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秀努
(天等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崇左,532800)
分娩后產婦可能因內因、外因等因素影響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現如今臨床尚未充分認識PFD,且因社會對女性分娩后PFD 疾病關注度普遍較低,尚未在全社會層面普及PFD 疾病知識,且女性思想保守、經濟因素等影響,均會影響產婦PFD 的就診率,較大程度上影響產后女性接受盆底康復治療的依從性,嚴重影響女性群體產后健康,也是目前臨床醫(yī)學界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1-2]。文章就關于產婦產后盆底康復護理進展做一綜述報道如下:
PFD 的主要病癥包括性功能障礙(SD)、壓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脫垂(POP)等,病因包括女性妊娠后因子宮各韌帶與盆底肌肉、筋膜松弛狀態(tài)、分娩過程中損傷等因素影響,產后為復原腹壁、盆底肌肉張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恢復子宮健康,需要給予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3-4]。PFD 疾病主要病因為妊娠與分娩損傷,近年來隨著全國城鎮(zhèn)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逐漸開放三胎政策,導致大體重兒出生比例逐步上升,但陰道助產、難產幾率也隨之提高;同時女性在妊娠期間體內激素水平明顯高于未孕女性,會影響盆底結構水平,降低尿道周圍支持力,增加漏尿風險,同時隨著胎兒孕周的增加,子宮也逐漸變大,大體積的子宮會壓迫周圍組織,產生異常變化[5]。順產過程中損傷膀胱、尿道、盆底組織是引起壓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尿道支持結構損傷原因與分娩損傷陰道前壁有關[6]。
分娩后發(fā)生PFD 疾病后會影響女性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質量,如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救治會影響女性晚年生活,如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結石等疾病均會對女性日常生活造成較大不便,目前我國女性在產后出現PFD 幾率逐漸上升,嚴重影響女性群體健康[7]。
有計劃進行第二次妊娠的產婦;多種類型的尿失禁、子宮脫垂、陰道松弛、性生活質量低、反復尿路感染、反復陰道炎、尿潴留等。
臨床主張在分娩后42 天惡露干凈后即可進行盆底康復治療;發(fā)達國家女性分娩后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已是常規(guī)治療,但在我國尚處于持續(xù)發(fā)展階段[8]。
5.1 盆底生物反饋治療原理是通過模擬的視覺信號反饋提示盆底肌肉活動狀態(tài)是否正常,指導患者訓練盆底肌肉并形成條件反射,提高肌肉收縮力,促進盆底肌肉協調性恢復正常,降低膀胱興奮度[9-10]。
5.2 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治療原理是促進恢復受損的神經細胞與肌肉,改善肛門、尿道括約肌功能,促使神經肌肉反射恢復正常,放松肌肉,促進恢復正常的淋巴、血液循環(huán)。臨床主張針對PFD 患者應用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給予生物反饋-電刺激-盆底肌肉訓練,修復損傷的盆底肌肉,恢復正常的肌力與彈性,恢復正常的盆底肌功能,每周治療2 次,每次15 分鐘左右,一個療程為10-15 次[11]。
5.3 盆底肌訓練(PFME)是由1948 年Kegel 提出的訓練方法,治療優(yōu)勢包括操作簡單、效果明確、無創(chuàng),主要鍛煉恥骨尾骨肌,訓練方法包括:指導患者先排空膀胱,保持平臥位,將軟枕墊在頭下,屈曲雙下肢膝蓋并分開,體位類似于膀胱截石位,指導患者收縮盆底肌肉時集中注意力,保持緩慢而深的呼吸,吸氣時收縮肛門、尿道,使得患者產生上提盆底肌感覺,持續(xù)收縮3-5s,保持呼氣放松狀態(tài),反復練習15 分鐘,每日2-3次[12]。待患者完全掌握訓練方法時,可不限制體位開展訓練;通過PFME 訓練可提高盆底肌張力,預防發(fā)生PFD。
5.4 盆底電刺激使用專業(yè)儀器直接刺激盆腔神經、陰部神經、肌肉,喚醒本體感受器,被動鍛煉肌肉,提高肌肉強度,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發(fā)揮療效[13]。
6.1 環(huán)境護理護士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將PFD疾病相關知識海報張貼在室內,利用室內電視機播放各類宣傳視頻,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為產婦說明產后盆底康復的重要性,解釋PFD 的常見類型、康復治療方法、護理注意事項等,解除產婦疑慮,為產婦營造隱蔽的治療區(qū)、檢查區(qū),利用隔斷措施加強防護,重點保護產婦隱私,提高產婦安全感,提高產婦遵醫(yī)意識與滿意度[14]。
6.2 心理護理關注產后PFD 患者的情緒現狀,評估其病情癥狀,疏導患者傳統思想,部分患者可能因病情涉及隱私而難以開口,無法準確描述自身癥狀,護士站在女性視角考慮,以輕柔緩和的語氣與產婦保持溝通,尊重患者隱私,溫柔鼓勵產婦訴說自身不適癥狀,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為產婦提供健康教育,主動告知早期盆底康復的意義,構建和諧友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度[15]。
6.3 健康指導將產后盆底康復訓練納入產后護理常規(guī)內容中,通過每日定期訓練深化患者遵醫(yī)意識與依從性,主動告知產婦病情與護理前后的相關指標,取得產婦配合,自患者妊娠期至產后康復期均宣教健康知識,利用各個時機開展健康教育,取得產婦家屬支持[16]。
6.4 規(guī)范操作女性盆底損傷與修復過程中長期病變狀態(tài)最終會導致PFD 疾病產生,臨床癥狀與多個系統密切相關,產婦會表現出綜合性病情癥狀,由此可見臨床需要從多個方面分層次診斷,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病情評估與分析,通過檢查產婦病史、生育表現、體檢結果、盆底功能檢查結果等選擇多種輔助性檢查,先通過手法檢測再聯合治療儀檢測,檢查人員嚴格按照標準與步驟完成檢查評估,必要時可輔助盆底彩色多普勒超聲[17]。
6.5 努力鉆研盆底康復治療技術臨床應用中因不同產婦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且不同操作者手法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因此臨床針對PFD 患者需綜合考慮醫(yī)院醫(yī)療條件、臨床經驗、患者PFD 疾病類型、患者主觀意愿、年齡等因素,選擇物理治療手段、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等形式。臨床嚴格遵守治療原則,正確執(zhí)行個體化盆底治療方案,帶領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時先評估患者身體解剖知識、肌肉、相關器官等,進行準確而有效的訓練。護士指導患者學習如何協調日?;顒印⒑粑?、肌肉運動,提高患者認知能力,準確完成訓練,形成長期堅持盆底康復訓練的意識,保持良好效果,積極鼓勵患者完成療程。
PFD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均受到分娩損傷、孕期激素影響,孕期女性身體會出現多種生理性變化,但大部分均可在產后42天左右恢復正常,如產后無法及時恢復,則會增加PFD 風險。臨床有關統計稱孕婦在懷孕早期出現尿失禁的幾率僅為17-25%,但隨著孕周延長,發(fā)生尿失禁幾率則會上升至36-37%,且癥狀也會隨之加重,產后癥狀也未獲得完全改善,有統計稱存在近33%的女性會伴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表現,另外還存在近10%的產婦會出現大便失禁。如果產婦產后獲得早期盆底肌康復治療與護理干預可促進盆底功能恢復,醫(yī)院需加強專題講座,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扭轉女性陳舊觀念,早期給予康復訓練,積極預防PFD 發(fā)生。
臨床防治PFD 疾病的一線方案是盆底肌鍛煉,但現階段在我國實施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情況并不樂觀,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產婦欠缺相關知識、訓練態(tài)度消極等,即使存在部分積極態(tài)度的產婦也可能因鍛煉內容抽象而難以掌握,在監(jiān)督不到位的情況下會影響產婦盆底肌康復訓練效果,無法保證持續(xù)性。由此可見臨床工作者需要致力于探索長期管理產婦盆底肌鍛煉策略,幫助產婦接納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行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點概面,以期培養(yǎng)所有育齡女性形成自覺堅持盆底肌訓練的意識,提高女性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