。遠走鯨鯢,戎衣一著培帝基。鼙鼓曉霜催,旌旗云霧移。河清預擬,奏升平一封丹陛,奏升平一封丹陛。(下)[6](279?280)
“飲流齋本”則將這兩支曲子改為:
【斗黑麻】酒灑離亭,不堪淚揮。征衣欲寄,愁無雁書。此去臨疆域,近鼓鼙,侍奉無人,寒暖誰知?(合)聽垂韁馬嘶,旌旗往外移。珠淚睜睜,珠淚睜睜,咫尺兒東父西……
【朝元令】(合)鴛班暫離,好把兵符理。龍沙暫棲,愁聽胡笳起。鐵馬金衣,黃旛豹尾,疾掃群狐戰(zhàn)壘。遠走鯨鯢,戎衣一著出帝畿。鼙鼓曉霜催,旌旄云霧移。河清預擬,奏升平一封丹陛,一封丹陛。(齊下)[9](332?333)
這兩支曲文的背景是蕭鳳韶因彈劾奸臣王欽若,而致王欽若公報私仇,被推薦統(tǒng)兵征剿李元昊,父女即將分別,心中自是十分不舍。“三十三出本”中蕭鳳韶所唱“收拾文君意道蘊兒,休把畫閣香屏當閑情品題”,以父親身份在臨行時囑咐女兒理所當然,但囑咐的內容未免迂腐而無趣;“飲流齋本”則將之改為惜芬所唱,“此去臨疆域,近鼓鼙,侍奉無人,寒暖誰知”,體現(xiàn)出女兒對于父親的關心和不舍,也更符合演出場次的氣氛。由此可看出,“飲流齋本”所改在人情事理上更為細膩真實,類似的改訂使此劇在藝術上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綜上所述,可知《艷云亭》傳奇是明清戲曲舞臺上的常演劇目,這部作品自朱佐朝創(chuàng)作之后,又經(jīng)過梨園藝人長期的搬演和打磨,呈現(xiàn)出較好的舞臺演出風貌。由這部作品的兩種梨園演出本“三十三出本”及“三十四出本”,可以考察朱佐朝此劇的藝術風格與特色:一方面,這部作品沿襲了朱佐朝劇作的一貫風格,以忠奸斗爭和愛情故事為主軸,塑造了一批有情有義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在劇作的構思及撰寫上,采用“雙生雙旦”的戲曲模式,冷熱場穿插,使劇情緊湊而好看。同時,在戲曲語言上,此劇作既擅長抒情又注重對白,具有平民化、民間化的語言特點,因而是極為經(jīng)典的“場上之曲”。
然而就文人曲家而言,梨園演出本在關目、曲文、賓白、科介等方面還存有問題,這也為許之衡“飲流齋”的改訂留下了空間?!帮嬃鼾S本”對梨園演出本的結構出目作了刪、并、移,不僅解決了劇作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而且通過改訂使洪繪、蕭惜芬等人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使整個劇情的發(fā)展更合情合理。同時又對劇作依律改曲,大量增衍曲文,并根據(jù)劇情從人情事理上對曲文做了調整,使其在藝術上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作為晚清民初重要的曲學家,許之衡曾抄訂七八十種“飲流齋本”,而其在抄訂時又往往“隨抄隨改”,如根據(jù)改訂幅度的大小分類,則大致可分作三種:一是不改關目、曲牌,而改部分曲文、賓白及科介者;二是改曲牌、曲文、賓白及科介,而未改動情節(jié)關目者;三是改曲牌、曲文、賓白及科介,亦改訂情節(jié)關目者?!镀G云亭》傳奇等作品,即屬于第三種情況。從現(xiàn)存的這些“飲流齋本”,我們可以管窺許之衡的校曲理念,即不僅注重對劇作的關目情節(jié)進行改訂,還從劇作前后出目的整體效果、劇情緩急、曲牌的性質以及曲牌間的關系等方面,來思考和調整劇作的曲律曲牌。
許之衡在抄訂另一部傳奇《玉梅亭》時,曾借臧晉叔刪訂“臨川四夢”自喻,“昔臧晉叔改湯臨川《四夢》,識者見之,嘆為得未曾有。余雖不敢比晉叔,惟雅好訂曲,覺此事殊有奇趣,因假抄之頃,隨筆改訂,費四五日,全部告成”[19](352?353)。臧氏大幅度改訂湯顯祖“四夢”,歷來褒貶不一。而近人吳梅則認為“(晉叔所改)布置排場,分配角色,調勻曲白,則又洵為玉茗之功臣也”[20](110)。許之衡與吳梅交往密切,在曲學上有著相近的理念,二人均曾創(chuàng)作、改訂不少戲曲作品。通過對《艷云亭》傳奇全本文獻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戲曲上有不少像《艷云亭》傳奇這樣的作品,經(jīng)歷了從作家創(chuàng)作、伶人搬演到曲家改訂的過程,而在這搬演、傳抄及改訂的背后,亦反映了有明以來文人曲家重視關目及曲律的校曲理念。
注釋:
① 朱佐朝是否真有其人,抑或是一群蘇州民間劇作家的共同署名,目前學界仍存爭議。參見:羅旭舟《自序二》,《朱佐朝戲曲考論》,廣陵書社2016年版,第3—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