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敏敏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陜西 楊凌 71210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心理問題引發(fā)的安全事故引起人們對以往應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態(tài)度的反思。如今大學生已經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fā)群體,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解決存在的復雜的心理問題,并促進其取得良好發(fā)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難點,而選擇正確的教育思路則是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積極心理學充分關注積極力量以促進個體與社會繁榮,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拓了新的思路。
響應教育部門的要求,我國各高校普遍逐步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高校教育任務的重要位置。但是,當前的教育模式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尤其是職業(yè)院校,受其有別于高等院校的教育類型和學生群體素質,借鑒統(tǒng)一的教育模式或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難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受醫(yī)學模式的影響,只重視對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學生的介入干預,忽視對心理正常的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及心理問題預防工作。加之在教育手段方面,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把目光和資源都集中于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群體上,在實施措施方面偏重于矯正心理問題和預防或阻止學生實施自殺行為,這一現(xiàn)實致使校內學生形成了有病的學生才接受心理咨詢或健康教育的錯誤認知,所以對于心理健康課程及活動呈排斥心態(tài);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以知識學習型課程來開展,難以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生活,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發(fā)揮出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發(fā)生、減少心理問題學生數(shù)量的作用。高校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拓寬教育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體系,將有助于高效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從美國興起的逐漸受心理學界關注的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它與傳統(tǒng)的心理研究不同的是它的關注視角,傳統(tǒng)的心理療法注重通過治療心理創(chuàng)傷、減少痛苦等方法,達到恢復患者功能性失調的治療目標,是屬于注重研究如何根除人的心理問題,使有心理問題的人變成普通的正常人的心理學視角。而積極心理學的目的不僅在于探討如何根除服務對象的心理問題,更關注人的幸??鞓罚瑤椭H伺囵B(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揭示人類優(yōu)勢,挖掘他們的潛能與動力,促進個體積極機能的應用,提升他們的心理韌性和幸福感,使他們過上高品質的生活[1]。
2006年一門教學生如何得到幸福的選修課《哈佛積極心理學》成為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從2010年開始,這些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引入人們的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生活能力相關的課程在中國也開始風靡,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課程成為熱門課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國內學生的歡迎[2]。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被稱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chuàng)始人的孟萬金教授通過實證研究對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了測量和評價,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大力倡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劉翔平在對大學生進行了樂觀品質干預訓練后提出了樂觀教育。朱翠英、胡義秋等開展了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理念的心理素質教育實踐[2]。且有研究指出,積極心理品質能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可以間接地緩解壓力與負面情緒,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治療能發(fā)揮了有效作用,[3]。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成果,對學校教育及學生積極個性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方面,陳慧君認為應把情緒與性格、活動與體驗分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的新定位。宋志英認為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理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應定位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同時把塑造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作為開展教育的重點內容,豐富和深化大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系統(tǒng)。在課程體系構建方面,張孝鳳認為應將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心理的體驗、積極的課程環(huán)境營造等貫穿于課程架構之中。歐賢才、楊曉玲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增加社會心理健康內容,設置系列化的課程,在教學中增加生活化的內容,創(chuàng)新活動化的教學形式,將課程教學與心理咨詢實踐相結合起來。程治強認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必須考量中國文化背景,研究中國人的積極品質、積極體驗等[4]。
1.更新觀念,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以積極心理學為理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不應只是運用固有的教育模式,進行教師課堂知識講解,傳授與生活運用有區(qū)別的專業(yè)知識,而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轉變教育目標,以更為科學合理的手段達到心理育人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是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教育目標。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Seligman認為,積極品質的核心是美德和力量,它對于很多心理問題來說具有緩沖器的作用,甚至能成為戰(zhàn)勝心理疾病的武器。俞國良、謝天提出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觀”指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問題導向轉向促進積極心理品質導向。也有研究指出,大學生在校行為表現(xiàn)是影響積極心理品質更重要的原因,高校應該培養(yǎng)學生如勇氣、公正、節(jié)制、智慧、超越等的品質,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3]。
2.注重潛能開發(fā),增加學生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情緒和積極的個人塑造。有研究指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定位為: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幫助其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提升心理素質、促成其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解決和預防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還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和力量,使每個學生在幸福生活中體驗到成就感和獲得感[5]。重視學生的積極體驗,就是高校工作者在開展各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應秉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理解學生的以人為本的積極人文理念,設計合理、科學的教育課程及活動,注重授課過程,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積極的認知,從中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
3.建設文化背景,營造積極校園環(huán)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關系良好的社區(qū)、有效能的學校等社會組織能使個體成為有責任、利他、有禮、寬容和有職業(yè)道德的公民,這就說明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受生長環(huán)境及主觀感受的影響。因此,主張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因素。具體來說,高校應加強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以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因素作用潛移默化的促使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同時,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教育教學活動巧妙結合起來,營造出健康和諧的心理教育校園文化環(huán)境。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高職教育過分注重技能培訓,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加之追求成績第一位的社會文化理念的影響,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滯后,工作范圍局限于問題預防和危機干預。關注、建設積極的校園文化,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學生的健康人格培育中,將有助于推動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1.開展與積極心理學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灌輸方法使學生更傾向于被動接受,降低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動性,導致許多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產生了排斥、抵制心理,造成師生關系緊張、課堂的氣氛不協(xié)調的局面。將積極心理學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學的價值、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宗旨相吻合。積極心理學注重挖掘和培養(yǎng)人的優(yōu)勢與美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注重熏陶與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人格品質,兩者的目標是相似的;且高校思政課育人的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心理學在培養(yǎng)人的美德方面也有著重要的作用[2]。
高職院校開展與積極心理學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首先要改變教育理念,鼓勵思政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結合本校教學資源根據(jù)學生需要以及社會發(fā)展需求來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獲得積極的課堂體驗,學習到對于自身成長有用的價值理念、思想品質,同時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養(yǎng)成。
2.設立面向全體學生的學期必修體育課,促進學生體育鍛煉
有研究表明,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多種積極心理品質,且長期參與體育鍛煉的青少年擁有更多的積極心理品質[3]。促進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鍛煉經歷,不僅有利于學生發(fā)泄在其他學習、生活中產生的消極情緒,而且在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出的勇敢、自信、堅強等的積極品質,也有助于學生以更豁達的態(tài)度去應對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隨著電子科技產品及網絡游戲對人們的吸引力加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浸其中,目前高校的體育課程已經不能對學生起到足夠體質鍛煉的作用,結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增設具有吸引力的體育課,增加學生的體育鍛煉機會和時間,以另一種形式帶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營造體育氛圍,是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另一種教育方式。
3.結合專業(yè)特點,設置各類社會實踐課
研究顯示,相比較少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較多的學生擁有更高的積極心理品質水平,這說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應注重為學生提供足夠參與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機會,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3]。高職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與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更注重實操技能的學習,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歷。為使學生在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高??梢詾楦鲗I(yè)的學生設置積極體驗型的專業(yè)社會實踐課。在深入社會體驗生活的時候,不僅可以增加專業(yè)知識和促進思考,學生之間還能相互幫助引導積極的體驗,鍛煉體質及心理素質,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發(fā)展提供契機。
4.開設“幸福課大課堂”,促進心理健康學習積極性
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下,目前,高校的心理課還不能達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日常針對問題解決式的專題講座及知識講授型的選修或必修課起到的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引發(fā)積極體驗、營造校園心理健康文化環(huán)境的作用有限。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高??梢試L試開設以“幸福課大課堂”為主題的教育形式,多場地開展,以大課堂引領小課堂,搜集貼合學生需要的題材,邀請校內外資源進入課堂,鼓勵師生共用舞臺,開發(fā)其他的課堂形式,如邀請各類人士演講分享自己的事跡、結合“角色扮演—模擬咨詢”等形式,營造課堂教學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的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傳授知識經驗、答疑解惑、傳遞價值觀,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實用性。
5.設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積極心理學主題活動
校園文化浸透于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能夠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潛移默化的作用,積極的校園文化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品質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將傳統(tǒng)文化引入到現(xiàn)代校園生活,傳承傳統(tǒng)美德,將對學生優(yōu)秀品德的教育及心理健康產生正向的影響。如開設“勞動課”,使學生有機會通過有價值的勞動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能增長生活能力,獲得他人認可,培養(yǎng)堅韌的心理品質;建立校園夸夸群,使學生都能通過他人的鼓勵獲得信心,自我認可,化解消極情緒。能夠促進學生心理互助,通過對學生行為和心態(tài)的引導,促進學生情商的提高,鍛煉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積極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
以積極心理學統(tǒng)領整個教學,增加心理健康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形式,構建發(fā)掘學生積極優(yōu)勢、增長學生積極品質的課程體系,全方位提高高校心理育人水平,將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