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訊 張 憲 韓 迪 陳光華
(安慶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0)
馮玉祥,別名馮基善,原籍安徽巢縣(今巢湖市夏閣鎮(zhèn))[1],1882年生,1896年入軍,1948年8月22日應中共中央的邀請,從美國借道前蘇聯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的途中罹難,享年66歲。他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周恩來評價他“不僅是叱咤風云的將軍,更是堅強不屈的民族英雄和百折不撓的民主斗士”,毛澤東更贊其:“置身民主,功在國家”。馮玉祥將軍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幫助和引導下,從舊軍閥轉變成為堅定的民主戰(zhàn)士,以自己的行動為中國民主革命寫下了壯麗篇章。
馮玉祥戎馬一生,在其50余年的軍事生涯中,由士兵升至一級上將,將人員混雜的小部隊發(fā)展成擁有數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必有其獨特的治軍、練兵,帶兵方法與謀略。尤其是他獨到的軍事體育思想及訓練手段,不但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也為其人生增添了更多的光輝色彩。他的軍事體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其他軍隊產生重要影響,也在中國近代體育的發(fā)展中烙下了時代印記,對當代的軍事體育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及指導作用。
近代,中華民族外有列強欺壓,內有軍閥混戰(zhàn)、流民作祟,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強國御“侮”這種具有時代背景的思想便從此開始根植于那些有志之士的中國人心中,馮玉祥也不例外:“今后我不當兵則已,要當兵,誓死要打日本,尺地寸土絕不許從我手里讓日本人奪去!”[2]。時勢造英雄,在這樣的時代激流中,馮玉祥將軍脫穎而出,他為民著想,帶兵打仗,深得將士們的擁護,很快便從一名普通的兵士轉變?yōu)橐幻麑④姡率顾蘸蟮膹娷娪晁枷胫饾u形成并發(fā)展,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愛國民主斗士。周總理評述其“自灤州起義,中經反對帝制,討伐張勛,推翻賄選,首都革命,五原誓師,參加北伐,直至張垣抗戰(zhàn),堅決御侮,都表現出先生的革命精神”[3]。馮玉祥認為要拯救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負擔起“所憧憬的使命”,就要發(fā)展自己所掌握的武裝力量。于是他著手建立了軍事學校,培養(yǎng)軍事干部,設立模范連,對士兵進行體操、拳擊、劈刀等軍事體育訓練。
馮玉祥生于貧寒的家庭,三歲時舉家遷居保定城,并在那里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年幼時家庭的貧寒和鄰里鄉(xiāng)親的苦難,使馮玉祥從小就有“拯救勞苦大眾”的雄心壯志。自小渴望能進學堂念書識字他,終于在9歲那年頂替其兄入私塾學習了三個月,并于1893年在另一所私塾獲得了一整年的學習機會。這便是勤奮好學的馮玉祥接受的早期正規(guī)教育。
馮玉祥是軍人后代,其父馮有茂也是一名軍人,對馮玉祥影響頗深。1868年,其父考入武庠,成為晚清時期的一名武秀才,后來加入劉銘傳帶領的淮軍。1894年7月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zhàn),馮父臨行前囑咐家人:我是去和日本人打戰(zhàn),為國效命,沒有什么可害怕的。可見其父有一股豪邁的英雄氣概,這也影響著年少的馮玉祥。父親的習武經歷、從軍經歷以及愛國精神,也深深影響了幼年時期的馮玉祥,對馮玉祥日后投軍、御辱反抗外國侵略者的軍事抱負產生了深遠影響。
1896年,馮玉祥正式入伍,開始接受軍事訓練。軍隊的生活為馮玉祥的快速、良好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軍隊中,馮玉祥依然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tài)度,學習內容也從文學著作開始轉向軍事理論。他讀的第一本軍事著作——《袁氏訓練操法詳析圖說》,這是袁世凱訓練其軍隊用的小冊子,是馮玉祥早期對于“兵學”理論的啟蒙教材。辛亥革命后,隨著他的職位不斷提高,但學習的機會也越發(fā)的稀少,雖不懈努力,究其原因,更主要的還是他不知道應該學什么,因未得到適當的思想理論指導而收不到應有的效果,為馮玉祥軍事體育思想局限性埋下了伏筆[4]。
當時民主思潮的蓬勃發(fā)展從根本上影響了馮玉祥的軍事體育思想的萌發(fā)。清庭這艘大船的最終沉沒,使得新的民主思想和制度在這片廢墟上迅速成長,民主革命風潮頓時風起云涌。西方民主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之后大量傳入中國并迅速影響年輕一代。辛亥革命之后,教育界紛紛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國民教育和美感教育思想等為代表,特別是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fā)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5],這為馮玉祥的軍事體育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馮玉祥的軍事體育思想受早期軍隊崇武風格的影響較深。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后,馮玉祥跟隨隊伍駐扎到河北保定府西邊的豐備倉,這時他已經正式提拔為本哨的一名小教習,專門負責喊操。從那時起,馮玉祥開始努力學習和研究諸多古代兵書,《操法》、《陣法》以及“新建陸軍七項”等兵學著作[6],從理論上給日后部隊軍事體育訓練打下堅實的鋪墊。軍中濃厚的崇武思想,也深深地影響著馮玉祥。早在年少時代的馮玉祥就十分喜愛各種傳統(tǒng)武術,打拳、踢腿、摔跤、舉重等都是在軍中刻苦訓練過。馮玉祥14歲就正式入伍,早期的軍旅生涯中,“軍中新認識的朋友,大多會幾套拳”[7]。當時軍中流行各種拳術,馮玉祥雖然并沒有特別注重武術技巧的操練,但他在軍中也很好地學習到了各種傳統(tǒng)武藝,使得他本來就健壯體格就更加強壯了。早期軍隊習武崇武風格使得馮玉祥在后來軍事體育訓練中十分重視傳統(tǒng)武術的訓練和培養(yǎng)。
馮玉祥的軍事體育思想還受當時宗教文化的影響。由西方傳入的基督教在當時對于封建思想濃厚的中國社會來說,顯示出很多“開明”和“新奇”的地方,這對于當時的馮玉祥很有吸引力。并且馮玉祥發(fā)現,受民主思潮的影響,用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仁愛”“賢能”或是墨家“兼愛”“勤儉”等已經不能策勵當時暮氣沉沉的北洋軍,反而是基督教的教義能夠易于被大家接受,成為了馮軍“治軍救國”的指導思想。1917年,馮玉祥接受基督教洗禮,正式成為基督教徒。當時的馮玉祥充分展示了宗教救國的思想,在后來的治軍過程中,馮玉祥倡導“以教治軍”,在軍中宣傳基督教教義,并利用基督教的教義來約束士兵,故常有人稱他為“基督將軍”。
近代中國山河破碎,民眾體質羸弱。在面臨亡國、亡種之際,仁人志士發(fā)出保種、保國的吶喊。1902年,蔡鍔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軍國民篇》,提出對全民進行軍事教育、軍事訓練,實行全民皆兵主義[8]。同年蔣百里發(fā)表了《軍國民之教育》,文章認為國與國爭,依靠的是威嚴和實力,二者是興國的第一步,護國的最終武器。軍國民主義也因此誕生。所謂“軍國民體育”思想是以“強國強民”“尚武”“強兵”為目的,以兵式體操和普通體操為手段,注重培養(yǎng)學生強身健體、尚武和嚴格紀律等軍人精神的一種體育教育思想[9]。馮玉祥在對民眾及部隊進行軍事訓練中,注重“尚武”,更強調“愛國”,逐漸形成了馮玉祥有關軍國民體育特征的軍事體育思想。
因此,馮玉祥在軍事訓練過程中,注重訓練士兵身體素質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軍人意識和塑造具有國魂和軍魂的部隊。馮玉祥軍隊之所以能成為勁旅,固然與他注重軍事訓練是密不可分的。馮玉祥注重的不僅僅是身體訓練,而是特別注重進行“精神訓練”。對軍隊思想層面的訓練才是馮玉祥強軍的秘密所在?!熬窠逃奔匆晕幕逃秊榛A,以愛國愛民教育為重中之重的道德教育。馮玉祥認為:“人必須內富精神,外富體力”[10]。首先是對官兵進行掃盲教育,提高官兵的文化知識水平。其次便是在文化水平知識高的基礎之上加強道德修養(yǎng)教育。他所編的《精神書》《勸軍人詞》《軍人讀本》和《戰(zhàn)陣一補》即是為了提高官兵的道德修養(yǎng)并作為軍中訓練的規(guī)范。他的思想道德主要分為三個基本層面:一是“道德精神”,偏重于個人的修養(yǎng)各個方面,如謹言慎行,努力做事和學習等;二是“愛國精神”,闡發(fā)犧牲小我,成仁取義的道理,強調軍隊“以保民為天職,以利人為人為主義”,這與共產黨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謀而合;三是“軍紀精神”,闡發(fā)軍紀的意義。馮玉祥嚴禁軍隊的各種不正作風,這儼然與當時軍閥的作風格格不入。因為軍紀嚴明,馮軍所到之處都能受到百姓的歡迎,被世人稱頌為“模范旅”[11]。
馮玉祥還要求廣大官兵學習歷史,特別是《軍史》教育,以此號召官兵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通過加強對士兵的思想道德建設,有力地加強了官兵在日常訓練中軍事體育訓練的愛國斗志和軍事體育訓練的效果,促進了廣大官兵的全面發(fā)展和全軍的戰(zhàn)斗力,從而將軍事體育訓練與軍隊文化建設的培育有機結合,提高了軍隊的整體素質水平。
除此之外,馮玉祥還善于借助拍電影等先進的方式來宣傳馮軍。馮玉祥非常喜歡電影,并且發(fā)現了電影宣傳的威力,決定在自己的司令部成立電影拍攝團隊。他購買了先進的電影器材,來拍攝部隊官兵的日常生活。《北伐工作記》是由國民革命集團軍總司令部藝術隊攝制,全部由馮玉祥親自編制,紀錄了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及所屬各軍長官的北伐誓詞,以及該軍在北伐期間(1927-1928)的工作和生活等情形,內容包括馮玉祥及各軍長官北伐誓詞、破除迷信、優(yōu)待俘虜、關愛傷兵、體育運動、追悼南口陣亡將士等。影片中,馮玉祥半露上身,在士兵面前揮舞大刀,甚至拍攝了他親自指導士兵訓練單杠的情景。
“兵不貴多而貴精,然兵必須先練而后精”[12]。養(yǎng)成具備強大戰(zhàn)斗力的軍隊的主要途徑是大力發(fā)展軍國民主義教育[13]。那時候部隊招募兵員,有很多是經官兵介紹進來。馮玉祥規(guī)定,不論以何種方式參軍的,入伍之前必須先送教導隊,進行半年的基礎訓練才會被分派到部隊參加實戰(zhàn)性訓練。新兵教導隊訓練每天有六個小時,內容主要包括木馬、劈刀、打拳、長跑、過障礙、鐵杠、刺槍、制式教練、戰(zhàn)斗教練等基礎素質訓練,其中還包括四個小時的理論學習。為達成其“精兵”目的,從一開始他就秉承嚴格訓練的理念。先拿野外行軍來說,馮部的各級軍佐,甚至連后勤保障和文職人員也必須參加行軍訓練,而且還有抽查考核。通過嚴苛的軍事體育訓練,馮軍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極大的增強。除了提高官兵的軍事體育訓練強度以外,馮玉祥進一步對士兵的軍事體育訓練進行效度管理,采用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按成績給予獎懲。通過這樣的科學管理,極大提高了全軍的軍事素質和有效戰(zhàn)斗力。
軍事體育訓練作為馮玉祥治軍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融入在他日常訓練軍隊過程中,還融入在創(chuàng)辦軍事學校中,其中還包括軍事化的小學。馮玉祥將軍先后兩次在河南主持軍政,創(chuàng)辦軍事學校。這些軍事學校一般進行學科和術科教育。術科教育,一般是按照新譯出的日本典、范、令的要求進行,但也傳承著一些傳統(tǒng)好的做法[14]。學校注重兵科專業(yè)教練、戰(zhàn)斗教練與射擊教練作為重點訓練。對于攀杠子、劈刀、刺槍、打拳、跑攔阻等軍事體育訓練也一并重視。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來開封時,曾在臥龍宮(今臥龍街)路東辦煙酒稅局小學、財政廳小學以及其西鄰鹽務局小學。這三所都是軍事化小學。“學生入校后住校,生活實行供給制,統(tǒng)一發(fā)藍色軍服軍帽,每天早上起床到操場集合,先跑步打拳。每人還發(fā)一支比真槍短的木槍能打紙彈。”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在1925年,馮玉祥就戰(zhàn)場的形勢和內容做出重要說明:“現在作戰(zhàn)是科學戰(zhàn)爭、機器戰(zhàn)爭、主義戰(zhàn)爭、人才戰(zhàn)爭,必須廣泛搜羅具有各種知識、技能的人才,研究新的作戰(zhàn)方式并以之指導軍事訓練,才能符合實際作戰(zhàn)的需要、提升軍隊的戰(zhàn)斗力”[15]。這表明馮玉祥在那時就已經意識到人才和科學技術在戰(zhàn)場中的重要性。所以早在1914年就開始創(chuàng)辦軍事學校和作出向國外派遣留學軍官的決定,并在所創(chuàng)辦的軍事學校和軍隊中,采用日本的新教材和訓練方法。馮玉祥創(chuàng)辦的軍校包括舉辦模范連、學兵團、西北陸軍干部培訓學校、軍官教導團和軍官學校。在1925年,由劉伯堅和蘇聯顧問的共同指導下,馮玉祥決定向日本和蘇聯派遣一批年輕的軍官留學深造。當年在軍官教導團和各個部隊當中,通過嚴格的挑選和考試,共錄取53人分別派往蘇聯和日本進行軍事深造。通過創(chuàng)辦軍事學校和向國外優(yōu)秀軍事學校派送學員學習,為當時馮軍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軍事指戰(zhàn)員人才隊伍。
中國近代史上將武術引入軍事體育訓練的典型案例,其中就有馮玉祥率領的、以配備大刀為特色的西北軍“大刀隊”,這是馮玉祥將軍重視特色傳統(tǒng)武術訓練的突出表現。西北軍“大刀隊”所用的刀被稱為“馮氏金龍無極戰(zhàn)刀”,其重約4斤,戰(zhàn)斗時是類似日本武士刀的雙手握持技法。新兵要想參加大刀隊,必須先經過嚴格的訓練才有資格入選,再從這些“資格兵”中挑選出類拔萃的,才能真正成為“大刀隊”的成員。當時,身背著一把大刀奮勇殺敵的光輝形象成了西北軍大刀隊最顯著的特征。每天下午4:30-6:00是“大刀隊”進行嚴苛訓練的時間,主要是以砍刀、刺槍和拳擊內容為主。馮玉祥還親自創(chuàng)編了一套專門克制刺刀的“六合刀法”,刀身向下出刀,用刀背向上撞開刺刀,同時刀鋒順勢朝著對手脖子砍下去,令日寇十分畏懼,因此日寇為防備大刀砍腦袋而發(fā)明了鐵圍脖。真正讓大刀隊聞名一時的,便是西北軍大刀隊在喜峰口進行的一場戰(zhàn)役。1933年3月,該場戰(zhàn)役讓近5000名日寇尸首分離,這是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在抗戰(zhàn)中所取得的首場大捷,令人振奮的《大刀進行曲》也因此瞬間唱紅全國[16]。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武術中的格殺技術與冷兵器的配合使用,同抗日戰(zhàn)場實際需要相結合,讓馮玉祥率領的西北軍“大刀隊”成功地發(fā)揮出超強的戰(zhàn)斗力,體現了馮玉祥將軍優(yōu)秀軍事訓練指戰(zhàn)才能。
馮軍開展的軍事體育項目中,尤其對中國的傳統(tǒng)武術情有獨鐘,并且在隨后的軍事訓練中極大地得到了運用?!耙娛謽岅牬蛉?,告以打拳之真義在實用,不能只圖花樣之多。并指摘其錯誤處,令改正之”。馮玉祥不僅自己專門訓練武術,還親自指點士兵們進行訓練。“十點半,看手槍營劈刀。看畢,乃赤足跣背,執(zhí)刀劈之,與士卒比武?!庇捎隈T玉祥本身就是武學世家,父親是清末武秀才,武術造詣自然不在話下,自然能指導士兵進行日常軍事傳統(tǒng)武術的訓練。馮玉祥自己也經常帶頭與士兵一起操練拳法和大刀等兵器,并經常下操場與廣大官兵一起實戰(zhàn)切磋。當時就有珍貴的影像資料顯示(馮玉祥當時喜歡拍電影,經常拍攝自己和士兵訓練的視頻影像),身高1.9米的馮玉祥赤裸上身,高卷褲腳,手持大刀揮舞,一招一式盡顯威力,其余士兵整齊位列于后觀摩學習。
根據戰(zhàn)爭決定訓練這一規(guī)律要求,軍事體育訓練要以實戰(zhàn)為目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實現能打仗、打贏仗的主要目標,并將實際的戰(zhàn)場作為重要的實踐檢驗方式。
馮玉祥深知,想打贏一場戰(zhàn)斗就必須根據戰(zhàn)爭的特點和需要去進行訓練,堅持軍事體育訓練內容必須從實戰(zhàn)出發(fā),緊緊抓住戰(zhàn)爭決定訓練的規(guī)律不松懈。隨著軍事科技的發(fā)展,飛機、坦克、大炮等先進武器不斷投入戰(zhàn)場,使馮玉祥越來越感受到了傳統(tǒng)的軍事體育訓練如果沒有針對性的訓練就很難再中國軍隊現有經濟和技術的條件下占據有利位置。于是他根據實戰(zhàn)要求,在進行軍事體育項目的過程中又加入了與實際密切聯系的環(huán)境因素。例如,在體能鍛煉中,注重耐熱、耐風、耐雨和耐寒的適應性練習,常常在惡劣的天氣里進行野外軍事體育項目的訓練;注重射擊訓練,并把惡劣天氣下的射擊訓練作為主要的訓練內容進行;根據戰(zhàn)斗需要夜間偷襲的特點,常把夜色當做訓練條件專門訓練,提高部隊夜間作戰(zhàn)能力。如前所述,“大刀隊”的成功是由于冷兵器在當時有限的軍事科技條件下還是有一定的戰(zhàn)場競爭力,所以,馮玉祥更加重視軍事傳統(tǒng)武術項目配合冷兵器在戰(zhàn)斗中的運用。這種將軍事體育訓練與現有作戰(zhàn)武器結合,將自身軍事優(yōu)勢同實際戰(zhàn)斗特點結合,極大地提高了馮軍的實際戰(zhàn)斗力。
“兵本思想”是馮玉祥的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是其在面對是非問題時,作出選擇的主要思想依據之一。馮玉祥的“兵本思想”來源于他的“民本思想”,一部分主要來源于他年幼時期個人的經歷和基督教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順應民心的需要[17]。因此,馮玉祥在其軍事體育思想的實踐當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民本思想”特征。馮玉祥練兵,首先,強調親兵愛兵,要像父母兄長帶子弟一般。他說:孫子有言,視卒如嬰兒,故可使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死之。但同時又強調“帶兵,須爸爸政策和媽媽政策并用。即爸爸政策者,即嚴加訓練之,媽媽政策者,即待以恩愛之謂,兵之衣服、起居、飲食、衛(wèi)生須注重照料”[18]。馮玉祥是一位很親民的將軍,注重兵士的營養(yǎng),在平時訓練之后,親自給士兵盛菜,與士兵一起吃飯,得到總司令咸菜的士兵,都很高興。馮玉祥很是關愛士兵,在特殊的日子里會親自給士兵剃頭,修剪手指甲和腳指甲;馮玉祥在慰問傷兵的日子里,并不是僅僅看看就了事。馮玉祥親自給傷員洗毛巾、擦拭身體,并給傷員穿好衣服和襪子。關心士兵的生活,是馮玉祥一貫的工作方法。馮玉祥的“民本”思想,極大提高了廣大官兵軍事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和全軍的向心力,同時也體現出馮玉祥將軍“以兵為本”的軍事訓練特色指導思想。
馮玉祥的軍事體育思想,是在西方體育形態(tài)與中國傳統(tǒng)體育強烈碰撞的過程中,由萌發(fā)、形成到成熟的一個發(fā)展過程,同時也與其當時的生活社會環(huán)境及其個人的經歷密切相關。在當時內憂外患的背景下,馮玉祥推崇的軍事體育思想影響深遠。
首先,馮玉祥軍事體育思想滿足了當時中國軍事形勢的需要,是馮氏玉祥集團軍事體育思想的集中體現,不僅為民主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軍事體育訓練內容注入了活水,更為中國軍事的近代化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貢獻。
其次,在其軍事體育思想的影響下,馮玉祥練就了一支戰(zhàn)斗力強、作風優(yōu)良的軍隊,為抗日戰(zhàn)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其崇武的軍事體育思想也有力的激發(fā)了廣大官兵抗日救國思想,促進了民族抗日情緒及運動的高漲。
再次,馮玉祥堅持“以兵為本”的軍事體育思想,使其與廣大士兵心連心[19],并堅持以關愛士兵作為軍事體育訓練的中心。對軍隊指揮自如、士卒樂于效命、馮軍能征慣戰(zhàn)便成為了馮軍強大核心凝聚力的主要原因,為馮軍進一步打牢軍事體育訓練根基,形成強大而持久的不竭動力。
最后,馮玉祥“軍國民體育”教育的軍事體育思想也促成了他創(chuàng)辦各類軍校及向國外派遣留學生,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近代軍事人才的出現,為中國民主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人才。西北軍眾將領在治軍練兵、指揮作戰(zhàn)方面的杰出才能 ,西北軍舊部官兵生死與共頑強勇敢的戰(zhàn)斗作風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極強的戰(zhàn)斗力,在娘子關戰(zhàn)役、臺兒莊戰(zhàn)役、武漢會戰(zhàn)、隨棗會戰(zhàn)等重大戰(zhàn)役中得到證明,得到在同一戰(zhàn)場作戰(zhàn)的各個系統(tǒng)部隊將領們的肯定[20]。
馮玉祥的軍事體育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鮮明的特色,而且對當代的軍事體育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首先,嚴明軍紀,端正軍風。作風松散會搞垮一支雄獅部隊,作風優(yōu)良則能創(chuàng)造一支常勝之師。因此,想要始終保持我國軍隊的優(yōu)良作風和光榮傳統(tǒng),就必須夯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這個強軍之基,堅持以軍紀建設為核心,把軍隊的思想道德和作風建設作為我黨治軍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時刻保持人民軍隊的良好作風。
其次,繼承和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現代軍事體育的強大作用?!安焱脕怼?,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中國傳統(tǒng)軍事戰(zhàn)略思想,是歷經了前人無數實戰(zhàn)的提煉和總結,更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瑰寶,形成了我國獨有的、龐大的軍事文化資源。甚至很大一部分軍事思想,在今天的軍事活動實踐中作為基本價值立場,依然具有重要決策鏡鑒。譬如,“知兵非好戰(zhàn)”“慎戰(zhàn)而備戰(zhàn)”“義兵必勝”“以戰(zhàn)止戰(zhàn)”等思想體現的戰(zhàn)爭觀,仍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再次,以未來戰(zhàn)場為導向,立足自身優(yōu)勢,以軍事科技為引領,以實戰(zhàn)化訓練為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加快軍事體育訓練轉型,培養(yǎng)特色軍事實力。戰(zhàn)場打不贏,一切都為零。戰(zhàn)場之中求勝利是唯一結果,是軍隊永葆生命力的永恒課題。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軍事體育訓練的形式內容和使命任務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以高精尖科技和信息化為導向的新戰(zhàn)場所必備的軍事體育訓練手段和內容也都在發(fā)生變化。
最后,以開放包容的學習心態(tài),堅持“走出去”,向世界先進的軍事思想和軍事科技水平看齊;堅持“引進來”,學習和引進世界優(yōu)秀的軍事管理和軍事裝備,杜絕閉門造車的“形而上學”思想。因此,緊緊圍繞強化核心戰(zhàn)斗力這個唯一要求,從實戰(zhàn)出發(fā),從難從嚴治軍,并培養(yǎng)出屬于自己的特色戰(zhàn)斗力,才能全面提高我軍新形勢下的軍隊威懾力。
馮玉祥將軍的軍事體育思想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盡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馮玉祥治軍嚴格、練兵有方,能將中國傳統(tǒng)武術與軍事體育訓練相結合。且以文化為先導,注重提升士兵的文化素質,能不斷探尋較為理想的訓練理論指導軍事體育訓練,這在當年尤為先進。同時,還能以實戰(zhàn)為訓練目標,以有效打擊目標為訓練要求。而且注重軍事人才培養(yǎng),將軍事體育訓練與創(chuàng)辦軍事學校教育相結合。
馮玉祥的軍事體育訓練方法與手段,對推動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軍隊建設和民主革命進程,做出了不凡的貢獻。其軍事體育思想,猶如當年強盛的“大刀隊”一樣在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