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芬 仝麗麗 張潔 潘思影 宋玉霞
(1鄭州澍青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系婦產科教研室,河南 鄭州 450003;2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三大生殖道惡性腫瘤之一,也被稱為子宮體癌。流行病學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率位居我國婦科腫瘤第二位,在女性所有癌癥中占比7%〔1〕,發(fā)病因素與絕經、高血壓、糖尿病、激素變化相關,嚴重危害女性健康和社會功能。子宮內膜癌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種類型的癌癥被診斷出在絕經和絕經后期女性中,60%~70%的癌癥發(fā)生在60歲以上女性,低于40歲的女性少于5%〔2〕。血清胎盤生長因子(PLGF)最初是從人胎盤分離的脂肪血管生長因子,在血管發(fā)生和血管生成中起主要作用,屬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家族的單個PLGF基因編碼,并在人類中產生4種剪接同種型,PLGF-1~4〔3〕。在人體正常健康狀況的大多數組織中,PLGF表達低至不可檢測,其血管生成活性主要限于病理條件,如炎癥或缺血?,F階段,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癌以手術治療為主〔4〕,以放療、化療等為輔,然而,放化療雖然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分化,但其容易產生耐藥性,且毒副作用明顯。因此,尋求更加安全、副作用更小的治療方式至關重要。本文擬分析甲地孕酮輔助腹腔鏡手術對子宮內膜癌患者血清PLGF的影響及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21日入治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的老年子宮內膜癌患者12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手術組和甲地組各64例。手術組行腹腔鏡手術,甲地組在腹腔鏡手術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甲地孕酮。所有患者診斷為子宮內膜癌Ⅰ期;手術組年齡61~77歲,平均(68.48±4.41)歲;體重51.5~58.6 kg,平均(54.75±1.91)kg;甲地組年齡62~80歲,平均(67.58±4.03)歲;體重49.4~59.5 kg,平均(54.94±2.23)kg。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患者及其家屬均已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診斷依據 所有患者符合《老年子宮內膜癌的診療策略》〔5〕《婦科惡性腫瘤分期及臨床實踐指南》〔6〕和《中華婦產科學》〔7〕中對子宮內膜癌Ⅰ期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已絕經的老年女性患者;(2)所有患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可以接受并耐受腹腔鏡手術方案;(4)近期(3個月左右)無激素使用史;(5)經磁共振或螺旋CT等輔助檢查及病理活檢確診為子宮內膜癌;(6)在此次治療之前從未接受過相關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急危重癥或重要器質功能障礙者;(2)對本研究治療方案中所涉及的藥物或手術方案有過敏史或禁忌證者;(3)經磁共振或螺旋CT等輔助檢查顯示已有明顯腫瘤擴散者;(4)子宮體內合并其他疾病不符合本研究治療方案者;(5)合并其他類型腫瘤者;(6)合并精神疾病、內分泌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7)貧血者,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傾向者。
1.3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腹腔鏡手術,(1)手術準備:所有患者在操作前1 d接受機械腸道準備。所有手術過程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患者置于截石位置。在麻醉后放置導尿管。預防抗生素在手術切口前1 h內使用。(2)安放舉宮器,入鏡后,充二氧化碳,壓力維持在12~15 mmHg。放在臍上標準10 mm套管針用于腹腔鏡安裝,雙側置于兩種5 mm套管。(3)在雙側麥氏點、臍部與恥骨聯(lián)合之間做操作孔。(4)清掃周圍淋巴結和癌變組織。 (5)常規(guī)進行腹膜、盆腔洗滌,撤銷氣腹,在骨盆止血后,每層單獨縫合,結束手術。(6)術后所有患者常規(guī)予以補液、抗感染、鎮(zhèn)痛等治療。
甲地組在術后進食后開始服用醋酸甲地孕酮片(生產廠家:上海信誼天平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053712;規(guī)格:160 mg),160 mg/次,1次/d,堅持服用180 d。
1.4觀察指標 (1)兩組治療前、治療后7 d測定腫瘤標志物含量:人附睪分泌蛋白(HE)4及癌胚抗原(CEA)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使用羅氏Cobas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德國Roche公司),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2)兩組治療前、治療后7 d、治療后30 d血清PLGF含量測定: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天抽取空腹血5~8 ml于真空采血管內備用,3 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5 cm,得到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兩組治療前、治療后7 d、治療后30 d血清PLGF含量。試劑盒(生產廠家:上海喬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407181);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西門子DPC immulite 1000)。(3)治療前、治療后180 d生活質量評價: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生活質量核心問卷第3版(QLQ-C30)〔8〕,該問卷包含功能量表、整體生活質量量表、癥狀量表和單項測量。前兩項(生活狀態(tài))得分越高,說明患者自身生理、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越好;后兩項(健康狀態(tài))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病癥越嚴重,健康問題越多。(4)觀察并統(tǒng)計所有患者1年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胃腸道反應、失眠煩躁、癌細胞擴散。
1.5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婦科惡性腫瘤化療的療效評定標準》〔9〕中的療效評價標準:按照病灶大小和其維持時間劃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變化、進展4個等級。客觀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客觀有效率比較 甲地組客觀有效率〔62例(96.88%);完全緩解15例(23.44%)、部分緩解47例(73.44%)、無變化2例(3.13%)、進展0例(0.00%)〕高于手術組〔55例(85.94%);完全緩解7例(10.94%)、部分緩解48例(75.00%)、無變化6例(9.38%)、進展3例(4.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73,P=0.027)。
2.2兩組治療前后HE4及CEA含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HE4和CEA含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7 d均下降,且甲地組低于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PLGF含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PLGF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 d、30 d,血清PLGF含量明顯下降,且甲地組顯著低于手術組(P<0.05)。見表1。
2.4兩組治療前后QLQ-C30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生活狀態(tài)和健康狀態(tài)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180 d,兩組生活狀態(tài)評分提高,健康狀態(tài)評分下降;且甲地組生活狀態(tài)評分上升幅度與健康狀態(tài)評分下降幅度均大于手術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51年后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1年后,甲地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例(7.81%);胃腸道反應3例(4.69%)、失眠煩燥2例(3.13%)〕低于手術組〔13例(20.31%);胃腸道反應2例(3.13%)、失眠煩躁8例(12.50%)、癌細胞擴散3例(4.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37,P=0.04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QLQ-C30評分比較分,n=64)
大多數子宮內膜癌早期患者有不規(guī)則的陰道出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可有較好療效〔10〕,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比傳統(tǒng)開腹手術更具優(yōu)勢,腹腔鏡視野清晰,可分辨病灶,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術中出血量少,疼痛小,恢復較快,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腸道蠕動,恢復胃腸功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11〕。然而,有研究表明〔12〕,單純的腹腔鏡手術并不能根治子宮內膜癌,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仍然很高。子宮內膜癌與人體雌激素水平相關,通過使用激素藥物可取得較好治療效果〔13〕。甲地孕酮是一種天然孕激素半合成衍生物,可調節(jié)垂體激素、抑制雌激素分泌,阻斷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從而抑制子宮內膜癌細胞增殖分裂、轉移擴散;還具有調節(jié)患者代謝和營養(yǎng)物質轉化的作用,幫助患者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14〕。HE4在子宮內膜癌不同病理分期中有不同表達,HE4在子宮惡性腫瘤患者體內含量比健康女性或良性子宮腫瘤患者體內含量高,且隨著病程進展,含量會越來越高,有較高的靈敏度〔15〕。CEA是一種酸性糖蛋白,來源于內皮細胞,形成于細胞質中,屬于廣譜腫瘤標志物,對患者治療預后有指示作用〔16〕。血清PLGF屬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缺血缺氧狀態(tài)時含量升高〔17〕,具有促進血管發(fā)生、增強血管活性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血清PLGF會促進癌細胞轉移、擴散,加強癌細胞的組織浸潤和侵蝕〔18〕。
本研究結果說明,單純依靠手術對癌細胞的抑制作用有限,另外說明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孕激素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病癥,抑制子宮內膜癌的病程進展,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與李愛玲等〔18〕和李玲等〔19〕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