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娟(浙江省衢州市新星小學 324000)
“雙減”政策出臺以后,伴隨著作業(yè)量和興趣班的減少,許多家長有了新的困惑和焦慮:“雙減”之后,我的孩子成績怎么辦?“雙減”之后,我的孩子以后遇到競爭怎么辦?“雙減”是不是在耽誤我的孩子?我要不要真正執(zhí)行“雙減”?在此類困惑和焦慮下,催生了許多家校共育方面的沖突。
近期,小希每天下午的學習狀態(tài)特別不好,昏昏欲睡,無精打采。教師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原因。“雙減”之前,小希都是在輔導班完成作業(yè)的,“雙減”之后,小希就沒有去輔導班了。一段時間后,媽媽發(fā)現(xiàn)小希的成績不夠穩(wěn)定,就給小希買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科學的全套復習資料,要求小希每天跟著教學進度做完相應的練習。小希不太愿意做,又在媽媽的威脅下不得不做。由于每天家里的自主作業(yè)都要做到很晚,影響了白天的課堂學習。小希很委屈,覺得媽媽給她布置了太多的作業(yè)。媽媽也很焦慮:一面擔心“雙減”之后孩子的學習鞏固不到位,一面又抱怨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夠努力,情緒很是激動。聽說有一次因為小希在做作業(yè)時間發(fā)起了呆,媽媽還對自己的娃動起了手,導致母女關(guān)系非常緊張。這種“以愛之名,冠之吾愛”的案例還有很多,引人深思。
“雙減”之后,小美放學后待在家里的時間比以往多了,但是因為小美的妹妹比較小,所以媽媽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妹妹的身上,陪伴小美的時間比較少,她希望小美能夠自覺地學習?!拔易罱苌鷭寢尩臍?。因為每次我讓媽媽陪我做作業(yè)或做運動時,媽媽總是說:‘我在忙,你自己完成吧!’我好失望,媽媽為什么有時間陪妹妹,就不能有時間陪陪我呢……”這是小美的周記,本子上還有幾處淚痕。細致了解情況后,教師給小美媽媽打了電話,建議她適當抽出時間陪陪小美,也不能因為妹妹而忽視了姐姐的感受。小美媽媽聽了之后訴說了自己帶兩個孩子的無助,以及對小美的歉疚。該案例也發(fā)人深省。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需要父母好好引導,才能逐漸懂得父母的愛以及艱辛。
“老師,‘雙減’之后,學校沒啥作業(yè)了,也不經(jīng)??荚嚵?,我家孩子回家就知道玩,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學得咋樣,怎么辦呢?”“老師,學校的課后拓展課就是讓孩子們玩的吧,我們能申請不參加嗎?”……
一項新政策的出臺,引發(fā)困惑、迷茫、擔心或焦慮等情緒都在所難免。但大家應該有一個共識:這些年,各種培訓班層出不窮,各類提前選拔屢見不鮮,教育不公越發(fā)明顯。這一切加劇了家長的焦慮,加重了家長的生活負擔。而“雙減”要精準打擊的正是這樣的教育亂象。政策與學生、家長、教師、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都息息相關(guān),如何正確解讀這一政策,探究出適合當下家校共育的針對性策略,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雙減”在精準打擊教育亂象的同時也要促進教育公平,減少人為干預,最大限度地為國家篩選出真正有天分、肯努力的“棟梁之材”。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政策影響之深遠,何止百年。站在國家長遠發(fā)展的角度,“雙減”政策的實施刻不容緩,而作為家長,在無條件響應國家號召的同時,也要重塑屬于自己的正確“雙減”觀。
(1)努力適應,積極參與,減少焦慮
既然“雙減”政策是必然,那家長就應該放松心態(tài),主動適應這種變化。小男是一個學習比較困難的孩子?!半p減”之前,每天放學后他都是在輔導班度過,媽媽與他的相處時間只局限在培訓班的路上?!半p減”之后,迫于無奈,媽媽自己擔負起陪娃的任務?!白约号阃迣W習,確實是一件挺辛苦的事,特別是我家小男,學習能力弱,每天要學習到很晚,我有時候也會覺得很累。但是一段時間的陪伴,我發(fā)現(xiàn)小男比原來黏我了,還常常會和我說起學校里發(fā)生的事??粗刻斓膱猿趾托量啵乙搀w會到了他學習不容易,所以只要他在努力學,我覺得就需要鼓勵和表揚,現(xiàn)在我不會像原來那樣只看分數(shù)了。”這是小男媽媽的心聲,適當改變,積極參與,會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2)了解孩子,合理期望,靜待花開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將來有所建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地幫助和指導自己的孩子。減負之后,家長有更多的時間了解、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督促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合理的期盼中靜等花開。
(3)言傳身教,陪伴成長,共同進步
都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與孩子的溝通和相處中,家長不會是單純的付出,也會有所收獲。父母言傳身教,親子之間在互相監(jiān)督和促進中共同成長。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作為孩子的家長,也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不斷學習,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路上,家長和家長之間可以抱團取暖,相互學習,相互分享。
(1)成為孩子的同伴
毋庸置疑,我們的爸爸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否真的愛孩子,不看家長的動機,而要看孩子們自己的感受?,F(xiàn)象一中的小希,少了家教的幫助,靠她自己的努力顯然遠遠不夠,而媽媽一味地補充課后作業(yè)的做法也沒有真正幫到小希,反而給小希增加了負擔。小希爸爸數(shù)學也不好,但為了緩解她和媽媽之間的矛盾,同時提高小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爸爸接管了陪伴小希學習的任務,他成了小希學習的同伴。他們一起從零開始學習,爸爸不懂就請教別人或上網(wǎng)搜尋答案,也鼓勵小希在學校多問問老師。在爸爸的陪伴下,小希有了學習的動力,還常?;硇±蠋熃贪职郑谶@樣的互動和堅持中,小希的數(shù)學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每天的精神狀態(tài)也有所好轉(zhuǎn)。
(2)成為孩子的知己
愛孩子,需要正確的表達。沒有被接受的愛,是沒有意義的。小童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了,教師跟小童媽媽反映了小童最近的表現(xiàn):學習興趣不高,小動作有點多,和同學發(fā)生矛盾的頻次多。媽媽很擔心,但她并沒有立馬責怪孩子,而是常常和孩子聊天,和他講自己工作中的煩惱,希望得到孩子的幫助和建議。她也乘機讓小童說說她的煩惱,在知己般的相處中,小童也主動說起在學校里發(fā)生的不愉快的事,媽媽也趁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這樣的交流中,小童認識到了自己近期的錯誤,也愿意嘗試慢慢改正。
“雙減”之后,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的父母相處,但許多家長迫于生計,忙于養(yǎng)家糊口,平日與孩子甚少交流,彼此間缺乏溝通,缺少親情,親子沖突越發(fā)明顯。筆者曾在班里開展了一次主題為“愛”的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感恩父母意識淡薄,有的甚至感受不到或漠視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和關(guān)愛;有的只會一味向父母索取,不懂得回報;有的不尊重父母,甚至頂撞父母。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用感恩的行動體會父母的艱辛。組織孩子們進行一次“護蛋”行動,讓學生體驗一把媽媽懷孕的艱辛。周末,要求學生將雞蛋帶在身上保護著,無論吃飯、睡覺、玩耍都不離身。兩天后,90%的學生護蛋失敗。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感受到父母養(yǎng)育兒女的不易,也慢慢理解了父母的艱辛。
開展親子書信活動。我們在班級的墻角準備了一個精美的信箱,孩子們可以寫信與父母談心,大膽地說出父母的優(yōu)缺點,交流思想,匯報學習情況,提出要求……教師化身“信差”將信交與父母,并鼓勵家長及時回信。在信件互通的過程中,家長從信中了解到了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孩子也從信中讀出了父母的期望,親子關(guān)系其樂融融。
愛就大聲說出來。鼓勵孩子每天給父母一個擁抱,一個吻,一句“我愛您”,也鼓勵家長在享受幸福的同時積極回應。學生也可以向全校師生、社會發(fā)出倡議:感恩父母,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學生也向每個家長發(fā)放倡議書,號召家長也行動起來,感恩自己的父母,為孩子做出表率。學生與父母都懷感恩之心,親子關(guān)系必定更加和諧。
(1)提升教學質(zhì)量
減負的其中一項是要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減負不等于減質(zhì),相反,它對教學質(zhì)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對教師在專業(yè)本領、專業(yè)引領以及專業(yè)認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升學校教學課后服務水平
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校需要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可以增設豐富多彩的拓展課,如剪紙社團、葫蘆絲社團、機器人社團等;開設富有傳統(tǒng)特色的運動項目,如踩高蹺小組、花樣跳繩小組、踢毽子小組等;引進校外培訓機構(gòu)進校園,如足球班、圍棋班、擊劍班等。各種課后育人模式雙管齊下,多渠道滿足孩子們的個性化需求,這也是在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鲝?。
家校攜手,育智育心?!拔⒄n堂”是當下既流行又有效的家?;悠脚_。優(yōu)秀的班主任團隊,齊心打造當下家長、學校、教師最為關(guān)注的話題,展示合理的解決策略,點亮家校共育這盞明燈。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通過對真實的、復雜的問題進行探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項目實施,最終以產(chǎn)品形式呈現(xiàn),強調(diào)設計思維和核心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概念,形成理性思維,引發(fā)跨情境的遷移,實現(xiàn)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推進項目化學習進程,融合多門課程,是減負增效的有效手段,如校讀書節(jié)、科技節(jié)、英語節(jié)、成長禮、畢業(yè)禮、入學禮等都可注入項目化的元素,以此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應用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
“雙減”政策給予學生更多的課余時間,推動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歸各自的角色。學生、家長、教師、學校齊頭并進、共同配合,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日后擁有獨立性、辨識力以及社會責任感打下堅實的基礎。