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超,王大明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江蘇常州 213000)
氯吡格雷為缺血性腦卒中抗血栓形成的主要藥物之一,臨床應用廣泛且療效確切,但氯吡格雷為前體藥物,需在體內代謝為活性藥物后發(fā)揮抗血栓效果。因此,氯吡格雷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部分患者服用后無抗血小板作用,會增加缺血性事件的發(fā)生率,目前其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研究顯示,遺傳因素為發(fā)生氯吡格雷缺血性事件的重要影響因素,細胞色素P450(CYP)2C19為CYP450酶系統(tǒng)基因位點、腺苷三磷酸結合盒轉運體B1(ABCB1)為參與氯吡格雷吸收的基因位點,兩者均可能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產(chǎn)生影響[1-2]?;诖?,本研究旨在分析缺血性腦卒中患者CYP2C19和ABCB1基因多態(tài)性與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0例氯吡格雷抵抗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觀察組,另擇同期50例非氯吡格雷抵抗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判定標準:分別抽取用藥前、用藥4 h后研究對象靜脈血2 mL,以應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抑制率<30%為氯吡格雷反應不全[3]。本研究經(jīng)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者;②首次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者;③發(fā)病時間<24 h,年齡<60歲者;④經(jīng)醫(yī)療救治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⑤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資料 通過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研究對象入院時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BMI)、血清三酰甘油(TG)、膽固醇(TC)、收縮壓(SPB)、舒張壓(DBP)、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吸煙史(一生中連續(xù)或累積吸煙6個月)、飲酒史(男性或女性飲酒>10 g/次,飲酒≥2次/周,時間≥1年)等情況。入院時采集患者靜脈血3 mL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離心半徑為13.5 cm,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分離得到血清后,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長春瑞迪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CS-1200)檢測血清TG、TC、HDL-C、LDL-C水平
1.2.2 CYP2C19和ABCB1基因多態(tài)性檢測 抽取研究對象靜脈血2 mL,抗凝后放置于-20 ℃冰箱待測,取200 μL血液標本,嚴格按照全血脫氧核糖核酸(DNA)提取試劑盒標注方法完成基因組DNA的提取;將提取出的DNA稀釋為濃度50 ng/μL的DNA模板溶液,再次置于-20 ℃冰箱待測。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方法對ABCB1和CYP2C19基因片段進行擴增,總反應體積為20 μL。ABCB1突變位點為C3435T,上游引物(5’~3’)序列為TGTTTTCAGCTGCTTGATGG,下游引物(3’~5’)序列為AAGGCATGTATGTTGGCCTC;CYP2C19突變位點包括兩個:*2處,上游引物(5’~3’)序列為CCAGAGCTTGGCATATTGTATCTA,下游引物(3’~5’)序列為CGCAAGCAGTCACATAACTAAGC;*3處,上游引物(5’~3’)序列為TCCCTGCAATGTGATCTGCT,下游引物(3’~5’)序列為TGGCTGTCTAGGCAAGACTGTAGT。反應條件為先94 ℃預變性5 min,再進行35個如下循環(huán):94 ℃變性0.5 min,60 ℃復性0.5 min,72 ℃延伸1 min;在72 ℃條件下延伸10 min,擴增后在4 ℃條件下保存。采用實時定量焦磷酸序列分析儀(德國QIAGEN公司,型號:PyroMark Q96ID)進行焦磷酸測序,最終獲得基因多態(tài)性分型結果。
1.3 觀察指標 ①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研究對象入院時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BMI、SPB、DBP,血清TG、TC、HDL-C、LDL-C水平,吸煙史、飲酒史。②CYP2C19和ABCB1基因型的分布。CYP2C19包括野生型(CYP2C19*1/*1)、突變型(CYP2C19*1/*2或*3突變型雜合子和CYP2C19*2/*2或*3突變型純合子)。ABCB1基因存在CC型、CT型和TT型。③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情況。④基因多態(tài)性與治療后情況的相關性。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治療后缺血事件、出血事件、治療后3個月Rankin評分<2分(得分0~5分,得分越高患者預后越差)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s )]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s )]
BMI:體質量指數(shù);SPB:收縮壓;DBP:舒張壓;TG:三酰甘油;TC: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變量 觀察組(n=50)對照組(n=50)χ2/t值 P值性別 0.160 >0.05男27(54.00) 25(50.00)女23(46.00) 25(50.00)年齡(歲) 62.11±4.47 61.92±4.32 0.216 >0.05 BMI(kg/m2) 22.38±1.43 22.12±1.28 0.958 >0.05合并吸煙史 26(52.00) 28(56.00) 0.161 >0.05合并飲酒史 19(38.00) 16(32.00) 0.396 >0.05 SPB(mmHg) 141.31±12.22140.02±11.04 0.554 >0.05 DBP(mmHg) 90.63±3.68 89.46±6.21 1.146 >0.05 TG(mmol/L) 1.67±0.51 1.79±0.54 1.142 >0.05 TC(mmol/L) 5.78±0.56 5.75±0.57 0.265 >0.05 HDL-C(mmol/L) 2.23±0.36 2.27±0.38 0.540 >0.05 LDL-C(mmol/L) 3.56±0.54 3.50±0.59 0.530 >0.05
2.2 CYP2C19和ABCB1基因型的分布 CYP2C19基因型野生型占比45%,突變型占比55%;ABCB1基因型CC型占比30.00%、CT型占比46.00%、TT型占比24.00%,見表2。
表2 CYP2C19和ABCB1基因型的分布[例(%)]
2.3 不同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情況 兩組患者ABCB1基因型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CYP2C19基因型野生型比例低于對照組,突變型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情況[例(%)]
2.4 基因多態(tài)性與治療后情況的相關性比較 ABCB1基因型(CC型、CT型、TT型),CYP2C19基因型(野生型、突變型)治療后缺血事件、出血事件、治療后3個月Rankin評分<2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氯吡格雷可通過選擇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受體結合,從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聚集。但氯吡格雷進入體內后,經(jīng)胃腸道吸收效率不一,還需要通過CYP450酶系統(tǒng)轉化為活性有效成分,可能對代謝不佳的患者療效較差,使患者產(chǎn)生氯吡格雷抵抗[5]。本研究將CYP2C19、ABCB1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引入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判斷及預后的分析中,旨在為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用藥提供新的依據(jù)。
本研究中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未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常規(guī)指標檢測難以預測氯吡格雷抵抗的發(fā)生。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基因型多態(tài)性進行整體分析,發(fā)現(xiàn)CYP2C19基因型野生型占比45%,突變型占比55%,ABCB1基因型CC型占比30.00%、CT型占比46.00%、TT型占比24.00%,提示CYP2C19基因型多態(tài)性與ABCB1基因型分布沒有明確關系。此外,ABCB1基因型(CC型、CT型、TT型),CYP2C19基因型(野生型、突變型)治療后缺血事件、出血事件、治療后3個月Rankin評分<2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CYP2C19、ABCB1基因多態(tài)性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功能并無顯著影響。與既往研究[6]一致,也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臨床仍需進行進一步研究進行確認。
進一步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基因多態(tài)性,發(fā)現(xiàn)ABCB1基因型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CYP2C19基因型野生型比例低于對照組,突變型比例高于對照組,提示CYP2C19基因型野生型對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預測價值。分析其原因為氯吡格雷在肝臟經(jīng)過CYP450酶系統(tǒng)轉化為活性硫醇需要兩步氧化代謝,CYP2C19在第一步與第二步中占比達到40%與20%,為參與氯吡格雷代謝的主要酶,CYP2C19在氯吡格雷轉化為活性產(chǎn)物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基因多態(tài)性包括有功能性的*1,及無功能性的*2或*3,有功能性的基因型野生型更不容易產(chǎn)生氯吡格雷抵抗,而僅包含無功能性的*2或*3的突變型更容易產(chǎn)生氯吡格雷抵抗[7-9]。李娟[10]研究亦顯示,CYP2C19基因型改變?yōu)槁冗粮窭椎挚拱l(fā)生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氯吡格雷治療缺血性腦卒中過程中,CYP2C19基因多態(tài)性與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具有一定聯(lián)系,而CYP2C19、ABCB1基因多態(tài)性對治療后情況無影響,可根據(jù)患者基因型多態(tài)性,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氯吡格雷。但本研究為樣本量有限的單中心研究,CYP2C19、ABCB1基因多態(tài)性在氯吡格雷抵抗預測中的價值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