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學 才讓拉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經(jīng)常對學生開展朗讀訓練,讓學生通過朗讀體驗文章之美、詩詞之美。有些語文教師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不提倡教師替代學生分析問題。但是在語文實際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比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力度不夠。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所以,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化書面語言為學生的語言,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在語文學習中,經(jīng)常朗讀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涵,學生可以在朗讀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理想。文章創(chuàng)作者在敘述事情、描寫人物、說明問題和論述道理的時候,會主動融入對生活道義的理解,同時內(nèi)心會受到社會責任感的驅使,帶動學生行為和認知的發(fā)展。文章中包含著作者的道德理想和個人欲望,所以,作者的筆下有著豐富的情感。作者大多是愛恨分明的,他們通過文章傳達個人的情感,展示個人內(nèi)心世界,呈現(xiàn)個人“三觀”。文藝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發(fā)揮教育人的價值作用。因此,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會體驗到神采飛揚、身臨其境之感,具有無窮的力量。隨著閱讀的深入,學生時而激憤、時而悲傷、時而快樂、時而幽怨。想必聽過朗讀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在聆聽他人朗讀的過程中,似乎進入作品之中,和作品之中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可以深刻感受到主人公所要表達的感情,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很深的共鳴。在朗讀的過程中,朗讀者可以吸收文章思想,可以自我教育、自我鼓舞。有些文章傳遞的價值觀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通過朗讀,更容易受到文章的影響。
初中教材中,很多文章富有美感,蘊含著藝術氣息,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享受那份美好,感受文本中蘊含的魅力。很多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生活審美的體現(xiàn),包含了作者的思想以及作者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對文章的美好意境有更為深入的理解。比如,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對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進行朗讀時,要把無聲的文字通過朗讀變成有聲,要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作者創(chuàng)作出來的春的美好畫面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朗讀中,學生可以感受滿地都是嫩綠的小草,柔柔的風兒、各種果樹,還有嗡嗡叫著的蜜蜂、飛來飛去的蝴蝶,似乎正在春日的陽光里感受春的美妙。這樣的春的畫面是十分唯美的,可以讓學生沉浸在作者筆下的美景之中,進入春的樂園。這樣的朗讀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讓學生和作者心靈相通,提升體察美的能力,熏陶學生的心性。這篇文章中,很多詞語都用得十分唯美生動,比如微微潤濕的空氣、宛轉的曲子、像花針、像細絲等。經(jīng)常朗讀這樣的文章,學生會有更強的節(jié)奏感,會感受文章中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進而領悟語言文字之美,提升藝術氣息。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可以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之中享受語言之美。在朗讀中,學生感受那富有韻律的語言,內(nèi)心會受到很大觸動,心靈會受到?jīng)_擊。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就能夠感受文字的無限魅力和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經(jīng)常朗讀,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自己的語感和想象力,盡快融入語言文字的美好意境之中,進而學會駕馭文字。在這個過程中之中,學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會突然愛上語文,產(chǎn)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如果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了,即便沒有家長和教師的督促,學生也愿意主動學習,教師就可以省心很多、輕松很多。
一直以來,在素質(zhì)教育的背景之下,多數(shù)語文教師對語文的考試成績比較關心,但是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不到位。多數(shù)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主要是按照語文考試大綱來設計,而在語文考試中,并沒有考查學生的朗讀水平。可見,教師對朗讀教學重視不到位。
一般來說,語文教師都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技能較為重視,因為這兩項能力在考試中考查得比較多,把這兩部分教好了,學生的語文成績就會比較好。這就導致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主要采用的是教師講解知識,學生聽講的教學模式,很少利用較多的課堂時間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即便有,也只是占據(jù)了很少一部分課堂時間,學生很難有效提升自己的朗讀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要達到良好的語文學習效果,學生就要積極主動朗讀,既要在課堂上朗讀,也要在課余時間自行朗讀。但是很少有學生可以做到這一點。很多學生很少在課堂上朗讀,下課之后也沒有抽出專門的時間進行朗讀。多數(shù)學生在業(yè)余時間學習語文的時候,主要集中于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或者寫作水平,因為這兩部分在考試中的分數(shù)占比較高,以至于學生的朗讀水平一直沒有得到提升。
多數(shù)語文教師沒有專門研究如何有效朗讀,所以上課的時候,即便教師專門抽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但是因為教師這方面的理論知識較為缺乏,且缺乏實踐,因此并沒有教給學生正確的朗讀方法。沒有教師的科學引導,學生多數(shù)時間只是泛泛而讀,沒有融入情感,沒有用心朗讀,這樣的朗讀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最終對學生來說只是浪費時間而已,毫無意義。
語文教師要清楚意識到朗讀訓練除了可以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升之外,還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語文課文內(nèi)容。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加重視朗讀訓練活動,要意識到開展朗讀訓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專門抽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要不斷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教師就要讓學生先自行朗讀一遍,對文章脈絡和內(nèi)容有大致了解;當講解完課文之后,教師要讓學生朗讀第二遍,在朗讀第一遍的基礎之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朗讀,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筆之美的體會;課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自行朗讀,重復進行朗讀。好的文章是需要一讀再讀的,每多讀一遍,學生就會有多一點感悟,多一些感受。所以,教師除了要重視在課堂時間內(nèi)引導學生自行朗讀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后時間加強朗讀訓練,直到學生真正掌握這篇課文為止。
比如,教師在講解《誡子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在講解文言文之前,教師就要讓學生先朗讀一遍,心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師再逐字逐句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感受到諸葛亮對兒子的殷切期盼,以及諸葛亮教給兒子的淡泊的心態(tài)和寧靜致遠的追求。當教師講解完知識之后,再讓學生朗讀一遍,相比于尚未講解之前的朗讀,學生的第二遍朗讀會有更深的體會,學生可以感受到諸葛亮對兒子的教誨和寄予的厚望??傮w來說,這篇文言文發(fā)揮了修身立志的價值,教師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經(jīng)常朗讀,深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直至可以熟讀成誦。
語文教師在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時,要把科學的朗讀方法教給學生,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朗讀訓練效果,才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分三個階段進行朗讀,分別是初讀、細讀、品讀。這三個階段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過程,把三個階段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感知,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是初讀。這個階段屬于朗讀的初步階段,主要是為了把學生的朗讀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讓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重點有初步的感知,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朗讀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在初讀階段,學生會自己想象:濟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通過初讀,學生初步閱覽全文,把句子讀通順,把文章中的字詞理順一遍,讀完之后,學生心里基本上對濟南的冬天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學生對于這篇課文所描述的濟南的冬天的具體畫面還沒有深入的領會,只是有了大概的印象而已。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分成幾個大的段落,并對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概括。在初讀階段,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抓重點之外,還要讓學生對全文的脈絡有清楚的認知,讓學生深入理解和品味全文。
其次是細讀。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對全文做一個仔細的閱讀,對文章中的字詞反復咀嚼,把文章的思路進一步理清楚,找到重點,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層次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根據(jù)教師的講解開展朗讀訓練。比如,教師可以對《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進行講解,當講到濟南的冬天是靜寂的而且是響晴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好濟南冬天的特點,可以讓學生用紅筆畫下來;同時要注意停頓部分,通過停頓,學生可以把濟南冬天的特點朗讀得更加生動。二是要把語言的內(nèi)涵挖掘出來細讀,讓學生可以對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候的心情有深入的感受??梢园褜W生引入濟南的冬天的情境之中,學生幻想著自己正置身于濟南的冬天,感受這座有山有水的老城,享受著濟南溫暖的陽光和柔和的春風這樣的理想意境。當讀到下雪這一段落的時候,學生可以想象濟南的冬天下著小雪,想象著山上的矮松、房頂上的臥雪,仿佛水墨畫一般唯美。從表面分析,這篇文章主要描寫的是濟南冬天的情景,其實是蘊含了作者豐富細膩的情感,體現(xiàn)了作者十分享受濟南冬天之美,喜歡這如詩如畫的冬日美景。
最后是品讀環(huán)節(jié)。品讀的前提是學生要對文章有深入的理解,然后學生才能把文章的主旨探索出來,對作者的遣詞造句和全篇布局進行欣賞和評價,對于作者的所想所思有所了解,直到契合作者的心情。比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朱自清的《春》這篇文章進行品讀的時候,要在初讀和細讀的基礎上,對于文章中的擬人字眼加以品讀,比如太陽紅紅的臉龐、欣欣然張開眼、小草從土里鉆出來等這樣的字眼,要讓學生對作者的寫作特色有深入的體會,通過品讀的過程加深對春的美景的理解。同時,在品讀欣賞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感知作者的心境,讓學生在多次朗讀中加深對春的理解,感受作者豐富細膩的筆墨和美妙的文字,感受著輕悄悄的風、軟綿綿的草、閉了眼的花、飛來飛去的蝴蝶、眨呀眨的野花等。這些輕柔的文字,抒發(fā)了作者對春的期盼之情和喜愛之情。從作者的文字中,學生要感受春天活力四射、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激發(fā)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很多時候,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是沒有目的、沒有方向的,學生雖然嘴巴念著,但是沒有真正入心。其實,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如果可以帶著目的去朗讀,基本上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朗讀效果,學生會逐步掌握文章的整體構思、脈絡、層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nèi)涵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除了要把文章讀出聲,還要讀出感情,要做到吐字清楚,讀出藝術之美,要和作者情感相通。在訓練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語言領悟力等的提升。
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訓練中達到以下幾個目的:一是感受文章的語言文字之美。作為母語課程,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對祖國的語言文字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熱愛語言文字。因此,在語文朗讀訓練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文章中語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興趣,達到準確發(fā)音、深入理解文章重難點知識和領會作者豐富感情的目的;讓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對文章線索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對作者的文章布局和遣詞造句有深入的感受,從整體上感知文章脈絡,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二是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文學作品中很多章節(jié)都和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體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多數(shù)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景象都表達了作者豐富的個人情感。有很多文章的意境是十分唯美的,比如《濟南的冬天》《春》《雨的四季》等文章。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過程中,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對文章中蘊含的美好意境有深入的體會。
語文教師在訓練學生的朗讀時,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學生的朗讀量較少,學生認為大聲朗讀是愚昧的、是失態(tài)的,學生沒有全然投入朗讀之中等。在朗讀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拿書的姿勢要端正,看書的神情要認真投入,念書的聲音要洪亮,手里要緊緊握著書。這樣的朗讀方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大好處。因此,語文教師要把自己的指導作用體現(xiàn)出來,要細致觀察學生的整個朗讀過程。教師要把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找出來,為學生提供解決的對策,讓學生有較好的朗讀效果。
首先,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朗讀中的問題,及時引導學生糾正過來,讓學生從讀不好向讀得好轉變,讓學生更加自覺關注自己的朗讀體驗,重視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朗讀意識,達到良好的朗讀效果。
其次,語文教師要找準時機對學生的朗讀過程加以點撥,從而有效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按照新課標的有關要求,朗讀訓練要把層次性充分體現(xiàn)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朗讀的信心,讓學生對朗讀產(chǎn)生熱情,并耐心對學生的朗讀實踐進行指導。教師要著眼于語文課文內(nèi)容,把自己的感悟通過朗讀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內(nèi)涵,產(chǎn)生更深的感悟。有時候,教師的點撥可以對學生的整個朗讀過程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可以點燃學生的朗讀熱情,讓學生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傳情達意的效果。
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活動學會欣賞他人。在課堂朗讀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互相欣賞,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欣賞中獲得內(nèi)在的感悟。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向學生分享,要學會欣賞學生的朗讀,適當評價學生的朗讀活動。教師和學生互相欣賞,朗讀的過程更加趣味十足。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朗讀訓練的重要性加以重視,要抽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同時感受中華文字的無限魅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語文朗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是十分重要的任務,通過高效的朗讀訓練,學生可以深入學習語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語文教師要跟蹤學生的朗讀過程,如果遇到問題,教師要及時點撥學生,幫助學生盡早解決,讓學生盡快掌握正確的朗讀技巧,讀出美好,讀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