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這座始建于1472 年的大學,在19 世紀初為了紀念學校創(chuàng)始人H.路德維希大公和后來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改名為Ludovico Maximilianes,后來又將這個拉丁文的名字更改為德文的Ludwig-Maximilian-Muenchen Unitversitaet,即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
這所大學曾走出36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13位為在校期間獲得。僅僅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從慕尼黑大學走出的便有14位,時間跨度從1902年到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同樣有14位,時間跨度從1901年到2005年。此外,還有7位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偫戆⒌羌{曾在慕尼黑大學的法學院和經(jīng)濟學院學習,這里還誕生了3位總統(tǒng)、1位總理,此外還有1位希臘總理、1位立陶宛總理、1位歐共體主席……
作為一個中國人,更感親切的是,慕尼黑大學曾經(jīng)培養(yǎng)出6 位中科院院士,其中包括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梁伯強,神經(jīng)科學和生物物理學家郭愛克,分析化學家梁樹權,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家陳霖,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有機化學家、中國抗生素研究先驅汪猷。中國第一位女數(shù)學博士、曾在二戰(zhàn)初期拯救過數(shù)以千計的猶太人的徐瑞云,被譽為中國“辛德勒”的何鳳山也都是該校畢業(yè)生。
不過,在這個校園里,你見不到那些諾貝爾獎得主以及政治家們的紀念碑或雕像,即使是阿登納這位對當代德國影響最大的人物也沒有任何痕跡。在一塊草地上的一棵大樹下,有一座小小的石碑,陳舊斑駁,無論頭像還是字跡都有些模糊,全無修葺,這是校園里唯一的紀念碑。
碑上的名字是“KARL GAYER”(卡爾·蓋耶爾),孤陋寡聞如我,自然不知道他是誰。后來查資料才知道,他是“近自然林業(yè)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德國林業(yè)科學先驅。所謂近自然林業(yè),是現(xiàn)代林業(yè)的基本模式,本質特征是自然林系統(tǒng)和人工林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平衡,這一理論是世界林業(yè)科學的基礎。
歐洲工業(yè)革命一度造成生態(tài)危機和木材危機,到了18世紀末,德國森林資源蓄積量降到歷史最低點,人們不得不反思固有觀念。19世紀初,德國開始以人工造林的方法來恢復失去的森林資源,使森林面積不斷增加,但樹種單一又導致森林穩(wěn)定性差、抗災能力弱。19世紀80年代的風災和大氣污染曾導致德國近2/3 的森林受到損害。因此,德國林學界認識到人類應該依照森林的原貌來保護和建設森林,要正視自然規(guī)律。1898年,卡爾·蓋耶爾在對殘存的天然林進行研究后,提出近自然林業(yè)理論。
蓋耶爾出生于1822年,高中時成為孤兒,繼承遺產(chǎn)后前往慕尼黑理工學院學習建筑和數(shù)學。1843 年,由于經(jīng)濟原因,他不得不放棄學業(yè),成為一名護林員。1845年,他成為一名林業(yè)精算師,1851年升任區(qū)林務官,1855年任巴伐利亞皇家林學院教授。1878年,他獲得慕尼黑大學會計系名譽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負責林業(yè)生產(chǎn)教學的全職教授。1889年,蓋耶爾開始擔任慕尼黑大學校長,1892年退休后仍繼續(xù)擔任樞密院議員并完成了多部林業(yè)專著,直到1907年病逝于巴伐利亞。這座紀念碑上的文字,便簡單記錄了他從一名護林員成為林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作家的過程。
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校長在德國大學里的權力不像中國這般大。所以,慕尼黑大學的老校長的石碑盡管長駐此地,所倚仗的也非權力,而是學術和品德。
那時的慕尼黑大學已經(jīng)是教授治校的典范。從19世紀初起,慕尼黑大學逐步形成了民主管理的制度。目前,學校議事決策的權力機構是評議大會,其成員由民主選舉產(chǎn)生。在每屆的與會代表中,教授代表為36人,其他學術人員代表為12人,學生代表為12人,非學術人員代表為6人。校長等校務領導委員會的5 名成員也是評議大會的成員。評議大會的成員每兩年選舉一次,其中學生代表每年選舉一次。
此外還有評議會,其是評議大會休會期間所設的常務機構,其成員包括:教授代表12 人,其他學術人員代表4 人,非學術人員代表2人,各團體都按評議大會代表1/3的名額選出評議會成員。此外,校務領導委員會的5 名成員,也是評議會的成員,參加日常會議。
各種人員在評議大會和評議會中的比例,是根據(jù)巴伐利亞州《高等教育法》中規(guī)定的比例而設置的,教授多于其他人員的總和,即所謂“教授治?!薄4送?,讓學生參加學校的管理,學生的比例和其他學術人員相同,多于非學術人員。大學的機構設置、課程安排、活動組織都傾聽學生的意見——這是“學生本位制”的體現(xiàn)。
校長的職能是領導校務領導委員會的工作,同時統(tǒng)籌、協(xié)調全校各個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幾百年來,當選的校長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學校校長不是純行政職務,只是“兼職”,任職期間仍不放棄教學和科研,從校長職位上“退休”后,還回到學院或研究所去繼續(xù)從事他的本行。
小智識
名譽高處
余秋雨
我們原本是尋常之人,周圍突然響起了喝彩聲,抬頭一看居然是針對自己的,不免有點驚慌,那就定定神,點頭表示感謝,然后繼續(xù)低頭做自己的事吧。如果覺得要為喝彩聲負責,那么今后的勞作也就成了表演。萬萬不可為延續(xù)喝彩而表演,因為嘩眾取寵從來就沒有好結果。
按一般規(guī)律,喝彩聲剛剛過去,往往又會傳來起哄聲和叫罵聲。面對這種情況,仍然要氣定神閑地把持住自己,好在未曾進入過表演狀態(tài),你對這種聲音也就沒有義務去關注。但是,盡管你不予理會,一陣陣聲浪仍會使你漸漸孤獨。這種孤獨不會導致自閉,因為你心中還有終極原則,還有茫茫眾生。
一個人,如果能夠領悟名譽和寂寞之間的關系,兩相淡然,他也就走出了病態(tài),既不會萎縮,也不會囂張了。
(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