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娟
(懷化學院外國語學院, 湖南 懷化 418008)
禪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園地中的瑰寶,屬于古詩中一種獨特的題材。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禪詩蔚然成風。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都創(chuàng)作過不少禪詩。禪詩表現(xiàn)出來的人生哲理,抒發(fā)的情感,營造的生活空間,展現(xiàn)的精神風貌,值得花大力氣去研究。禪詩所承載的豐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語言思想差異給禪詩翻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唐代文人禪詩是印度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盛開的奇葩,對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因晚清時期才始有漢詩零星地譯成英語,禪詩英譯起步較晚。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漢詩英譯逐漸興盛以后,才有禪詩翻譯成英語。早期禪詩英譯主要由西方漢學家完成。英美漢學家如阿瑟·韋利(Arthur Waley,1889-1966)、威特·賓納(Witter Bynner,1881-1968)、肯尼斯·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1905-1982)、波頓·華茲生(Burton Watson,1925- )、加里·施耐德(Gary Snyder,1930- )等人出版的漢詩譯作中收有唐代文人禪詩。國內(nèi)不少譯家如楊憲益、戴乃迭夫婦,許淵沖等人的漢詩譯作中也收有禪詩英譯本。雖然有禪詩翻譯成英語,但禪詩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詩歌門類加以譯介,而是將其與其它普通詩歌一同譯介,其佛禪文化特性在翻譯時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因此,這些漢詩譯本難以讓人感受到佛禪文化給人的強烈沖擊力,禪詩的佛禪文化特質(zhì)消解在其它不同質(zhì)的詩歌譯文中。
因禪詩英譯活動起步較晚,禪詩英譯研究也顯得薄弱。綜合來看,當前的禪詩英譯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兩大特點:
首先,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忽視了唐代文人禪詩英譯時的佛禪文化特性。有關(guān)唐代文人禪詩英譯研究的成果主要散見于一般詩歌英譯研究成果中。例如,李正栓(2005)的《唐詩宋詞英譯研究:比較與分析》,魏全鳳(2007)的《詩歌意象美的傳遞—以唐詩英譯為例看詩歌翻譯》,柏雨薇(2011)的《唐詩的色彩意象及英譯研究》,盧燕新(2014)的 《一部英譯唐詩選本的新視角》,鄭珂、胡宗鋒(2015)的《論唐詩超脫語法與英譯問題》等等。大多數(shù)研究者忽視了禪詩英譯的佛禪文化特征,將其作為普通詩歌英譯加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揭示了詩歌英譯的普遍原則和共性特征,未能充分揭示禪詩英譯的個性特點。
其次,將禪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歌門類對其英譯現(xiàn)象單獨加以研究的成果較少。目前,僅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論文,如曹陽(2006)的《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王維禪詩英譯》、常煥輝(2013,2015)的《運用最佳關(guān)聯(lián)拓寬禪宗翻譯在旅游文化領(lǐng)域的可譯性》《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域下禪宗俗諺隱喻的認知語用研究》、朱谷強(2011)的《視界融合下的禪詩英譯-以寒山譯詩為例》、魏鴻雁(2011)的《接受與再接受的向度偏移-從寒山到史奈德再到“新禪詩”》等等。這些研究成果將禪詩作為一類特殊的詩歌單獨研究,突出了禪詩的佛禪文化特質(zhì)。但是,在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上還有提高的學術(shù)空間。重復(fù)研究現(xiàn)象較為普遍,如對寒山詩的英譯本探討較多。研究視角也較單一;關(guān)聯(lián)理論使用較多,主要從語言交際層面分析翻譯現(xiàn)象。自翻譯研究文化轉(zhuǎn)向以來,翻譯研究不僅關(guān)注譯語的交際維度,而且更關(guān)注翻譯中的文化現(xiàn)象。禪詩英譯也是如此,不僅要確保譯語的可讀性與交際性,而且要注重向西方傳播中國禪宗文化。因此,禪詩英譯研究的方法和視角有待提高。
國外學者對唐代文人禪詩英譯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歐美等國家,成果形式主要是論文,目前無相關(guān)研究專著出版。這些論文主要對一些唐詩英譯本的選本特點、英譯方法和特點等作了評論。例如,美國當代翻譯家西頓(J.P.Seaton)(1985)對美國漢學家華茲生所譯唐詩的質(zhì)量、選本特點做了點評,認為該書的譯詩質(zhì)量較高,但選本安排不當,李白的詩譯得太少。溫伯格(Eliot Weinberger)和 帕斯(Octavio Paz)(1987)對王維的禪詩《鹿柴》的十七個不同英文譯本作了對比分析,依次指出各個不同譯本的優(yōu)點和缺點?;艨怂?David Hawkes)(1962)對比分析了韋利(Arthur Waley)、華茲生(Burton Watson)、施耐德(G.Snyder)等三個譯家寒山詩英譯本的特點。同國內(nèi)學者一樣,國外學者在研究時也沒有將唐代文人禪詩作為一個特殊的詩歌門類加以研究。他們也將唐代文人禪詩同一般詩歌等同對待,沒有突顯禪詩英譯的佛禪文化特性。
綜上所述,唐代文人禪詩研究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在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兩方面都值得加強。目前,禪詩譯著還十分稀缺,唐代文人禪詩英譯工作急需推進。禪詩與其它詩歌在文化內(nèi)涵上有較大差異,為了向世界弘揚佛禪文化,彰顯禪詩的文化特質(zhì),有必要加強對唐代文人禪詩英譯的研究。
生態(tài)翻譯學在實踐層面提出的核心觀點是翻譯的三維轉(zhuǎn)換論。所謂翻譯三維轉(zhuǎn)換論就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在語言、文化、交際等三個維度上采取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策略,使譯文順利地融入譯入語文化生態(tài)。下面分別從生態(tài)翻譯學的三維轉(zhuǎn)換論分析華茲生譯詩實踐的特點。
漢詩英譯是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在句子結(jié)構(gòu)、語法規(guī)范、修辭技巧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對原詩的語言作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譯漢詩時,華茲生都會根據(jù)原詩所傳達的意義對譯文語言作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下面以華譯《寒山子詩集》的第五十五首為例加以說明:
桃花欲經(jīng)夏,The peach blossoms would like to stay through the summer
風月催不待。But winds and moons hurry them on and will not wait.
訪覓漢時人,Though you look for the men of the Han Dynasty
能無一個在。Not a one will you find alive.
朝朝花遷落,Morning after morning flowers fade and fall;
歲歲人移改。Year after year men pass away.
今日揚塵處,Here ,where the dust whirls up today,
昔時為大海。In times gone by was a sprawling sea.
對比原詩和譯詩可以發(fā)現(xiàn),華茲生在語言維對譯文作了不少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他選擇符合英語語法規(guī)范的語言來表達原詩的主旨和詩意。例如,原詩第三行是無主語詩句,華茲生在翻譯時補充了主語“you”。原詩無時態(tài)特征的詩句,在對應(yīng)的譯文中都補充了時態(tài)。華茲生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敘事,突顯了整個詩境的生動性與形象性。原詩中 “朝朝”“歲歲”等等,分別譯成“morning after morning”“year after year”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這些都是華茲生根據(jù)原詩語境在語言維所作的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
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轉(zhuǎn)換。將漢詩譯成英文需要在文化維作較多的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使原詩中的文化意象順利地融入譯語文化生態(tài)。在翻譯漢詩時,華茲生通常都會對原詩中的文化意象作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使之易于為西方讀者所理解、所接受。下面以華譯《終南別業(yè)》為例加以說明:
中歲頗好道,Middle age—I grow somewhat fond of the Way,
晚家南山陲。my evening home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hills.
興來每獨往,When moods come I follow them alone,
勝事空自知。to no purpose learning fine things for myself,
行到水窮處,going till I come to where the river ends,
坐看云起時。sitting and watching when clouds rise up.
偶然值林叟,By chance I meet an old man of the woods;
談笑無還期。We talk and laugh—we have no “going-home” time.
原詩作者王維被后人稱為“詩佛”。他精通佛學,受禪宗的影響很大。原詩敘述了詩人中年以后脫離塵俗,轉(zhuǎn)而信奉佛教的心路歷程。原詩中的“道”所指應(yīng)該是“佛道”,“南山”應(yīng)該是“終南山”,兩者都是文化詞匯,西詩無確切的對應(yīng)詞匯。華茲生將“道”譯成“the way”,“南山”譯成“the southern hills”,采用上義詞譯下義詞,將原詩兩個文化意義豐厚的意象轉(zhuǎn)變成英語中的兩個普遍詞匯,屬于翻譯策略上的泛化處理,有利于譯文融入英語文化生態(tài),是不得已而為之之舉。
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的轉(zhuǎn)換活動,還是以實現(xiàn)交際目的為導向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行為。為了實現(xiàn)交際目的,譯者應(yīng)該順應(yīng)譯文讀者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在交際維上采取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策略。下面以華譯華譯《寒山子詩集》的第二百七十三首為例加以說明。
常聞漢武帝,Often I have heard how Emperor Wu of the Han
爰及秦始皇。And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Ch’in before him
俱好神仙術(shù),Delighted in tales of immortals and spirits
延年竟不長。And tried in vain to prolong their lives.
金臺既摧折,Now their golden towers are broken,
沙丘遂滅亡。Their palaces have vanished away,
茂陵與驪岳,While the grave at Mou-ling and the tomb of Mount Li
今日草茫茫。Are today a wilderness of weeds.
這首詩中寒山諷刺秦皇、漢武幻想長生不老,追求所謂的永生。詩中的“漢武帝”和“秦始皇”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華茲生將其譯為“Emperor Wu of the Han”,“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Ch’in”有利于西方讀者理解,以實現(xiàn)翻譯的交際目的。第七行“茂陵與驪岳”,如果直接用拼音來譯,西方讀者更會不知所云。華茲生增加了注釋“the grave at Mou-ling and the tomb of Mount Li,where Emperor Wu (reigned 140-87 B.C.) and the First Emperor (reigned 221-210 B.C.),respectively,were buried.”,實現(xiàn)了翻譯的交際目的。
在唐代禪詩實踐中,華茲生踐行了自己的翻譯理念,在語言、文化、交際等三個維度上均采取了適應(yīng)性選擇轉(zhuǎn)換策略,確保譯文順利地融入譯語文化生態(tài)。他的譯詩理念與實踐充分體現(xiàn)了生態(tài)翻譯學的基本思想,對唐代禪詩外譯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