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章
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尤其是人們對于商品和服務的選擇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近年來,商品和服務產生的問題已經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和利益,消費者既是一個個體概念,也是一個群體概念,消費者個體的權益如被侵犯,自然尋求私力救濟手段,如果是消費者群體的權益被侵犯,那該如何救濟呢?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 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明確規(guī)定了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即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機關和組織是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可見,民事公益訴訟已經有了法律保障。但是,僅僅明確主體,并不意味著民事公益訴訟已經明確地被制度化了[1],民事公益訴訟要同一般民事訴訟一樣,有適格的原告、被告和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請求。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②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縮寫,以下簡稱“《民訴解釋》”。規(guī)定了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與被告資格、管轄法院、調解與和解等制度,使得民事公益訴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法可依,增加了民事公益訴訟的可預期性,有利于相應的社會團體來介入相應的糾紛,為消費者在維權層面提供及時的幫助,及時通過訴訟途徑處理相應的沖突,起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③這里的“社會公共利益”是對“公益訴訟”中的“公益”一詞展開的,公益可分為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因為消費而產生的糾紛往往涉及到后者,本文所有的“公益”均指的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作用,并且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一定貢獻。2013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改對公益訴訟進行了呼應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七條 對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以及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xié)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省級以上的消費者協(xié)會⑤以下簡稱“消協(xié)”??梢詫η趾Ρ姸嘞M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了消費者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訴訟,首先是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是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和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消協(xié)。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消費者公益訴訟指的是團體訴訟,省級以上的消費者有權提起公益訴訟。做這樣的規(guī)定,貫徹了《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將消費民事訴訟的主體做了限制性規(guī)定,有助于防止當事人濫用訴權,而省級以上的消協(xié)本身,相對于省級以下的消協(xié),組成更加規(guī)范,而且本身受到更廣泛的監(jiān)督和制約,對于采取訴訟手段解決群體性消費問題更加理性,且消費者窮盡了救濟手段①不論是消費者已經受到侵害,還是本身沒有受到侵害,即包括既有的侵害和將來的侵害。,由省級以上的消協(xié)提起消費公益訴訟有其合理性。但是,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是省級以上消協(xié)的規(guī)定,是否存在消費公益民事訴訟主體范圍過窄的問題呢?畢竟,省級消協(xié)對應的是本省的消費糾紛,若某省轄區(qū)內某地發(fā)生了群體性消費問題,實踐中甚至一個省級單位下有多個群體性消費問題,省級消協(xié)難以滿足需要??紤]區(qū)位因素,副省級城市一般分布在我國東部發(fā)達地區(qū),而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往往沒有副省級城市,如僅僅授權副省級以上的消協(xié)可以作為公益訴訟主體,可能會造成區(qū)域不公平[2],因此,還應當考慮地區(qū)平衡,這種平衡,不僅從地區(qū)差異考慮,而且更應當考慮地區(qū)之內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授予副省級以上消協(xié)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權限的同時,可以根據消費能力,加上本省級區(qū)域內的省級消協(xié),設立最多兩個消協(xié),當然,也要注意到賦予所有消協(xié)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資格,根據消協(xié)自身因素是不可行的[3],省級以上的消協(xié)尚有其局限性,何況省級以下的消協(xié)呢?
2016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了適格的消協(xié)可以向法院請求被告承擔作為或者不作為的責任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消費公益訴訟解釋》”)第十三條 原告在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請求被告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一般而言,根據訴訟標的性質和內容,訴訟類型可分為履行行為、確認行為和形成行為[7],第十七條規(guī)定了適格消協(xié)可以向法院請求被告承擔的民事責任。但是,相對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huán)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huán)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被侵權人的訴訟請求以及具體案情,合理判定污染者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而言,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可以請求被告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但是《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解釋》中并沒有明確地規(guī)定這項責任,那么,適格主體可否請求被告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大部分的觀點認為,不能賦予消協(xié)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因為一方面,一旦賦予該項權利,會造成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的交叉,被告會承擔雙重不利后果,而且,從事經營產品的經營者在實踐中一般是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讓被告承擔雙重后果不利于經營者擴大生產經營,也不利于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若消協(xié)提出了損害賠償請求權,會影響消費者個體行使訴訟權利,違反《民事訴訟法》的處分原則,限制了消費者的訴權,不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款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因此,綜上考慮,《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解釋》并未規(guī)定消協(xié)的損害賠償的訴權。
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權公益訴訟試點的決定》出臺,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檢察院可以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但僅限于食品、藥品領域,對于其他領域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該決定中并沒有規(guī)定。有觀點認為,《憲法》賦予檢察機關監(jiān)督權,檢察機關有必要對大型群體性消費事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4],檢察機關作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理應承擔起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使命,代表國家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從而維護公共利益。既然檢察院維護的是公共利益,那么檢察院可否作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當事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當事人”是指民事訴訟中起訴和應訴、與案件權利義務關系具有直接利害關系適格的當事人[5]??梢姡爱斒氯恕边@個概念是私權中的概念,而民事訴訟中分為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后者可以出現“當事人”的概念,而前者不允許,因為公益訴訟已經超出了私益的范圍,不再單純屬于所謂的“私益訴訟”,公益訴訟不存在“當事人”的概念。檢察院作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是維護公共利益的應有之義。而反對者認為,檢察機關作為公權力機關,根據“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沒有授權,當然不能行使對于食品、藥品安全以外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如果將檢察機關提起消費公益訴訟的范圍擴大,有可能加重檢察機關的工作負擔,畢竟檢察機關屬于監(jiān)督機關,甚至還會造成檢察機關作為民事主體濫用訴權,不為法律所允許。綜合檢察機關的功能和定位,筆者認為,檢察機關對于食品、藥品領域的消費事件,可以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這來源于法律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對于其他領域的消費,觀察消費事件的影響程度,即使影響程度大,也不宜貿然直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若事件影響一般大,檢察機關也不應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相對于食品、藥品安全問題而言,其他領域的消費事件遠遠沒有達到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的高度,而且,根據比例原則,即使不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也能通過行政處罰等手段實現合法目的。如果該其他領域的消費事件有省級以上的巨大影響,則檢察機關可以依法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但是,該由哪一級檢察機關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筆者認為,按照級別管轄的規(guī)定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一)重大涉外案件;(二)在本轄區(qū)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應當由市級以上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這是因為,凡是群體性消費事件,其影響范圍不僅僅及于一個縣級行政單位的范圍,消費事件往往及于市級行政單位,在此轄區(qū)內有重大影響。畢竟,市級以上檢察院提起的公益訴訟是由中級以上的人民法院管轄,是根據案件的性質、影響大小和復雜難易程度來確定的,群體性消費事件在實踐中,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影響大,波及面廣,其不止波及基層區(qū)域,因此,由市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是較為妥當的,也符合民事訴訟法關于級別管轄的規(guī)定。綜上,檢察院作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是符合法律以及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的,但是,不應當忽視級別管轄之規(guī)定,即,可以由市級以上的檢察機關對于群體性消費的事件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對于相關行政部門能否成為消費者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學術界也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行政部門也可以成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6],有學者認為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可以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因為根據行政的主動性,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公權力機關,往往主動介入群體性消費事件,如果違法行為造成的影響足夠大,行政機關就會動用行政手段主動干預消費領域的違法行為,只要是行政手段能處理的,就沒有必要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7]。如果行政機關也基于公共利益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構成行政公益訴訟的,應當參照行政訴訟的程序來進行,不應當直接適用民事訴訟程序。據此,筆者不同意行政機關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合格主體應是符合條件的消費者協(xié)會,不僅要考慮城市層面,還要考慮經濟發(fā)展、行政區(qū)域實體等因素,并考慮消費者協(xié)會履行職能的能力;此外,市級以上檢察機關有權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但應注意檢察機關的訴訟性質不是私益,而是公益。目前,正在深化對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的處理改革,畢竟這對于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有重要意義[8]。但是要注意,消協(xié)和檢察院作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時,基于公平原則,不能向被告提起損害賠償之訴。行政機關基于其行政管理的性質,不可作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筆者認為,對于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可以重點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先確認案件是否是群體性消費事件,之后再判斷是否影響巨大;第二,權益被侵犯的消費者是否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規(guī)定窮盡救濟之后,仍然不能填平其受到的損失;第三,侵權的經營者(或者生產者)是否經歷了私益訴訟②此處的被告受到二重訴訟的影響,是不公平的。,其作為被告,所受到的司法裁判或者行政處罰不足以消除群體事件帶來的影響。以上三點必須同時滿足,適格主體才能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維護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