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調霞
語文課程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引導其積累語言,提升學生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散文作品往往語言優(yōu)美生動,蘊含豐富的情感,展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哲學思考,體現(xiàn)了人文情懷,所以在語文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散文課程資源,開發(fā)系列課程,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教材要求以學生為本,以核心素養(yǎng)為綱設計單元教學任務,在散文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語言建構與運用”貫穿語文學習過程的始終,把握住課堂生成資源,調整互動探討的話題,讓學生通過文本閱讀掌握精妙的寫作手法,并展開讀寫綜合活動,提升語言建構的能力。
在學習《故都的秋》的時候,有學生評價該作品:“這篇散文文字雖然很優(yōu)美,但是整體的情感格調給人孤獨、憂郁的感覺,我覺得它體現(xiàn)的情緒過于悲觀,并不是積極向上的好作品。”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文章中雖然有孤獨的心態(tài),但是也體現(xiàn)了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態(tài),作者還是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的,他的悲秋也是因為他愛國。”教師把握住這個課堂生成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到互動討論中,將話題從原本的“評論該作品”轉換成“在字里行間體會情感”,要求學生先找出課本中描繪秋景的句子,說說作者如何選詞,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然后再挖掘出蘊藏其中的情感,說說作品如何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達。如有學生找到了“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認為作者用“破壁腰”暗示時間的變遷,體現(xiàn)出了悲涼的感覺,而“牽牛花”則給人一絲生氣,這樣就烘托了復雜的情感。還有學生認為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展現(xiàn)了江南的秋和北方的秋不同,用“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體現(xiàn)出濃郁的情感。
在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逐步關注了此前忽略的問題,而教師也要把握住課堂生成資源,引導學生調整互動話題,促使他們在探討中讀寫結合,逐步提升語言應用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所以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常常蘊藏著深厚的情感,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水平,教師組織他們參與到對比閱讀的活動中,通過挖掘文本的異同點體會作者的情感,掌握情景交融等創(chuàng)作手法,最終全面提升審美賞析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
《我與地壇》《荷塘月色》都帶著一種淡淡的哀傷,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分析,通過文本信息體會作品的情感,深入掌握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手法。如學生可以圍繞借景抒情這一點對比分析,說說作品分別選擇了怎樣的景物作為精神寄托,反襯出怎樣的思想情感。如有學生提出在《我與地壇》中展現(xiàn)了荒蕪而不衰敗的地壇,顯得寧靜而有生機,表明作者雖然感到現(xiàn)實世界很痛苦,但是他在受到地壇的影響后,又生出了生命的希望,說明景對情的影響更大。在《荷塘月色》中則表現(xiàn)作者為現(xiàn)實生活而困擾,但是在看到荷塘后,內心的憂慮沖淡了,當他在回到現(xiàn)實世界后,心中卻更加困惑,說明情不受景影響。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又讓學生參與讀寫活動:“在對比文章后,你對情景交融的手法有了哪些了解呢,如果要你通過散文抒發(fā)對生活的感悟,你會如何寫呢?”學生將審美欣賞的感悟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提升了寫作水平。
由于審美觀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對比分析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教師組織學生展開互動討論,交流彼此的觀點。這樣有助于他們博采眾長,體會文本的情感,挖掘作品的信息。
思維成長有其自身規(guī)律,語文教學要遵循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其多向思維和個性化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散文互動討論,說說是否有不同的觀點,然后結合矛盾觀點各自陳述理由,試著說服對方。教學者要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入手分析,更好地證明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讓他們的思維更開闊。
學習《荷塘月色》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兩種不同的觀點,拓展其認知,并鼓勵他們在互動討論中提出自己的個性化想法?!霸陂喿x《荷塘月色》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認為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但是也有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如余光中覺得朱自清行文和思想十分平庸,喜歡使用女性意象,而且還顯得拘謹,呈現(xiàn)出壓抑的傾向。莫言也認為這篇散文帶有病態(tài)的唯美。對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能否提出自己的觀點。”學生接觸到了不同的觀點,并結合課本中的詞句多角度分析,分析作品在思想、情感的呈現(xiàn)上具有怎樣的特點。如有學生從行文結構入手,認為:“這篇文章的結構看似不太流暢,那是因為作者采用了雙線索,將景物和情感描寫融合在一起,在兩者融合的地方,難免有難以兼顧之處?!边€有學生從修辭手法入手:“這篇作品的語言具有凝練美、音樂美的特點,如‘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展現(xiàn)了荷葉的美,并非專門使用女性意象,而是因為該意象十分貼切?!?/p>
個性化思考和辯證分析是思維塑造的過程,學生的思考角度會逐步變得全面化,他們分析問題也也能更全面,避免提出片面的觀點。這樣就促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和發(fā)展。
增設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法。散文作品中常常展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表達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感悟,所以在閱讀散文時,可以挖掘出不少人文精神。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讓他們試著用散文表達對生活的感受,抒發(fā)對中國文化的情感,這樣就能起到人文教育的作用。
《我與地壇》一文寫了作者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感悟,在學生閱讀此文的基礎上,教師聯(lián)系社會生活,組織他們參與到社會調查活動中。“很多散文作者都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在拜訪古跡之后,常常會有所感懷,因而創(chuàng)作出展現(xiàn)人文情懷的作品。那么,你的身邊又有哪些名勝古跡呢,在近距離接觸后,你的感悟是什么呢?同學們可以通過實地拜訪、搜索文獻資料等方式,了解古跡的相關信息,最后將自己的感悟寫成散文作品?!边@樣的活動體現(xiàn)出了人文情懷,同時也促使學生參與到讀寫結合的活動中。如有學生參觀了江南園林,發(fā)現(xiàn)江南園林的特點是亭臺樓閣錯落點綴,給人曲徑通幽的感覺,同時,他也有所感悟,認識到從江南園林中能感受到中國人的人生智慧。中國人一般都不喜歡直來直往,而喜歡通過委婉的方式,曲折地表達情感。所以在造園的時候,中國人也不喜歡一覽無余的風景,所以通過亭臺樓閣將園林分隔成若干個小區(qū),體現(xiàn)出獨特的韻味。
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問題,通過信息收集、社會調查、演講比賽等方式,學生結合實踐所得創(chuàng)作散文作品,而教學者則要從文字入手,分析學生的思維動向,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引導,從而滲透人文教育。
語文是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科。在學生閱讀散文作品的同時,教師要關注他們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提升,引導其全面掌握語言文字,并促使其思維多向發(fā)展,審美觀念和對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